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12真实的基础《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创建日期:2023-09-18

  12真实的基础《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

  音流瑜伽研究微信公号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杨书婷

  十二 真实的基础

  全然证悟的基础:修持前行

  修持前行应有的态度和方式

  修持前行的注意事项和观念

  1 全然证悟的基础:修持前行

  且让我再告诉你另一个要点:直到你真正将共与不共前行的真谛深记在心且融于自身,在此之前都要修习上述前行。共的前行称为“转心四思量”:人身难得、无常死亡、业行因果,以及轮回过患。不共的前行则是皈依顶礼、发菩提心、金刚萨埵念诵、曼达(也译:曼扎)供养,以及上师相应(上师瑜伽)。以藏传佛教的所有宗派来说,普遍都以这些前行做为开始。

  如果我们真的将转心四思量放在心上,真诚地省思六道众生的痛苦,就不会觉得修持这些前行有什么困难;否则我们或许会想,就好好躺着、享受吃喝,而有类似这种心态:“干嘛要费心去做这些让人筋疲力竭的顶礼和曼达供养呢?”实际上,这些前行修持是成就全然证悟的基础。当你真心了解这个,就会知道为何要做这个“工作”了。

  无论你听了多少关于人身有多么难得,以及出离、或说想要解脱的意愿有多么重要等事,唯有当你将这类讯息纳为己有时,才会有所帮助。目前你有自由可以这么做。别出错,此四思量乃是证悟之道的唯一基础。要兴建房子,就需要稳固的盖础;如果基础良好,百层之塔也能建于其上。如果你想要在此生以此身成佛,就需要在态度上来个大转变,要让此转变发生,就需要省思四思量。另一方面,如果你只想要享受人生的愉快,就会发现修持佛法极为累人。如果你认为四思量并不重要,最后你将会对修行失去兴趣。事实上,除非你将四思量融入你的相续流中,否则你对任何修行之道都不会有什么长久的兴趣。

  举例来说,你听闻关于见地,关于中观、大手印和大圆满法教的开示,藉由这些,你能于此生、以此身成就证悟。的确是有此类殊胜的法教,但是若未把转心四思量当做你的基础,那就错了。仅只仰赖有关见地的法教,便有如想要到达某个只能飞翔而去的地方,而此时你的能力只到了行走阶段。因此如果我们没有适当的基础,就不可能有所进展。

  几乎每个佛法的法门都包含前行和正行。佛陀曾说:“正如楼梯的阶梯一般,你也应该按部就班地修持,并致力于我的深奥法教;不要跳过任何步骤,稳定前进,直到尽头。在佛法中进展,就像小孩逐渐发展身体和体力那样,从一开始的入门,向上直到全然的圆满。”首先是声闻和缘觉的教法,接着是如阶梯般一路向上的次第果位,一直到大手印、中观、大圆满的三种甚深见地。

  你需要一个坚固的基础,这一点说再多次也不嫌多。除非你是像噶拉多杰(也译噶饶多杰,极喜金刚)那般上上根器的人,否则光是得到见地的引介却不接续修持前行,是不够的。不用说,并非每个人都是上上根器者:导师圆满、徒众圆满、法圆满,这样的圆满条件并不会总是发生。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可得老实地自我检视一番。我们是平凡人等,要是我们不这么认为,那可就错了。如果打从一开始,四思量就是个激励我们的动力,那么修持佛法就一点儿也不难。若对此四者并未欣然接受,我们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我们的修行基础,全仰赖将此四思量牢记于心。

  在前行修持中,所有的三乘都可于一座修、一蒲团上修持。皈依就包含小乘法教的精要;发菩提心则体现大乘法教的心要;金刚萨埵观修和念诵便有金刚乘法教的甚深精髓。如此,在一座修中,我们即涵盖所有三乘且进行完整的佛法修持。

  如果我们想要非常详于细节地修持,你可在佛法大藏经中找到数十万相关的法教。不过要在一生当中修持所有这些,是不可能的。莲花生大士和其他上师慈悲地摘录了这些法教的精髓,并收录了所有印度和藏地学者与成就者的教言,而形成了前行修持。金刚乘的每个派别都包含这些前行修持。为何如此?因为这些是清净遮蔽和累积资粮的极佳方法。若未清净遮蔽和累积资粮,我们就无法达到证悟之境。与正行相比,前行修持被视为更加深奥。当你想要种植谷物,就需要肥沃的土壤:把种子栽植在石头上,一百年也不会有收成。此四思量如果没有深植于你的相续流中,如果你并未了解四思量的深意,你就不会领会真正的意义。金刚乘的最高法教,其基础在于前行。

