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论者:中流砥柱; 敌论者:涛涛江水; 见证者:拍客。15年了,再也没有机会去见证谁赢谁输,一生一眼亦足亦。
吃瓜逻辑名著量理宝宝碎碎念1
1、了了一个久远的团队旅游好奇心
在遥远的开放初期,单位每年都会组织跟团游,由于不是化自己的钱,所以也没必要做功略,只管跟着导游瞎跑,最终也不记得玩了什么鬼东西。
一次进了一景区逛了很长时间后往回走的时候,突然不远处人声鼎沸,吓大家一跳,因为汉客们一听就知道是吵架的气氛,不同团的游客都奔向广场看热闹。来时还安安静静的广场,此时布满了穿同一制服的本地人,正在三五成群吵得热火朝天,那气势,就象“狠人”跑到人家家门口,指着人家鼻子骂街,乍一看,真是吓死胆小的。
导游说“这是学院YIN明班在上课。”“这还有培养英明领袖的班啊?在这儿当领袖还要学吵架啊?”“不是英雄的英,是原因的因,推理的意思,就逻辑学。”“乖乖隆地咚,还有培训吵架的课,那律师应该到这里来留学,这吵架的气势压得对方有理也讲不出来。。。”
绕场一周,发现他们手舞足蹈好象是有规则的,可惜没人会说汉语,也就没问出个所以然。这些肢体语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此好奇心留存在脑瓜硬盘。由于它不影响咱吃饭睡觉拚江湖,所以几十年来也没调取过它。这次吃瓜,自迷自解,平熄了这个久远的好奇心。
吵架,高雅的名字叫“辩论”。狠人,高雅的名字叫“敌论者”;被骂人,高雅的名字叫“立论者”;看热闹的吃瓜游客,高雅的名字叫“见证者”。这三者,各有各的语言行为规则,在11品观他利比量中,有详细论述。乖乖隆地咚,全部内容难得不得了,以咱的小智商,根本不能全搞清楚,只有一点,基本上明白了:被骂人实际上是中流砥柱,他负责立论,确定吵架科题,由于他只能说“承许”+“相违”+“不成”+“不定”八个字,所以吃瓜游客看他话少,就以为他是弱式群体;而狠人可以说很多话,看上去气势汹汹,如涛涛江水冲击中流砥柱,冲跑了,狠人就赢了;冲不跑了,狠人就输了。
手舞足蹈肢体语言的意思,说书先生在开场中介绍了:辩答者(被骂人)应该如如不动地坐在那里,提问者(狠人)应该步步紧逼地向他提出问题,以拍手、蹬脚等方式进行辩论(吵架)。在吵架的过程当中,如果被骂人实在走投无路,已经答不出来,狠人便在他的头上用手来绕三圈,口念“科尔松”(意为绕三圈)。绕三圈的意思是什么呢?你现在绕了三圈,已经没有路了,走投无路了,是这个意思;或者念“擦”,“擦”是什么意思呢?很羞耻的意思。因为你自己前面承认的东西和后面说的完全自相矛盾,所以你一切都完了,太羞耻了!是这个意思。但被骂人什么都不能做,他只能说八个字回辩。除此以外,不应该有很多的话。
久远的经历,记不得哪省、哪线、哪点,只是久远的好奇心没灭,因本次吃瓜之缘了了。
2、著作之碎碎念
2、1著作名称:札玛纳+耶达+讷德,“札玛纳”是量的意思;“耶达”解释为理;“讷德”意为宝藏。
2、2著作作者:根嘎嘉村,元朝大官之国师。本部作品中,国师在逻辑上力战群雄。以咱的小智商,根本搞不清他们的全部吵架内容,只能认国师为咱的老板,其他帝王将相都认作“对方”。这些“对方”真不是等闲之辈,肯定属于人类的“知识分子”团队,他们想的问题大多超越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存范畴,很难搞懂,咱只能顺手牵羊,能明多少算多少。但是对老板的意思,咱一定得把握住其灵魂。职场规则:如果连老板的意思都搞不清,那你还想混吗?用在此处正合适。
