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入行论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11-152笔记(6-9)

创建日期:2022-10-06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11-152笔记(6-9)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40笔记

  1、前两天,我在录像上看到了加拿大考试场面。考试的时候,很多地方设了摄控,看他们的表情,可能不知道自己被录下来了。很多人发完卷子之后,先是大概看了一下,接着是发心,合掌默默念了很长时间,然后就开始答试卷。完了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人闭着眼回向。

  2、丑三、摄义:利他能成乐,否则乐尽失,害他令受苦,愚者定遭殃。

  前面讲了没有修自他交换的过失——今生遭受痛苦,来世也遭受痛苦,从两方面已经叙述了。反过来说,如果修持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利益他众,今生来世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和快乐。一切快乐是从利他而生,倘若从现在开始修自他交换,平时在生活中认认真真去行持,自然会带来许许多多的利益。

  3、子二、教诫断除彼因: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苦,悉由我执生,此魔我何用?

  世间上一切灾害、痛苦,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人与非人的恐怖,都是从我执而产生的。如果没有我执,对这些是不会执著的。如果没有萨迦耶见——我执和我所执,绝对不会有轮回的痛苦。我执是带来一切痛苦的大魔,我们留着这样的魔有什么用呢?

  玛吉拉卓在教言中云:“有碍魔与无碍魔,喜乐魔与傲慢魔,此亦属傲慢魔。”所谓的傲慢魔,就是无始以来执著我是存在的。本来不存在功德而认为有功德,这叫做傲慢;“我”通过中观和密法来分析是不存在的,反而认为存在的话,这叫傲慢魔。这种魔在每个众生的相续中都存在。大乘佛法里专门有种“断法”,即依靠般若法门来断除我执,与禅宗依靠《金刚经》来断除执著基本上相同。

  4、我执未尽舍,苦必不能除,如火未抛弃,不免受灼伤。

  众生无始以来喜欢自己、爱护自己的执著,一定要通过中观、密法、大圆满的修行彻底断除,假如没有断除,不愿修自他交换,那么三界的痛苦绝对不可能消失。

  打个比方说,一个人手里拿着火,整个手都在燃烧,即使他痛得大喊大叫,但不愿意放弃火的话,痛苦也不会离开。同样,我执实际上是三界的毒火,在没有远离它之前,痛苦不会无因无缘停息,什么时候断了我执,什么时候才会有无漏的快乐。

  在所有的修法中,修无我和修菩提心的功德最大,因为它揭示了诸法的实相。《四百论》云:“见境无我时,诸有种皆灭。”见到诸境无我时,三有的种子皆会息灭。《中论》云:“无我诸烦恼,有无亦不成。”倘若懂得了无我之理,烦恼的有无都不成立。

  5、子一、意乐:如为止自害,及灭他痛苦,舍自尽施他,爱他如爱己。

  为了制止自己所受的危害,也为了灭除他众的痛苦恐怖,我们应毫不留恋地舍弃自己的身体、善根、财产,施舍予三界的一切众生,爱护别人如同爱惜自己一样。

  6、有些人可能认为:“爱自己不对,爱众生对,但这两个都是执著,为什么一个对、一个不对?在空性中,不是要断除所有的执著吗?”

  不错,胜义中虽然两种都是执著,但在世俗中一个有价值,一个没有价值。爱我是一种邪执,根本得不到菩提,爱众生则可以获得殊胜的菩提心。依靠这样的菩提心,能得到圆满如来正等觉的果位。所以我们一定要爱众生,对众生比对自己还重视。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39笔记

  1、丑二、摄义: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分析了地位的高低、损害自他的功过等之后,总而言之,世间所有的安乐,全部是从利他产生,世间中所有的痛苦,都是从利益自己而形成。

  2、丑三、以实例说明: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利他和利己产生苦乐之理,不用花费口舌笔墨作长篇大论,只要以浅显易懂的实例就可以说明。看看世间,自古以来的愚笨众生,一味希求自己的利益,为了吃喝、衣食、感情不断地忙碌,结果不但没有达到目标,反而永远沉溺在三界轮回的苦海中,非常可怜。无始以来是这样,现在仍有无数的凡夫前赴后继,今后还要在轮回中受苦,永无止境。反过来说,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发心要利益众生,从此之后身体力行,确确实实在做。因为这个发心,他生生世世都成为利益众生者,不管是变成什么,国王也好、乞丐也好,或者动物里的鹿王、猴王、骏马,利他心一直没有舍弃过。

