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备忘录32课2上师瑜伽
《前行备忘录》【第三十二课/第二节】
4.了知上师乃一切皈依处总集
【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师是总集一切皈依处的总体:外三宝也完全归集在上师中,上师的身体是僧宝,语言是妙法,意是佛陀,如云:“清净离得心是佛,不变无垢为正法,功德任运圆满僧,是故自之心性胜。”】
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师是总集一切皈依处的总体。上师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外三宝也完全归集在上师中,上师身体为僧宝,口中所传讲的一切教法为妙法,上师内心所证悟到的一切功德为佛陀,所以上师为三宝之总集。如云:“清净离得心是佛,不变无垢为正法,功德任运圆满僧,是故自之心性胜。”站在不共同的立场当中,上师本具有的功德当中已具备三宝的一切功德。正如刚刚所说的,在上师的内在当中,也就是说当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时,已经清净远离一切烦恼,获得一切功德,这种真心就叫做佛宝;在这种真心的立场之中,没有丝毫之变化,也没有丝毫之污垢,因为它是一种无为法,已经从时间乃至空间当中超越,所以称之为法宝;在这种境界当中,出离心、菩提心、信心乃至所有的一切功德任运圆满,就是说不需要依靠因缘而起现二身,是任运自成的,称之为僧宝。这三种功德同时在自己的心性当中圆满,有时候是站在外相三宝之中观待上师是三宝之总集,有时候站在内在本具有的功德之中净观上师乃三宝之总集。我们需要站在内相之上的原因在何处呢?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仅仅站在下乘派般把上师总集仅仅树立在外相之上,并不是很圆满。
【内三根本的本体是上师:加持的根本也就是上师,所表义上师是大智慧,能表相的上师身体无论是密咒师还是出家相就是他;】
内三根本的本体是上师:加持的根本也就是上师,依止上师能获得加持,所表义上师是大智慧,能表相的上师身体无论是密咒师还是出家师就是他,所以能获得一切加持的境就是上师,依止上师能获得一切加持。
还需要了解的是,往昔我们在传讲的过程当中已经解释过什么叫加持,现前有些不懂的弟子总认为,所谓的加持就是上师把手放到你的头上,要不把一些经书放到你的头上,要不给你一些加持品,这就叫做加持;要不平常在修法乃至依止导师的时候,身上好像有一点感觉等等,就做叫加持。为了成办更高的加持,这些作为一个空间是可以的,但是这个作为真正的加持,还是有些不圆满。所谓的加持是什么呢?就是贪嗔痴烦恼逐渐减少、信心和慈悲心日益增上,这就是加持。当依止一位导师,不管为你传讲佛法还是为你作一些加持之缘,目的就是为了消尽自己的烦恼。像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往昔把手一放在谁人的头上,当下就可以消尽他的烦恼,迅速增长功德。现前也有很多人在谒见上师的时候,也能起到这个作用,这就是真正的加持。这个加持不仅仅树立在一个表面的感觉之上,说自己当时好像有什么样的感觉,非常高兴。有点感觉我想是正常的,因为我们都是有情众生,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神经能感知一切,这都很正常。但这并不是出世间的加持,出世间的加持不要仅仅树立在外表之上。现前很多人由于对加持不懂的缘故,所以初次依止导师的时候,说在见到这位导师的当下,好像身体突然就有了什么感觉。这些作为让我们的加持逐渐增长的空间倒可以,可以依靠它逐渐对导师生起信心。但是要记住,光凭这种加持,还是不圆满。我前两天给你们开过玩笑,平常我们在这边吃的也不是那么辣味的,当我们下山到成都第一次吃微辣火锅的时候,头发唰的一声都站起来了,加持大得不得了。要记住,应该要站在出世间立场之中去理解加持。所以说依止上师获得加持,就是令我们的贪嗔痴烦恼越来越减少,信心和慈悲心越来越增上,这就叫做获得加持。
