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定解宝灯

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340-354)

创建日期:2021-11-21

  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340-354)

  七、中观有无承认否

  本论既是无上密法的修法,也是抉择中观应成派究竟观点的一部论典。全论最后两个问题可用“阿龢巴匝那德”中的“德”作为概括,而第七个问题则主要讲述中观是否有承认。

  有关这一问题,大乘许多论师对此相当重视,并且从古至今都有着十分激烈的辩论。有大德认为,抉择中观见解时必须有所承认;也有论师认为抉择中观见解时不应有承认。

  所谓的“有无承认”,曾经闻思过中观论典者都应该很清楚,但从未接触过中观法门的人,于初接触时可能会有茫无头绪的感觉。一般来说,想要了解中观见解,必须清楚了知中观不共四大因,比如若成立他生则有火焰当中出现黑暗的过失等等,对于这方面诸大德有许多不同说法。中观总的可分为自续、应成两个派别,对其如理抉择时,于万法究竟承认还是不承认?比如五道十地的安立、情器世界的分析等,在中观见解面前是否能够成立,若能成立,则可以说有承认;若毫许都不能成立,所谓的承认也不可能存在。

  中观创始人龙树菩萨于《回诤论》中说:“我无承认故,我即为无过。”对于这样一种说法,后来诸多论师在作解释时争论非常大。麦彭仁波切于本论中对此问题首先抉择了他宗,之后建立自宗,自宗主要以全知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所阐述的道理为依据进行说明。

  丙七(中观有无承认否)分二:一、总说自他宗派之观点;二、分说宁玛巴自宗。

  丁一(总说自他宗派之观点)分三:一、破斥无承认之观点;二、分析有无建立自宗;三、破斥有承认之观点。

  戊一(破斥无承认之观点)分二:一、说此观点;二、于彼破析。

  己一、说此观点:

  分析离戏大中观,是否有所承认时,

  旧派上师同声说,中观自宗是与非,

  及有无等均无有,故许无有何承认。

  此处要抉择离八边或三十二边等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见解。对这一问题,有论师说有承认,有论师说无有承认,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呢?

  各个论师对此作答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无垢光尊者未出世之前的许多旧派上师异口同声地说:中观在最后抉择自宗见解时,是、非、有、无等任何戏论皆不承许,因为中观抉择的是圣者入根本慧定,于此根本慧定面前,有无是非或空不空等任何法都不存在,对于诸如此般的戏论若未破除,则不能称之为中观派,故而不仅中观应成派,即使中观自续派也不应承许任何有无等戏论。

  他们认为,如此承许既符合中观创始者龙猛菩萨于相关论典中所宣说的观点,也相合万法之本相,如若确有自相法存在,则于中观正理面前可以承认,然而一切诸法根本无有丝毫实质存在,故不应承许存在任何有无之承认。

  对于前派的上述说法,麦彭仁波切认为此种于任何时处均不承认的观点有不合理之处。

  己二、于彼破析:

  自宗诸论中承认,道果缘起宗派理,

  同时名言推与他,句义二者均相违。

  此处“自宗”是指月称论师等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抉择中观应成派时必须以月称论师的观点作为着重点,因龙猛菩萨已经原原本本地抉择了佛陀般若法门的究竟密意,而对龙猛菩萨之空性意义做出圆满透彻分析的则是月称论师。

  故而,若承许中观无有任何承认,既不符合龙猛菩萨之观点,也相违于月称论师之自宗。为什么呢?月称论师于抉择应成派观点的论典中已经明显指出此派之道、果、缘起等宗派义理,如《入中论》及其《自释》在抉择五蕴、十八界时,首先安立了诸法之法相,基道果所摄之本相、事相、类别等均于名言中承认,且根据《十地经》对五道十地作了十分清晰的抉择,并从果的角度介绍了十力等功德,另外,对于名言安立方法、因果缘起之奥义等一一做过详详细细的阐述。

  若认为月称论师于此等论典中所宣说之道理全部属于他宗观点而并非自宗承许,那是绝对不符合实际道理的。这样的说法,不仅于词句上相违,而且从意义来讲也有所违背,《入中论自释》云:“诸有智者,当知此宗唯有功德,全无过失。”《显句论》中说:如同欲得水者先需准备水器一样,若想获得胜义谛则需依靠世俗谛。故月称论师并未一概否认世俗谛,在《入中论》、《入中论自释》以及有关《六十正理论释》、《中观四百论大疏》等论典中以非常明显的词句承许了世俗谛。另外,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所承许的观点也必须加以重视,否则对中观应成派观点很难做出正确无误的抉择。

  萧平实说,月称论师与寂天论师的观点均属藏传密宗。实际他根本不清楚寂天菩萨究竟是藏族人还是印度人、到底是密宗祖师或是中观论师,对于如此显而易见的问题都尚未了知,更何况他所讲述的其他道理了!麦彭仁波切说:眼前的崇山峻岭尚且不能现见,又如何得见远方之微细毫毛。这一比喻对萧平实来说可谓再恰当不过,连月称菩萨、寂天论师为何方人士、属何宗派尚未弄清,却妄想破斥密宗,这纯属无稽之谈!