  3、丑一、未见之过患: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如果不能以自身的安乐,真实相换别人的痛苦,那么不但获得断证圆满的佛果是天方夜谭,在生死轮回中也不会有善趣的快乐。

  成佛的唯一因是什么?就是精勤利他的菩提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菩提心才是正等觉的因。菩提心在成佛的过程中,是唯一的、根本的因,谁的相续中没有大悲心、菩提心,再说自己有如何如何的境界,恐怕也是外道的境界,不是真正的成佛之因。

  4、丑二、可见之过患:后世且莫论,今生不为仆,雇主不予酬,难成现世利

  前面讲了菩提心的后世果报有不可估量的功德和利益,那么这个颂词中,暂且不论这些道理,因为这些对现在的世间人讲多了,他们反而生厌烦心,起不到什么作用。世间人只注重眼前的衣食住行,而对后世的深奥道理,因为看不见、听不见,所以他们嗤之以鼻。因此暂时不谈来世果报如何,只是拿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来比喻利他的重要性。

  有些人没有吃的穿的,就到一些单位去打工,做事情。他为什么给别人打工呢?就是为了自己谋求一点利益,不然不会无缘无故给别人做事的。但是仆人要有利他心,这个很重要。作为主人的话,找一些人在下面做事,实际上就是想自己事业成功,要达到这个目的,也应该有利他心。

  没有利他心会有什么损害呢?如果仆人一味地想着钱,根本不顾主人的事业,那他在工作中很可能偷盗,或者以狡诈的行为来骗取利益,结果一旦被发现,他自己的饭碗也丢了。作为主人的话,有些主人很吝啬,一直想着事情做圆满,却不愿意给别人支付薪水,用轻视的目光来对待他,这样之后,工人不可能愿意为你付出一切,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可能会做些手脚,最后主人的事业也不能成功。从两方面来看,假如主人没有利他心,自己的事业不能圆满;假如仆人没有利他心,自己的温饱不能解决。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利他心的重要性。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38笔记

  1、最近好几个地方给我寄来两本书,一本是《西藏密宗的秘密》,还有一本是《藏密真相之研究》,这两本书对藏传佛教有一些驳斥和毁谤,很多佛教徒的意思是让我们跟他们进行辩论。

  我看了一下,觉得没什么值得辩论的。因为里面的很多内容,并不是佛教徒写的,可能有其他的政治目的,或者与自身利益有冲突,对藏传佛教一无所知的人以各种原因,然后编辑出这些书。而且书上面没有正式落款,一本书上写了个怪怪的名字,不像藏族人,也不像汉族人,另一本书上连名字都没有写。所以这些人肯定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只不过假装以汉传佛教或其他宗派的名义写的,实际上没有任何价值,我们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向空中射箭。

  看这些人的语气和目标,跟佛教没有特别大的关系,应该主要是政治或经济方面的原因,所以这个我不回答,有点智慧、来过藏地、对藏密教义稍有了解的人,一看就知道他们的个人色彩特别重,根本没有合理的依据。

  在大成就者的眼里,各大教派的祖师全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在一些论典中也说过,藏传佛教的轨范师、阿阇黎、堪布,都是莲花生大师和静命论师的化现。纯洁的宗派和纯洁的佛法要一视同仁,必须要以清净心来观待。

  2、子一、相之差别:若施何能享?自利饿鬼道,自享何所施?利他人天法。

  在布施的时候,很多人顾虑到:“如果布施了,那我自己享用什么?”这种自私自利心是吝啬的饿鬼道。“如果自己享用了,给众生布施什么?”这种利他的菩萨心肠,则是人天善道之法,将来可转生于人中当转轮王,或生于天界获得自在天、帝释天等天王的果位。

  3、丑一、分别宣说:为自而害他,将受地狱苦,损己以利他,一切圆满成。

  若为了自己的生活、地位、工作等而伤害众生,即生中肯定会感受不良的后果,来世也会堕入三恶趣;如果为了利益他众而损害自己,就像《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所说,一定会圆满一切利乐,暂时享受人天福报(利),究竟获得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三大解脱(乐)。

