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现观庄严

现观庄严论01(1-6)笔记

创建日期:2021-10-17

  现观庄严论01(1-6)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丙一、说所诠般若之殊胜性而礼赞(5)+丙二、说能诠论之必要而立誓造论(6)

  5、甲三乙一丙一、说所诠般若之殊胜性而礼赞

  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6、甲三乙一丙二、说能诠论之必要而立誓造论

  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非余所能领,于十法行性,

  经义住正念,具慧者能见,为令易解故,是造论所为。

  2、从503.im + 明光 mingguang.im找来了《现观庄严论》55课的MP3+MP4+讲记,开始现观行,要求不高,扫荡一遍。

  3、弥勒五论之一的《现观庄严论》。无著菩萨在鸡足山苦行、祈祷十二年,终于依靠悲心现见弥勒菩萨,然后到兜率天听受了弥勒五论,将之带到人间弘扬。

  《宝性论》主要讲第三转F轮的究竟意义,《辨中边论》和《辨法法性论》总说大乘法要和唯识宗的一些观点,《经庄严论》主要讲大乘菩萨利他菩提心方面的教言。所以说,弥勒五论中真正宣说般若空性意义的,唯一就是《现观庄严论》。

  4、按照莲花生大士传记的讲法,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为主的圣地宣讲般若法门的时间有十年之久,要依靠两种窍诀来获得般若空性的真正境界:一是圣者龙猛菩萨为宣讲般若空性的直接意义而造的中观六论(以《中观根本慧论》为代表),二是广大行派的弥勒菩萨为揭示般若隐义而造的《现观庄严论》。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如果想要精通甚深般若,《中观根本慧论》和《现观庄严论》这两部论典是必须要学习的。

  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比较好懂,因为它直接抉择一切万法的空性部分,而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就稍微有点难懂,因为它是讲解能抉择的智慧这一部分。

  就般若而言,在抉择对境空性方面,以龙猛菩萨、月称论师、寂天菩萨的论典最为详尽;而在抉择能境现观智慧方面,弥勒菩萨的这部窍诀论典可算是唯一的金钥匙了。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共同承许龙猛菩萨和弥勒菩萨为真正抉择佛陀密意的两大菩萨,将他们所开创的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并称作两大车轨,就是因为无数众生都依靠他们的窍诀懂得了般若空性的意义。

  5、我们不但要从万法空性的层面趋入般若,也要从能抉择的诸佛菩萨智慧的层面来了解般若。当然这两者在本体上是无二无别的,都是不可思议的法界体性;但从名言的侧面来讲还是有差别的,一者是直接抉择空性之义,一者则是以间接的方式而抉择。

  6、甲一、论名:梵语:阿毗三昧耶阿朗迦罗那摩般若波罗蜜多邬拔提沙奢萨哆啰

  汉语:般若波罗蜜多窍诀论——现观庄严

  梵语和汉语相对照:阿毗三昧耶——现观(或证);阿朗迦罗——庄严;那摩——所谓;般若——智慧;波罗蜜多——到彼岸;邬拔提沙——窍诀;奢萨哆啰——论。全名: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窍诀论(在次第上是有一点调换的)。

  6、1窍诀论

  是指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打开甚深法门的论典。

  6、2现观

  佛陀将万事万物抉择为空性,这就是一切万法的真相,而这样的真相唯有诸佛菩萨才能通达,这种能通达的智慧就叫现证、现观。

  对于“现观”一词的翻译,能海上师等大德也曾译为“现证”,《现证庄严论》。法尊法师是按照唐玄奘的译法,就是“现观”。藏文中两者差别不大,因为藏文的“现”有“智慧”之义;就汉语来说,可能翻为“现观”更为贴切。

  6、3庄严

  开显庄严,即令事物表现得更加显明的一种方法。依靠这部论典,使得般若空性的殊胜威力和诸佛菩萨的不可思议境界得以开显,令有缘者完全可以照见。

  7、为什么先要用梵语来说论名呢?

