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般若摄颂

哲学-般若摄颂4品广说加行19-35笔记(6-6)

创建日期:2022-07-29

  哲学-般若摄颂4品广说加行19-35笔记(6-6)

  哲学-般若摄颂4品22笔记

  1、寅二、依于他者之因缘:尔时希求起信已,去听闻此微妙法,知说法师依琐事,不喜不悦而离去

  前面已经讲了,在听闻般若法时自己心里产生利养、恭敬等世间八法,不能驱开世间琐事,最终不能听受此甚深般若,这也是一种魔业。这里讲,任何一个人刚开始不愿沉溺于世间,对此般若法门生起了极大的恭敬心和信心,同时对传法者也生起敬畏之心,而愿前去求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法。但在听了这样的微妙法后,因为他的因缘不妙,再加上魔王波旬不断制造一系列违缘,最终听法者发现说法者的上师有一些问题。

  后来闻法者觉得传法的上师希求世间八法而忙碌于世间琐事,根本没有将心放在甚深的般若空性上;还发现诸如此类不符合实际道理的许多过失。之后,他就不愿再亲近这位上师,于是在不喜、不悦的心情中扬长而去,不愿继续求此般若法门。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魔业。

  2、丑四、宣说以此为例之其余过患:是时出现此魔业,彼时扰乱众比丘,不令受持此般若,余多违缘亦屡现

  在听受或传授此甚深般若法门等时,会出现这样的魔业。那是什么呢?在听闻、缮写、传讲、供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等时,魔王波旬心里极不舒服、特别憎恨,它会以种种方式扰乱比丘的心,不让他们如理如实受持此般若。

  总而言之,在听闻、缮写此般若法门等时,导致对善法不能行持,而恶法却不断增长的障碍全是魔业。驱逐魔众最根本的就是智慧,就像断法里面所讲的一样,通过观空性或抉择为空性来断除,或用悲心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可怜魔众,以此方式让魔众消失。

  3、子二、出现魔业之原因:有人已得无价宝,稀有恒时害亦多,如是如来胜般若,法宝难得害亦多。

  为什么法越来越深或越来越殊胜时,魔众会越来越猖狂?我觉得法深时应该遣除魔众,不应该魔众增上。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在世间当中,有些人已经得到特别昂贵的无上之宝,因为它极为罕见、非常不容易得到,所以很多人都想拥有,于是他们只有时时刻刻保护,否则危害就越来越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认为这特别珍贵,很多人都会害他。财物越来越昂贵,危害就越来越多。

  同样的道理,因为百千万劫难遭遇的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在所有法中是至高无上的珍宝,所以福德不圆满的人就会遭受种种邪魔外道的损害,或被洗劫一空、不能领受。

  4、丑一、宣说出现违缘之对境:新入乘之浅慧者,未得稀有此珍宝,为造违缘恶魔喜。

  刚刚进入大乘佛教的初学者,由于他们智慧浅薄、精进不足,再加上他们以前没有得过这样甚深、稀有的法宝——般若波罗蜜多,也未心领神会、通达意义,魔王波旬就能找到机会制造违缘,而且在制造违缘时它们也非常高兴。就像豺狼,虽然它对大的牛不敢惹,但看见弱小的动物时,就会特别高兴地去捕捉。

  5、丑二(由违缘中受到佛陀护佑)寅一、真实宣说:十方佛陀行摄持。

  有些人这样想:如果是前面所讲那样,那刚开始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的人就会经常遭受魔众的危害,因为初学者根本不可能通达般若空性;这样的话,他们就不可能从魔口中解脱出来,也不可能获得一地菩萨等更高的境界。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人都担心:我是不是被魔已经束缚住了?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因为学般若的人,佛陀最重视、最庇护!