  思惟人身难得

  这四个思量并未超乎我们的理解之外。我们能够领会,拥有这个人身是极为稀有且珍贵的。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一切无常,每过一天,我们的生命就越加减少。如果我们有某程度的知识,就会相信我们的行为有其业力的果报。最后,显然一切的轮回状态,既无常又不可信赖,绝对不可带给我们恒久的快乐。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能够了解的事情,可仅仅是智识上的理解并不足够,我们必须牢记于心,深深将这个了解融入我们的相续中。

  往昔的所有大师都是如此修持的。他们舍弃了对世间的一切关注,并且如我们看待吐在地上的一坨痰那般,相等地看待世俗目标的重要性。绝对没有人会想把那种东西捡起来,对吧?我们应该对所有轮回状态都试着培养相同的舍离。噶当巴的老祖师曾说:

  “舍弃你的家乡;

  浪迹无人之地;

  成为山林之子;

  穿着雾霭为衣;

  与丛林、森林、洞穴、山隐野兽为伴。”

  以前的修行者怎么有办法这么做?他们为什么乐于忍受这些艰苦?那就是——他们单纯就是把四思量清楚且真诚的牢记在心。当我们思维这四个要点并真正牢记在心,那么,以真诚的方式来修持佛法便根本没有困难。

  能估量我们已将暇满人生难得殊胜的这点牢记在心,其判断基准就是我们无法再浪费时间。我们对获得如此珍贵稀有的人身,感到充满了深深的喜悦,而且我们想要善加完整利用这样的宝藏。这种真诚感谢、随喜的感觉,深刻得让人无法懒散闲坐,如此便可衡量我们已然将人身难得这一点牢记在心。

  另一个将四思量牢记在心的比喻是,一位美丽但爱慕虚荣的少女发现她的头发着火了,她一刻也无法安心,只想立即消灭火焰。同样的,如果我们真的消化吸收了四个思量,我们一秒钟也不会犹豫,只会立即想要修持神圣的佛法。

  思维死亡无常

  人们通常会有这种心态:“事物会久留,我们会活得很久。”当然,他们知道无常,但是他们认为这与现在无关,而是“其后才会发生”的事情。举例来说,我们或许会想:“这个特定的物体最终将会分解,不过现在依然存在且继续如此,因此事物是恒常的。”这和事物的实际样貌是相反的。

  将无常牢记在心,意思是承认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持久,甚至只是从这一刻到下一刻,尤其是我们的生命。我们肉身的存在并不是真实的恒常,我们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死去,应该养成这种态度:“我会死。我不知道是何时,也不知道会怎么死,但死亡是无可避免的!”在你心中保持这种感觉,剧烈到你根本不能忍受自己呆坐着。你会觉得:“我必须要做些真正值得的事情。我不能让时间飞逝。每一天、每一刻过去,我就越接近死亡。而且不只是我,每个人都是如此,但是没有人对这一真实的情况加以注意。”

  将无常这一点牢记在心的衡量方法是,对于我们自已和每个他人会必然走向死亡,有着真正的了解。当你对“行苦”(受到制约的痛苦)和生命在不断减少之事实的这种痛苦,有一种强烈了解,你就会拒绝浪费任何一秒在非佛法修持的事情上。

  对于无常,还可进一步论述,细想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宇宙。通常人们都相信这个世界既坚固又真实,但这不是真的。这个世界并不会永远久存,从恒久以前直到此时,始终都是于每个时刻不断的变化着。当宇宙最后分解时,我们所知的这个世界将会终尽,“七个太阳”和“一次大水”将摧毁它,直到唯一留存的是虚空为止。既然虚空是非组合的,就不可能被分解;但是所有虚空之内的,都会消失——所有一切!接着会有一段空无的时期,一直延续到新宇宙的形成。这个新宇宙也会留存一段时间,这也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时期,然后再度分解且消失。一个世界经历了成、住、坏、空四大循环,是为一大劫,而此过程一再反复,没有任何物质能免于这样的无尽历程。沉思这一点,我们一般对恒常的惯性执取,自然就会消解。