【悉地根本的本尊,其中法性义的本尊是上师的意——大智慧,有法相的浩瀚寂猛本尊也是上师大智慧的游舞;】
悉地的根本是本尊,依止本尊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共同与不共同之悉地,这就是修学本尊的目的。其中法性义的本尊是上师的意——大智慧。本尊分为两种,所诠形象之本尊和能诠胜义之本尊,能诠胜义之本尊,就是我们所讲解的“啊!本来自显之上师”,所诠形象之本尊,就是从这个执受本体当中妙力起现的一切之相。能诠胜义之本尊的密意就是上师的意——大智慧。有法性义的本尊和有法相的本尊两种。法性义的本尊就是能诠胜义之本尊,所诠形象之本尊就是我们能看得见、听得着,能感受到的这种境相。能诠胜义之本尊乃是上师的意——大智慧,有法相所诠形象浩瀚寂猛本尊也是上师大智慧的游舞,在执受这种见解当中,一切本尊显现本来就是上师的游舞。站在本体的立场之中,如是理解上师、本尊和护法,就很容易把他们合在一个等持之上,这个非常重要。从两个角度当中去观待,本尊也是上师的化现。先从不同的角度当中去认识什么叫上师,上师分为几种,分为能诠胜义之上师和所诠形象之上师两种。能诠胜义之上师和能诠胜义之本尊,是树立在本具有的法身之中。在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上师瑜伽之中就是这样说的,“啊!本来自显之上师”,本具有的法身之境界就是本具有的上师,叫作能诠胜义之上师、能诠胜义之本尊。那么所诠上师的形象乃至本尊的形象,都是上师的游舞,一种妙力起现的庄严现象。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把所有的上师乃至本尊都集中到一个上师当中。为什么说修学上师有如同修学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功德,因为一切都是诸佛菩萨的游舞。
【事业根本的空行也是上师大智慧法性虚空中不灭呈现出的大悲妙力现解脱。】
事业的根本是空行,依止空行和护法目的是为了成办事业,成办事业的最大目的是为了遣除一切违缘和魔障。那么,当我们能执受能诠胜义之上师的时候,所有的一切烦恼均成为本体之庄严,当时再去寻找烦恼也不可得,如同到了金州不得土石一般,胜义之中空行母已经聚集在里面。事业根本的空行也是上师大智慧法性虚空中不灭呈现出来的大悲妙力现解脱,也是上师本具有的功德当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游舞。
【布绕瓦尊者曾经说:“空悲唯一身,三有大乐体,远离戏论垢,礼师金刚足。”上师的意是法身,语是报身,身是化身,功德是财神,事业是护法神。浩如烟海的皈依境散摄的作者就是上师,比如,阳光的根源是太阳,一切光线都集于太阳的本体中,同样,如海的皈依境,向外也是由上师的大智慧中散射的,向内也回归到上师的大智慧中。因此,我们务必知道上师是一切皈依境散摄的总体。】
布绕瓦尊者曾经说:“空悲唯一身,三有大乐体,远离戏论垢,礼师金刚足。”上师的意是法身,语是报身,身是化身,上师乃三身之总集,功德是财神,事业是护法神。依止上师能赐予一切,如同摩尼宝和如意树一般,原因就在此上。浩如烟海的皈依境散摄的作者就是上师,比如,阳光的根源是太阳,一切光线都聚于太阳的本体中,同样,如海的皈依境,向外也是由上师的大智慧中散射的,向内也回归到上师的大智慧中,一切都是上师的化现。我们务必要知道上师是一切皈依境散摄的总体。不管是站在外相之中还是内相中,都是上师的一种游舞、一种幻现。要认识到上师是一切皈依境的总集,必须有这样的认识。这一点之上我们可以把《上师瑜伽导修》之中的前行之前行与今天所传讲的法,两者结合到一起,听起来更为殊胜。由于上师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坛城总集、本体总集、事业总集的缘故,所以在依止上师的时候,就在修学一切本尊和护法。可能有些会说,若是这样,从此以后其他的法不修可不可以?当你具有条件的情况之下,修学其他法也非常好。为什么这么说?可以形成迅速成办这种见解的一种辅助,从总体的角度当中要认识到这个观点,这个很重要。不是说已经知道以后,其他的一切善事都不做了,不是这个意思。