  比如说,在世间有一些拥有珍宝的弱小者,如果他们所在的国家非常好,国王、大臣等人就会经常保护他们,不可能随随便便让强盗把他们的财宝全部抢光。同样的道理,因为十方世界所有以无碍慧眼通达一切万法的佛陀都把般若视为珍宝,所以他们都会保护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的行者。通过保护,这些人就能离开魔的境界。可见,行持般若者跟其他人完全不相同,一旦出现魔众危害,只要认真祈祷,佛陀就会以无碍的智慧垂念,并立即现前在他面前,此时所有魔众都会远离。

  有些人想:既然莲花生大士、释迦牟尼佛是万能的,他们具有无碍智慧,那我们在修学过程中祈祷,为什么不立即加持每一个人,平等遣除一切违缘?虽然从总体上看,莲师和佛陀对所有众生确实会以无碍的神通力无偏加被,但要获得加持也要有因缘。一是前世的因缘,即前世与他们的因缘及所造业有关系,二是今生对他们是否有虔诚的信心。如果因缘具足,绝对遣除一切魔境,毫无疑问。如果前世杀生,即生必须还债,或者自己的信心也是马马虎虎,那即使我们口头上祈祷莲师或佛陀,想马上获得加持、遣除魔障,也有一定的困难。比如世间的国家领导,虽然他们有能力释放被判刑的人,但这也与罪刑轻重及本人的关系有关。所以不能一口咬定:如果你不能救他们,就说明你这位领导没有能力;既然有能力,那为什么不救所有犯人?而祈祷诸佛菩萨和护法神加持,也是同样的道理。

  6、寅二、以比喻说明:如患病母有多子,悉皆伤心服侍彼,如是十方世界佛,亦念佛母微妙智。

  这里以比喻说明,为什么佛陀会这样保护行持般若者。比如说,有一位母亲有很多孩子,当她患非常严重的疾病时,她的孩子都会很伤心,也会经常惦记、关心、保护着她。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世间当中母亲恩德最大。《大智度论》云:“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为什么佛陀最重视般若呢?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无论是菩萨还是佛陀,他们的境界得以增上乃至达到究竟,全都依靠般若空性。所以,一旦所受持的般若波罗蜜多,以及以供养、弘扬等方式来受持此法的人,遭到世间人和非人以及魔众的损害,十方诸佛菩萨就会护念、加持。就像母亲生病时,除了极个别不孝之子以外,所有孩子都会特别关心自己的母亲一样。

  哲学-般若摄颂4品21笔记

  1、寅一、由智慧不堪能而退失:缮写佛此般若时,不同辩才纷涌现,未利众生似闪电,疾速退失是魔业。

  因为智慧不够、心力薄弱、发心不清净、心散乱等因缘会导致魔众有机可乘。其他经论也讲:魔王对非常精进的人没办法危害,对非常懒惰的人它觉得没有必要危害,而中等人却经常遭受魔众的损害。

  本颂的意思是说:当缮写、受持、讽诵、传讲、听闻佛陀这一究竟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时,很多人会出现以下违缘:

  第一是分别三时的对境色等的不同辩才。有些人平时并没这样观察,但在闻思或听闻时,就想起过去许多事情,对现在的法也产生各种执著,对未来也有种种盘算。虽然表面上看来这是一种观察的智慧,因为他以种种分别念对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执著、分别、思考,其实这些都是魔障。不仅恶分别念是魔障,除了听闻的般若教义以外,对其他法分别、执著也是魔障。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在禅修或思维般若时,如果出现除了《般若经》以外的观察万事万物的智慧,即出现三时分别的辩才,比如因明的推理或其他智慧,那就不是一件好事。

  第二是掉举等纷纷涌现。首先是掉举,即在修行或闻思般若的过程中,心一直在外面散乱,一刹那也不能安住。

  其次是睡眠:不听法时很清醒,一听法就打瞌睡,或者即使晚上睡了很长时间,但白天一会儿就倒下去了。再次是昏聩:虽然没有真实睡觉,但心特别昏沉,也即心一直内收。还有后悔,产生对善法的后悔心。还有贪嗔:即在闻思、修行、读诵时,对怨敌等人和物生起嗔恨心和贪心。

  如果在闻思、读诵等时,许多烦恼干扰正常的行为,那即使表面上在对般若进行修学,对自他有意义的事情也成办不了;而这就是所谓的魔,或者说真实魔的事业就是这样的。一旦出现这样的魔众,求学、读诵的心在很快的时间中就会停止。比如,有些人虽然在特别认真地念诵,但一旦产生烦恼,就会把法本放下来马上离开,像闪电似的,变化非常快。当然,这对自他众生根本不可能带来利益。

