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14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结文(195,128课)
甲一、所说支分=乙一、总说著论五本(2课)+乙二、分说由谁所造(2-5课)+乙三、分说为谁而著(6课)+乙四、分说属何范畴(6课)+乙五、分说全论内容(7-22课)+乙六、有何必要(22-32课)
乙五、分说全论内容=外道的4种观点(7+8课)+内道的4种观点(8-10课)+二谛实相(11-14课)
二、释义
1、对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安立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空性为胜义、显现为世俗;一种是实相、现相相同为胜义谛,实相、现相不相同为世俗谛。
以胜义量为主来衡量时,空性是胜义,显现是世俗;以名言量为主,像释迦牟尼佛第三转来衡量时,实相现相完全统一的境和有境叫做胜义谛,实相现相不统一的境和有境叫做世俗谛。
一定要清楚麦彭仁波切此处所讲的两种量,如果不了知这两种量,就根本无法了知它们所衡量的法。
能衡量和所衡量当中,能衡量的胜义量和名言量相当于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依靠二量的仪器所测量的就是一切万法。而万法的本体,有空性和光明两分,衡量空性的量,不能衡量光明;衡量光明的量,不能衡量空性。比如《宝性论》和《赞法界论》等论典所衡量的是光明这一分;而《中观六论》所衡量的是空性这一分。
2、以胜义量为主的安立方法,将显现称为世俗谛,空性叫做胜义谛。按照这一安立方法来讲,一切万法可以包括在真实和非真实二者之中。世俗是指非真实的,也就是所谓的显现。
麦彭仁波切对此总结说:胜义谛和世俗谛是不能分开的。为什么呢?如果认为世俗中显现的能取所取是非常不好的法,除显现以外,还有一个特别好的空性——像天女一般的胜义谛隐藏在背后,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对于智者来讲,依靠空性可以显现自然的光明,依靠光明也可以了达空性。也就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完全可以体现出来。所以,万万不要认为世俗谛是一定要放弃的!
对众生来讲,实有的执著是非常可怕的,而世俗中的显现并不是所应遮破的,在圣者面前,各种如梦如幻的显现全部存在。
为什么将显现称为世俗谛呢?因为它是证悟胜义谛的前提,是证悟胜义谛的阶梯。换言之,所谓的世俗谛,就是证悟空性的手段和最好的方法。这是以别名的方式来安立的。
3、柱子的显现,在圣者的眼中,它是增上光明的因;对凡夫人来说,则是增上贪嗔痴的因。所以,显现这一点并不是要破的,对于显现的实有执著才是一定要破的。
比如有两个人,有眼翳的人将海螺见为黄色,没有眼翳的人见为白色。实际上,白色才是海螺真正的显现,这一点没有必要舍弃。但具有眼翳者将其执著为黄色,此黄色与有境——具有眼病存在密切的关系。虽然黄色的显现是错的,白色的显现是对的,但对海螺总的显现是否需要破掉呢?不用破掉!总的海螺的显现是与空性无二无别的,对此千万不能舍弃。如果将这一点舍弃,那是不是海螺的所有显现都不对呢?这是不合理的。由于眼病的原因,只有黄色的显现是不正确的,这一部分才是应该舍弃的。
如同有眼病者见海螺为黄色是不对的,但海螺的显现不需要遮破。因此,显现并不是遮障,但显现是不是世俗谛呢?应该属于世俗谛。
4、从第二转这一角度来衡量时,释迦牟尼佛的色身是不是世俗谛呢?可以说为世俗谛。佛的智慧是不是世俗谛呢?也可以说为世俗谛。既然属于世俗谛,那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也成了假的、虚妄的?这种说法是不是不太合理呢?
站在胜义空性的角度来讲,一切清净和不清净的显现都属于世俗谛。但也不要认为:世俗谛就是特别不好的法,一定要舍弃的一种法。这也不一定的。万法的光明部分是世俗谛,这是不需要舍弃的;释迦牟尼佛的色身庄严和相好圆满也属于世俗谛,这也没必要舍弃。因此,所谓的世俗,虽然属于真实和非真实二者中的后一者,但也不一定要完全舍弃。
从胜义空性的角度来讲,佛陀相好庄严的身体属于世俗谛,如来藏自性光明的本体也属于世俗谛。如果讲得再深一点,大圆满当中所说的光明、金刚链等各种现象,实际上与普贤如来没有任何差别,但这也是属于世俗谛中。
如果说上述现象全部是欺惑性的、虚妄性的,这肯定不合理的。所以,从胜义空性的角度来讲,佛陀的身相、智慧等属于世俗谛,但不能将它看成非常不好的法。
5、所谓的显现也是不尽相同。中观应成派通过中观推理所得出来的显现,应该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见解所引发的。在麦彭仁波切的有些教言中说:如梦如幻也有很多不同的境界。比如,小乘所说的如梦如幻,是断除人无我的单空所得出的如梦如幻;而中观应成派通过不共的应成因,将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与此空性双运的显现,也叫做如梦如幻。因此,从单空角度说的如梦如幻,与远离一切戏论角度说的如梦如幻,表面词句一模一样,但在圣者的后得中,所显现的境界并不相同。
6、从自心角度来讲,现在正在显现的各种各样分别念,就是世俗谛,也叫做光明显现;正在显现的时候,其本体丝毫许也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空性,也叫做胜义谛。实际上,胜义谛与世俗谛是不可分割的。对于真正具有理证智慧的智者来讲,空一定会显现、显现一定是空性。
我们在说话或者认识的过程中,可以将显现与空性二者分开。但是,从其真正本体来讲,显的本体就是空、空的本体就是显。我们什么时候通达这种境界,可以说,已经从理论上通达了现空无二的中观见解。而真正的证悟,只有通过一定的修行之后才可以获得。
显现与空性二者,其本体是一味的、无二无别的。如果真正通达了世俗谛和胜义谛不可分割的境界,就意味着真正通达了中观道。
7、实际上,正在显现的心的本体以外,没有其他清净的五种智慧。《大幻化网》中也说:五大即是五佛。
比如禅宗说“当下即是佛”,现在正在起心动念的分别念或者眼耳鼻舌身所得到的各种外境,正在显现的当下,就是一种清净的本体。表面上看,这种显现应该属于世俗谛,但是这种世俗谛实际就是胜义谛、就是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