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观庄严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113-121课)小结1
1、科判
中观庄严论释=初义(顶礼+立誓)+论义(甲一+甲二)+末义(结文)
=顶礼(1,1课)+立誓(2,2课)+甲一、所说支分(4,2-32课)+甲二、所说论义(5-194,33-128课)+结文(195,128课)
甲二、所说论义=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乙二、如是分析之必要
乙一、讲述开显二谛真如之此中观庄严论真实分析所说论义=丙一、名义(7,33课)+丙二、译礼(8,34课)+丙三、论义+丙四、尾义
丙三、论义=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10-179,34-121课,含十二个小结)+丁二、以赞如是二谛之理而摄义
丁一、抉择所知二谛之义=戊一、认清二谛之理(11-140,34-96课,含九个小结)+戊二、遣除于此之诤论(141-171,97-113课,含两个小结)+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172-179,113-121课,小结)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173,113-119课)+己二、世俗显现起作用之功德(174,120课)+己三、修习二者双运之功德(175-179,120+121课)
己三、修习二者双运之功德=庚一、略说获得清净资粮(176,120课)+庚二、广说彼理(177-179,120+121课)
庚二、广说彼理=辛一、总说因果随存随灭之比喻(178,120课)+辛二、别说为正见摄持与否之因果(179,121课)
二、主要内容同上次小结: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113-121课)略略结
1、颂词
173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
通法无我者,串习无自性,颠倒所生惑,无勤而断除。
174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二、世俗显现起作用之功德:
因果有实法,世俗中不遮,染污清净等,安立无错乱。
176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三庚一、略说获得清净资粮:
如是而安立,因果此法故,福资无垢智,此宗皆合理。
178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三庚二辛一、总说因果随存随灭之比喻:
清净之因中,所生诸果净,如正见所生,戒支等清净。如是因不净,所生果非净,如由邪见力,所生邪淫等。
179甲二乙一丙三丁一戊三己三庚二辛二、别说为正见摄持与否之因果:
有量妨害故,于事有缘者,如阳焰等识,尽颠倒分别。是故彼力生,修持施度等,
如倒我我所,所生力微弱。于事无缘中,所生广大果,增因所生故,如良种芽等。
2、标准科判:同上
3、科判略略改造:
3、1通达胜义无自性之功德(113-119课)
3、2通达世俗无错乱之功德(120课)
3、3通达因果随存随灭之功德(120-121课)
4、一级思路
4、1抉择所知二谛之义分为A认清二谛之理(34-96课)+B遣除于此之诤论(97-113课)+C如是通达之功德三部分,其中前A+B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讲C如是通达之功德。