  2、以前憨山大师曾经依止过一位禅师,禅师说:在坐禅的过程中有许多禅病或魔障,比如诗词歌赋等滔滔不绝地流露出来。大师问:这种禅病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对治呢?禅师说:如果能看破就没事,如果不能看破,有明眼人痛打一顿,令其入睡,觉时则自消矣!后来憨山大师在五台山开悟,开悟后有一段时间出现这种禅病,即在好几天中非常好的偈颂自然而然流露出来,有时短短的时间二三十颂就出来了,而且不管是文字还是意义都相当殊胜。他发觉这是文字戏论魔,没有多大的意义,于是开始入睡,但一直睡不着,后来就进入了禅定状态,这样共有五天时间。后来他人从窗户进来,见大师一直在入定,就用引磬敲,十几响之后就出定了。出定后,原来的相全都没有。

  3、寅二、由对般若生疑而退失:讲此之际有生疑,导师于此未言及,我名种族地姓氏,不闻弃此是魔业。

  在传讲此般若波罗蜜多时,有些人不但不对此法生起正信反而产生怀疑。当然怀疑的方式比较多:有些人对法义产生怀疑,有些人对词句产生怀疑……本颂讲,有些人心里想:导师释迦牟尼佛在此《般若经》中,没有明确提到我的名字、种族、降生地、姓氏、眷属、事业等。正因为没有授记,依靠此经不久我将成佛就不成立。也即虽然说是说,听闻此般若的人将很快获得成就,但也不一定,因为并未得到授记。由于相续中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产生疑惑,就会以此作为理由而对般若产生不恭敬心,从而导致不愿继续听闻下去,致使传承不能圆满,甚至产生毁谤等。当然这也是一种魔业。

  相续中入魔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自私自利的心太强和对万法产生实执。所以,学般若的人对万法的实执一定不能有。

  4、寅一、以比喻说明舍弃遍智之因——大乘:不明此理舍根本,愚昧不解寻枝叶。

  由于很多人都不明白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显密佛法根本的道理,从而舍弃树根、树干般的一切诸佛之根本的般若,而去寻求树枝和树叶般的其他劣乘法,那就得不到真实究竟的佛陀果位,所以这也是一种魔业。

  5、《大智度论》是《大品般若经》(即《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解释,所以也叫《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它乃龙猛菩萨著,鸠摩罗什大师由梵译汉。其中先引用《大品般若经》的经文,然后再进行解释。

  6、寅二、以比喻说明寻求劣道:如得象复寻象迹,听闻般若寻经同。

  这里的比喻讲:有些人在寻大象时已经得到了大象,但他却将之放置一旁,反而去寻找大象的脚印,很明显这很愚痴。同样的道理,在听闻诸佛菩萨的智慧结晶——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如果没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修学,反而去希求间接趋入空性的经典,那这与比喻所说的一样,也是魔业。

  7、寅三、以比喻说明从下乘中寻觅大菩提:如人获具百味食,得妙食寻菲薄食,菩萨得此波罗蜜,罗汉果寻菩提同。

  本颂也以比喻说明:在小乘道中寻找大菩提不可能得到。怎么得不到呢?比喻是这样讲的:如果有人在获得具有百味的美味佳肴后,偏偏不品尝它的味道,反而在得到最上品、最优质的食物后,还要去寻找其他菲薄之食,那这就是一种愚昧之举,谁都不会赞叹。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位值遇大乘佛法、刚发菩提心的初学菩萨,在获得如是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时,并没按照经典所讲那样如理如实寻求真正的菩提,却在小乘中寻找阿罗汉果位,或想以小乘道获得大菩提,那这与上面的比喻一模一样,也属魔业。

  8、在《华严经》中讲了十种魔事:

  第一是“懈怠心,魔所攝持”,这是讲心生懈怠是魔事。

  第二是“志乐狭劣,魔所摄持”,即:如果自己的志向和意乐前往下乘阿罗汉或缘觉自私自利的道,就被魔摄持了。

  第三是“于少行生足,魔所摄持”,即行持少少的善行就心生满足,比如利益众生,做一两天事情就满足了。

  第四是“受一非余,魔所摄持”。如果接受一个法就可以了,其他法都不用,这也是魔业。

  第五是“不发大愿,魔所摄持”。所以我们一定要发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而牺牲自己的大愿,因为对修学大乘来讲,发大愿是必须的。

