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73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己二、宣说世俗中有实法存在
己一、宣说胜义中万法不存在=庚一、立根本因(14-21,34-38课小结)+庚二、建其理
庚二、建其理=辛一、建立宗法+辛二、建立周遍
辛一、建立宗法=壬一、建立离实一+壬二、建立离实多
壬一、建立离实一=癸一、破周遍之实一(28-40,39-49课小结)+癸二、破不遍之实一
癸二、破不遍之实一=子一、破实一之外境(42-52,49-52课小结)+子二、破实一之识
子二、破实一之识=丑一、破认为外境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53-101,53-70课,含三个小结)+丑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
丑二、破认为外境不存在宗派所许的实一之识=寅一、宣说对方之观点(103,71+72课)+寅二、观察彼理
寅二、观察彼理=卯一、观察彼等之功过(105,72课)+卯二、遣除过失之部分——破识成实
卯二、遣除过失之部分——破识成实=辰一、破真相唯识之观点+辰二、破假相唯识之观点
辰一、破真相唯识之观点=巳一、破相识各一之观点+巳二、破相识等量之观点+巳三、破异相一识之观点
巳一、破相识各一之观点=午一、宣说相违(109,72+73课)+午二、说明无法断除相违之理
午二、说明无法断除相违之理=申一、安立太过(111,73课)+申二、说明彼过于承许外境之有相派也同样难免(112,73课)
109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辰一巳一午一、宣说相违:
设若真实中,识将成多种,或彼等成一,违故定各自。
111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辰一巳一午二申一、安立太过:
相若非异体,动与静止等,以一皆动等,此过难答复。
112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一己一庚二辛一壬一癸二子二丑二寅二卯二辰一巳一午二申二、说明彼过于承许外境之有相派也同样难免:
承许外境事,依旧不离相,一切入一法,无以回遮也。
2、真相唯识宗和假相唯识宗区别
真相唯识宗和假相唯识宗都承许依他起识在胜义中真实存在,这一点并无不同,但真相唯识宗承认世俗中的现相是心、假相唯识宗则认为这一切行相不是自己的心也不是外境,就像毛发一样在中间存在着,这是他们之间最大的差别。
3、相识各一
3、1经部宗与唯识宗区别
我们在破斥经部宗相识各一这一观点时,不仅要对识的本体进行遮破,而且外境上各种各样的行相也要遮破,所以需要通过分析时间是次第还是同时的差别来破。
由于唯识宗承许外境与心识一体,想要遮破他们所许实一之识,只要观察行相能否成立为多体就可以了。由于一个识在第一刹那认识一个行相、第二刹那又认识一个行相……前后刹那所见到的行相必定不同,以此可以说明,执著它的识也不可能相同,因为你宗承许相、识一体无别的缘故。
3、2遮破经部宗
所谓的实一之识在胜义中如何不存在的道理,在破斥经部宗时,通过蝴蝶的五颜六色、次第缘取文字之心以及旋火轮等比喻,说明所执著的相一体根本不成立,不仅花色布上的各种颜色不成为一体,单单一个白色也可以分上、中、下等很多部分,不可能以一体的方式存在,因此,执著它的识也不能成立为一体。
3、3遮破唯识宗
不承认外境的唯识宗认为:通过阿赖耶上的习气成熟便可以显现一切万事万物。实际上,花色的画面上同时存在蓝色、白色、红色等,通过遣余的方式,我们的脑海中虽然显现一个花色的总相,语言中也可以说“花色”,但是真正名言实相中所谓的“一个花色”,是不是再也不可分割的一个法呢?并非如此。所谓的花色由白、红、蓝等多种颜色组成,我们不能说白色就是红色、红色就是蓝色,因此,即使名言中也不能将各种不同颜色承认为一个法。
如此一来,假设花色中非为一体的各种颜色与识无二无别,应该如行相那样识也变成多,或者像识那样行相也成为一体。这时对方不得不承认有境的数量与外境行相的数量相同为多,那么,也就与自宗所许能所等量的观点不谋而合。
