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72课10-17
十、无有现未依止处(二)
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对于往昔与自己结过缘的所有导师,都绝不能心生诽谤与怀疑。无论当时这位导师有多大的过错,甚至你觉得其中有多么不圆满,只要已经与这位导师结上法缘,就绝不能诽谤以及对导师产生疑惑。即便内心忍不住产生一些疑惑,也要提起正念,心生敬信,知道是由于自己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才会产生这些念头。如是思维的目的,不是因为导师需要这些,而是为了清净自己的内心。如果任由自己的烦恼妄念发展,内心就永远无法清净,仍旧时时被贪嗔痴烦恼所束缚。因此,为了避免产生这样的过失,必须要如是净观。
可能有些不懂佛法的人觉得“既然如此,当导师也挺好的,反正一切过失都是弟子的,导师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当然不能这样理解。我们说过,依止导师不能如老狗寻食般,见到谁就依止谁,首先需要谨慎观察。通过观察,知道这位导师真正具备以上所讲解的一系列功德后,就要对这样的导师心生敬信,如是观察的目的也是为了清净自己的内心。看上去净观导师似乎对导师有利,实际上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真正获得解脱利益。因为无论你是否依止导师、是否亲近导师、是否对导师心生敬信,导师本身就是佛,这一点不会因为你有任何改变。
举个例子。阿弥陀佛本身就是佛,他的使命是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无论你是否祈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悲悯众生的大愿绝对不会因此有丝毫减损。也就是说,我们如是观想目的是了清净自己的内心,
为了自己能获得解脱利益,而不是让导师得到什么利益。以上讲解的颂词“总之具相上师外,无有现未依止处”就是要求我们内心要时时祈祷上师、依止上师。在座大部分弟子平常都在修上师瑜伽,更要清楚修行真正的意义就在于此上。历代传承祖师都是依止导师而成办解脱,如今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也如同历代传承祖师般,如理如法去依止导师、至诚地祈祷,就能圆满获得导师所有密意。
十一、如是行为具大义
【如是行为具大义】
若能时时祈祷上师、依止上师,意义非常广大。以上三句颂词已经概括了整个上师瑜伽的内容,平常应尽可能往这方面努力。
至于自己应该如何依止上师,如何祈祷上师,我们也一直都在讲解相关的内容。比如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和善巧运用,都是在讲解次第道。汉传佛教禅宗惠能大师曰“凡夫口诵,圣者心行”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平常做祈祷时,首先通过念诵各种祈祷文做祈祷,最终要落到心行祈祷。但无论做任何事,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道理必须要懂。比如依止导师时,首先需要清楚地知道如何依止,如何与上师相融等一系列的修学过程。
我最近听到一些修行人说:“平常我也在修上师瑜伽,但最终安住修时观想上师融入自己,自己与上师成为无二中而安住,是否可以?”
我问他:“你修这个法有多长时间了?你现前所修的上师瑜伽是遵照什么样的传承在做?”如果单纯是修加行中的上师瑜伽,这样去做非常好。但如果你已经修了一段时间的正行,还是停顿在这种程度的安住修,只能说你的观照还是太过粗糙。
因为在修行最初时,我们有“上师”和“自己”这两个概念,然后观上师化光融入自己,是为了创造断除一系列执著,最终成为一如的缘起,但后面仅仅凭借这样的缘起法是不够的,还要更现实一些,要在现实中创造这样的境界。因此,我们修上师瑜伽导修时先从有相定开始入手,在有了不了义的境心一如之见解后,随着修行的增上,逐渐达到最了义的境心一如,这个次第道在《上师瑜伽导修》中已经讲得非常细致、圆满,大家必须要懂。
可能有不少人听了这段时间我们所传讲的教言,已经知道无论我们平常讲解什么理论,最终都会归纳到上师瑜伽导修之中,并且内心也会觉得上师瑜伽真的很殊胜,自己也应该去修。但是如果以为只凭着导师在课堂上的讲解以及自己稍微看一些上师瑜伽的教言就可以去修了,恐怕还远远不够。因为无论课堂上讲得有多么殊胜,与具体操作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距离。想要按照上师瑜伽导修的要求去修,平时就必须要多看看《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和《上师瑜伽之四精要引导文》,直到圆满为止。
这样一来,圆满通达实际操作,并且也能做得很好,与此同时再广泛学习各式各样的教理,就可以把一切教理都归纳到当前自己所修的法当中。如果自己当前所修的法马马虎虎,学的道理也马马虎虎,最终把一切马马虎虎归纳到一法之上,能做到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么?我们通常说密法修行能在多长时间内获得成就,是指在具有如理如法修行的前提之下,而不是说马马虎虎的修学也能达到这样的结果。因此,很多修行人想要知道为什么自己的修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可以从这方面反省一下,自己的修学过程中是否漏洞百出?
