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18-19上课四无量心小结

创建日期:2022-03-15

  前行备忘录18-19上课四无量心小结

  前行备忘录18课1舍无量心笔记

  1、我们行持善法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把有情转变成无情,而是把有情有限制性的智慧变成遍知之智慧,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点就称之为窍门吧。

  2、【大乘之根本——发殊胜菩提心引导,如果修行人的意乐广大,那么即便所修的法是小乘法,也就成了大乘法。】

  【从诸位初学者的侧面安立大乘小乘,就是看具不具备世俗菩提心,而并不是以法来安立大乘和小乘的。】

  【所以,世俗菩提心居于主导地位,见解作为助伴。了义、究竟的目的地就是胜义菩提心,而依靠世俗菩提心并不能获得究竟的果位。】

  3、【新派主张世俗发心位居于首。旧派把菩提心分成不了义、相似了义和了义三种。不了义,具备世俗菩提心。相似了义,世俗和胜义菩提心需要双运。】

  菩提心=不了义(世俗菩提心)+相似了义(世俗和胜义菩提心双运)+了义(胜义菩提心)

  4、【生起菩提心的方法,包括修四无量心、发殊胜菩提心和受愿行菩提心学处三个步骤。】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前行备忘录18课2舍无量心笔记

  5、(3)四无量心与四梵住之差异

  【这样的菩提心,没有生起让它生起的方便就是四无量。四无量与四梵住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四梵住是指梵辅天等四处。转生到四处的因是缘于慈悲喜舍四种心,但它并不是无量心,只是局限性地修行。四梵住不叫无量的原因是,简略地说,由于慈、悲、喜、舍既没有以出离心摄持,也没有以菩提心摄持,又没有以空性见摄持,更没有以证悟无我的智慧摄持,为此才叫梵住。】

  6、【如果这种意乐入到遍知之道上,那就是四无量。道位时三十七菩提分法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四无量,果位时是佛陀的四无量。正因为四无量心所缘的对境无量、有境的心无量,它的果无量,为此才称为无量。】

  当前我们所行持的一切善法都不能超越四无量心,若何时超越四无量心时,所行持的善法则形成有局限性的,得到的果位当然不是普遍、无量的,要记住啊!正因为四无量心所缘的对境无量,有境的心无量,它的果就无量,为此才称之为无量心。

  7、【就讲理论的顺序而言,先从慈心讲起;按照窍诀的观点,如果首先没有从舍无量开始修,那么其余所有修法就成了梵住,所以最初必须从舍无量心修起。】

  我们按照次第树立四无量心的时候,以慈悲喜舍的顺序而树立,但在修的过程当中,要把舍无量心树立在前面,若要是不具备舍无量心的话,下面的慈悲喜就会变成有局限性的。要记住,在观的过程当中,应该要把后面的法颠倒到前面来修,最初必须要从舍无量心修起。

  8、四无量心的本体:【具体来说,希望众生具足乐因及乐果,是慈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希望众生远离苦因及苦果,是悲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希望众生不离安乐,即是喜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希望众生远离贪嗔,即是舍心的本体或法相或行相。】

  9、四无量心的分类:【四无量心也分为有缘的无量心与无缘的无量心两种。】

  有缘和无缘的区分在何处呢?即分为慈、悲、喜、舍和慈等持、悲等持、舍等持和喜等持两种,这个等持禅定与四无量心融合到一起的时候,就是无缘的无量心。

  【无缘的无量心,作为初学者,以如梦如幻等幻化八喻来修炼内心;如果是一个开悟者,那就以“无分别智行诸事”入定,修行它的妙力慈悲心等。】

  平常在树立四无量心的时候,必然有所缘和行相,但当知道一切都是虚幻的时候,前面这两者又如何树立呢?但要记住,这些都充分地说明了你对出世间胜观的禅定没有一点点精通,若要是精通出世间胜观禅定者,他所树立的空性并不是一种单调的空性,时时都站在体用分不开的状态当中行持,所以即便当时已悟到空性,但是对缘起绝不会产生诽谤。这两天我们在印证见解的时候不是说过吗?若能执受本体,妙力起现之相,即便有多么大的迁变,均形成本体之庄严,不会造成本体之损害,这就是出世间的禅定。

  那么以幻化八喻来修炼内心,指的是用空性来修炼内心,初次思维八喻当然需要起心动念,观想一切法都没有实体而树立空性。随着我们禅定的增上,这个空性不一定都依赖起心动念,这种四无量心就称之为无缘四无量心。

  很多人说当树立空性的时候,四无量心已经不存在了,不,它的缘起绝不需要搁置一旁,也不需要去诽谤这个缘起。

  开悟者以“无分别智行诸事”入定,修行它的妙力慈悲心等。“在入定的时候,修行它的妙力慈悲心”,指的是什么?就是我们通常所讲解的禅定,指的是法身,在执受见解当中妙力慈悲心当然都无缘,由于执受本体的缘故,妙力起现一切之相都没有所缘对境。没有一个所缘的对境,难道什么相都不存在,当然不是这样的,就是说没有所缘的这个念而已,但是对缘起并不作诽谤,要不怎么树立便智双运呢?