5.在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
【第五、了知认识到这些道理以后如果能虔诚祈祷,无需依赖他道之缘便可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如海的皈依境犹如日轮,能呈现出大悲智慧的光辉。所有皈依境集于上师一身,如果没有了解断定一切都是上师的本体,那么就像玛尔巴上师,在那诺巴上师和本尊胜乐坛城二者中,将本尊视为殊胜,结果法脉传承的源流倒是比江河还长,而他的传宗接代比花凋谢还容易消逝。】
第五、了知认识到这些道理以后如果能虔诚祈祷,无需依赖他道之缘便可在心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看,如海的皈依境犹如日轮能呈现出大悲智慧的光辉。所有皈依境集于上师一身,如果没有了解断定一切都是上师的本体,那么就会如同下面的这个公案。若要是不知道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在上师之外再去寻找一个本尊、护法的话,那对今生成办解脱就会形成极大之违缘。这个是密宗的观点,下乘派当中不会这么传讲,由于下乘派当中没有密宗殊胜方便的缘故,所以它的观点也不会是这样。显密的区别在于何处呢?总说从四个角度当中讲解了密宗的殊胜,广述之上从十五个角度当中讲解密宗之殊胜,我们今天是站在密宗的立场之上以密宗的观点讲解此法的殊胜性,密宗为何能在短短的几天、几个月、几年当中成办究竟果实,原因就在于这些殊胜方便之上。可能有些弟子会有疑问,为什么下乘派当中并没有这么传讲?密宗和下乘派不同的观点在《显密之差异》当中有具体讲解,从见解、修行、行为等多方面有细致传讲。由于密宗有无可比拟的殊胜之处,所以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当中迅速积累福报,成办二身之境界。若要是上师之外再去寻找一个本尊乃至其他缘的话,那么就像玛尔巴上师在那若巴上师和本尊胜乐坛城二者中,将本尊视为殊胜,结果法脉传承源流倒是比江河还长,但是他的传宗接代比花凋谢还容易消逝。原因在何处?就是因为选择了本尊。修学本尊的功德也非常殊胜,但是一切本尊乃上师的游舞,选择游舞而不选择本体的缘故,最终还会形成这样的过失。
【再例如,觉母嘉在上师莲花生与本尊金刚橛二者之中,将本尊视为殊胜,结果没有被莲师摄受,而把她交付给益西措嘉空行母(,让她摄受)。】
再例如,在莲花生大士时代,觉母嘉在上师莲花生和本尊金刚橛两者之中,将本尊视为殊胜,结果没有被莲师摄受,而把她的这个传承交付给益西措嘉空行母,让她摄受这个传承。要记住,一切本尊乃至护法都是上师的游舞,若要是选择上师,上师当中已经圆满了一切坛城,一切诸佛菩萨的本体、事业、功德等一切。现前我等在修学过程当中,为什么这么着重讲解上师瑜伽导修,原因就在此上,要记住这个观点。
长时间在高原地方居住的弟子们,不仅仅是我为你们传讲上师瑜伽导修的重要性,在其他导师面前也在如是传讲,我想在你们的心相续当中已经生起了定解。但是刚到高原地方修学的弟子们,现前在讲的过程当中好像有所了解,但等两天回到城市当中在面对各式各样导师的时候,若不能坚固这个法义的话,等两天可能还会飘动。这个说本尊好,那个说上师好,那个说空行、护法好等等,到后面的时候,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到底要修什么法了。这些都是由于不通达历代传承祖师教言而形成的一种过失。
【可见,如海皈依境的大悲好似太阳的热度,自相续犹如火绒,在这两者之间起到连接纽带作用的火镜,就是上师。因此,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把上师视为真佛,满怀恭敬信心,如同拉弓一般不松不紧虔诚祈祷,就像上文中所说的那样,无需依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其他道的外缘,就能在相续中生起证悟的智慧。】
