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13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19

  哲学-中观庄严13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结文(195,128课)

  甲一、所说支分=乙一、总说著论五本(2课)+乙二、分说由谁所造(2-5课)+乙三、分说为谁而著(6课)+乙四、分说属何范畴(6课)+乙五、分说全论内容(7-22课)+乙六、有何必要(22-32课)

  乙五、分说全论内容=外道的4种观点(7+8课)+内道的4种观点(8-10课)+详析二谛(11-14课)

  二、释义

  1、中观应成派自宗的真正见解,就是抉择胜义谛,即抉择入根本慧定为主的见解。这时,月称论师等中观应成派的代表人物不承认任何一法。但在后得的过程中,二谛分开,这时,世俗中的十二缘起、业因果、前世后世,以及轮回的各种景象,肯定是要承认的。

  2、在名言中,以名言量进行观察:一个人有多少根头发?有多少颗牙齿?人的灵魂如何存在,是八识聚、六识聚还是七识聚?人死了以后,灵魂通过什么途径到达中阴?最后又是如何投生到来世?对于这些问题,通过名言量进行观察时,根本不必担心有变成胜义量的危害。

  大家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按照《般若经》、《中观六论》来抉择,必定会通达胜义实相。在名言中,则需要通过名言量进行观察。千万不要认为:不能观察,一观察就已经变成胜义谛了。那这样的话,整个世界也已经变成模糊的世界了,所以说千万不能这样安立。

  大家对入定和出定、胜义谛和世俗谛一定要分开。如果没有分开,对中观和般若法门的教义,始终都会有一种分析不清的感觉。

  3、有些人也不要认为:整天这样想干什么,这都是增加分别念,还不如入禅定好一点。你们这样想就错了。以般若空性作为对境,通过自己的智慧分析、抉择,这不是增加分别念,而是使自己的分别心与智慧波罗蜜多相应。

  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入根本慧论》中所讲的远离一切戏论的道理,作为凡夫也可以抉择,这就是胜义谛的抉择;世俗中,以妙观察智得出来的道理,就是世俗谛的抉择。对于这二者一定要分析,否则,哪些情况下空、哪些情况下不空,对这个问题根本分不清楚。

  4、很多人经常这样讲: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世俗谛?如果是世俗谛,释迦牟尼佛是不是假的?这样已经有过失了。他们非常简单地认为:其他不清净的法说为世俗谛倒是可以,而佛陀已经远离了一切障碍,他的相好、智慧等不应该说为世俗谛,否则,佛陀的身、智等就已经成为具有障碍的法了。这样的话,会有很大的过失。

  只要对二谛稍作分析就可以,根本不必有这种担心。

  实际上这种想法相当于论中所说的“于佛等微贪”一样,因此必须要断除实执,而对经中所说的“若有超胜涅槃之一法存在也当视为如梦如幻”生起定解。

  《入菩萨行论·智慧品》中也说:想要获得佛果是非常好的一个念头,但它也是细微的贪欲,应该属于所知障当中。同样的道理,如果认为佛陀不是世俗法,是非常清净的法,这实际也是一种障碍。因此,希望你们一定要断除这方面的贪执。

  《般若经》中说:“若有超胜涅槃之一法存在,也当视为如梦如幻。”《虚幻休息》也引用过这个教证。世界上不可能有超越涅槃的一个法存在,但这里用假设句来说:如果存在一个超越涅槃的法,它也是如梦如幻的,不可能不空,一定是空着的。

  有人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佛陀的智慧、佛陀的相好,到底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呢?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你是从胜义为主的空性角度来讲,还是从名言为主的现相角度来讲?如果是从胜义空性角度而言(第一种安立方法,空性为胜义谛,显现为世俗谛),释迦牟尼佛的身相等应该属于世俗谛。

  对方又提出问题:如果佛陀的身相是世俗谛,那已经是虚假的了,这有很大的过失。

  没有任何过失。从名言现相实相统一的角度来讲(第二种安立方法,统一为胜义谛,不统一为世俗谛),它是胜义谛,根本不会成为世俗谛,虚假的过失也是没有的。

  对方又提出:既然是胜义谛,会不会有根本破不了的过失呢?