  前行备忘录18课3舍无量心笔记

  10、【综上所述,其实,亲人敌人都是利害兼而有之,通过如此观修,结果心里既不会有想要加害敌人的念头也不会有想帮助亲人的欲望。如果停留在这样的状态上,就叫做无利无害的愚舍。】

  由于知道以上这些道理的缘故,他就会越来越生起平等之心,但是平等之心当中不是没有慈悲心的平等之相,如果停留在这样一个状态之上,就叫做无利无害的愚舍。

  11、【所以,必须进一步观想亲怨两者是母亲,是该帮助的对象。那要怎样来观修呢?虚空遍及的地方充满有情,有情遍及的地方充满业感痛苦,被业感痛苦折磨的一切有情从无始时以来无一不曾当过自己的父母亲友等等。】

  【以上生身、赐命、施财、教世间知识四种,是感念世间法方面的恩德。】

  【从佛法的侧面来说,具足十八暇满的这个珍宝人身也是大恩母亲所生,再者衣服饮食、住所资具等修行菩提的这些助缘,如果没有母亲,单凭自力一样也是实现不了的,由此感念母亲的恩德。佛子菩萨道,首先发殊胜菩提心,如果没有母亲,也无法发起,中间修学如海的菩萨行,如果没有母亲,也无有修学的对境,倘若不具备菩提心、菩萨行,就不会有最终现前圆满佛陀的果位。可见,从佛法方面来说,母亲对我也是有着大恩大德。】

  【以上从佛法和世法两个角度来忆念恩德,就是念恩的修法。】

  12、⑤报恩

  【接下来心里思维:对我具有深恩厚德的母亲,既然在这以前是将利益胜利奉献我,亏损失败自取受,以深情养育了我。我这回有幸遇到大乘佛法,承蒙上师善知识摄受,明晓道的利害,以往是妈妈关注我的苦乐,现在该轮到作为孩子的我要关注母亲的疾苦。】

  【心里有渴求报恩的想法,这就说明产生了想要报恩的念头。】

  【随后,从自己的亲生父母、兄弟姐妹等逐步观修,在临收座时,对一切有情无有亲怨贪嗔,平等观成中等的对境,这就是修舍无量心。】

  四无量心当中的第一个舍无量心,在没有达到平等之前,即便由于宿世的因缘有慈悲喜等,但这些都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并不能称之为无量,要达到无量,必须先从舍无量心开始入手。

  前行备忘录19课1慈悲喜无量心笔记

  13、最难骗的是阎王爷,因为所谓的阎王爷就是贪嗔痴烦恼的自相自现,当具有贪嗔痴烦恼的时候,在临终这一时刻前面就有一种恐怖的阎王爷形象,若要是内心当中贪嗔痴烦恼消尽者,即便你去寻找阎王爷,就如同“到了金州不得土石般”,到哪里也找不到这个可怕的阎王爷。到哪里去了?已经转化为普贤王如来、观世音菩萨等这种寂静本尊。在临终的时候,会面对什么样的场面,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14、(2)舍等持

  【在这般观察修的过程中,心感疲惫,不想继续的时候,不跟随过去的妄想,也不迎接未来的希求,又不持续现在的分别念,不加改造悠然安住,这就是舍等持。】

  【当再度想起心动念时,又进行观察,就这样通过观察、安住轮番交替来修寂止。结座与前面一模一样。】

  15、(3)座下以四种相联护持见解

  【随之进入座间,以有贪嗔的有情作为所缘境,知母、念恩等观修法与前相同,心想:但愿此人远离相续中的贪嗔;】

  随之进入座间,以有贪嗔的有情作为所缘对境,先要知她就是自己的母亲,还要想到母亲对自己的恩德,念恩等观修法与前相同。心想:但愿此人远离相续之中的贪嗔,如果他能离开贪嗔之心那该多好。

  这称之为四种相联,第一种相联叫发愿,第二种叫希求心,第三种是立誓,第四是祈祷。我们在修四无量心的时候,必须要具备四种相联,发愿、希求、立誓和祈祷。

  【如果他能离开贪嗔之心,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他远离贪嗔之心。为了使他远离贪嗔而虔诚祈祷三宝。】

