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教言宝藏

行为学-教言宝藏111-117笔记

创建日期:2022-11-09

  行为学-教言宝藏111-117笔记

  行为学-教言宝藏111课1-3笔记

  第一百一十一课:嗡索德斯得!南无格日贝

  846、一、嗡索德斯得!南无格日贝一切诸佛事业之总集浊世无依众生唯一怙大悲慈愍吾等诸众生无比大恩上师赐加持

  【嗡索德斯得!南无格日贝,一切诸佛事业之总集,浊世无依众生唯一怙,大悲慈愍吾等诸众生,无比大恩上师赐加持】

  赐予一切悉地者,顶礼所有的一切上师!这里的“无比”,可以从恩德与功德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功德的角度而言,导师的功德与十方三世诸佛菩萨是一如的,这里讲解的“无比”指的是从恩德的角度而言。今天无论我从哪一方面去观照:对佛法有所了解,还是自己心相续中呈现一丝毫之加持和功德,都来自于我们所依止导师的这份恩德。因此,从恩德的角度来说,上师比十方三世诸佛菩萨还更高,是“无比”,是谁都无法比拟的,这是从恩德的角度安立。

  847、二、总之有为法皆无实义尤其浊世地处亲受用无有一者堪为信赖处犹如幻化不可依靠矣

  【总之有为法皆无实义,其浊世地处亲受用,无有一者堪为信赖处,犹如幻化不可依靠矣】

  总的来说,世间一切有为法没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848、三、如今浊世寿命极短促莫作长时住世之妄想

  【如今浊世寿命极短促,莫作长时住世之妄想】

  行为学-教言宝藏111课4-6笔记

  849、四、遵行具相上师之教授获得暇满人身噶真切耽著世间修法者障碍

  【遵行具相上师之教授,获得暇满人身噶真切,耽著世间修法者障碍】

  “噶真切”就是指这样的恩德很大,也很光荣,能做到这一点是非常稀奇的意思。

  从密法的角度来说,普贤王如来成佛的过程当中讲解一基现二道,第三个刹那,轮回道就称之为叫世间,而涅槃道就是以殊胜方便而成办解脱。其中从俱生无明到遍计无明的整个过程都称之为叫世间,因此耽著世间即沉溺于世间能所二取当中是修行者的障碍。这里讲的耽著世间主要还是讲解贪执世间八法,追求世间的名利。

  850、五、何时各自分离业所牵遭受种种难忍之痛苦是故即应舍弃诸贪执

  【何时各自分离业所牵,遭受种种难忍之痛苦,是故即应舍弃诸贪执】

  860、六、纵然世间福报如何盛仍受恶趣痛苦成万倍上供三宝下施乞丐等所集福德之果得受用

  【纵然世间福报如何盛,仍受恶趣痛苦成万倍,上供三宝下施乞丐等,所集福德之果得享用】

  行为学-教言宝藏112课1-2笔记

  第一百一十二课:佛陀赞叹清净之戒律

  861、一、佛陀赞叹清净之戒律教法根本律仪如意宝如何宣说如理而践行获得善道根本即戒律诸乘所依基亦为戒律

  【佛陀赞叹清净之戒律,教法根本律仪如意宝,如何宣说如理而践行,获得善道根本即戒律,诸乘所依基亦为戒律】

  “诸乘所依基”指的就是大乘和密乘迅速成办解脱的根本就是小乘别解脱戒。

  862、二、若未拔除瞋恚之毒箭犹如劫火焚毁自他善如是岂能获得菩提果

  【若未拔除瞋恚之毒箭,犹如劫火焚毁自他善,如是岂能获得菩提果】

  行为学-教言宝藏112课3笔记

  863、三、若无精进不生诸功德是故舍弃世间之琐事依止寂静山林兰若处此乃往昔祖师之行迹

  【若无精进不生诸功德,是故舍弃世间之琐事,依止寂静山林兰若处,此乃往昔祖师之行迹】

  864、可能很多人会问,我们这里叫上师瑜伽,别的地方叫成熟口诀法、窍诀法或者叫直断、顿超,为什么我们不这么称呼。要记住,名词并不重要。比如同样是在亚青求法,有的说求彻却,有些求直断,实际只是汉语和藏文的叫法不一样,内容完全一样;有些将直断称之为成熟口诀法,有些叫窍诀法,但无论什么样的名称,实际上就是我们在亚青寺的这个法,内容也完全一样。

