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31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28

  哲学-中观庄严31笔记

  一、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结文(195,128课)

  甲一、所说支分=乙一、总说著论五本(2课)+乙二、分说由谁所造(2-5课)+乙三、分说为谁而著(6课)+乙四、分说属何范畴(6课)+乙五、分说全论内容(7-22课)+乙六、有何必要(22-32课)

  乙五、分说全论内容=丙一、外道的4种观点(7+8课)+丙二、内道的4种观点(8-10课)+丙三、中观的2种观点(11-19课)+丙四、阿赖耶的观点(19+20课)+丙五、大乘汇流(21+22课)

  丙三、中观2种观点=丁一、二谛实相(11-14课)+丁二、大乘教义(15课)+丁三、抉择自续与应成(16-19课)

  乙六、有何必要=丙一、生起大乘定解(22-31课)+丙二、轻而易举(31+32课)+丙三、获得大菩提(32课)

  丙一、生起大乘定解=丁一、大乘之大(22课)+丁二、生起定解方法(22课)+丁三、不共5种观点(23-31课)

  丁三、不共5种观点=戊一、所量对境为实法(23课)+戊二、承认名言中自证之心识(24课)+戊三、承认名言中万法唯心(24+25课)+戊四、相似和真实胜义(25-29课)+戊五、二谛不乱之必要(30+31课)

  戊四、相似和真实胜义=己一、分两类胜义(25课)+己二、和尚宗不作意与单空(26课)+己三、无说之义与言思表示(27课)+己四、中观四步境界(28课)+己五、自续与应成之抉择次第(28课)+己六、自续与应成之法相与释词(29课)

  二、释义

  1、麦彭仁波切最后所抉择的显空双运或者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见解,不仅是前译宁玛巴高僧大德们的究竟观点,也是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觉囊派——藏地四大教派或五大教派,所有高僧大德们的究竟意趣。

  大家应该在自相续中生起两种定解,第一种定解,真正的中观或者无上密法的最究竟见解,是所有藏传佛教高僧大德们异口同声所建立的观点;第二种定解,所有宗派的究竟意趣无二无别、圆融无违,无有任何抵触和矛盾。

  可以说,未证悟的人,不论哪一个宗派都未证悟;已经证悟的人,他所证悟的境界与其他宗派的究竟意趣也不会有任何差别。

  2、在《三主要道论》中,宗喀巴大师如此讲到:“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

  不论是获得何种果位的众生,只要他对于无欺的缘起显现——业因果、柱子、瓶子等以及远离一切承认的空性,分开进行执著,认为:空的时候显不了,显的时候空不了。空和显就像黑白绳子搓在一起一样,在这时,就说明还未通达释迦牟尼佛真正的究竟密意。

  那么,最究竟的中观见解何时才得以圆满呢?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到了一定的时候,显现和空性根本无须轮番,显的时候空、空的时候显。对这一点并非口头所说,而是正在显现柱子时,柱子的空性也可以同时浮现。就像水和水的湿性无二无别一样,空性和显现也是无二无别的。什么时候真正了达这一点,你相续中的中观见解已经非常圆满、非常完整了。

  宗喀巴大师为了救护这些可怜的众生,才暂时抉择了单空的观点,

  3、所谓的光明和空性二者并不是分别念所安立的——光明就是明明亮亮的、空性就是空空洞洞的,而现空双运就是明明亮亮与空空洞洞结合在一起。当然,在凡夫人的心里只能显现这一点,除此以外的根本没办法显现。但真正现空无二的境界并非如此,应该是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它也并不是单空的一种境界,而是以身智光明无离无合的方式存在,显现与空性的本体无二无别,这就是所谓的现空双运。

  在解释最究竟的观点时,一定要将如来藏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空性就是光明,光明就是如来藏,如来藏的本性远离一切戏论,这就是了义经典的究竟密意。

  因为缘起的缘故,远离了断的边;正在显现之法全部是空性的缘故,远离了常的边。一切万事万物,在因缘积聚时都可以显现,由此说明万法的本体都是空性的;就像镜子显现影像一样,正因为空性的缘故,才可以显现一切万法。所谓的空性与缘起显现无二无别,也就是现空双运、光明和大乐双运等,中观以及密法当中均用各种不同的名称来称呼。

  4、这部论典词句简明扼要,意义博大精深,也就是说,观待极其丰富的内容,此论实在是短小精悍,却如同火上加薪般能无余扫除包括唯识宗在内的内外道假立宗派的所有过失,

  这部《中观庄严论》,从词句来说只有97颂,非常简单,但是意义上的确是博大精深,对唯识宗和中观宗的所有道理,依靠这部论典完全可以通达。而且,包括外道五大派以及有部、经部、唯识的所有过失,就如同火上加薪般全部都会烧尽无余。

  本论所抉择的正量,从观察胜义角度来讲,与《中论》无有任何差别。大家应该清楚,在《中论》的理证面前,任何人都无法堪忍。那么,从观察世俗而言,不论现量还是比量,与《释量论》完全相同,再无有更为尖锐的推理了。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30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