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2卷15下+16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08

  民俗学-楞严2卷15下+16上笔记

  卷二

  12、3以见显真,见性不灭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惟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王言:不也,世尊。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15场后部

  1、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

  他觉得从无始以来到今天,实际上是失去了我们自己本来面目的这颗心,“妄认缘尘”意思就是执著、攀缘外境,因为外境是虚假的外境,对虚假的外境产生实有的执著,然后“分别影事”,随着这样的外境自己产生种种的分别念。

  2、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求一个什么样的法呢?让佛陀把这个道理——真和妄、虚和实、现前生灭和不生灭,这些两种的“发明性”。就是,您给我多讲一下胜义谛和世俗谛,或者说凡是二元对立的这些法能不能给我们多讲一下。

  真和妄一般指胜义谛和世俗谛,真是胜义谛,妄是世俗谛;虚和实,世俗当中有些也是虚妄的,像如梦如幻一样的,有些是实有的,名言当中的一些真实起功用的法;还有现前的生和灭,世俗当中的生和灭,胜义当中就是不生不灭,这些两种发明性。

  3、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那些外道都统统说,我们这个身心离开以后实际上是已经断灭,这个断灭称之为涅槃。

  4、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刚才阿难的问题是胜义谛和世俗谛,二谛方面的,波斯匿王也问得比较相同吧,他说那您能不能给我开示解释“证知此心”,要认识到这个心的话,怎么是不生不灭的境地?

  第16场前部

  1、在第三个见性不灭当中,当时阿难尊者在大众中问佛陀:“到底不生不灭的心、不生不灭的这种法,到底这个是什么样的?”当时波斯匿王开始站起来问:“要证知这个心不生不灭,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个之间佛陀和波斯匿王互相有一些对话。

  2、按照我们藏历来算,六十岁实际上应该是六十二岁以上,真正是六十岁的话,为什么这么讲呢?按照农历也可能是这样的吧,藏历在两年当中有一个闰月,这样的话,二十年的话,有十个闰月,二十四年的话,有十二个闰月,那二十四岁多一年,四十八岁多两年,六十二岁多三年。这样的话,如果闰月算的话,比如说我们寺院的老堪布,现在应该九十六岁,真正九十六岁的话,再加上闰月,大概四年以上了,应该一百岁以上了,可以这么算的。

  3、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

  “殂落”也有死亡的意思,也有变迁、衰老的意思;“一纪”应该是十年。

  我见到了这样的变化,这个期间这样的流逝是很容易的,整个衰老的变化,其实是很快的,主要是十岁十岁,十年十年变化就比较明显,这个可以是一个界限。如果我再用智慧来详细观察的话,其实十年也好,二十年的话,实际上这十年中,也有年年的变化,每一年都有变化,自己也许能发现,也许不能发现,每一年都变化的。

  4、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你这样见到了一切从一岁到六十岁之间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刹那不停,一直不断地迁流,那你应该知道你自己终有一天会死的。那你灭的时候,你身中,或者你的相续中有没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

  5、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你从原来三岁的时候很小,现在六十二岁,整个你的相貌、你的身体,你的一切一切,有非常明显的变化,心态也有变化,那我问问你,你童年时候看到的恒河的见,和现在六十二岁时的见,有没有衰老和童年之差别呢?

  不是从眼识的角度来讲的,是从心的角度来讲的,见者非眼而是心嘛。如果有色根的角度来讲,小时候的眼根和现在的眼根,肯定有模糊不模糊的差别,不能说是没有差别。但是从见者这个心的,有境的角度来讲,应该是没有的。

  6、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你的身体有皱纹,你的见性,本性上是没有皱的。有皱叫做有变化,从心的本体上面来讲,是没有变化的。如果有变化的话,他肯定会接受灭亡的,就像我的身体一样的,它最后还是会灭亡的。如果不变者的话,根本上是无生无灭的,这就是我们的心性。

  如果心性没有什么变,没有什么生灭的话,为什么在这个当中你还感受生死,一直不断地感受流转生死轮回呢?不应该的。

  为什么还跟随外道末伽梨的断灭派呢?说人死了以后已经断灭了,身心分离以后心也没有了,身体也没有了,为什么还跟随这样呢?

  7、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

  国王一方面懂得了远离外道断派的观点,这是第一步,而且知道在名言当中,这一生以后,趣入下一世,轮回生生一直不息地流转的过程;然后这个当中再进一步地去思维的话,我们的心实际上是无生无灭的,这么一个道理。

  二、再听梦先生聊聊:

  第16场前部

  1、失却本心:这个失去不是丢掉的、也不是没有的,是迷了的意思。这个语言是阿难的语言,说从无始以来就是无明、就是妄动,把这虚妄当成心,因此失去了本心。

  2、一个生灭,一个不生灭。这段就是说以前迷了真,认妄为真,心不定,摇摆,向外奔驰。现在今天经佛这一推究、显示明白了,明白能推的这个心,乃是前尘的影事,不是真的。就是我们能见见于所见,能见是性,所见是根尘,认识了这个真心,这个时候真与妄就分明了。

  3、生灭与不生灭两种发明,什么属于生灭性,什么属于不生灭性。

  生灭性,真实性,就是身和心。发明性就是身跟心二者。因为不动,那个见性就是真心,但是真心又没离开我们这个动摇的色身,心在两者当中,一个动,一个是不动;一个是妄,一个是真;一个是实,一个是虚。总说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4、灭的是相,不灭的是性;变者是相,不变者是性。你知道你的身体一定是要消失的、一定要灭,那你的见为什么不变呢?你知道你的这个见,你死后它也不灭吗?所以你这个见性是没有生灭的,它不受生灭所转,那为什么你说你的身体死后全灭呢?

  5、佛给波斯匿王启示后,把断见、常见这个惑给消失了,听到死后并不灭,破他的断见,因此而生起对三宝的信仰,对自性的信心。舍生趣生,你舍这个肉体,你还有后生相续,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那个中阴身,再趣他生。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1卷14下+15上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