  因为佛法来源于印度,在佛陀转F轮的时代梵语被称作天人的语言,并且贤劫千佛都是用梵语传法的。因此一方面,于论典前标举梵语,可以在后学者相续中种下善根,以此因缘于将来其他佛出世时能够再次聆听教言;另一方面,因为佛陀和前辈无数大德都是依靠梵语转F轮的,所以我们见到梵语便能忆念起佛法的来源,从而对他们生起感恩之心;再者,因为诸佛菩萨依靠梵语转F轮,故而梵语具有无比的加持力。

  8、佛教分成两大系统:一是巴利语系佛教,也就是南传佛教;一是梵语系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因为藏汉佛经都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

  9、我们学习《现观庄严论》,实际上就是为了懂得诸佛菩萨、声闻缘觉的心灵世界是什么样的,他们的境界层次有何不同。大家显现上都是凡夫人,要想直接进入这些甚深境界有一定困难,那么就唯有借助论典文字和传承上师的窍诀来大概地了知。

  10、甲二、译礼:敬礼一切佛菩萨!

  《现观庄严论》属于三藏当中的经藏,因此译者加在前面的译礼是“敬礼一切佛菩萨”,“佛菩萨”包括了断证功德圆满的释迦牟尼佛、药师佛等三世诸佛以及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大乘圣者。作译礼的必要,是为了使翻译远离违缘、善始善终,以及令后学者能在诸佛菩萨的加持下通达此论的究竟意义。

  11、赤热巴坚国王便规定翻译家们以后要在三藏前添加不同的译礼——凡属于经藏者,在前面加“顶礼诸佛菩萨”,因为佛经一般都是采取佛陀与诸弟子问答的形式来宣讲的;凡属于律藏者,在前面加“顶礼遍知佛陀”,因为戒律涉及非常甚深的因果,唯有遍知佛陀才能了知其间的取舍关系;凡属于论藏者,在前面加“顶礼文殊菩萨”,因为论藏宣说了蕴界处等细微缘起之理,唯有依靠文殊菩萨的智慧才能通达。

  12、丙一、说所诠般若之殊胜性而礼赞: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此颂在藏传佛教辩论场合中经常用到,学习五部大论的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以说《现观庄严论》的全部内容都已经包含在这个颂词当中了,因此它非常重要。

  这里并没有礼赞佛,也没有礼赞菩萨,更没有礼赞其他人,而是礼赞这部论典的所诠意义——般若空性。弥勒菩萨在造这部论典时,唯一的顶礼对境就是现证的内容。而任何人只要相续中具有证悟般若空性的智慧,他就值得我们顶礼。佛陀依如是五圆满而传讲般若法门之后,有相当多的眷属领悟了甚深空性之义,因为般若法门所抉择的就是这样的万法真相。于是,弥勒菩萨才以颂词向这种现证功德做礼赞。

  般若,实际上指的是空性,而能现证空性的则是智慧。可以说,弥勒菩萨先要顶礼的是四圣者的现证智慧,同时也概述了他们各自的身份、方便方法、所成办之果;然后再顶礼现证智慧的来源——般若空性

  下面就按照哦巴活佛的注解方式来解释颂词,对每一句都从身份、方便方法、结果三方面进行抉择,这样颂词所表达的内容就会一目了然。

  12、1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

  身份:是希求自己获得解脱寂灭果位的声闻和缘觉。声闻,即依止善知识听闻佛法、获得圣果,之后亦以声音为他众传授佛法、令彼解脱的补特伽罗;缘觉在因地跟声闻一样,也要通过声音获得佛法,但后来依靠观察缘起而自己证悟,再以身体显现神通的方式度脱众生。

  声闻和缘觉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获得解脱呢?这里的“遍智”实际上是基智的意思,声闻相续中只有通达人无我的智慧,而缘觉在此基础上多证得了少分的法无我——所取证悟为空性,能取的空性还没有证悟——因此是以基智为方便。

  结果:最终获得的是声闻缘觉的寂灭果位,包括五蕴依然存留的有余涅槃和五蕴消失无迹的无余涅槃。

  12、2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身份:是发愿于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广施利乐的菩萨。

  所依方便:是道智,即通达人法二无我的智慧

  所得之果:为成办世间众生暂时的人天安乐以及究竟的决定胜等一切利乐的果位。

  12、3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

  身份:是一切出有坏正等觉佛陀。

  所依的“种相智”即遍智,包括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

  佛获证果位当然也要利益众生,但与菩萨不同的是,佛陀是直接以转F轮利益众生。所谓“宣此种种众相法,”前一个“种”表示所诠意义的F轮,后一个“种”表示能诠词句的F轮。