  另外也要细想,这个世间所曾经出现的伟大尊贵圣者,一切过往的菩萨以及诸佛,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妙、智慧、能力,可转一劫为瞬间,或转瞬间为一劫,而他们都过世了。这些伟大圣者的身体也不是恒常的,请沉思这一点。

  且细想那些曾经具有大福德、大威权、大领土的人。宇宙的君王被称为转轮圣王,用“金轮”便能统治所有四大部洲;那些具有“银轮”的人,可君临三大部洲;那些具有“铜轮”的人,管辖两大部洲;那些具有“铁轮”的人,仍可掌控一整个大洲。他们具有支配一切人民的威权,甚至还能在须弥山巅之上,与帝释天坐在同等高度的宝座上一起用餐,然后飞回人间。但是他们今在何处?他们全都不在了。请了悟到,即使是握有强权之人也一样消失了。

  接下来细想死亡的多种原因和存活的少数情境。共有四百零四种疾病、八万种魔灵侵害,以及许多阻碍生命的障难。所有这些都围绕在我们身边,像大风暴中的强风突袭,我们的生命力则有如蜡烛或油灯的火焰。能让火焰不致熄灭的缘由,只有极少数。我们通常相信医药能延长寿命,但有时错用药物却成了致死之因。即使是治疗的方法也可能让生命变短。请细想这许多的致死之因和少数的维生之缘。

  我们每天早晨醒来,都是个小小的奇迹。据说生死之间,只有一息之差。如果你呼出而无法吸入,你就死了,仅仅这样就够了。龙树尊者(菩萨)曾说:

  “既然情况如此,那么早晨能够醒来,则是惊人且奇妙的事。”

  光是听闻或阅读有关无常的事并不足够,你需要牢记在心。

  莲花生大士所传的法教中,有一个法门称为“葛林•悉绰”(Karling Shitro)的《噶玛林巴文武百尊伏藏法》,其中有一个关于我们必死无疑非常清晰的影像。想象你正站在一个陡峭悬崖的半吋宽边缘上,往悬崖下望去,是几乎见不到底的深渊,其下还有狂暴的河流怒吼着。你根本不敢往下看,只能用趾头踮脚站在边缘,双手各抓住一把大约一只山羊胡须之多的青草。你就靠着两手紧握不放的矮树丛草,而这代表着你的寿命和生命力。同时之间,无常——各代表死亡之主和生命之主的两只野鼠,一点一点地啃食着你所抓住的两把草。一旦草被吃光就别无他物可以握住了。唯一的出路是跳入一旁的无底洞和激流当中。你的守护灵以两只乌鸦出现在上方盘旋着,但它们要如何在这种绝境中帮助你呢?所以,你就一边抓着、野鼠就一边吃着草叶,一片接着一片,你一点儿存活的机会都没有。

  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处境。身为修行者,我们必须清晰观想莲花生大士的这个法教,其中清楚指出我们会必死无疑和死亡的无可避免。请好好深入思索上述的想象,因为这代表了真实的情景。下方就是轮回下三道的“无底洞”。除此之外,我们什么都不必想。那么,问问你自己:“我能做什么?”真正的修行者应该将此牢记在心,并且禅观!

  思惟轮回过患及业行因果

  我们对于能够愉悦感官的物品有着依恋,这让我们流转于轮回之中。此处有另一个从“噶林·悉绰”引述的譬喻,是关于感官悦意事物的贪爱。想象你被宣判死刑,并已被拖到了刑场的剑子手面前。你的头现在正靠在断头台上,剑子手举高斧头,就在你的脖子上方。他正要砍下去的时候,有个人上前来告诉你:“我想给你提供一位曼妙的伴侣、一座豪华的宫殿,以及无量的奢侈品和享乐经验!”此时你已经知道斧头即将落下,那个时刻你还会有什么感觉?这种拥有一切五官消遣的享乐景象,还会有丝毫的诱惑吗?来自“噶林·悉绰”的这个譬喻,非常清晰地描绘出我们对于轮回五官享乐的贪爱,在死亡的面前,显得多么的没有意义。我们真的认为这些会长久吗?修行者啊,要将自己的心相续与此譬喻及意义相合!