  第六是“乐处寂灭,断除烦恼,魔所摄持”,也即希求小乘寂灭果位而断除自相续的烦恼,这也是魔摄持。

  第七是“永断生死,魔所摄持”,即像小乘一样,想永远断除生死轮回而获得解脱,这也是魔摄持。

  第八是“舍菩萨行,魔所摄持”。

  第九是“不化众生,魔所摄持”,即不愿度化众生也是一种魔的事业。

  第十是“疑谤正法,魔所摄持”。所以大家千万不能毁谤和怀疑正法,否则就要马上忏悔。

  9、寅一、依于自己之因缘:贪求恭敬图利养,以有见心熟俗家,舍法而行非法事,弃道入歧是魔业。

  这也是很多修行人容易着的魔。有些人贪求名声,想在这个世界美名远扬、让人人都知道,以期受到别人的恭敬、供养、承事。他们以爱见外境的心态,交往熟悉世间的商人、政界人士等俗人,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既然他们被世间八法所缚,整天都为这些而散乱,那读诵、缮写、受持、思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机会就不会有,唯有行持一些非法的事情,从而舍弃正道、误入歧途。其实这纯粹是魔业。

  哲学-般若摄颂4品20笔记

  1、丑二、获得报身之功德:春季好时树叶落,枝不久生叶花果,谁手中得此般若,不久获证佛菩提。

  本颂以比喻的方式,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得受此般若的殊胜功德:冬天过后,在春季的大好时节中,世间中的檀香树、榆树等树木,旧的叶子一片片地掉落在地上,此时聪明的人就会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产生出绿色的叶子,而且树花和树果也会出现。

  在世间确实是这样,当一棵树的叶子全部落光且出现新叶时,大家都知道春天已经来了,这棵树很快就会开花结果了。这个比喻说明,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此般若落在他的手里,即在手中获得,这个人不久的将来一定能获得圆满正等觉报身的果位。

  在看到这个颂词后,我确实很感动,因为对本经所讲的内容根本没有必要分析了义与不了义,或者说有没有秘密和意趣。因为,任何一位有智慧的高僧大德,或传承上师都没有说般若经不了义。再加上,佛陀以金刚语宣讲的内容千真万确,根本不会欺惑任何一个众生,所以大家皆应对佛陀的真实语坚信不疑。既然佛陀亲口宣说这个法在谁手中得到,这个人不久的将来就会获得佛果,那我们就应坚信:即使没有信心的人,或不精进的懒惰者获得此法,不久也能获得佛的大菩提。

  2、丑三、获得化身之功德:犹如孕妇受苦逼,彼谓已至分娩时,菩萨听闻如来智,生喜求疾证菩提。

  这里以比喻的方式讲,缘此般若行持加行能获得化身的果位。比如说,世间一个怀胎的女人,十月怀胎的时间圆满后,就会感受临产痛苦的逼迫。通过这样的症状,就能知道她已到了分娩或生孩子的时间。一般来讲,当她生起这样的痛苦时,世间的女人都会明白她将临产了。这个比喻说明,如果某位菩萨在有缘的善知识前听受了这么殊胜的般若法门后,以恭敬之心精勤供养、诚心受持,也就是说,不但听闻而且还生起清净的欢喜心和希求心。比如,当看见或听闻此般若法门后,心中数数生起欢喜心,同时也想:这个般若法门是诸佛菩萨八万四千法门的总集,它是一切成就的来源,我一定要圆满获得并通达其甚深义。那就说明,在很快的时间中,他将获得相好圆满的佛陀果位,即获证大菩提。因为,通过这样的因缘能使如来藏的垢染得以清净,在资粮圆满后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化身的果位。化身出现于世时,肯定会以二十七种事业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毫无疑问!