  4、欲求自高者,卑愚堕恶趣,回此举荐他,受敬上善道。

  这里是讲自己的位置和他人的位置在高低方面的差别。如果只求自己高高在上,凌驾于他人,那么来世一定会变成卑劣之人,甚至堕落恶趣。反之,假如将高位让与他人,自己情愿居于卑位,那么,乃至生生世世都会在人天善趣中备受恭敬。

  5、为己役他者,终遭仆役苦,劳自以利他,当封王侯爵。

  如果为了自己而役使他人,总有一天会感受被奴役的苦果;如果为了利益他众而自己劳作,即生定能获得殊胜的官爵地位,不受役使之苦。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37笔记

  1、子一、现世生怖畏故当舍弃:贪著自身故,小怖亦生畏。于此生惧身,谁不似敌嗔?

  为什么要舍弃对自我的贪执呢?因为如果没有舍弃贪执自己,不仅来世会堕入三恶趣遭受无量痛苦,甚至今生中,纵然遭受微不足道、极为渺小的危害,如蚊子咬你、身上有虱子,或者别人说你有一点缺陷等,也会产生极大的恐惧之心。

  按理来讲,身体如是的庞大,被一个小虫咬或者别人说点诽谤之词,不应该那么恐惧痛苦,但是因为有了我执和我所执,对自己有强烈的贪执,故而很快就会生起极大的畏惧。

  2、子二、后世生痛苦故当舍弃:千般需疗除,饥渴身疾者,捕杀鱼鸟兽,伺机劫道途。

  贪爱自身的人,为来世也会造下诸多恶业:为了遣除疾病缠身、饥寒交迫、口干舌燥等身体上的痛苦,他们不惜捕杀鱼类与飞禽走兽,甚至埋伏在路途中拦路抢劫。即生造的这些恶业,不一定马上有明显的果报,但因果是丝毫不爽的,来世定会遭受恶趣的痛苦。

  有些人认为看不见来世,就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然,信不信是你的自由,但因果是绝对不会错谬的。善业和恶业就像农民种下的青稞,刚开始虽然看不到苗芽,可是只要种下去了,因缘具足、没有遭到违缘,一定会长出苗芽的。同样,杀害众生不一定当下就能现前果报,然而再过几年或者再过几世,因缘成熟时,一定会感受痛苦的。这就是业因果的一种自然规律。

  3、或为求利敬,乃至杀父母,盗取三宝物,以是焚无间。

  现在人这些人为了求名、求利、求地位,不要说杀动物如割草,就算杀人也不眨眼,若不是害怕法律的话,把亲朋好友全部杀掉都无所谓。甚至世间上恩德最大、从小抚养自己的父母,杀害他们也毫不手软,一点都不顾忌。

  更可怕的,就是盗取三宝财物。十种不善业当中,本来偷盗就相当可怕,但是盗三宝物更可怕,因为对境非常严厉之故,所以佛陀在《宝梁经》里说:“宁自啖身肉,不得盗三宝物。”所谓的三宝物,造佛像、造佛塔等方面的叫佛宝财物,印经书、造论典方面的叫法宝财物,供养僧众的叫僧宝财物。实际上,供养僧众的财物也可以叫三宝物,因为从广义上讲,僧众的身口意代表三宝,因此如果乱用供养僧众的钱,果报是相当可怕的。

  4、总结文:有谁聪智者,欲护供此身?谁不视如仇,谁不轻蔑彼?