  要相信你的业行会有后果。所有发生的事情:宇宙的成、住、坏、空,并非由任何创始者或制造者所开端,而全是有情众生的业行之果。这个律则绝对可靠。

  其次,在六道众生中,所有不同的生命型态基本上都是苦难的。轮回之中并没有一处有着恒久的快乐,无论你投生哪一道皆然。若你为地狱道的众生,你要受热、寒之苦;若你为饿鬼道的众生,你要受饥、渴之苦;若你为畜生道的众生,你要受愚痴、宰杀、活吞之苦;若你为人道、阿修罗道、天道的众生,依然要受种种的缺憾之苦。如果你深深省思这些轮回的不同状态,就会发现,没有任何一道可以提供不受痛苦和苦难的庇护。

  龙钦巴尊者(Longchen Rabjam,《七宝藏》作者)多年都在称为“冈日·托噶”(Gang-ri Tokar,白额雪山)的地方禅修,他在那里甚至连个适当的洞穴都没有。他有三年都待在一个峭壁突出之处的下方,把那儿当做住所。他唯一的财产,以寝具和衣物来说,就是一个麻布袋。白天他穿着这个麻布袋当衣服,晚上就变成他的床。这一小片麻布也被拿来当做禅修时的座垫。就在这个岩石突出处的入口,长了一大丛荆棘灌木,每当他必须出去小解时,荆棘就会刺到他身上多处地方。当他在外头小解时,就会想:“每天都得推开才能穿过这丛荆棘,真是不舒服。我应该把它劈倒!”接着,当他回返时,就会想:“一方面,也许今日就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为何要花时间砍断这丛灌木?这事情毫无意义可言,我应该要做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修持见、修、行。如果今天是我的末日,我应该花时间修行。谁都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还剩下多少时间。”因此,他就不管砍断灌木的事情,而是回到里面继续修行。他每天都是如此,随着时间过去,三年之后他得到全然的了悟,也依然没去把那丛荆棘灌木砍断。这个例子是省思无常对一位像龙钦巴这般伟大了证上师所带来的影响。

  2 修持前行应有的态度和方式

  前行修持的整体意义,是为了清净我们所造的业力和遮蔽。这并不必然包括对于身体安康的追求。大礼拜和其他前行修持并非尽量让我们自己感到舒适。试图避免痛苦,绝对不是一位正直修行者的风格。这种行为乃是属于某位显贵的人物,他在柔软的地垫上顶礼,膝盖、肋骨、手腕上还有各式各样的缓冲装置,以便大礼拜这个修持不会对他造成任何伤害。我们姑且把这称为“VIP顶礼”,但我可以向你保证,这种风格不会清净任何的业力或遮蔽。

  另一种顶礼的方式,是属巴楚仁波切(《普贤上师言教》作者,也译巴珠仁波切或华智仁波切)的风格。你单纯就在任何地方顶礼,无论当地的风景如何都行。不管你是在庙堂的大殿中或外面的岩石和青草上,你就弯下腰向前伸展,充满虔诚地观想在你前方有着皈依的对境。巴楚仁波切都在户外的广大草地上修持。他住在黑牦牛皮的帐篷中,通常会到外面做大礼拜,并一边念诵噶玛·洽美(Karma Chagmey)所写的“往生极乐净土文”。由于巴楚仁波切从来不管什么顶礼板或缓和垫,最后他把草地磨得深至土壤,还在地上留下一个刚好符合他身形的深刻压痕。这是往昔大多数藏地修行者的顶礼方式。他们未曾穿上特殊的顶礼衣服,也不会选择特别柔软的地方向前滑下以便不会疼痛。相反的,很多人都会双手流血。我经常看到有人的前额破皮并长出一层结痂,有时候则看到人们的双手上和膝盖上破皮。用这种方式做大礼拜十万次,必然能够清净你的恶业和障蔽。

  当我们沐浴时,我们会清洗掉累积在皮肤上的脏污与汗水。事实上,沐浴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清除这种累积。我们并非留下一半,还说“我洗了澡,所以现在干净了”,而事实上我们依然还有一半是脏的。同样的,前行(或称四加行)修持的重点,就是要清除遮蔽且变得清净。因此,判断如何修持和修持多久的基本准则,就是看我们已然清净遮蔽的程度如何。除了全然的清净之外,就没别的真正准则了!

  做大礼拜的整体原因就是要彻底清净恶行和遮蔽,而不是为了要做轻易、舒适的佛法修持。目的并不在于此,也不在于自残。重点是要全心全意、动机适当,以对三宝的绝对虔诚和对众生的悲心,并结合精进来修持,这才是主要的重点。我们在沐浴或淋浴后出来,不应该还是脏的;记住这一点!