  前面是愿望,发愿此人远离相续中的贪嗔;第二再与希求心相联,如果他能离开贪嗔之心那该多好为希求心;第三是立誓,我一定要使他远离贪嗔之心,立一个誓言;第四是祈祷三宝,为了使他远离贪嗔,那靠什么力量?因为当前我们不具备消尽贪嗔分别心的力量,所以要虔诚地祈祷三宝加持,来消尽一切众生内心当中所具有的贪嗔之心。这四相联非常重要,平常在四无量心当中都得具备。

  16、(4)修无缘舍心

  【在此之后,修无缘的舍心,自他的身体可分成微尘,心刹那间生灭,不会停留到第二刹那,在胜义中自性不成立,名言中在一切皆非的空性中缘起不灭,对空性和缘起不灭平等引生定解,在不加改造的状态中安住,这是生起胜观的方便法。】

  我们平常如是观想缘起性空为妙。在这上面,还要知道显密之差异:

  比如说显宗在抉择见解的时候,不管是本尊还是轮回之相,显宗依靠无分微尘和无时分刹那的分析抉择一切显现的本体为空,空性当中不诽谤显现,在显现与空性无二当中行持止观交修。显宗是在具备知道一切即为幻化的基础上行持止观双运。

  但是作为密宗的弟子,不管看见的是清净之相还是不清净之相,不需要再去观待它的本性是否为空,在显现当中与空性分不开,也就是说当前所呈现的景象不需要再说它是一种幻化,密宗在显现呈现当下,已经认识到一切即为诸佛菩萨的坛城。

  两者见解之上的不同区别就在于此,现前我们在修的过程当中要知道这些道理。

  刚刚所传讲的,是如何行持胜观。当然,在修学舍无量心当中,也可以树立胜观之见解,我们平常修上师瑜伽导修乃至成熟口诀法,目的就是为了成办胜观。作为初行者,光站在分析的立场之上完全证悟到胜观之见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借助上师的窍诀而如实修学,才能圆满获得胜观之方便法。

  【另外,在所有座间阶段,再针对有贪心、嗔心、有争论的有情,第一与发愿相联:但愿这些有情随时随地都能远离贪嗔之心。第二与希求心相联:如果他们能远离贪嗔之心那该多好!第三与立誓相联:我一定要使他们远离贪嗔之心。具足以上这三种相联。第四祈祷:为实现以上愿望虔诚祈祷三宝。反反复复观修。】

  【尽管在入座期间舍无量修得不错,使心相续稍微有所改变,可是如果在座间没有思维,那么又会落入以前残存的恶习痕迹中。打个比方来说,当铁放在火里烧的时候是红彤彤的,一旦从火里取出放在地上,它又会变得黑乎乎的。因此,在座间观修入座所修的内容这一点相当关键。】

  【如此这般修行之后,在座间,对怨敌放下嗔心,对亲人抛下爱恋,要对所有众生一视同仁,等如父母。】

  因为前面若没有舍无量心,那么下面即便修慈悲喜无量心,也无法变成无量之心,后三者能否变成无量心,完全取决于前者舍无量心之上。后面三者,借助舍心息灭了贪嗔,达到平等、一视同仁,所有的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下面所做的一切均成为平等之心。

  17、3.修慈无量心

  【修慈无量心,当借助舍心息灭了贪嗔之后,就必须对平等是父母的有情修慈心。在入座的开端要局部性观修,结尾时,对一切有情观修。开始,在前面直接观想自己亲生母亲的音容笑貌。心里思维:现在的这位母亲,不止一次做过我的母亲,而且当过无数次我的母亲,做母亲的边际没有尽头……这是知母。】

  ②念恩1)生身之恩2)赐命之恩3)施财之恩4)教授世间知识之恩③报恩

  前行备忘录19课2慈悲喜无量心笔记

  18、(2)慈等持

  【当心里稍有安乐之感的时候,不遮止分别念也不跟随它,心悠然安住。】

  修慈等持的时候,前面觉得有一些疲惫的时候,后面就把心自然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这时候的平静状态根据当时修学的禅定为标准。总的来说,止观交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可把它称为剖析调伏妄念。

  【相信因果的诚挚信心是善趣的因,出离心是解脱的因,菩提心是圆满佛陀的因。】

  【以上从知母一直到希望他们具足乐因及乐果之间,是观察修;不遮止分别念也不跟随它,心悠然安住,是慈等持。】

  19、(4)无缘慈心

  【无缘的慈心,就是引生三轮现而无自性的定解。】

  起慈心的对境、慈悲的法及起慈心者称为三轮,显而无自性的定解,称之为无缘之慈心。从慈心的立场之中讲解,支分为所缘之慈心和无缘之慈心两种。

  20、4、修悲无量心

  (1)止观交修①知母②念恩③报恩

  第三、修四种相联而生悲心

  【但愿母亲离开三有三界轮回的苦果;如果母亲能离开三有三界轮回的苦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母亲离开三有三界轮回的苦果;为了使她离开苦果,虔诚祈祷无欺的皈依处三宝,愿您以大悲关照。但愿母亲离开一切业和烦恼的苦因;如果母亲能离开一切业和烦恼的苦因,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母亲离开一切业和烦恼的苦因;为此虔诚祈祷三宝。就这样,观察、安住轮番来修。】