可见,如海皈依境的大悲好似太阳的热度,自相续犹如火绒,在两者之间起到连接纽带作用的火镜,就是上师。因此,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把上师视为真佛,满怀恭敬信心,如同拉弓一样不松不紧虔诚祈祷,就像上文中所说那样,无需要依靠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其他道的外缘,就能在相续中生起证悟之智慧。只要具备这种信心而如实修学上师瑜伽,一切功德都会在心相续当中呈现。但要记住的是,上师瑜伽导修的重要性已经讲过了,修学上师瑜伽导修时要具备几个缘起,并不只是单纯拿着上师瑜伽导修天天祈祷上师,但不懂很多道理也可以,不是这样的。堪布昂琼说过:初次进入佛门乃至自己见解增长,这个信心不可缺少,但若要是不通达四谛乃至一切修法之理趣,也是远远不够的。在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要具备几个条件,上师瑜伽导修总分为内外密三种上师相应法,调顺烦恼之上分为剖析、直视和安住三种,在总说当中要具备四个条件——通达方便、认识智慧、善巧运用、具清净之传承。现前反观一下自己对上师瑜伽导修理解的怎么样呢?要是光知道身要七支坐法、语要排除九节佛风,念诵一个仪轨的话,这样修学当然也能播下成佛之种子,就如同无垢光尊者曰:“加行发心正行无所缘,结行回向三殊胜,此乃趋入解脱三要法。”若具备这三个法义的话,即便修学什么法门,都能播下成佛之种子,一点都不假。但是否能迅速成办上师之密意,还需要具备众多条件。常在这边居留的弟子们,对上师瑜伽导修应该有很深刻的认识,从细节当中能够圆满通达,必须具备这些条件。现前修学上师瑜伽导修者比比皆是,从汉地到高原的各个地方,人人手中都有一个上师瑜伽导修,都在修上师瑜伽导修。但现前我们所传讲的这个法的殊胜性在何处呢?在依止上师相应法的同时,针对各人的根机而讲解一个圆满次第道,这就是殊胜。我们需要的是这个,不是仅仅需要一个仪轨。要记住这些观点,平常就要在这上面好好修学。即便这部法讲完以后,很多居士都要回到自己的家,那以后就把上师瑜伽导修和光盘结合到一起修学,当你修到一定的时候,你的见解决定会增长,下次我们再见面的时候我可以给你讲解更深的法。就是先从外相上师相应法入手,下次讲解内相上师相应法。这里头是否含摄一切窍诀?当然,我们现前修的就是窍诀法,这也是亚青寺的特点。等再再下次见的时候,可以讲解更深的法,智慧转为道用,安住调伏妄念,密相上师瑜伽。但能不能传讲这样深奥的见解,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看你修行得怎么样。若只是天天念诵“啊!本来自显之上师,远离破立作皈依”,即便你已经把它背诵下来了,但是由于不具备这些条件的缘故,见解仍旧停顿在以前的状态之中。修学禅定,也就是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这时候五根不能遮止,既能看得见,也能听得着,五根在起作用,但没有分别一切外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这是否有点像前五根识啊,当时安住在这个境界当中,好像还有很细微的思维在飘动。这叫智慧吗?当然不叫智慧,我想可能叫做浮想意识吧。这里面有很多深奥见地的区别。这就要靠什么?先按照上师瑜伽导修的要求开始修起,当你的见解达到一定的时候就好办了。
以前我也跟你们说过,虽然我不懂心中心法是怎么修学达到心性的,但是从大概的角度当中前面也是把心专注在口里念诵的密咒之上,但是由于不具有很多殊胜方便的缘故,因此即便修学七年的时间,仍旧停顿在有相定之中。这就是善巧方便不灵活的原因所致。
现前我等在座的弟子们也要记住,我们现前在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前面是从有相定开始入手,只不过是我们的有相定不是持名念佛,不是专注在口里念诵的咒语之上,也不是其他的所缘之上,而是缘在上师的皈依境之中。能不能把这种有相定趋向于更高的禅定之中,要具备很多条件,这些殊胜方便非常重要。下次咱们再见面的时候,你可能说自己现前观想的上师皈依境越来越清楚。修了一年的时间,仍旧站在有相定之中,也有这样的可能性。要记住这两天所传讲的法,一点都不能漏失啊!