  在佛陀的时代,称为“圆满期”的那个时代,做完一整套十万次前行,便足以彻底清净。接下来的两个时期称为“二分”和“三分”,意思是重复两次和三次是必要的。第四个时期,也就是我们目前所处的时期,称为“仅存表面形相时期”①,两次甚至三次的十万遍要想彻底清净都不够。在我们这个时期,必须要做四次的十万遍,意思是四加行整套要做四次。

  ┅

  ①第四期即是“斗诤期”,原本是福报圆满,接着剩下四分之三,再来剩下二分之一,最后剥下四分之一,所以持诵的数量分别是:如经中所说、两倍、三倍和四倍。所称“表面”,有可能是指福报:福报少时,众生为了有限的资源会起诤斗。进一步的,此处提及的“表面形相”应该是依据另外一种分类,也就是果期、修期、教期、形相期,分别表示佛法可以迅速得果、修持为主、教法为主,以及只剩下形相。

  ┅

  发心即是你的态度,乃是修前行法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此态度必须是充满精进,且对三宝具虔诚、于有情具悲心。如果你的前行修持是以正确的发心来修习,将会有好的结果,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恶业和遮蔽深深印烙在阿赖耶或称“含藏识”中,只要这个阿赖耶和其无明的层面尚未清净,就会继续形成进一步的遮蔽和恶业。因此,真正需要被清净的就是含藏识的根本无明。

  主要的重点在于要能彻底清净,这不仅是在顶礼和皈依的时候,在其他的前行修持当中亦然。在观想之后,试着记住大手印、大圆满或中观的见地。有时候在你顶礼和念诵的同时,试着同时安住于心性之中,将能增益修持的影响力。据经典上说,以观照而非机械式的做法来正确修持,如此将能增益百倍的功德。若行者能安住于三摩地的状态来修持,也就是修持的同时也能认识心性,则功德可以增益十万倍。既然许多人都对认识心性极有兴趣,我们便不需要在清净忏罪的修持中把这个放置一旁。相反的,我们应该结合修持的这两个层面:累积福德和累积智慧。

  3 修持前行应注意的事项和观念

  结合认识心性与前行修持,我们便能结合概念性福德的累积和非概念智慧的累积。有参考点而累积福德,你能显现两种色身,并且清净烦恼遮蔽。无参考点而累积智慧,你能了悟无瑕的法身,并且清净无明的含藏识。

  具体修前行的方式如下:当你心中忆念并观想皈依境之后,去看看是谁在进行修持。如果我们做大礼拜的同时能不失心性的见地,单次的大礼拜就等于十万次大礼拜的功德。而让修行成果截然不同的就是我们修持的方式。

  譬如,仅仅在念诵一次百字明咒的同时,无散安住于心性之中,与散乱地念诵十万次百字明咒的功德是相同的。所以,一个人如何进行修持,会造成极大的差异。顶礼的同时看着心性,我们就不仅能清净自己的遮蔽和恶业,同时也能清净所有遮蔽和恶业所根植的无明之基。

  经年累月以来,就算你可能已经完成大量的佛法修持,如果你想要成就了悟,就别阻挡自己,而应尽力多做前行修持,直到全然清净为止。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清净的程度。为了让修行具有最佳的影响力,就是要将见地与福德的累积相结合。所以,当你在做前行修持的时候,要将所获引介的见地持守于心,无论那是大手印、中观或大圆满的见地。依据藏传佛教的三种大见地之中,你所选择修持的不管是哪一种,都包括在前行修持之内。

  有句名言将前行修持的整体目的摘要如下:

  “当遮蔽清除时,了悟自然发生。”

  唯一阻止我们了悟的是我们自己的遮蔽和恶业,而前行的修持可以清除它们。当心的遮蔽全然褪去,了悟便如开阔清朗的天空,没有任何遮盖。习性有如樟脑味,即使已经洗掉,依然留存淡淡味道。这和潜藏在含藏识中的遮蔽是一样的。另一句名言则是这么说的:

  “除了依止前行的修持来清除遮蔽、累积福德、领受了悟上师的加持之外,想要靠其他方法来达到证悟,都是妄念。”

