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现观庄严

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2(399-414)笔记

创建日期:2021-11-20

  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2(399-414)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戊二、宣说次第与同时修之道次第

  戊一、总说修三智相之加行=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己二、宣说各分位究竟之现观——顶加行

  己一、宣说圆满摄修相之现观——正等加行=庚一、摄所修三智之相+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

  庚二、宣说实修加行之现观=辛一、趋入加行实修之身份补特伽罗+辛二、宣说修行实修加行之自性+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

  辛三、广说彼之差别分支=壬一、所得功德之差别(384)+壬二、所断过失之差别(385)+壬三、所知法相之详细分类+壬四、所行道之差别。

  壬三、所知法相之详细分类=癸一、略说法相、名相之本体(397)+癸二、广说彼之详细分类

  癸二、广说彼之详细分类=子一、宣说能表之法相+子二、宣说事相自性相。

  子一、宣说能表之法相=丑一、证悟智慧之自性——智相+丑二、彼之差别自性——殊胜相+丑三、方便作用之自性——作用相。

  丑一、证悟智慧之自性——智相=寅一、宣说基智之智相+寅二、宣说道智之智相+寅三、宣说遍智之智相。

  寅二、宣说道智之智相=卯一、了达道之总实相方式(400)+卯二、了达道之别实相方式+卯三、了达道之特殊实相方式(405)+卯四、如是宣说之摄义(406)

  卯二、了达道之别实相方式=辰一、分别了知体空性道之方式(402)+辰二、分别了知因无相道之方式(403)+辰三、分别了知果无愿道之方式(404)

  寅三、宣说遍智之智相=卯一、了知遍智之总实相方式(408)+卯二、了知遍智之别实相方式+卯三、了知遍智之特殊实相方式(413)+卯四、如是宣说之摄义(414)

  卯二、了知遍智之别实相方式=辰一、了知身神境神变之差别方式(410)+辰二、了知意教诫神变之差别方式(411)+辰三、了知语记说神变之差别方式(412)

  40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一、了达道之总实相方式;

  空性及无相,并舍弃诸愿。

  40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二辰一、分别了知体空性道之方式;

  无生无灭等。

  40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二辰二、分别了知因无相道之方式;

  法性无破坏。

  40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二辰三、分别了知果无愿道之方式。

  无作无分别。

  40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三、了达道之特殊实相方式;

  差别无性相。

  40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道相智品中,许为诸智相。

  40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三卯一、了知遍智之总实相方式;

  彼依自法住。

  41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三卯二辰一、了知身神境神变之差别方式;

  恭敬善知识,令其生欢喜,供养无作用。

  41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三卯二辰二、了知意教诫神变之差别方式;

  及了知遍行。

  41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三卯二辰三、了知语记说神变之差别方式。

  能示现无见,世间真空相。说知及现见,不思议寂静。

  41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三卯三、了知遍智之特殊实相方式;

  世间灭想灭。

  41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三卯四、如是宣说之摄义。

  一切相智中,是说诸智相。

  2、《现观庄严论》我们讲到了正等加行中的法相,它又分为智相、殊胜相、作用相三个方面,今天讲智相的第二部分——道智的相。

  3、卯一、了达道之总实相方式:空性及无相,并舍弃诸愿。

  道智加行共有十六种智相,本颂讲的三个对应我们平时常说的三解脱门——体空性、因无相、果无愿,这是佛教的基本概念。

  第1、通过修行道智加行,了知道的实相——体空性解脱之道的智相。五道十地的本体全都是空性的,没有哪一个是实有、不空的。

  第2、通过修行道智加行,了知道的因——无相解脱之道的智相。在世俗中,布施、持戒等修道的因缘是存在的,但在实相中,这些道的因全部都是没有任何相状的。

  第3、借助道智加行了知道的果——无愿解脱之道的智相。菩萨有菩萨的果,佛有佛的果,修人天法也会现前所期望的果,但这些果只是显现上如幻如梦地有,实际上都是无愿的。在最究竟的实相中,对果的发愿也是要放弃的,因此叫做是果无愿。

  以上是总说道的三相。

  4、辰一、分别了知体空性道之方式:无生无灭等

  这个科判进一步说本体空性。《现观庄严论》属于第二转F轮,是主要宣说空性法门的论典,因此对本体空性讲得比较广。虽然颂词很短,但讲义中列出了八个智相。

  第4、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本体具有无生行相之道的智相。道的本体具有无生的行相,为什么说无生呢?因为以智慧做观察时,会发现一切法既非自生,也非他生,亦不是共生、无因生,所以说万法无有产生,道也不例外。这就是了知道无生道智智相。