4、2如是通达之功德(113-121课)
4、2、1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以后,就断除了烦恼障和所知障,那么依靠烦恼造的业也就没有,这样转生轮回的根本因就不存在了,也就不会再轮回而获得解脱了。
要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就要按世俗因果规律,修持善业,积累有缘福德资粮;同时一切善业都以三轮体空摄持,积累无缘智慧资粮。
坚信正见,只要制造清净的因,就必定会产生清净的果。只要制造空性无缘之因,就必定会产生无缘之佛果。
4、2、2在“173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通法无我者,串习无自性,颠倒所生惑,无勤而断除。”中,麦彭仁波切+师,极广论述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佛果、各地菩萨、声闻缘觉之境界+人无我和法无我,这些问题各宗观点不同,咱也修不到那么高的境界,富人俱乐部的话题,咱穷人草草过了,只大概记住自宗主要观点就行了。
5、二级思路
5、1通达胜义无自性之功德
173通法无我者,串习无自性,颠倒所生惑,无勤而断除。
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以后,在自相续逐渐长期地串习无我自性,对一切诸法实相所产生的颠倒增益,无须任何勤作便可断除。颂词中的“惑”,表面看来是指烦恼,实际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共称。
5、2通达世俗无错乱之功德
174因果有实法,世俗中不遮,染污清净等,安立无错乱。
胜义当中,一切万法虽然不存在,但从名言来讲都是存在的、不空的,因果所摄的所有法在世俗中均不遮止,因此,烦恼障、所知障的染污法,与尽所有智、如所有智以及得地菩萨的清净智慧等,全部可以合理安立,不会出现清净与不清净相同、烦恼和智慧相同等过失。
5、3通达因果随存随灭之功德
176如是而安立,因果此法故,福资无垢智,此宗皆合理。
名言中不遮破一切万法的缘故,一切因果的安立非常合理,因此,所谓的有缘福德资粮和无缘智慧资粮,对中观自宗来讲非常合理。
178清净之因中,所生诸果净,如正见所生,戒支等清净。如是因不净,所生果非净,如由邪见力,所生邪淫等。
由清净的因必定会产生清净的果,比如依正见可以产生持戒、布施、不放逸等。同样,造作恶业等不清净因的话,所产生的果也必定是痛苦,就像依靠邪见,便会出现杀生、邪淫、毁谤等种种恶行。
179有量妨害故,于事有缘者,如阳焰等识,尽颠倒分别。是故彼力生,修持施度等,如倒我我所,所生力微弱。于事无缘中,所生广大果,增因所生故,如良种芽等。
从最究竟、最了义实相这一层面来讲,任何一种执著都不合理。一切分别全部是虚妄的,为什么呢?只要存在一种法,就必定与正量有妨害,以正量和逻辑推理可以将其推翻。就像阳焰本不成立为水,只是雾气形成的一种幻象,愚痴的野兽却将它执著为清凉的水。同样,对任何一种事物,只要存在一种能缘所缘——不论好的执著或不好的执著,在最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讲都需要一概推翻。
依靠这一执著力,所修持的布施、持戒、安忍到智慧六波罗蜜多,也可以说全部是虚假、不真实的。所以,于无有执著的境界中作布施、持戒等,其功德极为广大,因为在无缘之因中可以产生无缘之果,就像依靠良好的种子可以产生优质的苗芽一样。
6、三级思路
6、1通达胜义无自性之功德
广说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佛果、各地菩萨、声闻缘觉之境界+轮回+人无我和法无我,只记住自宗主要观点就行了。