  不会出现这种过失。以中观理进行观察时,佛陀的身相、智慧也是空性的,根本不可能成为一种堪忍法。

  5、所有经论中安立二谛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从观察实相胜义量的角度,将空性立为胜义、显现立谓世俗;

  第一种安立方法,是将空性安立为胜义谛、分别念前显现的法安立为世俗谛。这种安立方法非常重要。

  学习《定解宝灯论》时讲过:一切万法的本体,从名言角度来讲应该有两种,一个是空性的部分,一个是光明的部分。

  其中,对空性部分用哪一种量来抉择呢?应该用胜义量进行抉择。胜义量是什么呢?就是中观应成派的不共四大因和共同五大因。以金刚屑因为主的各种因进行抉择时,没有必要分析显现和分别念部分,一切万法连芝麻许也不存在。因为二转所宣讲的空性方面的正理,对其进行抉择的量,就叫做胜义量;空性就是依靠胜义量抉择的结果。

  然而,一切万法的本性不仅仅是空性的部分,还应该有光明的部分。那么,自性光明的部分依靠哪一种量来抉择呢?从佛经来讲,释迦牟尼佛第三转的《如来藏经》;从论典来讲,《宝性论》和《赞法界论》等等,依靠这些经典和论典进行抉择。对于这种光明,依靠净见量可以进行抉择,这时,境和有境完全达到统一叫做胜义量,境和有境未达到统一就叫做世俗量。这是对二谛进行安立的第二种方法,下文即将讲到。

  因此,中观应成派的不共四大因和共同五大因,都是抉择第二转般若空性的量,依靠它将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而在抉择光明时,《宝性论》中提到:胜义谛是依靠信心而了知的。无著菩萨在其讲义中对此说法解释说:所谓的胜义谛依靠信心而了知,胜义谛应该指如来藏,而如来藏的本体是现空双运的,这一点通过净见量可以了知。

  第三转和密宗当中都讲到:量有两种,一个是观现世量,一个是净见量。凡夫的现量、比量,眼耳鼻舌身的这些见闻觉知,就叫做观现世量。依靠这种量根本不可能抉择释迦牟尼佛第三转的光明部分,眼睛见不到光明、耳朵也听不到光明……观现世量根本没办法抉择。但是,佛陀的智慧是最究竟的净见量,依靠它可以了知一切万法的光明部分。

  如来藏的空性部分,以第二转的经论完全可以抉择,这一点毫无疑问;而其光明部分,在龙猛菩萨的论典中根本没有抉择,但依靠佛陀的净见量可以了知。也就是说,依靠佛陀的如所有智,了知空性的部分;依靠佛陀的尽所有智,了知光明的部分。因此,要真正通达如来藏的本性,既需要龙猛菩萨《中观六论》为主的中观应成派的经论来抉择,也需要《宝性论》为主的第三转的经论来抉择,唯有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通达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

  6、下面讲第二种安立方法。

  其二是从分析现相名言量的角度,将实相与现相完全一致、真实不虚的对境与有境安立为胜义,其反方面立为世俗。后一种安立方法的胜义,本体也是空性的。

  凡夫众生所见到的是现相,佛陀见到的是实相。佛陀所见到的实相和现相是完全一致的,此时的境和有境就叫胜义谛;凡夫众生所见到的实相和现相不相同,此时的境和有境叫做世俗谛。比如,一个人看见海螺是白色的,由于海螺的实相就是白色的,见白色的有境与所见白色的境完全一致,因此叫做胜义谛;有眼翳者见到的海螺是黄色的,其现相和实相并不相同,因此叫做世俗谛。这主要是从名言角度安立的。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12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