【此处所讲的意义就是“不管修什么坛城,上师都在黑日嘎本体中圆满灌顶”。】
此处所讲解意义就是“不管修什么坛城,上师都在黑日嘎本体中圆满灌顶”。黑日嘎是忿怒的意思。忿怒本体当中就是说,所有的寂静忿怒本尊,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已经得到圆满灌顶。
【华智仁波切亲口说过:“依师法即恭敬信心非尊重,修师法即恭敬信心非祈祷。”】
凭借以上这五种了知,修行上师法,外修上师瑜伽,内修持明总集,密修大悲,极密修明点印。依照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外化身修,内报身修,密空行修,极密以入定而修智慧上师。也有很多弟子,站在密空行的立场之中修学这样的法。要知道,整个修法之理趣绝不能忘失,但在这里是按照外修上师瑜伽来修行。
【华智仁波切亲口说过:“依师法即恭敬信心非尊重,修师法即恭敬信心非祈祷。”】
华智仁波切亲口说过:“依师法即恭敬信心非尊重上师”。所谓的依止上师是什么呢?就要有恭敬和信心,有恭敬和信心才是真正的依止上师,而不是仅仅在外表当中双手合掌,在表面当中树立一种尊重的形象,而是在内心当中具有这样的信心才是重点。“修师当即是恭敬信心非祈祷”,口里所说的有时候可能还有一些伪装,但是内在当中的信心永远不会变动,它是最真实的。
【怙主格芒仁波切也曾亲言:“大圆满之道近因行为就是满怀感恩戴德的恭敬信心修上师瑜伽。”因此,我们一定要生起感恩戴德的敬信心。邬金莲花生大师如此说道:“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又云:“具有信心善男女,莲生不去何处住,吾寿无有殁尽时,信士前我各现一。”】
怙主格芒仁波切也曾经说过:“大圆满之道近因行为就是满怀感恩戴德的恭敬信心修上师瑜伽。”因此,我们一定要生起感恩戴德的恭敬心。邬金莲花生大士如此说道:“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若要是具有坚信者,就能获得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若完全断绝一切疑心,心里所欲求的这个愿望就能实现。我们平常一直都在传讲,在修上师瑜伽导修过程当中信心非常重要。但要记住的是,我们现前虽然在修学的法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上师瑜伽,但在修学上师瑜伽一个法的同时,必须要具备普遍之信心。在具有信心的基础当中要认识到,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绝不能变成一种偏袒乃至单调的修法。若要是远离一切疑心,所谓的这个疑心,在修法当中所有的一切错谬完全远离,就可以如是证悟到一切所愿。又云:“具有信心善男女,莲生不去何处住,吾寿无有殁尽时,信士前我各现一。”若要是有信心者,莲花生大士说他时时都在你的眼前,只要具有信心者,莲花生大士会呈现不同的形象在你们的面前。现前就要靠我们自己的信心,能不能得到加持完全取决于信心之上。
四、观修方法
【带着感恩戴德的敬信心修上师相应法观修中包括上师形象改变与形象不变两种。依全知上师(无垢光尊者)的观点而言,上师的形象不改变,】
带着感恩戴德的恭敬心修上师相应法,观修中包括上师形象改变与形象不变两种。依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而言,上师的形象不改变。为什么无垢光尊者如是传讲?无垢光尊者是站在信心圆满的立场之中传讲,这时候修学上师瑜伽导修不需要改变上师的颜面形象,不需要把上师观想成莲花生大师、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阿弥陀佛等,不需要改变,因为他是站在坚定信念的立场之中。这时候要观待自己的根机为妙,当你信心不圆满的时候,总觉得上师好是非常好,功德可能圆满,但是比起诸佛菩萨仍旧有一定距离,那么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就把上师的形象观想成莲花生大师或与你有缘的本尊,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圆满之加持。前两天说过,把上师观为人,悉地只能得到狗。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期间,把上师观想在对面之中,若信心不圆满的话,得到的加持也不圆满,所以必须得改变。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是在具有坚定信念的基础之上。
【其他前代的诸位上师说:根据修行人或者根基的差别,所有殊胜的修行人在修上师法时,上师的形象无需改变,而除此之外的其余行者,如果一开始没有转变上师的形象就不会将上师视为佛陀,为此需要转变上师的形象。】