6、1、1“惑”=愚痴=烦恼=所有障碍=烦恼障+所知障
安立的烦恼这一名称,有时候指所知障,有时候指烦恼障。所有障碍均可称为烦恼,也即平常所说的“惑”。哪些情况下是指烦恼障;哪些情况下,虽然说无明、愚痴等,其实是指所知障,对不同的场合进行分析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障碍所知之自性的所有愚痴都可以运用烦恼这一名称。比如八地菩萨有没有烦恼呢?从具有障碍之愚痴的角度,可以说存在烦恼。从一地到七地之间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八地以后仅仅断除所知障。
一切障碍中,比较粗大的部分均可包括在烦恼障里面,而最细微的部分,实际就是对如实现前所知万法之自性作障碍的,因此超不出所知障的范畴。
6、1、2事势理:所有障碍=烦恼障+所知障
所有的障碍可以包括在二障中,除此以外一概不承许,名称上虽然可以有习气障、胎障、禅定障等说法,真正归类时,应该全部包括在两大障碍当中。事势理为:众生修习佛法的目的有两种,一是获得阿罗汉、菩萨等果位的解脱;二是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障碍的法,一是障碍获得解脱,二是障碍获得佛果,除此之外无有其他。
什么法障碍获得解脱呢?我执、我所执等即为烦恼,可以障碍解脱。这就是烦恼障。
什么法障碍获得佛果?所谓的“了知诸法”就是指获得遍智的果位。佛陀依靠遍智的方式度化一切众生,可以说遍智即是佛果。对它作障碍的,即是未现前一切法之自性的愚痴,这就是所知障。
6、1、3烦恼障与所知障二者的关系
A从因的角度,依靠人我产生的障碍叫做烦恼障,具有人我执之根本的一切烦恼是烦恼障,所谓的烦恼障是我和我所执。如果证悟人无我,属于烦恼障的一切烦恼就不可能存在。
依靠法我产生的障碍叫做所知障。由于佛陀以如所有智照见如所有法、尽所有智照见尽所有法,而一切凡夫众生,对于尽所有方面的世俗法,以及如所有方面胜义谛的一切法,未能如理如实地照见,就是对万法之自性愚昧不知的无明,这种法我执之根本的一切粗细愚痴,即是所知障。所知障一方面应从能取所取方面安立,另一方面,对于五明具有愚昧的部分,也称为所知障。证悟法无我,属于烦恼障、所知障的一切烦恼就不可能存在。
B从本体方面,吝啬等烦恼叫做烦恼障,三轮执著叫做所知障。
C从作用上分,对解脱起障碍的,叫做烦恼障;对佛果起障碍的,叫做所知障。
烦恼障和所知障实际并不是完全分开存在,二者并非毫无关系,如同身体具有身根一样,愚痴遍于一切烦恼。当然,分开来讲的时候,所知障的本体不一定是烦恼障,烦恼障的本体不一定是所知障。但从总的愚痴角度来讲,所知障和烦恼障并不矛盾,可以说烦恼障是所知障的一部分。
6、1、4烦恼障与所知障二者本体
二障都属于分别念的范畴,应该是心的本体,如果非心本体会有很大过失。为什么呢?大乘中观并不承认小乘宗所许的不相应行,除心以外怎么会有一种无情法的障碍存在呢?不可能存在。所知障和烦恼障都是一种分别心,只是从来源的角度有点不同,烦恼障是以人我执产生的一种粗大分别念,所知障则是以法我执产生的比较细微的分别念。
6、1、5烦恼障与所知障是一体还是异体?
对方观点:对苦谛和集谛的所断烦恼进行观察,它们到底是一体还是异体?假设是一体,后面的对治就无有意义。因为七地以下已经断除烦恼障,不必再去断除所知障,二障一体之故;倘若是异体,缘所有三界、六趣以及执著瓶子、柱子等,世界上无量无边的每一种烦恼,都需要一一断除。因此,烦恼障与所知障不论一体还是他体都不成立。
荣索班智达观点:
A从名言来讲,可以说烦恼障与所知障他体,比如嗔恨心和贪心,它们的本体肯定不是一体,因为前者执著不悦意的外境,后者执著悦意的外境。
B从暂时现相来讲,由于烦恼的层次并不相同,对治的无我也就不同,从这个角度说他体也可以。
