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品万禅香 > 胜观彻却脱噶

11疲惫《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创建日期:2023-09-18

  11疲惫《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

  音流瑜伽研究微信公号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杨书婷

  十一 疲惫

  疲惫起于心的迷妄与散乱

  从内在深处观心的本质,然后全然放松

  三种自在安住的方式

  1 疲意起于心的迷妄与散乱

  若与从无量劫以来的迷妄习性相比,你修习心性的认识只有短暂的时间。要想在几个月或甚至几年中获得稳定,是不可能的;事情不会这样发生。这需要坚持或不断的精进,全然不费力气的持续不断。仔细想想弓弦如何在整条长度上都保持相同的紧度,而非有些地方紧拉而其他地方松软,弓弦是平整地整条紧绷。同样的,修行的方式并不是有时候要自己认识心性,接着就放弃;而是要能从内在深深放松、且持续安住于非造作的本然中。你必须对这个状态越加熟悉,而这是经过多次反复的短暂认识片刻所成。

  一般人的心识之流被称为“迷妄刹那相续”,意思是每个瞬间都被浪费在与某个对境之迷妄、二元的活动中。这是个强大的习气,会导致下一个片刻也随之照做的情境。于是,第三个、第四个片刻接踵而来;等到你发现了,数月、数年,几个生世、几劫,早已飞逝而过。这个迷妄的相续瞬间,是深深内植于混淆状态中、朝向全然扩散的一种倾向,许久以来一直如此。这不是我们要加以修习的,我们早就如此做了无量个生世了!

  与此倾向相反的,是我们要修习的“无造作刹那相续”,也就是觉性状态的本身“日巴”。藉由这个非造作的本然,我们能对抗轮回的创始者、迷妄相续瞬间的根深蒂固习性,而毋须试图要做些什么。真正的瑜伽士不会受到散乱的念头、执着所卷入,他的心如同虚空和虚空相融。当散乱的思维不再,迷妄也不再。

  以真正的瑜伽士来说,无二觉性就是认识心性的第一刻。离于实体,此即法身本身,其本质为空,其自性为能知,其功德无有限制,处处充满着觉性。无论我们所谈的是心的迷惑状态还是觉醒状态,当下片刻都永远是空觉不二,以这个层面来说,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在迷妄的相续瞬间,绝对不会有任何对于自性的了知,因为这充满了无知、无明。相反的,无造作的相续瞬间是对自性的了知,因此称为本自存在的觉性,也就是遍布了知的空之能知。

  当散乱的思维、分心或迷妄不再出现,就是佛的境界。有情众生是自我错乱且自我迷妄,我们忘了我们的自性,并且落入散乱思维的手中。我们的心是空且能知,但却充满了无明,只是我们并不知道。对于真正的瑜伽士来说,佛陀之道即是充满觉性的空的能知。一旦我们获得自心本性的引介,逐渐熟悉并能日日夜夜地无散(乱)安住,如此,我们也是佛陀。

  对于认识和忘却心性两者的交替,你不应该感到疲惫。真正令人疲惫的乃是迷妄心的状态,因为其时时刻刻制造出毫无意义的活动。从我们未知的生世以来,这种完全没有效益的忙碌已经进行了很久;但它是那么的令人习以为常,以致于我们并不清楚这有多让人筋疲力竭。在非造作的本然中,根本没有什么会使人疲惫的。全然自在且开展,这和做大礼拜或扛着重物都不同。非造作的本然怎么可能使人疲惫?

  因此,一方面是此心受到遮蔽的“昏暗扩散”小、其惯常念头活动的耗尽心力;另一方面则是想要时刻认识“日巴”本觉、且不受分心的良好习惯。有可能会让人疲惫的是想要认识的那份努力:“我现在认识了。糟糕!我现在忘记了!我刚刚分心就让它溜掉了。”这种警觉注意可能有些过于费劲且刻意,因而可能让你累垮。但认识并安住于非造作的本然之中,是不可能让人疲惫的。