比如你从这里开车到目的地,正常情况下一个小时就能到达。但是你在出发前,把这辆车的很多零件全都换掉了,同一辆车开同一条路线,花费的时间可能就会比较长。因为这辆车虽然外形没有改变,但内部已经不是原装的零件了,跑起来的速度也就比最初慢了很多。也就是说,我们认为这辆车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到达目的地是指原来没有改装的前提下,如果你擅自改装了,就自然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
同样,如理如法修行密法,就能在短短的时间内成办解脱。无论你的根机有多低,一生当中成办解脱决定无疑;如果根机再高一点,几年甚至几个月中就能成办解脱。但为何很多修行者修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很好的感受?可能就是因为方式方法没有用对。
我告诫很多人,先不要急于给自己定下修行目标——必须要到达什么地步等等。当然,具有想迅速成办解脱的想法是好的。我们在讲解心力的时候说过,上等修行人发心是“坐在垫子上时是凡夫;起座的时候就必须要成佛”,但在实际修行过程中,绝不能有极端的想法和行为。这会对你的修行造成极大的障碍。修行还是要学会自然。因此,修行必须要做到如理如法。
在座很多弟子都在修觅心法,用成熟口诀法的话来说就是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虽然在前行破除心房的范围中称之为意识转为道用,但无论是前面的观想还是后面的安住,只要能真正参透觅心法要点,就能在第二本净获得解脱。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如是授记,并且也有很多修行人确实因此证悟解脱。这也充分地说明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的重要性。
细致想想,如今的我们真的是非常幸运。以前在从事不同善行中并没有得到过这方面的授记:“只要能做到多少,就可以获得成就”。虽然有时也有一些导师们有些具有密意的说法,比如完成一些数量或者具备怎样的缘起等等,但相对来说没有这般确定性。但我们刚刚所说的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如意宝曾经的授记,并且他的足下有很多弟子确实也在觅心法上有了很好的体悟,并在第二本净获得解脱。也就是在意识融入虚空时认识到本净而成办解脱。在上师座下依教奉行而在此时成就者众多。
因此,只要我们在当前所修的法上多下一下功夫,好好去参透,距离解脱真的不远了,而密法的殊胜也就在此上。我们现在已经逐渐开始见到解脱的曙光,内心越来越清明,为什么不在这个上面多下一些功夫,还想看看后面还有多少法?当然,还有很多的法,目的也是为了更快成办解脱,比如在第一本净就能获得解脱乃至即生解脱等等。但只要能把自己当下的法参透,意义已经非常广大,所以要踏踏实实一些,尽量圆满自己的修法。
十二、传承上师此窍诀赐予珍爱之心子舍弃嘈杂依静处
【传承上师此窍诀,赐予珍爱之心子】
将历代传承祖师的窍诀法,赐予心爱的弟子。
我们通常说成办解脱要具备三个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就是传承法脉清净。今天我们修行所依止的一切,都是历代传承祖师修学成办解脱的真实经验,所以我们并不是试验品。导师也在此处说明,此处宣讲的一切窍诀内容都来自历代传承祖师,而往昔历代传承祖师都是如是修学最终成办解脱的,现前导师就是将这殊胜的法义赐予给心爱的弟子们。从这个角度也能知道,如今的我们真的是非常非常幸运的,
【舍弃嘈杂依静处】
今天就应该舍弃喧嚣嘈杂的地处,寻找幽静地方清净修行。当然,我们也都希望自己能有这样的时刻,但由于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虽然心里有这样的愿望,但有时难以实现。不过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创造幽静的地方。
比如我们要求每天尽量安排早上的时间打坐。如果家庭条件允许,能够自己独自一人在佛堂修行当然是最好的。这时没有他人的干扰,修法也相对会更清净一些。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清晨时,大多数人都在休息,你独自一人起床打坐,环境相对也很清静。虽然目前就只能具有这样的条件,但能在这样的条件下修行,意义已经非常广大。
从时间本身的功德来说,贤劫千佛都是在黎明成就的,所以早上也称之为光明时,具有千佛加持之力。因此早上这个时间也最适合刚开入门弟子座上用功。如果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没有专门的房间供你打坐也没关系。你可以独自一人起来到客厅、阳台等地方打坐;有佛堂就在佛堂修行;没有佛堂就直接在卧室里打坐也完全可以,只要没人干扰。