佛陀针对众生的根基不同分了四谛,苦谛的来源就是集谛,此二者属于烦恼当中,依靠智慧对此进行对治从而修持道谛,最后获得灭谛。所以,佛陀暂时为了调化声闻根基的众生,将烦恼分成两个、四个、十六个等等,智慧也分为很多;为了调化大乘根基的众生,从一地到十地之间,障碍分为十种,智慧也分为十种,在名言中可以作这些烦恼层次的区分。
C、最究竟来讲,从智慧是一体的角度说,烦恼是一体,烦恼障与所知障是一体。
从最究竟来讲,所有智慧都是一体的,就是指证悟诸法为无我的智慧。一切烦恼都是一体的,就是对于我的愚昧分别——无明。因此,所有智慧都可以包括在唯一的自然智慧当中,所有无明烦恼全部可以包括在俱生无明当中,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可分的。
D真正来讲,不能说二者一体或者他体,二者并非分开存在。烦恼脱离一体与异体的关系。
一切烦恼的来源就是我执,所有烦恼全部与我执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缘有多少,烦恼也将产生多少。通过离一多因等方式进行抉择,或者依靠大圆满的修行,将所有的我执全部断除,再也不会有烦恼,一切烦恼均销声匿迹,此时烦恼就脱离了一体与他体的关系。
6、1、6声闻缘觉与两障
从声闻、缘觉来讲,唯一修持烦恼障的对治法——人无我。由于他们已经从根本上断除了人我的执著,如同薪尽之火一样,再也不会于轮回中流转,可是,未圆满修行法无我的缘故,没有断除所知障。声闻缘觉并不是完全没有通达法无我,而是证悟了一点法无我。
自宗观点:A证悟了人无我,B证悟了一点法无我,C但非圆满证悟。
A证悟了人无我
不管声闻缘觉还是大乘圣者,在证悟人无我时,必须断除依靠蕴执所产生的俱生我执。在获得阿罗汉果时,对于自相续五蕴结合假立起来的“我”必须断除,否则仅仅了知外道所说常有自在的我、神我、微尘等不存在,根本不可能断除轮回的根本。如同害怕毒蛇时,有人说此处没有大象,依此能否遣除对毒蛇的恐惧呢?根本不可能。
外道所承认的常有自在的我,只是极少数人相续中的遍计执著,它不仅在现量中不存在,就连比量中也不存在,而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对五蕴聚合假立的“我”有一种执著,因此,作为阿罗汉必须断除这种我和我所的执著。
阿罗汉果位人我执著的烦恼障已经灭尽,相续中不具足烦恼障,由于阿罗汉已经断除了一切结生三界的障碍,因此,可以将之称为灭业寿之众生,因为从此以后再不会依靠业力转生。
B证悟了一点法无我
从某个角度来讲,声缘证悟了一点点法无我,所以可以说已经证悟了;阿罗汉人我执著的烦恼障虽然已经灭尽,但作为随眠习气的所知障并未灭尽。阿罗汉已经证悟人无我,由于人无我毕竟也是法无我的一部分,因为见到了法无我的部分为空性,也就可以安立声闻缘觉证悟法无我这一名言。就像喝一口海水就可以说喝了海水一样,经中说“声闻、缘觉也有证悟法无我”。
对于畏惧空性而理解人无我的声闻、缘觉来说,如果舍弃空性,那连阿罗汉果的解脱也不能获得。为什么呢?要获得三乘圣者的果位,必须通达般若空性。所以,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法无我呢?应该说有。
C但非圆满证悟。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由于未圆满证悟法无我,也可以说没有证悟。声闻缘觉所证悟的空性,就像芥子里的空间一样非常渺小,或者像牛蹄迹中留下的水一样微不足道。由于范围极其微小,因此说声缘并未证悟法无我。
虽然喝了一口海水,但不能说已经喝下了全部海水,同样,证悟非常渺小的缘故,以微弱加否定词而说未证悟法无我。比如对钱很少的人,可以说他没有钱,其实并不是一分钱都没有,只是以微量加上否定词才说他没有钱。