  第5、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证悟无灭之道的智相。既然道一开始的产生没有,那么也就不可能有中间的安住和最后的灭尽。一切万法都没有产生、安住和灭尽,道也不例外。

  颂词中的“等”字包括

  第6、借助道智加行了知无染自性之道的智相。所谓染污法,即贪心、嗔心、嫉妒等烦恼性的法,通过修正等加行之后,最后知道烦恼自己是无有本体的,染污的他法也是无有本体的。就像云的本体不存在,那不可能染上虚空一样。

  第7、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无净本体之道的智相。既然本来无染,那么离开染污之后的五智等清净涅槃相也是没有的(名言当中有净染,实相当中无净染)。

  第8、借助道智加行了知无有所断法体性之道的智相。所断就是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

  第9、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具有无对治本体行相之道的智相。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对治法是什么呢?就是中观里面经常讲到的人、法二无我的空性智慧,但这种智慧的行相在究竟上也是不存在的。

  第10、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无有依处本体之道的智相。就像《宝性论》里所讲的一样,地轮等整个器世间依靠虚空而住,而虚空是没有依处的,一切万法依靠自性清净心而住,而自性清净心是没有依处的。

  第11、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具有虚空法相真如之道的智相。虚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切万法的本性——真如也像虚空一样了不可得。

  5、辰二、分别了知因无相道之方式:法性无破坏。

  第12、借助道智加行了达道的自性——无有相状戏论所破坏之道的智相。佛经当中讲过,如来出世也好,不出世也罢,一切万法的本性从来都是如是安住的。名言中的前生后世、无欺因果是自然法则,谁也破不了,胜义中的空性和光明是本来法性,也破不了。

  6、辰三、分别了知果无愿道之方式:无作无分别。

  第13、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道的自性——果法无有造作相的道智智相。人无我、法无我并不是由造作而得到的,而是无作的,诸法的法性本来如是。

  第14、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道之差别法——具无分别体性之道的智相。在真正的法性中,三轮、有缘无缘、出定入定等分别一无所得。分别是三界之因,只有超出分别,才能获得清净的涅槃境界。

  7、卯三、了达道之特殊实相方式:差别无性相。

  第15、借助道智加行了达道的实相在名言中以三乘差别分析之道的智相。在名言中是有安立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必要的,但在胜义中这些都不存在。一切法胜义当中全部体性空寂,世俗中善恶报应等差别现象并不因此失坏。

  第16、通过修道智加行了知这些差别在胜义中无有所缘相之道的智相。以上所讲的三乘差别、因果安立等,这些在胜义中无有性相、无有所缘。因此,我们要知道何时说空、何时说不空;而空性智慧的获得,也是要分次第的,先从理论上知道空,然后在思维中抉择空,再依靠修行证到空,最后达到果无愿的境界时,才是真实的空。

  8、卯四、如是宣说之摄义:道相智品中,许为诸智相。

  承许在道智加行品中证悟道之实相的智慧本体——表示道智的法相,是由道智本身所摄。

  这十六种智相都是般若的差别相,实际上道智的本体就是般若,这些差别相都是道智的本体,因此这是以道智自身来安立其法相的。

  9、事物的法相,既有用其自体来表示的,也有用他体法、因果法来表示的。比如我说:“那一只乌鸦落脚的地方就是我的房子。”这就是用他体法来表示。

  因明中在分析法相、名相、事相三者关系的时候,是用一体的方式来表示的。这三者本体是一,但是反体不同,有些反体容易了知,而有些还没有被了知,此时就用比较容易了知的法相反体来表示尚未了知的名相或事相。

  10、这里讲道智的法相,意思就是上面十六种相的本体都是般若,菩萨修道过程中所证悟的不同层次的般若实际上都是道智的法相,也是我们修正等加行的法相。正等加行全部属于般若的修行,只不过依不同分支而给般若安立基道果的名称:基般若相当于水源,挖泉眼的人从各个方面了解它,好比前面我们通过基智加行而了解基智的十六相;它流淌成一条河,相当于我们通过正等加行所领悟的具十六相的道般若;当最后汇入大海时,相当于果般若,也可以从十六个反体来认识。

  虽然三种般若各有十六相,但它们的本体就是智慧,道智十六相的本体就是道智本身,因此不是用像乌鸦与房子那样的他体法来表示,而是用本体上的不同特点来表示它本身,就像用火的热性表示火一样。