  【随后,从父亲、姊妹……父族亲属……逐步观修,最后普及到虚空所遍的一切有情,】

  【这所有众生都充斥着三苦,也就是遍及三恶趣的苦苦、遍及人天善趣的变苦、遍及色界无色界的行苦,尤其是人类被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不欲临苦及生老病死等等今生的痛苦所追赶着,被后世的痛苦等候着,由中阴的痛苦衔接着。但愿一切有情都远离这样的苦因及苦果;如果一切有情都远离了这样的苦因及苦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一切有情都远离这样的苦因及苦果;为此而祈祷三宝。】

  刚才所讲解的四无量心,都在讲解四相联,四相联非常非常重要,每当遇到类似这样事情,都应该这样。后面作祈祷的缘故是,当前我们不具备能力救度这些众生,所以祈祷三宝的加持来拯救这些受苦的众生,后面的祈祷不可缺少。

  21、(2)修无缘悲心

  【修无缘的悲心,就是引生出三轮现而无自性的定解。】

  前行备忘录19课3慈悲喜无量心笔记

  22、5、修喜无量心

  (1)止观交修

  【修喜无量心:首先也是对自己的母亲,从知母、念恩、想要报恩开始修,再修希望她具足安乐的慈心和希望她远离痛苦的悲心。接着,再观想自己的母亲,有吃有穿、有住宅有卧具,有财产有受用,有权有势,有地位有名声,拥有点点滴滴的幸福快乐,这是所缘或者对境。行相或心态:把这看作是值得欢喜、大有必要、不可缺少的,修欢喜心。】

  【但愿母亲所拥有的微乎其微的乐果及善业的乐因,永不失去、永不衰落而蒸蒸日上,永不离开善业的乐因及乐果;如果母亲不离开善业的乐因及乐果,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母亲不离开这一切;为此虔诚祈祷三宝。但愿母亲不离开如此所拥有的一切乐因及乐果,蒸蒸日上,直至暂时增上生人天果报、究竟决定胜解脱及遍知佛果之间与日俱增;如果能够与日俱增,那该多好;我一定要使其与日俱增;为此虔诚祈祷三宝。就这样,观察、安住轮番交替而修。】

  【无缘的喜心:就是引生出三轮现而无自性的定解。】

  显宗在面对一个事物的时候,认识到事物本身是虚幻的,在止观双运的见解当中成办清净之刹土;密宗见到一个形象的时候,本身就是二谛无别,不需要再观待什么虚不虚幻。

  23、6.小结如何实修四无量心

  一方面有昏沉和掉举的时候作个观想,又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先从舍无量心开始观修,逐渐进入禅定当中安住,又开始起心动念的时候开始修慈无量心,后面又开始修慈等持,逐渐又有起心动念的时候开始修悲无量心,又开始修悲等持,后面又修喜无量心,后面又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修喜等持,都具备有止观交修的方便。

  起心动念很粗大的时候,剖析调伏妄念是不可缺少的。在善巧运用之上,剖析、直视和安住根据当时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调顺烦恼必须要灵活一些。有些问什么时候剖析、什么时候直视、什么时候安住呢?根据当时妄念起现的程度来树立,当昏沉、散乱非常沉重的时候,那不得不依靠剖析调伏妄念,即便你依靠安住和直视调伏妄念,可能也起不了切实之作用,走个过程而己,不到第二个刹那,妄念仍旧会生起,昏沉还是一样起现,这时候剖析调伏妄念是不可缺少的。

  可以在有起心动念乃至昏沉的时候观想四无量心,依靠上面的舍、慈、悲、喜心作观想,逐渐开始进入有相定状态之中,又有起心动念的时候,再修持舍心,又修慈、悲、喜心,一个一个作观想,在一座期间,比如在一个小时或者一个半小时当中,反反复复去修观和止,我想在一座当中可能得观很多次,安住很多次,把四无量心作为观想,再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也就是缘着这个对境之上,又有起心动念的时候又再开始观想,这些都非常重要。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14-17课皈依小结(3-3){持明内僧众[灌顶+气脉明点]:甚难}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19下-22上课愿菩提心小结(1-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