但声闻只不过对自相续五蕴无有执著,其他的执著还存在,所以佛陀和声闻之间,不管所断还是所证都有天壤之别。
声闻缘觉已经证悟人无我的空性,然而,这种智慧与大乘远离一切边之入定智慧相比较,存在着非常悬殊的差距,就如同牛蹄迹水与无边无际的大海,或者像芥子为昆虫所食之空间与广大无垠的虚空。正因为能对治的智慧有如是差别,才使小乘道与大乘道出现了高低之分,从而宣说了圆满证悟二无我的大乘道。
6、1、7大乘圣者与两障
大乘圣者从见道开始同等断烦恼障与所知障。大乘圣者到八地时,我执引发的一切烦恼障全部断除,以无勤趋入对境法性的方式,连我执的细微运行也予以灭尽,之后,于三清净地时唯一断除二现习气或者所知障。然而,此三清净地毕竟属于有学地,因此,不可能得到一切障碍习气全部断除的境界,虽已成为烦恼全部清净之三界导师,仍然无法获得佛陀无量无边之殊胜功德。
各地菩萨的各自障碍全部遣除以后,与之对立的功德自然而然会出现。所以,生起这一地证悟时,与之对立的所断也将无影无踪。已经证悟则所断必定不存在,所断不存在的时候功德便会出现。比如太阳出来时黑暗不存在,随之便会出现光明,依靠光明见到各种色法也就无有任何遮障了。
6、1、8佛果与两障
《现观庄严论》中说:希求如来的果位,是一种细微的所知障。所以,“想获得佛果、发菩提心”这种心态,也属于有缘的执著。当然,从暂时凡夫角度来讲,它虽然是一种所知障,但也是需要希求的,因为我们相续中粗大的烦恼和我执必须依靠这种所知障来断除。
《澄清宝珠论》中说:对佛果的希求是一种愚痴。因此,从最究竟的道来讲,它是一种所断,但暂时还是需要的,就像依靠船只过河以后,可以将船只舍弃,但在未到达彼岸之前必须依靠它。
从断除障碍实相的角度而言,照见对境法界需要以清净的方式进行鉴别。也就是说,唯有佛地真正断除了一切障碍、获得了最究竟诸法实相。
离开了知真实义的智慧以外,没有其他可以遣除众生垢染的方法。因为从真实角度来讲,在对境方面,一切诸法无有前后变化,也没有好坏或者根基不同,以及法性和有法的差别;在有境方面,证悟一切诸法真实义的智慧,也无有任何差别变异。所以,佛陀非常慈悲地为众生宣说了最后究竟一乘。
6、1、9佛果、大乘圣者、声闻缘觉与两障之别
6、1、9、1究竟一佛乘
所有众生最后必定要获得佛果,因此缘觉乘和声闻乘根本不成为最究竟的果位。缘觉乘和声闻乘并非究竟,如实照见万法的真实智慧,唯是独一无二、至高无上佛陀的一切种智。所以,声闻缘觉最后必须归入究竟一佛乘。声闻缘觉单独依靠人无我就可以断除烦恼,阿罗汉果不再轮回,但没有圆满证悟法无我。声闻缘觉通过修习人无我,逐渐从一地到十地,最后在佛地可以获得究竟明现的智慧。
大乘学人要获得第一地菩萨等的所有功德,需要在一阿僧祇劫中积累资粮、遣除罪障,并且精进修持福慧二种资粮,各种因缘尚未具足之前,必定不会生起殊胜的证悟;一旦所有资粮圆满具足,也就会相应获得一地、二地乃至十地的所有功德,最终获得佛果。
6、1、9、2声闻、缘觉、菩萨次第
从有学地的角度,声闻、缘觉、菩萨依次照见实相的障碍越来越清净,所证悟的境界也是越来越高,菩萨从一地到二地、二地到三地……逐步向上时,在所证悟的境界和所断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最终如实现前实相、究竟断证功德者即是佛陀。因此,证悟实相的意义就是智慧。
6、1、9、3声闻缘觉PK一地到七地
声闻缘觉圣者们对出定入定存在执著。一地到七地之间尚未断除俱生烦恼障,入定和出定时仍然具有所缘的勤作,从总的智慧范畴来讲,一地菩萨肯定会胜过阿罗汉。但因为前者并未从根本上断尽烦恼障,而后者已经完全断除,故而说一地菩萨不能胜过声缘。
七地菩萨虽然仍属不清净七地,但已获得第八地的能力,即使俱生烦恼障没有断除,对入定出定不存在能取所取的执著,以无行入真实灭尽定的方式,使得智慧也超胜声闻缘觉。
不是从对境角度来说六地菩萨不能超胜声缘。之所以说不能超胜,只是从具有能取所取执著的角度而言。