其他前代的诸位上师说:根据修行者或者根机的差别,所有殊胜的修行人在修上师法时,上师的形象不需要改变。就是说上等根机者有坚固的信念,上师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完全有坚定信念的人不需要改变上师的形象,除此以外的其余行者,如果一开始不转变上师的形象就不会将上师视为佛陀,为此需要改变上师的形象。这个主要根据个人的信心来定夺。像这样传讲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虽然在汉传佛教的有些经典当中也有一些注解,但并没有像密宗讲解的这么细致。所以一个汉传佛教的信众,在修学密宗这些观点的时候,想圆满生起坚定之信念,还是有些困难,这时候应该要符合自己的根机修学。即便我们现前在修学上师瑜伽导修,当对上师的信心并不圆满的时候,那必须要改变上师的形象,当信心圆满的时候,不需要改变上师的形象。如同米拉日巴尊者为热琼多吉巴印证般,当你悟证到他与金刚持无二信心的时候,那就不需要改变了,上师即为金刚持。但现前我们是站在教证和理证的立场之上如是传讲,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有时候由于我们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生起这样坚定之信心也是很难得的。比如有些弟子们说,前一段时间对上师的信心非常充足,但这两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对上师的信心也不是那么坚固,好像有一些疑问等等。这就说明你的信心并不坚固,在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必须要改变上师的形象。像有些弟子从开始依止上师乃至到今天都没有稍许之改变,也没有产生一点点疑问,那就不需要改变上师的形象了。上师即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说明你的见解已经非常高了,见解高低以信心决定。当你信心坚固的时候,你的见解已经很不错了,当你信心在飘动的时候,即便你从词句的角度对见解有多么深的认识,仍旧与凡夫同道。可能就是看的书多一点,但从经验上面来说,仍旧与庸俗同道,没有丝毫之区别,因为你的信心天天都在改变。这时候修上师瑜伽候,还需要改变上师的形象,当你信心已达到坚固没有稍许之疑惑的时候,就不需要再改变上师的形象,因为你的见地已经比较高了,即便当时的感觉并不是那么明显,但你的根机乃至见解逐渐在增长。
还有一点,当你对上师的信心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没有丝毫区别的时候,比如你修金刚萨埵的时候,对面观想为上师可以吗?完全可以。修破瓦法的时候,仅仅观上师可以吗?完全可以。我们平常在修学各种法时,要改变他的形象是由于我们的信心不足,情绪高涨乃至条件成熟的时候总觉得信心很圆满,但这种信心只是短暂时间当中的一种感受,当情绪低落乃至因缘不成熟的时候,你的信心仍旧这么圆满坚固吗?若不具有的话,就说明你的信心并不圆满,所以必须要改变上师的形象。
(1)皈依境
【观修法包括三种,如果需要迅速得到加持,那么就以总集宝珠式来观修;】
观修法包括三种,如果需要迅速得到加持,那么就以总集宝珠式来观修。皈依境分为三种:一种叫宝珠型皈依境,一个叫重楼式皈依境,一个我们平常翻译成市集性皈依境,这里叫做垒环式皈依境。
1.宝珠式皈依境
宝珠式皈依境指的是什么呢?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在修本尊乃至修上师的时候,只观一个上师的形象就可以了。刚刚已经说过,若想迅速得到加持,那么只观一个上师,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总集,他如同一个宝珠一般。上师当中已经摄聚了所有的一切诸佛菩萨,只观一个上师即可,这就叫做宝珠型皈依境。
2.重楼式皈依境
【皈依和祈祷时要观修重楼式;】
皈依和祈祷的时候要观修重楼式皈依境。像宁提派修皈依的时候,比如先观想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上面是他的上师昌根阿瑞,再上面是堪布昂琼、喇嘛龙多、华智仁波切、晋美嘉威纽固(如来芽尊者)、智悲光尊者、无垢光尊者,如是观想到普贤王如来,之间一楼一楼的这种就叫做重楼式皈依境。
3.垒环式皈依境
【在积累资粮时观想垒环式。】
在积累资粮的时候就要观想成垒环式,也叫做市集式。市集就是在有很多人和物品的地方,有一个人站在中间卖东西给下面的人,中间有一个主尊,外面的一个跟着一个,全都聚集在他的身旁。我们平常在观的时候,中间为主尊,周围围绕着一切诸佛菩萨,这就叫做市集型皈依境。不是说先是谁,又是谁,没有这样的行列,就直接观想一切诸佛菩萨围绕着主尊,这就叫做市集型皈依境,也叫做垒环式皈依境。
要记住这三种皈依境。有时候我们以宝珠式,有时候用重楼式,有时候用市集式,不管哪一种方式,平常在观的过程当中都要具备这个特点。像在修上师瑜伽导修的时候,直接用宝珠式皈依境观想完全可以,要不按照前行的要求般用重楼式的皈依境也可以,也可以按照市集型皈依境。
【关于自己的身体,在皈依和净障的时候,观想成平庸之身;】
关于自己的身体,在皈依或净障的时候,观想成平庸之身。在皈依的时候和消除自己业障的时候,就要把自己观想成平庸之身,就是业力沉重的一种身体。前两天在讲解皈依和金刚萨埵修法期间,不就是这么讲过的吗?
