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中观庄严

哲学-中观庄严118笔记

创建日期:2023-05-13

  哲学-中观庄严118笔记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11-140,34-96课,含九个小结)+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141-171,97-113课,含两个小结)+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113-121课)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173,113-118课)+己二、世俗显现起作用之功德+己三、修习二者双运之功德

  173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

  通法无我者,串习无自性,颠倒所生惑,无勤而断除。

  2、自宗观点:声闻缘觉已经证悟人无我的空性,然而,这种智慧与大乘远离一切边之入定智慧相比较,存在着非常悬殊的差距,就如同牛蹄迹水与无边无际的大海,或者像芥子为昆虫所食之空间与广大无垠的虚空。正因为能对治的智慧有如是差别,才使小乘道与大乘道出现了高低之分,从而宣说了圆满证悟二无我的大乘道。

  3、自宗观点:所断障碍明明存在的同时,如同无有障碍一样证悟,或者所断根本不存在,却像具足障碍一样未证悟,这两种情况都不合理。只要证悟就一定会断除所断,未证悟则说明它的所断仍然存在。因为所断和对治是完全相违的两个法,所断存在时,智慧必定没有生起;智慧存在的话,说明该断的所断已经断除。因此,就像承认存在黑暗的同时太阳升起,或者在太阳高挂时见不到色法,这些现象不可能出现。

  4、自宗观点:声闻缘觉圣者们对出定入定存在执著。一地到七地之间尚未断除俱生烦恼障,入定和出定时仍然具有所缘的勤作,从总的智慧范畴来讲,一地菩萨肯定会胜过阿罗汉。但因为前者并未从根本上断尽烦恼障,而后者已经完全断除,故而说一地菩萨不能胜过声缘。

  七地菩萨虽然仍属不清净七地,但已获得第八地的能力,即使俱生烦恼障没有断除,对入定出定不存在能取所取的执著,以无行入真实灭尽定的方式,使得智慧也超胜声闻缘觉。

  不是从对境角度来说六地菩萨不能超胜声缘。之所以说不能超胜,只是从具有能取所取执著的角度而言。

  5、入于法界

  自宗观点:大乘所入定的对境法界与小乘阿罗汉所入定的法界,从入定角度来讲完全一致,只是大乘入定的范围非常广大,如同海水;声闻缘觉入定的范围十分渺小,

  6、佛说

  佛在《圣楞伽经》中云:“大慧,自六地起,诸菩萨大菩萨及诸声闻、缘觉入灭尽定,七地心为刹那刹那性,诸菩萨大菩萨遣除诸有实法之体相而入定,诸声闻、缘觉并非如是。此等声闻、缘觉入灭尽定堕入具现行之能取所取相中。”

  佛陀对大慧说:从六地开始的诸菩萨以及声闻缘觉入于灭尽定,到七地则以刹那刹那之心出定入定。

  又说:七地开始,诸菩萨和大菩萨遣除有实之体相,也即灭尽一切执著相,诸声闻、缘觉并非如此。

  而且,声闻缘觉入灭尽定时,堕入一种现行的缘行当中,具有能取所取,一地到六地之间也是这样,到七地以后不再出现具缘行之入定。

  7、自宗观点:法无我属于总相,人无我是它的一部分,属于别相。人我虽然包括在法我当中,但主要转生轮回的因就是人我执。人我相当于种子,属于根本因;业和烦恼等就像肥料和氧气,是缘,一旦因和缘全部断除,不可能再转生于轮回当中。由于人我执已断,依靠“我”造作的善业、恶业就不存在,依靠业出现的各种贪心、嗔心等烦恼也就不会有了。因此,首先打破我执相当重要。

  修菩提心非常困难,其实所谓的“我”没有空掉之前,想要圆满利他也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都是“我”在作怪,执著“我”对修行的道路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障碍,只要通达“我”的本体,利他等其他修法也就轻而易举了。

上一篇:哲学-中观庄严117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