  对治这种耗尽心力的解药,就是要从最开始便从内在深深放松、全然放手。在心的觉醒状态中修习,并非是你必须以刻意的方式来维持的事情。认识非造作的本然是全然毫不费力的。最佳的放松能带来最佳的禅修。如果你从内在深深地放松,怎么可能会累人?难以做到的反而是不断分心。自在安住于全然非造作、不散乱的无修当中,绝无可能让疲惫出现。

  2 从内在深处看心的本质,然后全然放松

  容我重述:让人筋疲力竭的是凡常且持续的迷妄,想着这个那个的心之思维,贪、瞋、痴三毒不断的恶性循环之轮。我们日夜不停地投入此类无意义的活动中。一旦你得到心性的引介,你可能因努力想要精进而让自己倦怠。不过若我们能毫不费力,又怎么会筋疲力竭?我们需要摧毁努力,是努力让我们倦怠。在离于二元执着的觉性本质中,哪会制造什么?我们要最佳的放松,否则便有困难。如果放松并非来自深层的内在,我们绝对会感到疲惫。会变得疲惫的是分别心。无二觉性就如同虚空,虚空哪有可能疲惫呢?最佳的禅修即是安住于无二觉性中。

  一开始当我们在修习的开端,上师会说:“看着你的心!看着你的心!”此注意观看是必要的,直到你娴熟为止。一旦娴熟,就不用再看这里或那里,你就嗅到心性的“气味”了。到那时,你不必努力挣扎,心的自性是本然就觉醒的。记住,觉性的赤裸状态一直受到心的分别框架之云所遮蔽,而以过去、现在、未来的念头为表显。当觉性离于这三世的念头时,就象是赤裸的了。

  除非我们看着心性,否则无从认识它,但这只有在一开始时才如此。一旦你对心性越加熟悉,就不用看这里或看那里,或做些什么。认识是同时发生的,因为已经在某个程度娴熟于认识了。当此认识之中仍有主体和客体,即和分别心没有差别。

  施身法(断法)的祖师玛姬·拉准如此建议:

  “紧其之紧而松其之松,如此便能找到关键的见地。”

  “紧其之紧”意思是单纯看着心的本质。除非你去看着,否则不会认识。“松其之松”意思是全然放开或断绝任何认识的想法。此处所认识的事情是,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觉醒的状态并非某个可鉴定确认或精确标明的东西,这是最基本的。若未认识到彼处没有可认识的东西,你就会总是对其抱持某种想法。抱持着认识和认识者的想法,这是概念化的,这个念头是轮回的根源。这并非本自存在的觉醒性,而是个造作。因此,首先从内在深处看着,然后松开;接着便有如虚空,宽广而觉醒,此乃“真如”的三摩地,这是真正且自然的稳定。所看到的并无实质固体,不是个“东西”。

  就算你已经认识了,如果你开始去建构:“现在,这是‘日巴’!我找到了!”你心的本质就被念头之云遮住了。你并不需要用这种思维来确认体证:“现在我认识它了!”没有这种需要;这不过是另一个马上打断无二觉性的念头,这个分别心的框架才是令人疲惫的东西。所出现的这种不断的注意:“嘿,现在它在那里”,或“现在,它不在那里!”会让人筋疲力竭。但实际认识本觉或离开本觉状态的过程,一点儿也不会使人疲惫,而是无须费力即可发生,这称为“以内观养育本自解脱觉性”。内观即是非造作的观照。我们目前是以捏造的观照法来看心性。“以内观养育本自解脱觉性”意指着要离于概念心的框架。就安住在本然中,不管是否持久都好。当此认识片刻被人为造假地延展时,就变成分别心的状态了。

  并非对所有人来说,明觉都只能停留极为短暂的时间。有些人因为几个前世都在修行,所以这辈子就具有往昔修持的力量。对他们来说,认识的片刻的确能停留一阵子。这并非不可能。不是所有人都只能对此觉性状态稍加一瞥,之后就消逝无踪。