6、1、9、4法界之别
大乘所入定的对境法界与小乘阿罗汉所入定的法界,从入定角度来讲完全一致,只是大乘入定的范围非常广大,如同海水;声闻缘觉入定的范围十分渺小,
6、1、9、5涅槃之别
涅槃=有余涅槃(色蕴未灭,声闻缘觉)+非究竟无余涅槃(色蕴已灭,阿罗汉)+究竟无余涅槃(五蕴已灭,佛陀)
有余涅槃指色蕴还未灭尽;无余涅槃,也即小乘,已经灭尽色蕴,但其他四蕴仍未灭尽,由于蕴还存在,所以并不是最究竟的无余涅槃,但烦恼已经全部烧尽了。真正的无余涅槃,也即佛陀,所有习气已经消除,清净如虚空。
最究竟的果位并不是阿罗汉和缘觉的果位,只有真正通达万法皆空的佛陀才是究竟的真实果位。究竟的解脱涅槃唯有佛陀,无论菩萨还是声闻缘觉,如果没有获得佛果,就不会获得真正的涅槃;如同离开光明与光芒以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日轮一样,离开佛陀以外,根本找不到另外一个究竟的菩提。
大小乘的见道等道果功德,实际有着太阳与萤火虫般明与不明的差别。小乘与大乘之间的差别是以功德智慧区分的。
声闻缘觉必须证悟人无我,却未圆满证悟法无我。声闻缘觉不具足大乘的功德,诸佛菩萨则圆满一切功德,这也是从证悟角度区分的。
6、1、9、6果位之别
缘觉,对于任何法,了知顺行十二缘起支的集谛,并以灭尽此等来观修逆行十二缘起支法,比如到尸陀林等地,依靠骨架等对十二缘起以逆行的方式进行观修,最后从加行道到无学地,尽除人我和部分法我的障碍,证悟人无我和部分法无我,由此获得第二种菩提——缘觉的果位。
阿罗汉已经断除转生三界的一切烦恼之根本,获得远离一切烦恼、证悟人无我的阿罗汉果位。
佛陀,在十地末尾,依靠金刚喻定可以断尽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最细微的部分,获得至高无上的菩提果位,也即最究竟的无余涅槃。
6、1、10六度与两障
《宝性论》的观点:依靠我执产生的布施违品,称为吝啬;持戒波罗蜜多的违品,就是破戒;安忍波罗蜜多的违品为嗔恨;以及智慧的违品邪慧等,全部可以包括在烦恼障当中。 “三轮分别心,许为所知障,悭等分别念,许为烦恼障。”
他宗观点:如果将六波罗蜜多的违品全部安立为烦恼障,有一点不合理。为什么呢?所知障实际是一种无明,而六波罗蜜多的违品也是一种无明,由于布施波罗蜜多、持戒波罗蜜多等全部是智慧的本体,正如黑暗与光明相违一样,无明与智慧不可能同时存在。
自宗观点:由我执产生的布施、持戒甚至智慧波罗蜜多的违品,全部属于烦恼障,只要它们存在,我们的心就不可能趋入于真实波罗蜜多。而由法我执产生的三轮执著的吝啬等,并不包括在此处所说的内容当中。
所知障:人我已经断除,但未完全通达法无我的本体,在行持波罗蜜多的过程中,以法我产生三轮执著,比如这是布施的对境、这是布施者、这是布施的施物,这种依靠法我执产生的分别念,即是所知障。三轮执著的虚妄分别心,称为所知障;
烦恼障:悭吝等分别念,承许为烦恼障。
6、1、11智慧与两障
智慧=佛智e+邪智(a人我执)
d缘法的智慧=b符合真理的智慧(缘柱子的无常)+c颠倒恶见(认为柱子常有)
由于具有取舍的意识就称为智慧,因此,人我执a也可以说是一种智慧,但与佛菩萨e的智慧并不相同,它是反方面的一种邪智,依靠a这种邪智不可能断除烦恼障。
而缘法的智慧也有两种,比如缘柱子的无常,这是b符合真理的智慧;如果认为柱子常有,则是c颠倒恶见。凭借遣除了颠倒恶见c之后的智慧b,可以断除相续中对法我的执著,因此,必须首先借助遣除颠倒戏论c的力量生起真实的智慧b。比如柱子执著为常有,这是颠倒戏论,将这种颠倒戏论全部遣除以后,便是无常或者空性的智慧。
所以,仅仅依靠缘法的智慧d不能断除障碍,必须真正了知万法真相b之后,依靠它方能断除真正的两障所断。
6、1、12轮回最主要的因是人我执
(人我执=我和我所见=萨迦耶见=坏聚见)→(六种根本烦恼+随眠烦恼)→漂泊轮回