  通过以上的分析大家应该明白,假如贪执自己的身体,即生会遭受无量痛苦,来世也是堕入无间地狱。既然如此,哪个有智慧的人,会愿意守护这样的臭皮囊呢?哪位智者会不愿意视之如仇敌呢?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36笔记

  1、怙主观世音,为除众怖畏,涌现大悲心,加持自圣号。

  观世音菩萨为了消除众生的畏惧,以大悲心加持自己的名号,使仅仅听闻此名号者也能得到庇护。观世音菩萨是三世诸佛大悲心的总集,三世诸佛的大悲心幻化成了观世音的形象。观世音依各种身相时时刻刻利益众生,同时菩萨还慈悲地加持自己的名号,令称念圣号者获得平安宁静。观世音菩萨无量劫以来为利益一切众生,加持了自己的名号,就像一颗药通过加工之后具有药效,病人吃后马上会起作用一样,观世音名号跟普通人的名称截然不同,忆念的时候,千万个众生的烦恼、恐怖、痛苦同一个时间都会无余遣除。即使在众人当中产生一些怖畏,或者遇到地水火风的灾难、怨敌的危害、邪魔外道的侵损、重病降临、恐怖袭击,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也能遣除。《华严经》云:“忆念三次我之名号者,愿彼于轮回中无有恐怖感。”

  2、子二、退失不应理:闻名昔丧胆,因久习近故,失彼竟寡欢,知难应莫退。

  颂词有两种解释方法,从比喻方面讲也可以,从意义方面讲也可以。

  世间上有些特别可怕的人,令人闻名丧胆,但与他接触久了以后,觉得这个人也很随和,他不在身边时,自己就会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同样,修持慈悲菩提心的话,初学者刚开始觉得有一点困难,但只要信心不退、不断去修学,串习纯熟以后,一旦离开了大乘菩提,自己心里还会不快乐。

  3、子三、摄义: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

  若想迅速救护自他众生脱离三界轮回的一切痛苦,唯一的窍诀是什么?就是要修自他交换——将他人的痛苦自己代受,自己的快乐施予众生,或者像保护自己那样保护众生,像讨厌众生一样讨厌自己。这就是最殊胜秘密的成佛妙诀,也是所谓的“密法”。

  这是对非法器保密的胜妙窍诀,所谓的非法器,指强调自私自利的小乘行人,他们只想自己获得阿罗汉果,听到这个法之后,肯定会特别害怕。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35笔记

  1、自己与他人应该平等:自己喜欢快乐,众生也喜欢;自己不喜欢痛苦,众生也不喜欢。从平等的角度讲,我们应该爱护众生,不能伤害众生。

  自己的快乐与众生的痛苦相交换,对自己的执著与对众生的执著相交换,有了自他平等为基础,这个修法实际上并不困难。

  2、庚二(自他相换)辛一、略说:自身换他身,是故亦无难,自身过患多,他身功德广,知已当修习,爱他弃我执。

  颂词中的自身与他身,不仅仅是身口意中的身体,而是泛指自己和他众。一些大德在解释时说,自他相换包括几个方面:身体方面、感受苦乐方面、爱执方面、善恶方面。比如说,身体方面的交换是指他人身体上的痛苦,由自己的身体来承受。

  爱执方面的交换,本论颂词明显地说过,我们无始以来对众生漠不关心,对自己极其关爱,但从现在开始,执著应该互相交换,对众生非常的关爱,对自己的耽著逐渐淡化。

  3、丑一、理当代受:众人皆认许,手足是身肢,如是何不许,有情众生分?

  每个人都会把手脚等肢体执著为身体的一部分,那么为何不同样把每一位有情,都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保护呢?

  我们的身体并非是一样东西,而是由手、脚、胸、肩、头等众多支分组成,即使是腿,也包括了皮肤、肌肉、骨头、骨髓,仅仅是一节骨头,也是由上节骨头、下节骨头、中间骨头等结合而成。尽管各自之间有很大差异,然而人们以一种习惯,将这些不同的个体全部执为“我的身体”。耳朵是我的身体,眼睛是我的身体,手是我的身体,脚是我的身体,头是我的身体……以此统统加以保护爱执。

  既然如此,众生数目虽然很多,为什么不可以同样执著为“我的众生”呢?人的执著是可以扩大的,先是执著家里的人,稍微扩大一点,执著我的单位、我的学校乃至我的国家,再扩大的话,执著我的地球……因此从总体来讲,六道众生都可以执为“我的众生”,分别来讲,人类当中,不管是怨敌、亲人,也可以执著是“我的人”。

  4、丑二、能够代受:于此无我躯,串习成我所,如是于他身,何不生我觉?