  在此重述一个重点:此处所认识的事情是,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无二觉性并非某个可被指认或标明的东西。这是最基本的,因为若未认识彼处无物可认,你就会总是握持某种对于觉醒状态的想法。在此认识之中执着于主体和客体,便和分别心的框架没有不同。认识彼处是无物可认的,然后全然放手。安住且没有观者与所观。有些人可能会忽视这点,反而去想:“禅修上师告诉我会有本自存在的觉性。我必须看到它!我必须认识它!我必须把它留在心中!”这些全都是概念。只要有个可以指认或思维的东西,就仍是概念。是这个不断要确认或否定的分别心在让人筋疲力竭。觉醒心是本初解脱的赤露状态,也称之为法身。所以,要用自然的观照去维持,而不要造作主体和客体。若让修行成为有一个什么去看着另外一个什么,便只会引发更多的念头。

  至于真正的见地,宣称必然有个所认识的东西和必须有个认识者,这是不对的。这个二元分别是概念心的细微状态。只要你尚未切断细微概念的绳子,就不会解脱轮回,因为永远有个被维持者和去维持者。虽然可能没有粗重的主体和客体的执着,却仍然有个非常细微的执着。只要还有微弱的观者和所观,主客体的执着就仍未被全然舍弃。只要是未能舍弃这个,轮回就不能被抛诸脑后。

  你知道猫是如何埋伏在老鼠洞前的吗?据说有些种类的禅修就是像这样。无论老鼠何时探头出来,那只猫就等着扑抓。它等在那儿,既希望又害怕,希望老鼠出现、又怕老鼠不出现。同样的,有些禅修状况是行者坐着并等着觉醒状态出现。当明觉显现,行者立即抓住:“我需要认出本觉!啊哈!就在这里,我抓到了!”试图抓住自然状态是令人疲惫的!

  全然自在且毫无执着地安住,则好得多了。不执着任何东西是重要的,就像一个老人看着小孩玩耍。孩子们说:“今天我要当个大臣,明天我要做个国王。”老人对此是否会是真实的并不会执着。他会想,孩子们要做什么就随他们,没什么关系。同样的,此无二觉性的老人全然放掉认为念头生灭有其重要性的执着。如果你得追踪觉性状态,那会很累,想着:“现在我认识了。现在我分心了。现在我又找回了。现在我失去了!”这个过程只是在每个片刻都增加另一个念头而已。而你要做的实际上就是放松,自在地靠着某处并安住于此基界的开广中。时时刻刻的保持追踪会非常累人,无论是谁都会对此感到疲惫。

  3 三种自在安住的方式

  传统上描述三种“自在安住”:如山、如海,以及觉性。让你的身体如山一般自在安住。让你的呼吸如海一般自在安住,意思是你的呼吸要像平静无波的大海般畅通无阻。让你的心以觉性自在安住,换句话说,安住于心性中。觉醒的状态高于三世的念头。当下的觉醒性全然鲜明,不生、不住也不灭,因此切莫迫使不生、不灭也不住的变成要生、要住也要灭。以这三种自在安住来过你的生活。

  在认识心性真正状态的那一刻,至少有那么一小段时间,三毒会受到阻断。当三毒受到阻断,遮蔽就被清净;当遮蔽清净了,明觉就本然自在。这描述了觉性的内在特性。

  接下来有个例子,是要在已经漆黑深暗了万年的房间,打开灯光。就在灯光打开的那个刹那,黑暗同时就不见了,不是吗?当我们认识心性的那一刻,投入三毒的迷妄之流立即就被阻断、被清净了。认识觉醒状态的那一刻,同时阻断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遮蔽和恶业。此乃赤裸法身不可思议的伟大功德。

  当下的觉醒性离于三世的念头,即是法身。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法身更为殊胜的了。如果我们的心没有这种刹那认识法身的伟大能力,修习此心就很没道理。刹那的认识能彻底驱除无明的黑暗。法身并不是由我们的禅修所创造,而是本来、本初即在的。所有的业力和遮蔽都是短暂的,并非本初的法身所固有。如果你拿一把头发放入火中,哪个会留下?只有火焰,而头发是暂时的。类似这样,法身本初即存在,有情众生的念头则是短暂的,这就是对心性的认识能清除主客体执着的意思。法身自己便是离于主体和客体。