  中观自宗抉择正见时,毋庸置疑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故应安住于无有任何承认的中观见解之上破除一切他宗邪说,麦彭仁波切于《中观庄严论释》中对中观应成派下定义时说:“自方立足于远离四边戏论、无有一切承认之地,而通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用立论者自己所承认的推理攻破他宗具有承认的反驳,打破对方的颠倒妄念,故称为应成派。”因此,应成派于安住见解时虽无任何承认,但于摄受弟众、安立名言时必须有所承认,这并非他人所许而是月称论师自宗所承认的观点,并于名言中安立了法相、事相、类别等。就如佛陀虽然无有我与我所的执著,但对一切名言道理也并未绝对否认,《随顺世间经》中说:“世间说有者,我亦说为有,世间说无者,我亦说为无。”

  既然如此,佛陀是否承许世间人所妄执的一切说法呢?顺世外道认为轮回不存在的道理是否也已经承认了呢?

  并非如此。佛陀所承许的是世间之正量,而于世间亦不成立如石女儿般的种种说法,即使佛陀也未承认。

  此处,麦彭仁波切在破斥他宗观点的同时,阐明了月称论师于名言中也承认存在一切万法,故于一切时分皆无有承认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戊二(分析有无建立自宗)分二:一、各执一方则功过兼俱;二、依此建立自宗观点。

  己一、各执一方则功过兼俱:

  龙钦绕降如是言:中观有无承认否,

  旧派大德执一方,各宗均有功与过,

  自宗以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作为依据,说明一切皆作承许以及皆不承许两种观点均相违于中观应成派之观点。对于中观有无承认这一问题,旧派部分大德如瓦萨尊者四大弟子中的玛夏香秋多杰认为必须承认有,而藏瓦加利则认为于何时何地皆不应有所承认,后来随学他们的诸弟子对此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但全知龙钦绕降尊者于《如意宝藏论大疏•白莲花》中说:于此既不应绝对说无有承认,也不能完全说为有所承认,此二者各有其功德与过患。

  若对此详加分析,于圣者根本慧定时,一切皆无承认的观点无有谬误,但安立后得名言时则无有立足之处;而中观对于地道之安立等毫无疑问都是存在的,从这一角度宣说为有承认也未尝不可,但此说法于真正抉择中观应成派自宗或圣者入根本慧定时根本无法成立。所以,不论有承认还是无承认,功过二者皆不可避免、兼而有之,根本无法分出二者的贤劣差别。

  既然如此,宁玛派自宗究竟如何抉择呢?

  己二(依此建立自宗观点)分二:一、究竟实相中无承认;二、后得名言中有承认。

  庚一、究竟实相中无承认:

  是故本人之观点:衡量胜义实相时,

  依本性中皆不成,如是有何可承认?

  对此问题必须以一分为二的态度如理抉择,若仅以笼统的概念对其加以区分绝对不合理。

  全知无垢光尊者认为,于衡量真正胜义实相时,一切万法皆不成立,所谓的有无、情器世界、轮回因果等于实相中均不承许,如同虚空无有丝毫颜色相状般,万法本不成立之故,无有任何可作承许之法。

  故而究竟之自宗,即是实相之所许,

  由此辩论等之时,依照本性无所许,

  故而中观应成派究竟自宗所抉择的是胜义实相之观点,此时无有任何承认。正如《中观庄严论释》中所说:中观应成派安住于无有承认的见解之上,以中观应成理破除邪宗。在这种情况下,虽以辩论等方式摧毁他宗邪说,却根本不可能存在任何承认。也就是说,于圣者入根本慧定面前无有丝毫承认,破除他宗邪见之时同样无需有所承认;而于后得或摄受弟众时则应有承认,比如对于认为轮回因果等不存在者,若任何承认都不安立,则根本无法使对方信服并趋入佛教,因此应该有所承认。