轮回最主要的因就是贪心、嗔心、痴心等六种根本烦恼以及一切随眠烦恼,而这一切烦恼的根本即是俱生坏聚见或者说萨迦耶见。只要坏聚见存在,其他的一切烦恼全部会产生;坏聚见不存在,其他烦恼也不会产生。一切我和我所见就是萨迦耶见,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一切轮回的根本。
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有蕴的执著就会对我执著。再由此造作各种各样的业,依靠恶业堕入恶趣,依靠善业转生善趣,如此一来,便在轮回中始终不断地流转。萨迦耶见直接的对境就是我,间接的对境应该是蕴,因为“我”本来不存在,众生所执著的实际就是五蕴的聚合。只要对蕴的执著存在,“我”的执著肯定存在,
只要有“我”的执著,便会出现对“他”的执著,依靠“我”和“他”的执著必定出现两种烦恼,即对自方生贪心、对他方生嗔恨心,依靠这种烦恼的连接,三界轮回中的一切过失和痛苦肯定会现前。只要贪著“我”,就必定在世间不断地流转。
6、1、13理证因:人我执是轮回的根本
如果我和我所不存在,贪心、嗔心等烦恼便不会产生,因为一切烦恼都是依靠“我”而产生的。有了贪心、嗔心等烦恼以后,轮回的现象自然而然就会出现。所以说,一切烦恼依靠坏聚见而产生。比如获得阿罗汉果时,其相续中不会对怨者生嗔、对亲者生贪,因为所有烦恼都是依靠“我”来产生的。
6、1、14人我执与愚痴
八万四千烦恼归根到底唯一是愚痴,一切烦恼的根本就是愚痴,或者说萨迦耶见。对于此二者的关系,萨迦耶见肯定是愚痴,但愚痴不一定是萨迦耶见,比如三清净地虽然具有愚痴的所知障,但是没有转生轮回的萨迦耶见,因此,愚痴和萨迦耶见之间应该是总和别的关系。
总的来讲,在未获得一地菩萨之前,所有萨迦耶见的本体就是愚痴,在这一过程中,愚痴也就是萨迦耶见。而愚痴最细微的部分,在最后十地末尾时,依靠佛陀的金刚喻定来断除,这就是金刚喻定的所断。
一切愚痴除无明以外无有其他,最后一定要断除它;一切法的究竟实相不可能逾越真如佛智的唯一境界,如实照见最究竟实相的智慧,唯一是独一无二的一切种智。也说,断证圆满究竟的佛位,就是佛陀的智慧。
6、1、15破轮回的因:人我执=“我”=蕴=萨迦耶见
我执依靠什么来断除呢?唯有证悟人无我方能断除。在获得见道时,对于照见万法真相起颠倒作用的一切遍计部分便可断除,或者说,依靠萨迦耶见所产生的一切遍计部分都可以断除,而在修道时可以断除其俱生部分。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也说:获得一地时,二障的遍计部分可以断除,一地到七地之间断除烦恼障的俱生部分,七地以后则会断除所知障的细微部分。
现在的凡夫人在未来仍会继续转世,因为并未具足通达无我空性这一障碍,自相续中的业和烦恼等因缘已经齐全,这样一来,后世必定一直不断出现;一旦具足产生我执的障碍,即二无我的境界已经出现,自相续中不断流转三有的业和烦恼的因已经烧尽,这时肯定不再流转。
如果推翻了我执,烦恼不会有,烦恼没有的话,依靠烦恼造的业也没有,这样一来,转生轮回的根本因不存在,就可以顺顺利利地获得解脱。
6、1、16菩萨转生
真正的圣者,已经灭尽转生轮回的根本因,烦恼业力全部断除,因此,不会有以业惑再度退转为凡夫、投生轮回的情况,因为他们是灭尽业寿者的缘故。
获得加行道忍位以后就不会堕入恶趣,由于烦恼障和所知障已经被压伏,它的种子不会再起作用,所以到忍位以后,不会以业力现前而堕入恶趣。
一地菩萨以上已经现见真谛,从此以后不会再有怀疑等颠倒增益,这时虽未断除所有的俱生烦恼障,但依靠这种烦恼会不会转生呢?不会转生。从一地到七地之间,转生轮回的一切萨迦耶见必定会断除,菩萨相续中似乎仍有烦恼,虽然有烦恼障,但根本不存在真正自相的烦恼,以此不会转生恶趣。
6、1、17菩萨为什么会转生世间?