2、3著作译者:咱看的是姓索名达字吉先生(以后简称先生)之译本,可能姓法名尊先生也有译本,咱没看过。前者是将母语翻译成外语,后者是将外语翻译成母语,应该各有千秋吧。能干这种活的人,都了不起,肯定属于人类的“知识分子”团队。
2、4著作说者:原文是长诗体,不去听先生说书,根本搞不清老板的意思。在两个旗帜店找来了84场书的MP3+MP4+DOC+PDF,太平盛世的产品,应有尽有。但是MP4可能出了技术故障,没有字幕。不死心,满世界找,从意乐音微店找来几十场字幕;继续找,又从发心遍照微店找来几十场字幕,缺最后4课。少4总比少84好,知足常乐。
2、5著作品质:先生的先生,以及先生的评语摘要:“这部前所未有的巨著,概括性地论述了陈那先生和法称先生的究竟观点”;“从词句上讲,《释量论》为主的《YM七论》和《集量论》非常广,但是它们的意义全部都可以包括在这部论里面”;“学完了这部论典以后,因M的基础就奠定了,Y明的真正道理也就完全明白了”;“我有这种感觉,好像《释量论》中学了三四天、五六天的内容,本论的一个偈颂就可以说明,这就是本论的特点。”
3、吃瓜之碎碎念
3、1学渣吃瓜之总念
国师把一级大逻辑,说得清楚明白;二级中逻辑,只略建框架,先生会从其它书中找来砖木补上缺口,否则学渣一头雾水,难以维系;三级小逻辑,框架也略掉了,连先生都懒得一一细说,顶多举个例子,指明到哪些书里去找答案。乖乖隆地咚,本书是真难,每品小结都要滞留好长时间整理思路,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基本搞清楚了一级大逻辑,这就心满意足了;二级中逻辑,顺手牵羊;三级小逻辑,不是咱的菜放弃好奇。尽管用如此大眼网捞货,咱也是收获多多,不枉把它塞进博览群书的最后一趟车。
吃了6个月瓜,乍一忆,脑瓜嗡嗡呆空,远不是童年听完长篇评书后鼓鼓外溢的感觉。从脑瓜里调取书中信息还是很费劲的,因为几乎都是复杂信息,对逻辑学+哲学+语言学+心理学+医学中最基点的元素,历经了洗牌重建,以新目看风景,确实更清晰明了了。这点有点象读完中论,那是摧毁整个实执认知平台的新目。先生的爷先生麦彭先生说:中又见+口大日月这两门,如两目。真的耶,咱现量所见,真不是拍先生们的马屁。
3、2学渣吃瓜之碎碎忆
3、2、1从人的角度分类,A肉眼中的世界=外境+内识→→B放大镜中的世界=内识→→C显微镜中的世界=空性光明→→D最微镜中的世界=离一切戏论
本论的课题是A+B中老百姓世界的风景,与C+D中的专家世界不要混杂。
3、2、2老百性世界=外境+内识=内识=意识=心=脑瓜子,讲了以明知因+俱缘定因两大逻辑推理。
3、2、3意识生产的方式有哪几种?识缘境的方式=显现+遣余
显现:如镜子,把所有信息一瞬间平等获取,是无分别识的取境方式,得到的是现量。
遣余:以识执著+排除法获取信息,是分别识的取境方式,得到的是比量。
3、2、4意识生产的规律有哪几条?误混=A自相与总相混为一体+B真实与耽著混为一体C法相名相事相混为一体+D实体与反体混为一体。
老板的这些发现好奇妙,拥有极高的技术含量,足有资格申请专利权了。
A: 自相+总相混为一体
火的自相是热性;火的总相是它不是水、不是XYZ所有不是火的东西;张三与李四交流用大火小火炒菜经验时,双方都讲的是火总相+想(耽著)的是火自相,将自相与总相混为一体而交流的。因为如果讲的是火自相,那么双方的嘴就会被烧伤;如果想的是火总相,那脑瓜里的念头根本没有可用于炒菜的热性。
B:(真实所诠+耽著所诠)混为一体+(真实能诠+耽著能诠)混为一体
所诠+能诠=真实+耽著=真实(=总相)+耽著(=自相),误认为一体,混合运用。
火的真实(所诠+能诠)是总相语言“火”;火的耽著(所诠+能诠)是自相热性;张三与李四一听一讲是火真实(所诠+能诠)+想的是火耽著(所诠+能诠)。
C:法相+名相+事相混为一体