  若想:“虽然从道理上讲,众多支分叫身体,众多众生可以叫我,但生起这样的心还是有点困难。”

  因为五蕴假合的身体本来不是我,但由于长久串习,每个众生都对之生起“我”的念头。既然如此,“如是于他身,何不生我觉?”为什么不能对其他众生也生起我的念头呢?若有了这样的理念,看见其他众生受苦时,一定会去帮忙的。其实这种念头也不难生起,只要经常串习,无论是什么事物都可以执为我。

  5、丑三、彼之功德:故虽谋他利,然无骄矜气,如人自喂食,未曾盼回报。

  若对其他众生起了我的概念,那么虽然行持利他之事,也不会产生自以为是的傲气,就像自己喂自己吃饭一样,不会希求回报。

  菩萨观一切有情如自身众生,在这种心态的摄持下,即使每时每刻都在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自己也没有丝毫傲慢心,完全当成了本分事,觉得度化众生和帮助众生,就是我的责任,就是我的义务,除此之外,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事情没什么可想的,也没什么可做的。作为一个真正的菩萨,无论为众生做了多少事情,也没有什么可值得傲慢的。就像用自己的手喂自己吃饭一样,怎么会对手表示感谢呢?菩萨利益众生不需要感谢,只要众生获得快乐就可以。

  6、丑四、教诫代受:微如言不逊,吾亦慎防护,如是于众生,当习悲护心。

  这个颂词在讲“自他平等”时也讲过,只不过这里的意思不同,词句完全是一样的。

  在日常生活中,纵然是微乎其微如出言不逊的小事,比如说我鼻子有点大、眼睛有点小、身体不好看等等,我马上产生一个不欢喜心,开始进行反驳。对每个凡夫人来讲,一说自己就特别痛苦,一说别人,尤其是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心里就比较好受,甚至说自己怨敌不好的话,更是开心得不得了,跟着别人一起讲。然而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应该把众生当作自己,自己稍微受一点欺负或者不好的待遇,就暴发雷霆,非要报仇不可,同样,其他众生遭到危害时,也应该像自己一样来对待。

  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34笔记

  1、有情若解脱,心喜如大海,此喜宁不足?云何唯自度?

  如果众生在业和烦恼的束缚中获得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大海,得到暂时究竟的无量妙乐,大乘行人的欢喜心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就像深不可测的大海一样广大。

  2、故虽谋他利,然无骄矜气,一心乐利他,不望得善报。

  因此,菩萨虽以种种方法来饶益他众,却没有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心态。

  3、辛三、摄义:微如言不逊,吾亦慎防护,如是于众生,当习悲护心。

  对于自身,别人稍微有点出言不逊,说“你的亲戚不好”、“你朋友不好”、“你很难看”、“你学习没有进步”等,自己就特别不高兴,马上竭力去辩护。同样,对于任何一个众生,当他受到别人的谴责毁谤时,你也应该修习这种悲悯心与爱护心。

  4、如亲精卵聚,本非吾自身,串习故执取,精卵聚为我。如是于他身,何不执为我?

  有些人想:“众生与我完全不同,怎么可能把众生当作自己呢?这是很困难的!”

  作者驳斥道:这种想法不成立,有些东西虽然不属于自己,但只要习惯了,就会成为我所执著的法。比如说现在的身体,凡夫人认为“这是我”,但用智慧来观察,众生在中阴身阶段,并没有真实的色身;后来以前世业力所吹,父母的精卵不净种子交合之后,自己的意识开始入胎,昏厥在里面,依靠母体的温暖、养分成长,降生后就成了一种躯体。这种躯体只是暂时的因缘聚合,但由于众生的俱生无明,将本来不属于我的东西,偏偏执著为我。

  不属于我的原因,一是所谓的我,通过上上下下的观察,在身体上根本不存在;再加上身体并非实有,唯是外界不净种子所引发的。通过这两方面的义理分析,父母不净种子形成的骨肉之躯绝对不是我,但是因为颠倒串习,众生反而将它执著为我。既然这种习惯能串习成熟,那么其他众生同样具足四大假合的身体,你凭什么不能将之执为“我”呢?这在道理上完全说得过去。

上一篇: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11-152笔记(5-9)

下一篇:行为学-入行论8品静虑111-152笔记(7-9)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