得地的诸位菩萨转生世间最主要的因是什么呢?住于不清净七地的菩萨,主要以善巧方便、悲心和愿力来受生;而住于清净地的诸大菩萨,则以自在的智慧示现投生等。
真正获得一地菩萨以上,就再也不会依靠自己的业力、烦恼等因缘转生于不清净的世间。可是,以大悲心的驱使,诸佛菩萨会在众生面前示现胎卵湿化四种转生的方式,表面看来,他们在世间上以人的形象或者旁生等各种各样的形象出现,实际并非以业和烦恼的力量而转生,应该是以悲心来度化众生的。
一地到七地之间,在大悲心的驱动下而转生,并不是以业力或者烦恼转生。圣者转生于世间唯一的根本因,就是在大悲心的驱动下,以此为助缘转生于世间的。菩萨依靠相续中的大悲心驱使,唯一就是要度化众生,并不是自己想来到世间作宣传或者有其他目的。
圣者已经如理如实照见一切万法之真如,已经超离了一切生老死病等轮回的各种现象,但以大悲心的力量,仍会于众生面前示现生老死病的相。因为以一种非常坚固、不生不老的形象来度化众生的话,不一定对众生真正有利。
平凡众生,不论自己想来不想来,依靠业力不得不转生到轮回当中。要说凡夫人,包括小乘预流果、一来果,由于未具足大悲心,也没有善巧方便和等持力,应该说是依靠业和烦恼而转生的。获得一地以后,要么以等持力,要么以善巧方便、愿力、大悲力投生,到了八地以上,全部以自在力而转生。
6、1、18菩萨具有苦受吗?
既然这些大菩萨为了利他才示现投生等,那他们是否具有自相的苦受?轮回非常可怕,一地菩萨或者二地菩萨来到世间的时候,会不会像凡夫人一样特别痛苦、伤心、忧愁呢?
《经庄严论》观点:一地以上的诸大菩萨,观内外一切诸法如幻、如梦、如阳焰一样,不会有任何执著,不论转生地狱还是人间,对他们来说,就如同进入花园一样。真正的圣者菩萨,表面上也许会示现与凡夫相同,但真正从他的内心来讲,不论因成功产生的贪心还是因失败产生的痛苦等,任何烦恼都不存在。
即使是无间地狱,菩萨也将之看作赏心悦目之花园,又怎么会对它产生畏惧和痛苦呢?对一地以上菩萨的身体,一边用斧头开始砍割,一边用檀香敷抹,菩萨不会对二者生起嗔心和贪心。因此,菩萨不会因为别人赞叹他而高兴,也不会因为别人诽谤他而痛苦,即使到地狱、旁生当中去度化众生,除了快乐以外根本不会有任何痛苦。
6、1、19菩萨怎样示现的呢?
《经庄严论》观点:菩萨依靠自身的功德来帮助众生,使众生心生欢喜,并且故意幻化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运用四种比喻来说明:对自己的身体以姝妙装饰等进行庄严、享用美味佳肴、前往舒心悦意的花园居住以及歌舞嬉乐等,这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开心的;具有大悲心的菩萨也是同样,他以自身功德作为庄严,将度化众生使之欢喜作为自食,于众生界投生作为园地,以神通游舞世间,除具有大悲心的诸佛菩萨外,其他乘和其他众生根本不具足这种能力。
菩萨为什么要示现的呢?《经庄严论》观点:精勤利益众生是菩萨的职责和义务,因为他的心是大悲的本体,除此之外无有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