  最有价值的是什么?一颗钻石,还是一屋子的玻璃念珠?类似的,我们的修持靠的不是数量,不是我们想要完成修持所累积的重复数目。或者是让大家都知道我们是那种已经完成五次或十次整套前行法的奇异人士之一,这些都根本无关紧要。有些人分心散乱地修,草草赶工,动作快得象是机械式的例行公事。他们修持的时候一会往左看、一会往右看,完全没注意自己在做什么。而我们一心专注地将身、语、意放在修持上,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清净恶业和遮蔽,这才是真货,是真正的钻石,而非仅是一屋子的玻璃念珠。

  我的根本上师,亦即我的伯父桑天•嘉措,他就是这样。他一辈子当中,从没有一日不做一百次的大礼拜。他将前行修持当做每日修持的一部分,就算年事已高生重病时亦然。他用两根枴杖辅助行走,每只手拿一根,所以人们通常说他像动物一样是用“四只脚”走路。即便如此,他依旧想办法每天做到一百次的大礼拜。他所依止的前行修持为“杰尊心要”前行法。

  桑天•嘉措过世时,年岁六十四。我不清楚他还是小男孩时是修持什么,不过从我遇见伯父的那一天开始,以及其他人对他的印象来看,直到他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为止,他每一天都会做前行的修持。我的父亲吉美·多杰每日都做“杰尊心要”与“普贤意滴”两种法门的前行修持。尽管前行修持极为简单,但同时却也极为深奥。我建议你们每日都做前行修持,这样不仅很好且有相当利益!

  在此重述,一旦你将转心四思量牢记于心,就建立了坚固的基础,佛法的修持将不会有任何困难。若非如此,便如同没有地基却想建房子。往昔的伟大上师,特别是噶举的多位传承上师都说:

  “由于前行是基础,因此比正行来得更加深奥。”

  要打下坚固的基础,如此结果就不会仅止于来自“做完了”前行修持的各种动作,或者是来自四思量的牢记在心与四倍或五倍的十万次前行修持,那么你将必然会以真诚的方式修持。单单只是复诵咒语,并且想着“好啦,我做了”,并不能成为高阶修持的基础。

  真心修持前行的人,据说会像只受伤的鹿儿逃避到孤独的地方,而非只会“做得”象是别人眼中的修行者那般。密勒日巴尊者曾说:

  “我避居山林而孤独修持,是因为我畏惧死亡。藉由修持,我了悟超越生死的自性。如今我已占据无死的堡垒。”

  这就是修持的方式。

  如果我们以纯正的方式来修持前行,以致觉得一刻也不能浪费,我们就能像密勒日巴那般修持。这是个坚固的基础,无论在其上建造什么,例如本尊观修、咒语持诵、圆满次第的正行,或是“且却”(也译“彻却”、“车却”)和“妥嘎(也译“脱噶”、“托噶”)”,都会像稳扎稳打的建筑物楼层般牢固。想要争取高阶的法教却漠视真正的法要——亦即心态的改变,这是不够的。除非我们能深刻且完全地改变自己的心,否则我们品格中的轮回特性便依然留存,也仍然会受到外显所诱惑。只要我们的心还是善变的,就容易因为各种追逐而失控——权势、财富、精品、事业、政治、密谋、欺诈等等。也容易变成一位感觉迟钝的修行者,无法以佛法来“治愈”或改变。尽管我们可能满腹经纶且通达义理,却没有深入修行的核心。这种状态就像藏地俗称的酥油壳,不会因为内含的牛油而变得柔软,尽管其含有牛油的成分。

  因此,莫要夺取“且却”和“妥嘎”的高阶法教。它们就像是康巴人戴的狼皮帽,令人印象深刻且非常好看,但是真正能在冬天让你耳朵保暖的,却是不怎么引人注意的简朴绵羊皮衣领!更加重要的,是要着重于前行法并打下坚固基础:如此,无论在其上面盖了什么,都会是有意义的,否则便不过是空谈。

  最为重要的,比“且却”和“妥嘎”此殊胜法教更为关键的,是共与不共的前行法。只要未将四思量牢记在心,做什么修持都永远没有结果。想要没有基础却能建造东西,没有这回事。你可能对此早已非常明白,这可能不是你第一次听到这一点。虽然我说的话可能象是在对观世音菩萨口传“嗡玛尼呗美吽”(六字大明咒)。但尽管如此,我仍然想说下这些内容,来让你重振记忆。

上一篇:11疲惫《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