  尽管法身、佛性离于主体和客体,赤裸的状态会被暂时遮盖。就像这样去仔细思索:你出生的时候有穿衣服吗?没有,你出生的时候是赤裸的,你只是暂时穿上衣服。脱掉衣服,不就再度赤裸了吗?这是比喻赤裸的法身,一切有情众生的基本状态。这是可能达到的最深奥状态,你应该以非造作的本然让其如是显现。但是有情众生总想强求把非造作的什么弄得造作,我们老是在心里制造或形成什么。我们首先用三毒捏造自然状态,如此自然就延伸出八十种内在的念头状态,接着再用各种不同的层面捏造,例如八万四千种烦恼。就是这种机制让整个轮回旋转个不停。我们把觉醒心囚禁了好久:赤裸的状态一直被关在监牢中,且周围有八万四千种狱卒看管着。明觉日日夜夜紧闭在这般的囚笼中,所以现在必须来个越狱逃脱!

  我们已经把本自存在的状态关入了无尽的轮回之中,不过若要打断轮回让它恢复自由,我们所需做的就只是认识本初的觉醒状态。目前我们的基本觉性仍在无尽轮回中被监禁着,我们认为:“现在我正在做这个,接着我就要做那个。我看见这个,我想到那个。我在禅观这个。现在我忘记了,现在我认识了。”我们从来不曾让非造作的本然单单在那就好了。所有这些就仅仅是在我们的监狱中插入更多的牢杠。例如想到:“我是个声闻乘行者,正在修行大乘,现在我要做事部瑜伽、阿努瑜伽、大圆满……”所有这些关于哲理系统的想法,只是把觉醒状态关住了。你越能放手不管,明觉越能浮出表面。

  当我们真的实证阿底瑜伽,就有如从监狱中被释放出来。成为声闻乘行者或菩萨道行者,则象是签了假释单。修持三外密就犹如我们快要被释放了。当我们修持玛哈瑜伽和阿努瑜伽时,监狱的门即将打开。若修持到阿底瑜伽,便好比有个人说:“开门,出来!”当你全然了悟,就完全自由,你就出来了,可以自己作主了!分别心的狱卒没办法再把你踢来踢去或继续关着。你在无二觉性中解脱,是个自由的人,不再受到囚禁了。如果你想要笔直地站着,你可以自己决定;如果你想要坐下,也可以这么做。在那赤裸觉性的片刻中,你是自由的,你是自主的。

  基本的要点就是要修习此项修持。当赤裸状态的法身之太阳升起,达至大乐、清明与无念三种体证最高颠峰的更高上方,它便照耀着全世界。一旦你对本觉获得一些稳定,那么分别心的涉入就显得十分累人。你会想:“我以前怎么都不觉得所有这些思维是如此累人呢?”觉醒的状态是全然开放且自在,没有握持任何东西,其自我解脱且本然自在。没有什么会令人疲惫的理由,真正累人的是三毒、五毒、五十一心所、八十性妄①,以及八万四千种烦恼,是这些令人筋疲力竭。当这些灭止时,你就会了解到所有迷妄的业是多么毫无意义、没有道理。我们真的让自己非常不好过,我们限制了开放的见地,执着且失去了自由。我们一直被无尽的念头活动压制,一世接着一世,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这里一点儿稳定都不可能有。迷妄的思维是个吹牛者、冒充者。全然开放且自在,不是好多了吗?

  ┅

  ① 行蕴的五十一种心所(心理因素或状态)有六大类:1~5遍行心所;6~10别境心所;11~21善心所;22~27根烦恼;28~47随烦恼;48~51定心所。由于细微的项目较多,请有兴趣深入的读者自行查阅。八十性妄或称八十自性寻思(80 innate thought states),此八十种令人烦恼的念头粗分为四十种贪念、三十三种瞋念,以及七种痴念。

  ┅

  追踪着发生在我们修行中的认识和分心,称为“费力的观照”,这不是解脱。觉醒状态本身离于费力观照,其全然解脱、开放、自在,一点儿都不难相处。然而,我们将这种开放、解脱的状态,禁锢在一个狭窄微小的空间里。遭受分别心的压迫,是多么令人筋疲力竭啊!

上一篇:10 观照《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祖古乌金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