  对于上述有关问题一定要细致地辨别区分,历代高僧大德虽然并非没有如理通达其中道理,但却未能做出如理分析的缘故,导致出现了种种不同观点及争论。

  庚二、后得名言中有承认:

  后得道果诸安立,互不混杂而承许。

  此后如实释此理,即是我之善说力。

  虽于圣者根本慧定时无有任何承许,但出定后得位必须随顺世间观点,此时对于基道果等一切名言之安立如同彩虹一般,清晰分明,丝毫也不混杂而作承许。因此,于胜义究竟抉择见解时不应有承认,而于世俗名言中应有所承认。

  全知无垢光尊者于《如意宝藏论大疏•白莲花》中如是宣说:从此以后,若有人能够如理如实地诠释这一道理,即是我的善说如意宝之加持力所致。也即如此殊胜之善说未出世之前,众人对于“中观有无承认否”这一问题都是一片迷离徜恍的状态,而自此之后,依靠如此细致入微的分析,对何时应该承认何时不应承认的问题已经泾渭分明、清晰可辨了。

  因此,依靠无垢光尊者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不论修学密宗何种法门都会轻而易举、事半功倍。或许是自己对尊者有一种偏袒之心,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观察分析,我个人始终认为无垢光尊者哪怕一句话当中所蕴藏的意义,其他智者即使研究千百年也无法触及其边沿,他所宣说的教言具有非常深奥的意义及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希望诸位不论修学中观还是大圆满,对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一定要提起重视。佛教中所谓的开悟必须具足相当程度的信心,如果真正的信心根本不具足,仅仅将佛法作为一门学科去研究的话,那想要无碍了达佛法的精密奥义是绝对行不通的。

  法王如意宝等诸多传承上师都说过:修学佛教有三个必要的条件,一是对自己的上师、不共本尊、佛陀具有坚定稳固的信心,二是对无量无边的可怜众生具足强烈悲心,三是自己具足无误取舍之智慧,这三者缺一不可。上师如意宝在有关教言中曾经专门讲到了佛教徒必须具足的三种珍宝——信心、智慧、悲心,修学佛法若无有信心,那所谓的开悟、成就皆成妄谈;仅有信心不具足智慧则很容易成为一种迷信;虽然具足信心与智慧,若无有悲心,见到痛苦可怜的众生不会伸出援助之手进行救度,如此则远离成就究竟佛果之大乘道。

  所以,作为大乘道的密宗弟子应该反反复复地观察自相续:对于具一切功德的上师三宝是否具足信心、对沉迷苦海不知取舍的众生是否具足悲心、自己对于世出世间因果安立等法是否具足无误取舍的真实智慧。这三者即使并非俱生而有,但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绝对可以增上,尤其是对无垢光尊者的殊胜教言若能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并且细心揣摩的话,最终于中阴身也必定会有所成就。

  对于“中观有无承认否”这一问题,宁玛自宗个别弟子对此也有两种不同观点,当然,宁玛巴抉择此问题时,有粗大后得中观和细微入定中观两种,其中前者有承认,后者则无有任何承认,如是承许无有丝毫教证理证之妨害,而且如理抉择中观教义时必须如此承许,否则对于中观方面的义理根本无法全面分析。对此,自宗于不同中观论典中均已做过明确阐述。

  个别人对此未作详细分析,或者偏重于有,或者偏重于无,但此种偏袒一方的观点并不合理,麦彭仁波切于此处对上述两种观点予以严厉遮破,正如前文所说,若承许“无”,则月称论师等于各大论典中均已明显宣说为“有”;若承许“有”,于抉择究竟中观见解时却根本无法立足。

  戊三(遮破有承认之观点)分三:一、说此观点;二、于彼破斥;三、无遮单空非为究竟见之理。

  己一、说此观点:

  依之雪域有智者,再三竭诚而建立,

  自宗存在承认方。

  “依之”,有些论典将其解释为依靠前文所说无垢光尊者之观点。德巴堪布则认为如此解释不是十分合理,此处的“依之”应指依靠不同观点,也即雪域诸智者依靠不同的观点再三强调并建立——自宗在抉择究竟观点时应该有承认。尤其格鲁派认为,对于“空存在”这一点应该承认,他们虽然并未明显宣说中观应成派抉择究竟观点时应该存在实有,但他说断除实有之空性应该存在,此空性若不存在则有名言亦不存在等诸多过失。

  己二(于彼破斥)分三:一、阐明彼等未加辨别之义;二、叙其理由;三、若舍此观点则不合理。

  庚一、阐明彼等未加辨别之义:

  实际彼等未分析,本义何者均不成,

  故亦难有承认边。

  对于上述观点,麦彭仁波切说这只是未作详细分析而作的一种承许,实际真正观察时,中观教义必须是通过细致入微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此结论所宣示的是一切万法的究竟本性,也即诸法既不是有也不是无,一切皆不存在,所谓的不存在也并非仅仅一个单空能够涵盖的。

  《中论》中说:“边无边等四,本寂何处有?”因一切诸法之本体并不是有、无、是、非等任何一边,已经超离了一切边执戏论,怎能承许其为存在呢?所以,你宗承许空性存在之观点,或许是未对粗大后得中观与细微入定中观进行辨别的缘故,实际真正细致分析时,中观的究竟见解所抉择的应该是细微入定中观,于其前所谓的空也根本不存在。

  当然,以分别念进行辨别时,若空也不存在的话,是否已经落入断、常的任一边了呢?对此不必顾虑,于远离一切戏论之见解前完全具足全部功德,如同一斤白米中必定具足一两白米一样,所谓一斤米虽已具足但是否具足一两米的担心纯粹多此一举!同样,单空已完全包括在离一切戏论的见解之中,故而你宗所说的空性存在仅是未经善加分析、深思熟虑所下的结论而已。

  还有些人认为,未经观察的名言如世间老人所承许那样的一种法应承许为存在。这样一种说法于世间名言中当然可以承许,但抉择中观的究竟实相见解时根本不合理。

  真正的所谓中观见解,必须经过中观理智对万法详敲细揣,此时是否仍然能够得出一些法?虽然得不到任何一法,也并非单空,它的本性应该随顺实相,但应了知,此者也并非真正实相。

  因此,对于中观有无承认应该详加辨别分析,若未加以分析而笼统地说为有承认或无有承认均不合理,因抉择究竟中观见解应是入根本慧定时的一种见解,于此面前有、无、是、非等任何戏论都不能成立,故有承认不合理;而于后得位时,一切基道果的安立等法必须承认,故无有承认也不合理。

  庚二、叙其理由:

  所谓中观之自宗,中观派需以理证,

  如实衡量究竟义,除此之外非自宗,

  因为中观自衡量,彼等悉皆不成立。

  所谓中观应成派不共之自宗,必须通过中观共同五大因及不共四大因再三观察分析——一切万法究竟是有抑或是无?于此过程中,首先依靠分别念详细观察抉择,此时虽然存在一定执著,但达到一定程度时,所谓的分别念也将消融于中观的无二见解之中,根本不会有一点一滴实质性的法存在。《密严经》中说:火首先需依靠木柴燃烧,到最后,二者都会烧尽无余。比如具眼翳者最初为治疗眼疾不得不服用药物,当眼疾消除之后就根本不需服药。故于最初进行抉择时,无我、菩提心等是不可或缺之法,当真正能取所取无余消于法界时,无我等执著根本不会留存毫许。

  此处说,真正的中观见解究竟是怎样的呢?中观自宗具有一套相当完整的推理,依此如理抉择衡量一切万法的实相之义,这时,于名言中可以说无有任何承认,而实际无有承认也并不存在,但为了便于向他人宣说自宗观点,暂时可以说,中观之究竟观点中一切法皆不承认。除此之外的诸多说法,如后得为摄受众生而安立之法等诸如此类的说法并非中观真正的自宗。

  因此可以说,中观有两种自宗,一者是暂时的自宗,如后得位时承许的一切法;一者是究竟自宗,中观通过推理进行详详细细的观察衡量——他宗所许的空性存在或世间老人所许之法根本不能成立。

  对于宁玛巴所许之见解,萨迦等其他宗派有个别人认为其与和尚宗无有二致。如此宣说时,实际从见解本身来说确实可以承许为无有差别,比如龙猛菩萨的《中观无生宝》中所阐述的道理,与和尚宗所许之理在“无有执著”方面的确无有差别,但真正从抉择方式、抉择之果的角度进行分析衡量时,则存在许许多多的不同之处。故对此二者抉择分析时,词句上虽然无有很大差别,但从实义上如理辨别才会如实了知究竟哪一种观点才真正符合释迦牟尼佛所宣讲之究竟教义,这也是诸位后学者精进闻思的目的。

  若仅从文字衡量,则佛教与外道、婆罗门教皆有相同之处,有人认为:密宗所说的仪轨、灌顶等名词于外道教义中非常多,那藏传佛教是不是受外道影响的一种宗派呢?