总之,我们现前就要找这样没有干扰的清静地处打坐修行。当以后条件允许的时候,能如同历代传承祖师般,舍弃世间喧杂地方,前往幽静山林、茅棚中修学就更好了。但我们不能等待未来某一天万事俱备才开始修行,而是从今天开始就要根据个人的条件创造寂静处,并精进修行。
十三、何时证得见解时妙现空性于大悲无勤自然现佛曰(一)
【何时证得见解时妙现空性于大悲】
如是修行,何时证悟心性,何时空性与大悲合为一如。通常我们将空性视为修行的结果,但从方法上而言,安住修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空性,而观察修的目的就是为了心生大悲,因此悲空双运就是我们的修学目的,而方法就是观察修和安住修。从见解本身来说,悲空双运就是心的本性。
【无勤自然现佛曰】
达到以上的见解,无需勤作。勤作就是指仍旧需要起心动念。而此时不需要刻意创造,结果就会自然呈现,因为心性本来就很自然,它已经完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在意识范围当中,所以称之为无勤。所谓勤修必然是戏论,而戏论就需要造作,此处讲解无需造作。我们要尽可能模仿这样的境界而修,因为安住修时就是无勤,就是在没有什么造作中自然安住。
但如今自己的见解,是了义还是不了义?暂时先不要给自己下定论,并且修行时还要懂得根据妄念起现的程度和当时自己的见解来树立。如果当时仍旧有起心动念,就需要运用观察修,而且也必须这么去做。不要因为见解中提到“无勤自然现佛曰”就认为既然是无勤自然显现,就无需观照作意,只需要放下一切即可。要记住,此处的心性是指见解圆满赤裸的一种境界,在自己还没有到达这个地步以前,必须要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状态选择相应的修法,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
在座很多弟子都在修觅心法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有些从观察修的角度,也能回答出一些问题。比如问“所观的心有没有来住去?能观的心有没有?”等等。可能有时看过一些书面上的文字,如《金刚经》曰:“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就回答说心没有来住去。如果只是凭这么一个书面上的理论来掩盖自己的见解,就认为自己已经悟到心没有来住去的话,可是远远不够的。这种最多称之为文字般若,其中连一点观照的成分都没有。
所以,见解最重要的是自己去悟,而不是拿很多词句描述它。书上如何讲解并不表示你的答案也是如此,因为这是他人的答案、他人的见解,与你无关。现在我们需要自己体悟出其中的境界,说出自己的答案。
从观察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来自于书面还是来自于自己的观察,我们都会说“三时心不可得”。但说到能观的心有没有,可能很多人会说,《金刚经》中说心是无形无相的,这也说明心可能没有的。当你说到没有的时候,就无法过关。因为很多人所谓的“没有”,主要来自于文字提示。但是“谁”知道心是无形无相的呢?还是有“心”在感受这种无形无相,我们现前需要破的是“心”,而不是在这一个无形无相的“心”以外再树立一个“心”去破。否则就没有这样做的必要了。
堪布昂琼也曾在教言中说:“如今很多人会在心之外再破另一个心,若是如此,四圣母缘起性空只有逃于他方。”指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现在很多人的不足。
我也常常在想,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无法突破这一关?恐怕大多数还是落于文字的提示。因为我们多多少少都阅读过相关的一些书本,听说过“能观的心无形无相,没有形状也没有颜色”等道理,因此就认为心是空性的,是没有的,而没有真正观察到是谁在感受。如果你实实在在观察,就会体会到能观的心是直接往内观,而这时也要尽可能寻找是谁在感受,它到底没有?如果回答是“没有”,那么还要问问自己“是怎么样的没有”?因为“没有”的描述有很多,我们通常说虚空也是一种“没有”,实际上是“虚空”没有实体,可以称为“空性”,也可以称为“没有”。如果感受是如同虚空般“没有”,从此以后就再也无法起心动念了,所以我们不能说自己的心如同虚空一般。虽然有时可以这样做一个比喻,但这个比喻指的是没有形象而如同虚空,并不是说“心就是虚空”。如果回答“犹如虚空般没有”也不成立,到底答案是什么呢?