火的法相是具有热性东西的意义(义共相);火的名相是“火”(名共相);火的事相是液化气灶上的火(别相)。张三与李四都讲的是火的名共相+想的是火的义共相,将法相名相事相混为一体而交流的。
D:实体与反体混为一体
实体是火,反体是分别念“火”影像,张三与李四都讲的是火反体+想的是火实体,将反体实体混为一体而交流的。
总相法相名相事相反体都是“遣余”在工作时所用的工具,也就是脑瓜里的念头,它们不是外境的自相;由于“遣余”能够把自相与它们混为一体+三相推理,所以“遣余”也能得到外境的真实信息,得到比量。
3、2、5意识生产的过程有哪几步?生产根现量→→生产意现量→→生产比量→→生产决定性进行取舍破立
A:根+境+作意这几种因缘和合,当微尘相续+刹那相续积聚到一定的程度,一般人就能感受到了,于是现量产生了。
第一刹那的时候是根→→第二刹那的时候是根现量+自证现量→→第三刹那依靠根识产生意现量+自证现量→→遣余工作+三相推理→→比量
现量没有决定性,但可以自力+他力的方式,引生决定性;比量以自力+他力的方式,产生决定性。
B:生产现量如同照镜子,没技术含量;生产比量就是逻辑推理,主要理路为三相推理。
三相推理=立宗+同品周遍+异品周遍=课题+课题与因的正确关系
“柱子是无常,所作之故,如瓶子”;课题:“柱子是无常”;关系:同品遍(如果是所作,则一定是无常)+异品遍(如果是常有,则一定是非所作)。首先因在宗法上要成立,其次要具有同品遍,即因成立所立就成立,最后要具有异品遍,即所立退转因也退转。
真因=自性因(柱子、无常、所作)+不可得因(柱子不存在,未见之故)+果因(火生烟)
关系=相属+相违=(同性相属[以证成名言量+证成义理量成立]+彼生相属[具备前际随存的三种条件或后际随灭的三种条件])+(不并存相违[识一刹完成+境三刹完成]+互绝相违[A与非A])
要定义一个东西,最多使用三次三相推理即可=根本因→→证成义理因→→证成名言因。依靠意义的“柱子无常,所作之故”,这是证成义理;依靠名称的“这个动物是黄牛,具有项峰垂胡之故”,这是证成名言。
3、2、6意识生产的产品有哪几个?识=(现量+比量)+(相似现量+相似比量)=正确的识+错误的识
以上是正确识的规律,对于错误识的规律,乖乖隆地咚,太复杂,包括了国师和“对方”尖锐智慧的发现,以及国师与“对方”精彩的吵架:
在第2品非量识=颠倒识+犹豫识+不悟识,细分N种错误识;在第9品相似现量=无分别相似现量(错乱根识+错乱意识)+分别相似现量,细分N种错误现量;第10品相似因=不成因+相违因+不定因,细分N种错误因;第11品相似论式三种=义理有过+思路有过+语言有过,细分N种错误论式、N种错误吵架方式;以咱的小智商,只能望洋兴叹,待以后需要时,再按照线索找信息吧。特别是同品+异品在有+无+见+不见+遍+不遍之间不同组合的N种错误因与错误论式,是逻辑推理尖锐错误的发源地,应该很重要,一直没绕清,以后有闲功夫的时候,记得把这些拿出来欣赏。
国师和先生们的智慧如巨浪拍崖,即使只有点滴落在舌尖,也咸入心脾,那是大海的味道,哼一曲朱明瑛40年前的老歌《大海啊故乡》,满满的大海情怀。
使出吃奶的劲啃完了瓜,一丢手,肯定会忘得一干二净,挑几粒瓜籽种在脑瓜里,希望在得老年痴痴前,它们都能活着;如果它们都能活着,那得老年呆呆的概率一定会大幅下降。
4、留种的最大瓜籽:品科判
著作=甲一、入论分支+甲二、真实论义+甲三、造论究竟之事宜。
甲一、入论分支=乙一、为通名言而说论名(2)+乙二、为除违缘而礼赞+乙三、为使造论究竟而立誓(7)
乙二、为除违缘而礼赞=丙一、礼赞殊胜本尊(4)+丙二、礼赞根本SS(5)+丙三、礼赞二位理自在(6)
甲二、真实论义=乙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1-7品)+乙二、决定能知量之自性(8-11品)
