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2卷27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3-02-08

  民俗学-楞严2卷27上笔记

  卷二

  14、1、2五蕴虚妄,受蕴藏性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27场上部

  1、受蕴:受,感受的意思,受是领纳性的,有领纳的这个本性。

  2、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

  譬如有一个人,他的手、脚都平平安安的,没有什么疾病;还有他整个身体,也没有什么不适应的,整个身体都好,健健康康的,没有什么特殊的感受。

  因为身体都比较健康,比较舒适,这样的话,忽然好像把自己的存在都忘掉,整个身心没有什么顺的、也没有什么违的。

  如果顺的话,就快乐,特别开心。然后违的话,不开心、痛苦。他处于一个比较平和的状态当中,没有乐的受,也没有苦的受,在这样的一个状态当中。

  3、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

  这个时候,这个人没有什么原因,无缘无故的,把两只手在虚空当中互相摩擦。在二手摩擦的过程当中产生了涩、滑、冷、热的各种感受。

  4、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所以那个时候你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这种受就是五蕴中的受蕴,实际上其他的感受,也同二手摩擦的感受是一样的。

  5、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二手摩擦的感受,要么是空中来的,要么是手掌当中来的。除了这两个以外,没有其他的理由。因为他是在刚才无记的状态当中,没有特意“我要做什么”的意愿。

  涩、滑、冷、热的各种感受,如果它有一个来源的话,应该不是从空中来的,就是从手掌当中出来的。下面进行分析,先从空当中来的话有什么过失,再观察如果手掌当中来的话有什么过失,如果这两个都已经抉择完了的话,那最后你的这个受确实也是得不到的。

  实际上感受并没有来处,不是从空中来的,也不是手掌当中出来的,是显而无自性的、幻化的。

  6、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如果感受从虚空当中来的话,那我的身体的其他部位都也是处在虚空当中,为什么也不出热、不出冷,不出涩和滑?

  因为虚空没有一个不遍及的地方,这样的话虚空为什么偏偏要找你的手掌,其他地方,包括你的头也好,包括你的脚也好,包括你的身体的其他部位,为什么不去接触呢?这个空那里都有,它偏偏为什么到你的手掌里面去?

  虚空是自由自在的,它无处不遍的,它自己本来也是没有什么本体的,它肯定不是故意找手掌而来的。虚空是无阻碍的法相,所以我们的整个身体就处于在这个虚空当中,为什么从你的手掌里面才出来感受?不应该的,应该整个身体都产生涩、滑、冷、热的各种感受。

  7、若从掌出,应非待合。

  如果你说感受是从手掌里面出来的话,那么掌中就应该有感受,为什么偏偏还要观待互相摩擦呢?”

  因为你没有合掌、没有摩擦的时候就没有出现感受,感受怎么会是要观待合掌呢?因为手掌里是有的。

  8、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

  再说,如果感受是从手掌里面出来的话,当你合掌的时候,手掌是感受的本体有了知功能,自己也应该了知:哦,现在要发生热性,发生冷性,应该知道的。当感受离开的时候,这个触应该灭入于手掌当中,从何而来的话,最后也归入其中。

  9、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因为手掌是跟手腕、手臂,还有身体的骨髓、肌肉,这些全部都有联系的,所以手腕、手臂,骨髓、肌肉也应该了知感受产生与灭失的行迹,心中也应该有感受来来去去痕迹,为什么感受偏偏还要观待手掌摩擦才叫触受呢?

  如果感受真正是从手掌里面出来的话,因为手腕、手臂,骨髓、肌肉也了知感受来来去去,那么也就可以说,感受是从手腕、手臂,骨髓、肌肉里面出来的。

  手掌摩擦的感受过程,手腕、手臂,骨髓、肌肉都能了知,各自了知的相不同,受相不同,但都是受,所以不能讲,受是从掌中来的,这是从了知方面比喻;

  手掌摩擦产生涩、滑、冷、热感受,手腕、手臂,骨髓、肌肉也在虚空中,但不能产生涩、滑、冷、热相同受相,所以不能讲,受是从虚空来的,这是从产生方面比喻;

  比喻很细腻,理解颇费劲。

  10、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我们应该知道受蕴,实际上是虚妄的。

  手摩擦过程当中,当时的这种冷也好,热也好,乐也好,苦也好——这种感受,并不是来自于手掌,也不是来自于虚空,它没有一个实体的来源,就像石女的儿子一样,没有生处,不可能有它的本体存在。

  二、再听梦先生聊聊:

  第26场中部

  1、他在那宴安,坐着很安静的,调和很顺适的,这形容我们那真如的体性不动,我们本具的那个性德很自自然然、很舒适的样子;忽然间生起妄念,妄心这一动,随着妄产生了,两手相搓,其他动作就很多了;这一动就有苦有乐。觉得很自在的,自身很自在的,这就是受,这叫乐受。觉得这一动有苦,动时候不大舒服,这是妄执的,就违缘,这是苦。

  动的时候也没感觉苦,也没感觉乐,非苦非乐。因为受的时候,领纳的时候,必须得外境。你这个识跟自然的境界相两个相对了,中间所产生这个就叫受。

  这个受阴本来是虚假的,没有什么。但是一产生了思想分别,一对境的时候,它就产生问题了。咱们有时心里头,想到高兴的地方,飘飘然了;想到你受人家责备或者不如意时候,那个接触的很不高兴,那就烦恼来了,烦恼来了就苦受,识上感觉不舒服。

  2、没有生的体,生无体就叫虚;循业发现,二掌相摩,就两手相搓的时候,这叫妄;虚妄,非自然的妙真如性。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2卷26下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