我想,如果你是自己真正悟出来的见解,就会前后连贯在一起理解。禅宗有云“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空性无法用言语表达”。但你必须说出无法言语表达的层次,却只是说“无法用言语表达”这句话,就说明你已经可以用言语表达了,却又用“无法用言语表达”来掩盖,这是不合情理的。
比如问能观的心有没有?你说没有,可是你还能感觉到“没有”,所以这个“没有”并没有超越言语,你能感觉到“没有”,还能有“犹如虚空般”的词句来描述,可是最后又回答“无法用言语表达”或“无法用心去感受”等前后矛盾的言语,就说明这是一种掩盖,而不是自己悟出来的。因此,这些细致微妙的区别,只有你自己通过实修才能体悟到。
十四、何时证得见解时妙现空性于大悲无勤自然现佛曰(二)
有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以前上师印证见解是否也是这般严格?”我们以前讲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要分为三个步骤,根据弟子所汇报的见解来判断他理解了多少,然后再讲另一个法来补充提高,比如为他讲解细直视调伏妄念,即缘起性空的修法。但我也遇到一些人,前面的见解实际上还非常粗糙,即便后面为他补充了更细致的讲法,最终他也没有能真正悟到什么是真实的缘起性空。即便对缘起性空有所了解,也只是用文字提示作答,而不是自己领悟出来的。因此,后面我就会要求弟子在修法中有一种深刻的认识后,再在此基础上为他讲解后面的法。这样一来,相信他的见解也会更稳定。现前很多人见解都停顿着这一步上时,就要反省自己的修法,尽量让自己的修法细致再细致一点。
很多信众平时不仅阅读《金刚经》,有些也会阅读《胜乘狮吼妙音》等论典。因为后者讲到了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的整个分析过程,并且最终提示了缘起性空。如果你用这样的文字提示来回答导师的问题,并不代表这是你自己真正悟出来的见解,因为你悟出来的见解和文字提示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前面说过,文字只能称之为诠释,只有自己切身体会出来、悟出来的才是真实的见解,也才会更细致。虽然两者都是在说同一个道理,但其中有着很大的差距。在这个上面,大家都要细致一点,踏实一点。
当然,很多人都希望能在短时间中通过一切考验,顺利求完殊胜的法。可如果你对这个法没有很好的理解,相关见解也没有很好的经验,即便我让你过了关,最终可能还是一无所得。我遇到过很多来求法的信众,其中有很多人的求法都来自于亚青寺的传承。因为有些导师在宣讲成熟口诀法时,要求并不是很高,弟子过关也不是很难。可最终的结局是什么?很多人求完法后都说不会修行。当然不会修行!别说是安住修,就连观察修都没有过关,又怎么能修出一些见解呢?最终的结果不是解脱,而是不会修行。然后导师就告诉他:“那暂时你就不要修了。”
成熟口诀法乃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若心中无法对它生起敬信者,那也没办法,因为你和这个法无缘;可如果你是能对成熟口诀法心生净信者,就应该有缘分,而最终却沦为不会修的下场,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是最令人惋惜的结局。
我们今天所有修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解脱,因此这方面的要求就必须要高一些。尤其正在修觅心法的信众们要记住,前面的观察修和后面的安住修,如果不能达到一如,你是无论如何回答不出觅心法、缘起性空的见解的。即便你能说出如同《心经》所说“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样的词句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些来自于词句诠释,而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见解。如果你有真正的见解,让你从任何角度描述你都能做得到;但如果不是你自己的见解,只是来自于书面上的闻思提示,恐怕无法从多个角度突破这些关卡。所以修行真的要细致一点、再细致一点。
以上就是讲解妙空性与大悲,于无勤自然之中呈现。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也是密法很爱用的词——“超越言语之见解”,无法用词句和比喻来表达这个见解。当然,词句可以作为诠释,但真正的见解无法用词句和比喻来描述。汉地有句话叫“言者不知,知者不言”,指的就是心性是自然自成的见解,无勤自成之见解。此处务必要记住:这需要我们去体悟,虽然文字可以作为诠释,但并不是如今修行的真谛!