乙一、从总反体抉择所知=丙一、所知境(1品,3-9,8-44)+丙二、能知识(2品,10-14,45-76)+丙三、彼识知境之方式。(3-7品)
丙三、彼识知境之方式=丁一、总及别之证知方式(3品,14-17,77-105)+丁二、显现及遣余之证知方式(4品,18-25,106-181)+丁三、所诠及能诠之证知方式(5品,25-29,182-203)+丁四、相属及相违之证知方式(6-7品)
丁四、相属及相违之证知方式=戊一、总说(205)+戊二、别说(6-7品)
戊二、别说=己一、观察相属(6品,30-38,204-269)+己二、观察相违(7品,39-42,270-313)
乙二、决定能知量之自性=丙一、法相之安立(8品,43-53,314-387)+丙二、抉择各自事相之义(9-11)
丙二、抉择各自事相之义=丁一、现量(9品,54-60,388-459)+丁二、比量(10-11品)
丁二、比量=戊一、自利比量(10品,61-78,460-626)+戊二、他利比量(11品,79-84,627-687)
甲三、造论究竟之事宜=乙一、造论之方式+乙二、此善回向人弗果(686)+乙三、宣说作者尊名而对论典起诚信(687)
乙一、造论之方式=丙一、宣说作者智慧超群(681)+丙二、宣说依何而造(682)+丙三、宣说造论之真实必要(683)+丙四、宣说是故当依智者(684)+丙五、以此理由而决定(685)
推理八事=YM的所有内容包括在八种事当中=现量+相似现量+比量+相似比量+能破+相似能破+能立+相似能立
第九品当中讲了现量,间接已经说明了相似现量;第十品当中讲了比量,间接已经说明了相似比量;在第十一品当中主要讲能立和能破,顺便论述了相似能立和相似能破。
第一至八品,均为这三品服务,讲了境、识、识取境的各种规律。
5、留种瓜籽之一:所知之境(1品,3-9,8-44)
5、1外境的哲学基点定义+推理是什么?
A:外境的法相=境之法相识所知。有众多论战,看懂了,但思路不熟练。
B:所量的法相=所量唯独一自相。真正的外境决定是有自相的事物。
C:外境=所量=有实法
用能量(即分别识和无分别识)来缘取对境,此对境叫做所量,外境与所量是从不同角度而言有实法,三者=一体+不同名称。
D:两大推理:明知俱缘因证成。
以明知因+俱缘定因两种推理可以证明,一切外境法皆是心的显现。
明知因:外境与自己的识无二无别,因为外境具有识的法相之故。这是从外境具有识的法相的角度来讲的。
推理公式:所知外境(有法),与取它的心识必为一体(立宗),因外境只是明知的显现,具有识的法相之故(因),如火与火的热性是一体一般(比喻)。
俱缘定因:能见和所见一体,因为同时缘之故,既是同时缘,又是非一体(他体)的东西,根本不存在。这从同时的角度来讲的。
推理公式:所见到的外境(有法),与取它的识是一体,或者不是他体(立宗),必定同时缘之故(因),如同二月(比喻)。
5、2外境从有境不同的角度分为四种=所取境+耽著境+显现境+照了境。
大堂的柱子,在眼前显现的缘故,可以作为显现境;眼识看见柱子,并能依此得到它,因为不欺惑眼识之故,这个境叫做照了境;别人说这里有柱子,听到他的话,耽著它为对境而去取柱子,叫做耽著境;眼睛已经现量见到它,这个就是所取境。
所取境:识以直接的方式来缘取外面具有自相的对境,就是以直接(现量)+自相的方式来了知。除意识以外,不存在一个实有自相的所取境。
6、留种瓜籽之二:能知之识(2品,10-14,45-76)
6、1脑瓜=心思=意识=识的哲学基点定义是什么?识之法相即明知。由境而言成多种,由识而言一自证。
识的法相是了了明知,即明了觉知,就是能了知对境的有境,识全都具有明了的性质。