  12、4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最后总结,以上讲到的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种圣者的来源即是般若佛母,因此弥勒菩萨要对般若佛母做顶礼

  13、五圆满=时间圆满+处所圆满+眷属圆满+本师圆满+法圆满

  首先应说明释迦牟尼佛传讲般若法门的五种殊胜法(五圆满)。时间圆满,即《般若经》开头所示的“如是我闻,一时……”;地点是印度灵鹫山为主的诸大乘圣地,这是处所圆满;听法的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包括菩萨、声闻缘觉等共不共的无量无边眷属,这是眷属圆满;经中讲,佛陀说法前于狮子座上显现各种神通神变,这是本师圆满;佛陀以三智(基智、道智、遍智)等形式宣说了般若法门,这是法圆满。

  14、转F轮

  通过宣讲正法,佛陀相续中的智慧流转到菩萨相续中,而后辗转相授,一直传递到我们的相续中,这才是真正的转F轮。

  佛法分为教法和证法,教法即三藏十二部,证法即诸佛菩萨以及我们后学者相续中的善法功德。要转教法的F轮,就需要讲经说法,从真正意义上来讲,转证法的F轮是更为重要的。严格来说,只有佛陀才是真正的转F轮者,后学者只能相似地转F轮。因为佛陀出世的必要就是为了让众生得到解脱,而达到此目的的唯一方法就是转F轮。

  15、上师法王如意宝在1985年秋天讲过华智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总义》,我那时做的笔记还在,有机会可以给你们看看。

  16、佛教的根本是空性法门,我们更应通过传讲空性把佛陀相续中的智慧传递下去。众生只有完全明白了这一真理,才能从烦恼染污中解脱。这样的妙法,当年佛陀在灵鹫山初次宣说时就已令无数众生获得证悟。后世的圣者们也都是沿着同样的轨迹获得证悟的,比如我们昨天讲的《六祖坛经》,六祖大师相续中生起的智慧也是如此。

  17、丙二、说能诠论之必要而立誓造论: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非余所能领,于十法行性,经义住正念,具慧者能见,为令易解故,是造论所为。

  这是立誓句,作者造论之初所发下的誓言,其中也体现了造这部论典的必要等四法。

  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在《般若经》中已经宣讲了一切相智道——以基智、道智、遍智此三智为主,间接也包含了四加行、法身等八事七十义的一切内容。此等极其深奥的般若空性意义并不是声闻、缘觉或世间邪见邪说者的行境,对于能诠论具有般若十法行之经的密意及所诠义具有般若八事七十义之体性的道果所有意义,只有具足寻求般若甚深意义的具正知正念、拥有智慧的人才能完全现见。为此作者立誓造一部窍诀论来解释佛经密意。

  17、1所谓“十法行”

  麦彭仁波切讲义中解释为布施到大智等十波罗蜜多的本性。而按照哦巴活佛等大德的观点,则是指《辩中边论》所讲的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十种法行。这两种说法都可以成立,因为这样的功德都是《般若经》所具有的。

  17、2经义住正念,具慧者能见

  如是不可思议的般若空性法门依靠什么来证悟呢?依靠本论的两百多个颂词来证悟,而且,只有具足正知正念和智慧的人才能领悟。

  17、3为令易解故,是造论所为

  弥勒菩萨造此论的目的是什么呢?暂时的目的(必要)是令众生对经义有所了解,究竟的目的(必要之必要)是令他们获得真正的解脱。

  必要、必要之必要、内容三事彼此之间有什么关联呢?要了解所诠甚深般若之义,就需要学习《现观庄严论》的颂词和讲义;而要获证究竟解脱之遍智,就需要依靠通达般若佛母之义的智慧。

  《现观庄严论》科判颂词

  1、甲一、论名(第1课)

  般若波罗蜜多窍诀论——现观庄严

  2、甲二、译礼:(第1课)

  敬礼一切佛菩萨!

  3、甲三(论义)分三:

  4、甲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分二;

  5、甲三乙一丙一、说所诠般若之殊胜性而礼赞(第1课)

  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

  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

  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6、甲三乙一丙二、说能诠论之必要而立誓造论(第1课)

  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

  非余所能领,于十法行性,

  经义住正念,具慧者能见,

  为令易解故,是造论所为。

下一篇:现观庄严论02(7-10)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