十五、彼时无怙众有情宁舍生命亦不弃
【彼时无怙众有情,宁舍生命亦不弃】
当我们真正悟到见解时,即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会放弃救度无依无靠众生的愿望和行为。因为内心的见解越圆满,菩提心的显现就会越增上,这时的慈悲心就叫无缘大慈悲,也叫做平等大慈悲。这样的慈悲心永远与本体一如,没有生灭性。即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舍弃一切众生的原因也正在此上。
但现前我们能做到的是尽可能往这方面去发愿。比如平常修行期间就要时时发愿:“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成办解脱,因此我要修学佛法;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没有圆满成就之前,我要时时要救度三界六趣一切众生。”
我相信你再也发不出比菩提心——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成办解脱更大的愿望了,但他们如今是否已经成办解脱?我们可以在户外看到很多昆虫走兽,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许多众生都还在轮回中漂泊。在一切众生没有成办解脱之前,我绝不成佛、绝不会独自一人在解脱地闲着,当你有了这么大的愿望,难道还有比这更大的发愿么?我们现前只是发愿,但真正已经圆满实证见解者时时都在救度众生。我们平常所说的很多高僧大德,他们呈现不同形象的原因就是为了救度众生。
举个例子,现前很多时候会说,活佛是一个佛的化身,但真正的佛,化身有千千万万,为什么我们不去认可千千万万个佛,只认可一个活佛呢?因为这是一个可以让很多与这位导师有缘的信众,有一个所依之处而心生敬信、并且追随导师的教言去做所树立的形象。也就是说,还有千千万万个佛的化身都在救度着众生,在他的愿力没有实现之前,也一样永远不舍弃一切众生。这就是导师们的使命。
常常有人问这样的问题,他们在网上见到有一位活佛写了一些心咒,觉得这些心咒非常好,内心很想念诵,可是又听说念诵这样的心咒需要得到这位导师的认可,否则就会有盗法罪。听起来好像去偷这位导师放在网上的这句心咒一般,实际上是否如此?当然不是。
我们说过,真正的导师显现于人间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救度三界六趣一切有情众生,而救度的方式就是把将解脱的方法赐予弟子们。有时候,一些信众不需要依靠导师的引导,凭借自己的智慧缘分就可以去修学,对导师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事,还会有什么盗法罪之说?所以,这样的念诵不需要得到哪一位导师的开许。
可是如果说是不共同法,就需要在一位导师面前得到印证。原因是不共同境界非常细致,完全不在我们现前思考范围能力中,因此必须要有具德上师亲自为我们印证。如果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走,很容易走错路。但至于共同法,只要你有信心,愿意去修,就永远不会有这样的过失。
十六、心中珍视之爱子信进智慧功德增
【心中珍视之爱子信进智慧功德增】
上师对弟子说,如是行持,则信心、精进、智慧等功德都会增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我们寻找具德上师时,要从功德方面观察的原因。如果一个人内心的智慧已经圆满,但外在一切功德却没有呈现,恐怕是不现实的。我们通常在印证见解时也会说:想要知道自己这段时间的修行是否有所增上,就看看信心、精进和智慧等是否增长?如果有所增长,就说明你以上所做的一系列善行,即便感觉不是很强烈,功德已经在增长了,离解脱也越来越近了。如果平常觉受很多,但以上所讲解的信心、精进、智慧却没有增上的话,只能说你距离西方极乐世界还是非常遥远。
总之,要记住一点,我们当前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是为了成办解脱,而不是寻求什么感觉。与解脱相关的才叫做解脱的心;与解脱无关的一切,即便有多么强烈的感觉,距离成办果位都还有一定的距离。平常要从这些角度去理解。
十七、若于妙欲贪求微宿世业障清净相
【若于妙欲贪求微宿世业障清净相】
对妙欲贪执越来越小,也是宿世业障清净的一种表现。相信在座每位信众,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多多少少都已经做了不少的善行,现前就要观察一下自己内心对妙欲的贪执是否越来越小?若是,就意味着宿世的业障已经越来越清净。当一切贪执消尽时,就能圆满获得解脱。平常以此作为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我不能长时间待在导师身边,该如何判断自己修法的功德是否有所增长?”就以以上所讲解的两句话作为标准。因为当你对一切妙欲贪执越来越小时,就说明业障逐渐清净,功德也在逐渐增上。相反,如果对一切事物的贪执越来越增上炽盛,就意味着业障不但没有减少,甚至越来越沉重。
想要知道自己对很多道理理解得有多透彻,看看自己贪嗔痴烦恼是否有所减少就能知道。如果认识得很通彻,相信有意无意中,你的贪执就会越来越小,宿世业障也逐渐在清净之中。因此,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就能知道自己见解是否增上。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讲解的内容。下课后要细致想想,时间转瞬即逝,也意味着我们距离死亡越来越近,平常的修行绝不能再搁置一旁,要尽可能把修行捡起来。修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无论如何都要努力往精进修行方面发展。如果只是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结果可能不会令人满意。要时时铭记一点:在自己内心没有清净的前提之下,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要披上精进铠甲,安忍一切苦,精进修行着往前走,这一点必不可少,也非常重要。
来源: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