【修上师瑜伽时,将上师观想在自己所观成的本尊的头顶,或者观在无执的虚空中。虽有诸如此类的讲法,但这里要把自己的身体观修成金刚瑜伽母,如果观成平常的形象,那么依靠行者的邪分别会障碍获得加持。】
修上师瑜伽的时候,将上师观想在自己所观成的本尊的头顶,或者观在无执的虚空中。虽有诸如此类的讲法,但这里要把自己的身体观修成金刚瑜伽母。在修宁提派的上师瑜伽者,看看《前行引导文》就会知道,但这里头这种上师瑜伽导修的观想讲解的并不是那么细致,因为它是一个笔记。如果观成平常的形象,那么依靠行者的邪分别会障碍获得加持,所以必须要把自己观想成金刚瑜伽母。
【修法时也分为入座和座间,有关入座的前行法都已经宣说完毕。】
修法时也要分为入座与座间,有关入座和前行法都已经宣说完毕。
(二)入座正行
1.明观福田
【一、明观福田:所谓的“诶玛火”是感叹词。对什么感到稀有呢?对现有清净浩瀚的显现感到稀有。关于显现,华智仁波切说:邪分别迷乱的显现是指在六道有情颠倒的迷乱识前浮现的外内器情不清净的虚幻相。】
明观资粮田,明观福田。所谓的“诶玛火”是感叹词,因为在上师瑜伽导修的仪轨里有个“诶玛火舍”的感叹词。对什么感到稀有的呢?对现有清净浩瀚的显现感到稀有。关于显现,华智仁波切说:邪分别迷乱的显现,是指在六道有情颠倒的迷乱识前浮现的外内器情不清净的虚幻相。
【缘起虚幻的显现是指在十地菩萨们后得位世俗幻术水月等的所有景象。世俗也有真世俗和相似世俗两种,这里是指其中的相似世俗,对其无有执著就像幻化八喻的显现一样。真实智慧的显现,是指成为现前诸法的实相真如真实智慧的行境——现有呈现身智游舞。】
缘起虚幻的显现是指在十地菩萨们后得位世俗幻术水月等的所有景象。世俗也有真世俗和相似世俗两种,这里是指其中的相似世俗,对其无有执著就像幻化八喻的显现一样。真实智慧的显现,是指成为现前诸法的实相真如真实智慧的行境——现有呈现身智游舞。
【邪分别迷乱显现和缘起虚幻的显现属于现相,真实智慧的显现是实相,真正实相、现相一致的境界,作为凡夫不能直接呈现,诸位圣者稍稍能够一致而呈现,真正实相、现相一致的境界除了佛地以外都不能如实达到。】
邪分别迷乱显现和缘起虚幻的显现属于现相,就是先讲解外面的现相和内在的实相。真实智慧的显现是实相,真正实相、现相一致的境界,作为凡夫不能直接呈现,因为不能执受见解的缘故,体和用还没有达到一如,从文字般若角度当中我想在座的弟子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是由于实际修法的经验之上还没有达到体用一如,所以从凡夫的角度当中不能直接呈现。诸位圣者稍稍能够一致而呈现,真正实相、显相一致的境界除了佛地之外都不能如实达到。显现和本体两者圆满达到一如之境界,只有在佛地,其外登地菩萨以上具有相似之显现,还没有圆满,在凡夫地当中完全不会呈现。
【遍知的所见作为正量,现有浩瀚清净——现有基住坛城在此道位时这样明观,依靠生起次第明观这些现相清净,是以心改造的清净,明观实相身智万法的实相是无伪的清净,在这里是明观无边安住的实相清净。】
遍知的所见作为正量,现有浩瀚清净——现有基位坛城在此道位时这样明观。现前在修的过程当中应该如是作净观为妙,因为如是达到这样的境界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们在讲解大圆满当中的生圆次第和大圆满的境界,作为一个初学密宗的弟子很难做到,所以我们现前不得不依靠方便教授的方式以净观为主,观想一切显现都为净相,如同净观五种圆满般。明观实相身智万法的实相是无伪的清净,在这里是明观无边安住的实相清净,就站在这么一个净观的立场之中修学皈依境。我们现前所讲解的是明观资粮田,观皈依境,刚刚已经说过,在执受本体之上妙力起现的一切之相,两者达到圆满一如的时候即为佛的境界;两者相似般之境界是修道者的一种感受;完全不具备,只有依靠净观而修学者称之为凡夫初学者。要记住这三个过程。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