  11、卯一、了知遍智之总实相方式:彼依自法住。

  就如同刚才的比喻,现在属于归入大海的阶段,从果位遍智的智慧侧面来讲。我们知道,道智有三十六个加行相,其法相有十六个;而遍智的加行相有一百一十个,这里宣说它的法相,有十六个相。从智慧侧面来说,遍智的法相,是依靠遍智加行了知究竟果位的实相。

  这个颂词如果按法尊法师的翻译,对照藏文的几个讲义解释的时候有些困难,所以我作了修改,但还是备注了原译。两种翻译大家可以参照,看哪一种好理解都可以。

  借助遍智加行了知对境究竟果位实相的方式有以下十六相:

  第1、本师能仁王依靠自己所现前的断证究竟法而了知安住于法身平等性中的遍智智相。

  本师释迦牟尼佛依靠自己所证悟的空性智慧,安住在自己所得到的平等无违的境界中,安住于法性中,这是第一个遍智智相。

  佛陀通过三大无数劫的修行而真正通达了般若空性,他要安住于什么境界中呢?就是万法真正平等无违的这样一种境界。相比之下,我们凡夫人则整天都处于对能取所取、人我法我的无比执著的境界中,虽然也在努力,但暂时还没有消除或削弱我们的障碍。

  12、辰一、了知身神境神变之差别方式:恭敬善知识,令其生欢喜,供养无作用

  第2、了知现示他利法身的差别,在名言中宣说般若时,本师了知应该陈设坐垫等恭敬事的遍智智相。

  前面讲了,本师依靠自己的现证,住于自己所领悟的平等法性的境界。第二个是说,佛陀完全了知以自身行持的这种方式来利益众生。尽管胜义中一切都是离戏空性的,但在名言中,因为佛陀是依靠般若而证悟的,所以在显现上,佛陀宣说般若法时,都是自己陈设坐垫,而不是让阿难、舍利子等人代劳。为什么要这样呢?这充分说明了般若法的高贵难得、最为无上,如果让别人来陈设坐垫,佛陀好像有点过意不去,能够自己去陈设,机会难得;间接也体现了佛陀对般若法门的无比恭敬心。既然佛陀都对般若法门如此恭敬,那菩萨、声闻以及我们后学者就更不用说了。

  第3、了知应当依教奉行而承事上师的遍智智相。了知宣说般若法门的善知识是非常难得的,他宣说的教言也极其难得,因此一定要依教奉行,并经常以身口意来承事上师。

  第4、了知应当以赞叹尊重等令其生欢喜的遍智智相。对宣说般若法门的善知识,应经常赞叹恭敬,并以修行等方式令其生喜。

  第5、了知应当以鲜花等供养的遍智智相。对宣说般若法门的善知识,或者般若的经函、法本,应当经常以鲜花等进行供养。供养可以说明自己的心态,如果经常对法师、佛像、佛塔、法宝有一种供养的心,其实也说明了我们内在的虔诚、恭敬和欢喜。

  第6、了知在胜义中这些都是无有作用的无生。前面所讲的承事、恭敬、赞叹、供养等事在世俗中虽然需要做,尤其在我们寻求般若的过程中不可缺少,但在胜义中,这些都是了不可得的,没有任何法相,所以无作用。无有产生,无有行相,无有功用,一切都是不生不灭,了不可得,安住于空性的境界中就是如此。

  13、按照“华严九心”的标准来依止善知识,即: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铁围山心、如仆使心、如除秽人心、如乘心、如犬心、如舟船心。

  14、辰二、了知意教诫神变之差别方式:及了知遍行。

  第7、依靠断证究竟的力量,对于如所有法、尽所有法无著无碍而趋入并了知的遍智智相。佛陀的遍智能了知尽所有和如所有的一切万法,可以无碍地趋入。

  15、辰三、了知语记说神变之差别方式:能示现无见,世间真空相。说知及现见,不思议寂静。

  第8、了知初始宣讲、开示世间见所未见的甚深义四谛F轮的遍智智相。佛陀最初宣说了世间人根本不知道的甚深义四谛法门。佛陀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相,而世间愚人对苦集灭道的道理根本不知道。佛陀发现并且在鹿野苑为五比丘及八万天子进行了宣讲,这就是所谓的初转F轮。这是遍智的一个特点,只有佛陀才有这样的智慧,其他人是没有的。

  第9、了知中间宣讲世间五蕴本体空性无相之F轮的遍智智相。前面是初转F轮,中间的时候,佛陀在灵鹫山等地广说般若法门,是为二转F轮。

  般若法门到底是以什么方式宣说的呢?下面是从闻思修三个方面稍作广说:

  第10、了知对于想要通过听闻的途径而得法者,需以概括这些F轮的方式为其宣说的遍智智相。对于听闻者用宣说的方式令其得法。在上师宣说的时候,听者一直在听受,在潜移默化之中,自己的智慧随着听闻的声音逐渐得到开启,般若法门更是如此;如果没有听闻,光靠自己看书是很难理解的。

  第11、了知对于想通过思维而得智慧者,需以成熟他们相续的方式而令其知晓的遍智智相。通过思维的方式得到思所生慧,自相续可以逐渐成熟。

  第12、了知对于想通过修行而证悟者,需以解脱他们相续的方式而令其现量证悟的遍智智相。因为对方经过思维,相续已经成熟,所以就可以解脱的方式令其现量证悟法性。

  以上是对第二转F轮的方式略作讲解。

  第13、了知最后转法性不可思议善分别F轮的遍智智相。这是指宣说如来藏本性的第三转F轮。

  第14、了知宣说一切法自性涅槃寂静体性的遍智智相。佛陀所宣说的法,以及我们所见所闻的一切法,其自性是本来寂灭的,并不是由谁造作才让它寂灭,佛陀对此完全了知。

  16、卯三、了知遍智之特殊实相方式:世间灭想灭

  第15、了知一切种智的实相——有漏世间五蕴泯灭之涅槃本性身的遍智智相。佛陀的一切种智完全了知凡是有漏五蕴毕竟灭尽的本性身的遍智智相。

  第16、了知有寂取舍之想泯灭、证悟寂静智慧法身的遍智智相。了知所有轮回涅槃法皆非实有,因此就灭尽了取舍之想,这是通达智慧法身的遍智智相。

  这两者主要从智慧的特殊性来说明。五蕴的寂灭相以及轮涅的取舍灭尽,都属于大乘的证悟,完全超越了阿罗汉的境界,对于这两种智慧从反体上安立为本性身和法身,佛陀的遍智对此完全通达。

  17、卯四、如是宣说之摄义:一切相智中,是说诸智相。

  上面所讲的十六个行相,实际上本体只有一个——遍智,只不过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示它的特点,因此它们都是由遍智所摄持的法相。

  18、蓝色的本体和认识蓝色的眼识之间的关系——蓝色的相是由心识自己所摄的,两者是一个本体,只是依照反体不同而分开来说,并不是他体的两种事物。

  智相与智本身的关系也是这样,不同的十六个法相,其实都是一个本体,也是以十六种相说明修遍智正等加行的方法。前面所讲的遍智一百一十相也包括在这十六相当中,这好比我们在见一个蓝色物体的时候,蓝色的行相有一百一十种,而能见的眼识的法相只有十六个,但一百一十相和十六相从本体上来说却是一味一体的。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应该可以知道佛陀众多智相实为一体的道理。

  现观庄严科判

  39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宣说道智之智相)分四:

  40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一、了达道之总实相方式;(第32课)

  空性及无相,并舍弃诸愿。

  40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二、(了达道之别实相方式)分三:

  40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二辰一、分别了知体空性道之方式;(第32课)

  无生无灭等。

  40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二辰二、分别了知因无相道之方式;(第32课)

  法性无破坏。

  40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二辰三、分别了知果无愿道之方式。(第32课)

  无作无分别。

  405、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三、了达道之特殊实相方式;(第32课)

  差别无性相。

  406、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二卯四、如是宣说之摄义。(第32课)

  道相智品中,许为诸智相。

  407、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三(宣说遍智之智相)分四:

  408、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三卯一、了知遍智之总实相方式;(第32课)

  彼依自法住。

  409、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三卯二(了知遍智之别实相方式)分三:

  410、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三卯二辰一、了知身神境神变之差别方式;(第32课)

  恭敬善知识,令其生欢喜,

  供养无作用。

  411、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三卯二辰二、了知意教诫神变之差别方式;(第32课)

  及了知遍行。

  412、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三卯二辰三、了知语记说神变之差别方式。(第32课)

  能示现无见,世间真空相。

  说知及现见,不思议寂静。

  413、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三卯三、了知遍智之特殊实相方式;(第32课)

  世间灭想灭。

  414、甲三乙二丙二丁二戊一己一庚二辛三壬三癸二子一丑一寅三卯四、如是宣说之摄义。(第32课)

  一切相智中,是说诸智相。

上一篇: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1(386-398)笔记

下一篇:现观庄严论4品正等加行33(415-429)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