  3、子一、虽不分别增减等却不证一边涅槃:行胜般若瑜伽者,不见色之增与减,不见非法法法界,不证涅槃彼住智。

  这一科判的意思是说:虽然在胜义中,所修般若的本体是不分别,而且菩萨也证得了这种无分别智慧,但他却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入于一边寂灭。

  在如理如实修持或行持般若波罗蜜多时,胜乘瑜伽者通过观察或安住等种种方法,在整个万事万物或轮涅所摄的一切法中,根本见不到色等诸法的增上,因为它们的相续原本不存在、后来才出现的产生丝毫也得不到,同理它们的相续转变后出现的损减与毁灭也不可得。为什么在他的境界中这些绝对得不到呢?因为,安住于远离一切戏论的菩萨根本慧定时,增减、盈亏、来去、常断等戏论全都没有。

  4、子二、虽无分别亦能利生:行此不计佛诸法,五力神足寂菩提,远离分别依加持,行此即行胜般若。

  证得菩萨果位或通达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会有分别。首先,如理如实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的行者不会执著佛陀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种种不可思议的法,也就是说对佛陀的诸法不会妄加分别。其次对道法中的,比如从资粮道一直到佛地之间的三十七道品的法,也不会去分别或耽著。最后,对所证入的真如空性或所获得的寂静菩提也不会有任何执著。另外,对色等蕴界处也不会分别。其实,依靠《佛说入无分别陀罗尼经》的意义来讲,这里已经讲了四种不分别,即:对蕴等轮回法不分别,对对治它们的般若空性也不分别,对所到达的真如法界也不分别,对最终要获得的佛陀无量无边的功德法也不分别。也就是说,真正行持般若者远离一切执著。其实,本颂所讲心无所缘的状态就是所谓的寂灭。

  5、以前贝若扎纳到印度去求法,刚开始他到了西日桑哈幻化出的一个岩洞附近,当时他在那里碰见了一位提水的瑜伽母。贝若扎纳想让她捎信,说他要求见上师,但那位瑜伽母不理他。于是贝若扎纳显现神通,让她的桶沉入地下提不起来。瑜伽母也是成就者,她突然裸露双乳,刹那间心间就显露出了密乘的坛城。互相显示神变后,瑜伽母把他带到华及桑给上师那里,上师给他传授了很多密法。因为当时印度国王的政策比较严,最殊胜的密法不许往外传,所以只好白天宣讲因果法、晚上传授密法。虽然得了很多密法,但贝若扎纳一直不满足,仍然要求上师传授。上师给他说:“法界虽无尽,若知一真如,无余已圆满,立誓无别法。”意思是说,法界无边无尽,如果通达一法(指心)的真如空性,其他全都已经圆满了,除此之外,我立誓再没有其他的法。上师的意思是说:你赶快走吧,不要呆在这里,我已经给你传讲了最甚深的法,除此之外绝对不会有,我可以发誓。

  贝若扎纳回到藏地后,在夜晚时将大圆满法秘密传授给国王赤松德赞,白天给信众们传讲一些因果法。后来印度人说,我们最甚深的密法传到西藏去了,于是搞各种各样的挑拨离间,再加上受藏地部分王妃和大臣的控制,贝若扎纳不得不前往擦瓦绒。在擦瓦绒,他遇到了很多殊胜弟子。返回时,他遇到了一位叫邦甘麦彭滚波的八十五岁老人,他未修过行且受家人嫌弃,所以特别痛苦。给他传授佛法后,他一下子就证悟了,由于内心特别欢喜,他搂着上师一天一夜都不放。后来邦甘麦彭滚波活了一百多岁,一直利益众生。

  6、壬三(对加行制造违缘之过患)癸一、略说:须菩提问说月佛,何为喜功德者障?佛言成为障碍多,从中稍略普宣说。

  须菩提在说月释迦牟尼佛前提出这样的问题:喜爱大乘功德的诸位菩萨,在修学般若法门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障碍,哪些是障碍?佛陀告诉须菩提:修学般若空性法门时障碍非常多,其中部分的障碍我在这里宣说。

  一般来讲在《般若经》当中,或在《现观庄严论》里面讲了四十六种魔业(即障碍),一一宣说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清楚哪些是障碍。修学般若空性时,魔王波旬最不高兴,因为依靠般若法门无数众生都能获得解脱,所以魔王会制造种种违缘,当然这也是它们的事业。修学般若空性的最大障碍就是执著,想必大家都清楚。