3、4与相识等量、异相一识的差异
唯识宗“相识各一”这一宗派,最主要的观点就是承许所取相的花色相是一个“总花色”,就是他们与相识等量、异相一识的关键差异所在。总的来说,名言中尚且不成立,就更不必说胜义中了。无论唯识还是经部宗,这一观点都不可能成立。
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广释》中说,瓶子在胜义中虽然不成立,但世俗中可以成立;有些法在世俗中也不成立,像常有自在的我、二月等。
4、申一、安立太过:相若非异体,动与静止等,以一皆动等,此过难答复。
如果像唯识宗所许的那样,行相非为异体的话,那么,世间上所有的运动和静止等都应该变成一体了,也就不会存在右手动、左手不动的差别了,一体的缘故。因此,只要承许为一体,一者动另一者也需要动,一者不动另一者也不应该动,此种过失对于承许一相以一成实之识认知的宗派来说,的确非常难以答复。
5、唯识宗观点:承许以真正实有“一”的方式存在。
中观破法:由于无分唯一的缘故,花布上的白色也应该涂有红色、蓝色,红色也应该有白色、蓝色,如果不是如此也就不成为你的对境了。一个人如果是一个本体,那么,五肢当中的一个动、一个不动的情况就根本不合理,应该成为一个动全部都动、一个不动全部都不动。再以染色来说,在脸上涂上白色或红色时,手掌和脚掌也应该涂上同样的颜色。或者,人的身上穿着衣服时,脸上也应该被遮蔽起来,会出现这样的过失。
6、破“一”
我是一个、外境是一个、心识是一个……。我们的脑海中承许为“一”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始终认为一切都是实有的,有一个转经轮和一个执著转经轮的识。实际上,从转经轮的名称来讲,可以说为“一”;从分别念的角度也可以说为“一”,但真正观察的话,所谓的“一”究竟在哪里?
只有具一定境界的圣者或者对中观闻思比较究竟的人,才知道名言中的一切法其实都是假立存在的。不要说胜义谛,即使名言谛来观察,也是根本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一”存在。因此,大家应该明白:在名言中,所谓实有的“一”根本不成立,而假立的“一”则是可以成立的。
7、说明彼过于承许外境之有相派也同样难免:承许外境事,依旧不离相,一切入一法,无以回遮也。
上述过失,不仅唯识宗无法避免,就连承许外境存在的经部宗也是很难回答。经部宗虽然不承认一切万法是自己的心,但你们说外面有一个隐蔽分的外境,通过它可以指点出行相,此行相与外境就如同印模和印章一样完全相同,因此,经部宗的这种观点也是不离开行相。由于外境各种法全部归于一个行相当中,所谓的行相与心也是无二无别的,如此一来,你们的观点也就无法回避上面所讲的这些过失。
总而言之,所谓的行相不可能成为实有一体之法,缘取行相的眼识、鼻识等任何识也不可能成为实有之法,了知这一点,在修学中观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8、缘起而空性
实际上,如果将众多假立的法执著为一体也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在实有一体上现为异体则是绝对不可能成立的,因为只要是实有,多就不可能成为一、一也不可能成为多。所以,大家首先需要通达一切万法都是假立的道理,麦彭仁波切在《释量论大疏》中也说:佛陀说一切万法以假立而有、以假立而存在、以假立而安立。如此宣说的原因也是如此。
因此,辨别实有与假立并对假立名言的合理性深信不移,在这部论从头到尾的所有阶段都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不论前世后世还是所见到的外境,在名言中都可以假立存在,虽然观待胜义来说是假立的,但在名言中还是有其真实的一面,这一点应该清楚。
名言当中,除了假立的法以外其他任何法都不可能成立,吃饭是在假立中吃、走路是在假立中走、说话也是在假立中说……为什么佛陀说以缘起而空性、以缘起而假立,其原因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