  这是非常愚痴的一种说法。不仅密宗,即使显宗如布施、善心等种种说法在外道典籍中也广泛存在,但我们并非着重于文字,应了知二者所宣说的真正实义绝对大相径庭。因此,从“空性”这一词句来讲虽然相同,但对于究竟是单空还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应该详加辨别分析。

  一般来讲,中观所抉择的是释迦牟尼佛第二转F轮的究竟密意,于此过程中,它对如来藏光明这一分既未遮破亦未建立,而是首先将一切万法皆抉择为空性,对此,大家应该清晰了知。

  故彼若是所承认,则依观察而承认,

  以理推断能成立,则于胜义谛之中,

  彼承许亦将成立,并成堪为观察性。

  如果仍然固执己见地认为,中观应成派在抉择究竟正见时有所承认,那必定是经过观察之后才得以确立的,这一点通过推理可以成立。

  以前有个在家人到寺院去听僧人们辩论,当时这些僧人正在对“中观有无承认”这一问题争论不休。在家人听后对其他人说:他们是不是在打官司,一直对于承认不承认这一问题争执不下。前段时间我去马尔康,当时带了几本《定解宝灯论》送给一些道友,后来他们给我打电话说:“这个《定解宝灯论》倒是全部都会读,但里面的意义一点也不懂,不像《札嘎山法》那样容易。”确实如此,如果一点中观基础都没有的话,对本论所讲内容很难深入研究下去。

  对于释迦牟尼佛的教义通过详详细细的分析辩论抉择非常有必要,因为处于现今社会的人们的分别念非常混乱不堪,身体也相当散乱,在这样一种纷繁杂乱、茫然无措的环境中,能够自觉深入研究佛经教义的人十分鲜少,因此,通过深奥的中观理智对治自相续的烦恼,生起如理抉择空性、光明的无二智慧非常有必要。但末法时代的人在世间无有任何意义的琐事上聪慧非常,在出世间正法方面却相当懒惰,对于中观等具有甚深意义的法门只在表相上作一种肤浅理解,根本不会深入研究。

  此处说,若有所承认则必须通过观察得到,这样一来,你宗所许之承认于胜义谛也必须成立。名言中暂时承认如幻如梦的一切显现,即使中观应成派也承许,但这并不是其究竟见解,只是随顺众生而作的一种承许。中观应成派的究竟见解必须通过详细观察才能获得,若依靠观察得到则必须于胜义中得以成立,但胜义中若有这样一种承认的话,那已经出现胜义也不能遮破之法了。如此一来,中观应成派对自续派所发出的三大太过毫无疑问会落于你宗头上,因你们所许的承认不仅是经过观察得到的,而且于胜义中也不遮破、以堪忍之方式存在。

  对于上述道理,宗喀巴大师于《菩提道次第论》中以讥笑的口吻说:单空不存在是非常可笑的一种说法。实际上,大师的究竟观点于《三主要道论》中已经作了非常细致的阐述,在他给仁达瓦的信函中也说:所谓的单空并非究竟。大家应该了知,为了引导部分有缘众生,在暂时的个别观点上进行广泛辩论,避免后学者在这一问题上步入不必要的歧途,以这样一种目的,诸高僧大德之间出现了迥然各异的种种说法,并由此导致了非常多的争论。但从究竟见解来讲,就如阿底峡尊者所说那样:如同空中的云全部消失无迹时,虚空无有任何所缘,中观的见解无有任何有无是非等执著。以虚空作为比喻所宣讲的道理,无垢光尊者于《上师心滴》中也做过相似阐述。

  麦彭仁波切于其他论典中说:空性并非分别念的境界,不应将其与大空混淆;无常与常有中的常是分别念的境界,而法界中的常并非与无常相对之常;法界之空性并非空与不空二者当中的空;真正的无为法也并非有为与无为中的无为法。因此,通常所说的空性、光明、无为、寂灭等,只是于文字上不得不如此表示,实际所谓的光明并非分别念境界中出现的明明亮亮,无为法也并不是如同虚空一样何者也无有。故而希望大家不要仅仅耽著词句表面含义,应该透过表相了解其中所蕴藏的真正内涵,如同通过手指指点空中月轮时,不应将注意力放在手指上,而是通过手指寻找到真正的月轮,闻思所起到的作用就像手指一样,我们应通过它的指点寻求万法的究竟实相意义,切莫将全部注意力耽著在手指之上。

  来源: 明光 mingguang.im

上一篇:定解宝灯论(六问异境何见332-339)

下一篇:定解宝灯论(七问中观何承355-37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