  在《楞严经》中讲了五十种阴魔,对很多人来讲,这些魔障不得不学、不得不知。

  佛陀另外一种名称叫说月。为什么叫说月呢?因为,从佛陀的尊颜中放射出的妙语光芒,可以遣除无量无边所化众生心中的无知黑暗和烦恼酷热,所以才用凉爽、清净的月亮来称呼。其实,不但佛语这样说,在禅宗或大圆满的书籍中,很多法师都用月轮来比喻修行的境界。

  哲学-般若摄颂4品19笔记

  1、第四品,也就是讲般若的行持。

  这里所说的广说,是对修加行方面进行广说;《现观庄严论》讲遍智、道智、基智三智是所知的对境,四加行是所修之道,也即依靠这样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地,最后获得法身的果位。所以这里的加行,就是修行者通过修行,将所修的入定智慧成就的过程。也就是说,通过学习或相应的行为使所修加行的本体——般若波罗蜜多现前,就是这里所谓的加行。在四种般若:道般若、果般若、自性般若、文字般若中,这里主要指以果般若和道般若相结合的方式修学,也就是说应如此修加行。所以可以这样笼统地讲:所谓加行就是修学般若。

  2、壬一、所修加行之本体:天王帝释问佛尊,菩萨如何勤行智?蕴界尘许不勤行,不勤于蕴菩萨勤。

  前面天王帝释问佛陀:整个世界遍满舍利,其中您是选择舍利还是选择般若?佛陀回答说:选择般若。为什么呢?因为舍利依靠般若而生。

  这里的问题也跟前面的道理相仿。天王帝释在人中狮子——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前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往昔无数劫中承事无量如来、从中产生种种善根并被大乘善知识摄受的诸位菩萨,应以什么样的方式精进行持般若波罗蜜多呢?(如果佛或菩萨在我们面前,可能很多人都想问: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真正勤修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时候佛陀告诉天王:对五蕴、十八界、十二处所包含的法,或者说轮涅所摄的万法,从胜义或般若本体的角度观察时,就会了知微尘许也不可以精勤行持。也就是说,所缘的对境和能缘的智慧都没有,或者说,安住对境的三摩地和能安住的心识都不存在。既然能缘和所缘以及内心与外境皆不存在,那精进也不可能有。若菩萨通过观察或善知识摄持的因缘,对蕴等完全无有勤作,那他就是真正精进般若者。

  在大空性中一切都可以圆满。如果不空,在世俗中怎么样安立也不合理。所修加行的本体就是远离一切言说分别的各别自证的行境。

  3、癸一、加行因——恭敬之功德:谁闻此法如幻化,无疑学复行加行,知彼久远入大乘,事佛俱胝那由他。

  这里已经讲述了,听闻般若法后起恭敬心的功德。也就是说,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或者是旁生,当他们听闻到般若法门的教义(一切万法在胜义中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的离戏空性本体;在世俗中如幻化八喻般现而不实,也即显现不灭)后,对之诚信不疑地修学,继而在实际行动中策励自己如理如实地行持,如听闻、读诵、思维、观想等,那这样精勤行持加行的人就很不简单,在有缘的善知识前听受般若法门后,自己不但不怀疑还能精进修学,这样的人才真正不简单。

  为什么不简单呢?因为他们在久远以前就发了无上菩提心、趋入了大乘,且以供养、顶礼等方式精心承事过俱胝那由他(即无量无边)的如来。

  4、子一、不被违缘所害之功德:入多由旬荒道人,见牧牛人交界林,思乃临近村城兆,得安慰无盗匪惧。如是寻觅菩提时,得闻诸佛此般若,彼得慰藉无畏惧,非罗汉果缘觉地。

  这并不是指不会有生活中的暂时违缘,而是指从长远的成佛来讲不会有大的违缘。

  这里通过比喻的方式讲,若在修道过程中遇到或听到此般若法门,那从此以后乃至菩提果之间,大的修行违缘和障碍都不会有。怎么没有呢?比喻是这样讲的:

  如果有人入于荒无人烟的路途,已经走了许多由旬,那在路途中肯定会有很多恐惧、担忧。为什么呢?因为路途特别遥远,需要越过很多森林、沙漠、旷野等;就像唐僧取经一样,中间经常会遇到强盗、猛兽、非人等的危害,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会发生。所以心里一直会忐忑不安,且经常处于恐慌的状态当中。而到一定的时候,所有沙漠、森林等全部已经越过,最后见到了一些放牧的人,或者说在与城市交界的地方看见了悦意的花园等,那他自然而然就会想:现在我已看见牧牛人及城市附近的花园等,所以再也不用担心了,因为包括山中老虎等猛兽的危害及其他违缘从此都没有了。

  同样,在希求或寻觅菩提正果——佛陀果位的过程中,因为对境特别遥远,肯定会遇到种种障碍,而一旦依靠善知识,听受了佛陀所说的此般若波罗蜜多,就会像刚才那些人看见牧人或听见牧童的声音一样,从此之后,小乘自私自利的心或得小乘果的自我寂灭心的违缘,以及非人、邪魔外道、魔王波旬等的危害,全都会遣除,自己也有了获得解脱的把握。

  5、我经常想,在临死之前翻译了此般若,还广为大家传讲,自己也在不断地思维,这的确很幸运!当然,我也特别感谢传承上师,包括藏地的罗扎瓦(即译师)等。这次,我是一边对照印藏的讲义一边翻译的,所以我给大家传讲的这个译本,大的错误不会有。当然,也愿诸佛菩萨加持,只要得到或接受此法本的人都能获得殊胜的善根。

  6、丑一、获得法身之功德:如人为观海水往,见树林山仍遥远,不见彼等遥远相,思近大海无怀疑。当知已入妙菩提,听闻如来此般若,纵未得佛亲授记,不久自证佛菩提。

  先讲比喻后讲意义。比如说,一个人为了观看海水,在前往海洋的过程中,若在路上看见森林、大山、悬崖、凹凸不平的山峦等,那就说明离大海仍然很遥远。

  如果山脉、山峦等逐渐看不见,那就说明已经接近大海,此时无边无际的大海就会展现在你眼前,所以一点也不用怀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大海附近,根本不可能有大山和森林等。

  同样的道理,对已趋入菩提妙道的人来讲,如果没有听闻到般若法门,即使听了其他法门,也会像跟大海依然遥远一样,因为只能见到高山等,所以根本没有希望获得成就。而一旦听受了如来的行境——般若,那就说明与法身大海已经不遥远了,所有如森林、山河般的分别念,及世间种种执著相,都将统统隐没。虽然还没有真实得到佛陀授记:你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方将成就如来的果位,那个时候佛号是什么;但因即生中有缘听闻此般若的原因,成佛也就不再遥远,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佛陀亲口说了,听闻此经后,在不久的将来就将速证菩提。的确佛语无欺,佛陀的金刚语千真万确。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大家一定要对般若生起信心。

  7、记得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印度南方高级佛学院时,有一天专门空出时间去大海边。当时我们一行有好几个人,有南方高级佛学院的堪布,还有贝诺法王。现在贝诺法王和法王如意宝都圆寂了。在路上的时候,法王就讲这个颂词,说:现在离海洋还是比较远,因为前面都是山和森林。的确,法王如意宝经常将佛法中的比喻用在世间事情上,包括《毗奈耶经》、《般若经》及《俱舍论》等经论中的比喻,法王经常用在生活中。最后山脉等看不见时,也就到了印度洋边。我个人是第一次见到大海,所以当时特别兴奋,大家也一起在那里合影留念。法王圆寂后,因为上师生前喜欢海洋,所以那天我和慈诚罗珠堪布等,也将上师的部分骨灰送到海洋里去。当时心情异常沉重,以前上师在加拿大、新加坡的海边祈祷的情景又历历在目。但后来只有祈祷,希望通过上师如意宝的加持,能让海里的动物乃至整个世界的众生都能获得利益。

上一篇:哲学-般若摄颂4品广说加行19-35笔记(5-6)

下一篇:吃瓜哲学名著智慧摄颂5品42笔记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