不管是眼识等,还是错乱识、分别识等,在内观时都是明清的自证境界,也即是唯一的自证。识在独一无二的自证当中,心的本体就是自证,识的本体是明觉的体性。
6、2识分类:正量之识虽有二,然归唯一自证量,非量之识虽有三,然除不悟实无他。
从外境的角度:取自相的无分别识+取总相的分别识;
从识本身的角度:错乱识+非错乱识;
从取境方式的角度:正量识+非量识=正量识(现量+比量)+非量识(颠倒识+犹豫识+不悟识)=(自证现量=心识自证)+(不悟识=无明)→→再分出无数种三级以下识+论战,甚难,可与第9品相似现量分类串联,以后细究识时,再好好品味。
6、3识的根本因:境+根+作意
A:如何看=产生识:由对境根及作意,所产生者乃为识。(1品)
识产生过程=取境=境+根+作意=三种因缘具足产生识,在9品根现量中详过程
B:如何看见=产生现量:境根极微相聚合,尽其所有刹那数,生起领受之心识,即为异生之现量。
虽然境、根、作意者聚合,但无分刹那和无分微尘还是无法见到,不是现量的对境。但当微尘相续+刹那相续积聚到一定的程度,一般人就能感受到了,名言现量也就存在了。现量的标准是一般人现量见,且依自力不靠他力而生起定解。
7、留种瓜籽之三:识缘境规律之一将总相+自相误为一体(3品,14-17,77-105)
7、1识取境规律:将总相+自相误为一体
遣除非彼之自性,于诸实法皆成立,彼即遣余之总相,误为自相行破立。
外境自相及遣余,妄执一体而取境,唯得自身之法相,乃正量故实合理。
即遣除自己以外的其他本体,比如说我们要建立一个“火”,那么火以外所有非火的事物,以总法的力量全部遣除了。我们把这个“火”的总相,误认为是火自相,而认为是火,进而从事取舍、破立。以这种遣余的方式了知事物是可以起作用的,从众生面前不可否认、无欺显现的这个角度讲,这是正量。
7、2从缘取方式的角度来讲,外境=总相+别相=自相+总相(义总相+声总相)
A:总相的法相:遣异类法即总相。
总法=总相,遣余识将许许多多不同时间、行相、地点等的异体事物执为一体,并遣除其他不同类的事物,这种遣余识所执著的法就叫做总法。就是遣除它的异类(不同类别),并指其同类为一体。总法是分别念所缘取的一种对境的行相,在实际的本体上(自相)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只不过是名言的假立而已。总相有趋入对境的功用与能力,因此可以是量。
B:别相的法相:亦除自类乃别相。
在遣余识前不仅遣除了异类,还遣除了同类中的他体法,建立自己类别当中的某一法,这叫别相。比如说东方人,它首先遣除了所有人类以外不同类别的事物,然后又遣除了人类当中除了东方以外的其他的人类。
C:总相PK别相
在遣余识面前,具足两种反体的假立法叫别,具足一种反体的假立法叫总,二者都是分别念的对境,不是无分别的对境。
总法+别法=总法(他体的总法+先后的总法)+别法(他体的别法+先后的别法),
三级分类、论战很难懂。“部分相似普皆有,一切相同悉不具”,分别念前,没有两个事物相同”此推理没搞得很清楚。
D、推理规律:依靠建立别法来建立总法,依靠遮破总法来遮破别法。
建立别法则建立总法:自性因推理;遮破总法而遮破别法:能遍不可得因。
7、3从外境的角度,识=取自相的无分别识+取总相的分别识:缘取自相无分别,执著共相乃分别,其中自相有实法,共相不成有实法。
分别念:肯定具有执著,执著的对境是共相;依靠自己的习气和意识的造作而产生的;共相不是实法;以遣余的方式来了知总相+别相。
无分别念:就像镜子显现外境的影像一样,如理如实地照见对境的一切行相,缘取的对境是自相;自相是有实法;以显现的方式来了知自相。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