  现前我们用“上师瑜伽”,是因为当时配同着上师瑜伽念诵,所以称之为上师瑜伽。这样的称呼,从情感角度来说也更亲近,因为我们就在修上师相应法。

  865、《胜乘狮吼妙音》就是成熟口诀法的全部,我们从上面一步一步讲解一遍,不需要多长的时间,但这又有什么作用呢?可能你口中可以侃侃而谈,但是从见解本身的角度来说,没有这个定力,没有很好的见解去对治烦恼,你还是与庸俗同道,仍旧还是凡夫而已。

  行为学-教言宝藏113课1-2笔记

  第一百一十三课:若未舍弃懒惰世八法

  866、二、若未舍弃懒惰世八法所作一切世间之行为易致寿命空耗趋死亡无有未来大义之妙法

  【若未舍弃懒惰世八法,所作一切世间之行为,易致寿命空耗趋死亡,无有未来大义之妙法】

  行为学-教言宝藏113课3笔记

  867、三、依止有学有证善知识,增上闻思修行之功德,心中珍爱殊胜之爱子,虽为具慧净戒之士夫,然未依止清净具相师,未来必要大义难成办,应觅传承上师作依止。

  【依止有学有证善知识,增上闻思修行之功德,心中珍爱殊胜之爱子,虽为具慧净戒之士夫,然未依止清净具相师,未来必要大义难成办,应觅传承上师做依止】

  行为学-教言宝藏114课1笔记

  第一百一十四课:初以三门奉献于上师

  868、一、初以三门奉献于上师如何所教遵行而修持

  【初以三门奉献于上师,如何所教遵行而修持】

  行为学-教言宝藏114课2-3笔记

  869、二、中间圣者宣讲窍诀时切莫堕入懒惰忘失中断除前后一切之增益寂静山中独自安住时发心回向若未作摄持勤修有漏善法无大义

  【中间圣者宣讲窍诀时,切莫堕入懒惰忘失中,断除前后一切之增益,寂静山中独自安住时,发心回向若未作摄持,勤修有漏善法无大义。】

  若要是没有被三殊胜摄持,则有漏善法无有大义,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三恶趣痛苦当中,这是没有大义的缘故。它不是讲解暂时没有意义,暂时可以令你创造一些快乐,但是不能令你长时间获得究竟的快乐,这个“大”字指的就是这个。

  870、三、佛陀以及一切殊胜子,均依清净大宝菩提心,是故相续精勤而发心。因法相乘须历数数劫,方可圆满如海圆熟净。果乘之法即生得佛果,其外纵使下等之根机,生死中阴皆可证佛果,极钝根机亦于十六世,证得佛果密续共承许,是故依止具四耳传师。

  【佛陀以及一切殊胜子,均依清净大宝菩提心,是故相续精勤而发心。因法相乘须历数数劫,方可圆满如海圆熟净。果乘之法即生得佛果,其外纵使下等之根机,生死中阴皆可证佛果】

  果乘之法指的是密法。密乘一生可以成办解脱。这也是与因法相乘之间最大的差异。我们讲解显密差异的时候,从见解不迷惑、修行方便多、行为无辛劳、根机为上等之根机四个角度讲解过。单单从根机的角度当中来说,因为修学密宗的弟子信心更足一些,对这个传承以及导师的信心更大、更坚定,业及烦恼更清净一些,并且修学过程当中的修行意志力也更坚定一些,这都是密宗的条件。修密宗不光是说进入了密宗的门槛就是密乘的弟子了,还要具备很多条件。

  这里主要是从成办解脱的时间上来说,因法相乘显宗需要经历无数个劫才能成办解脱,但密宗一生可以成办解脱。比如无死莲花生大师,所有的传记当中并没有记载莲师何时圆寂的,就叫无死莲花生大师。因为外隐没次第和内隐没次第这些死亡的症,莲师直至今天都没有这样的显现,所以就叫无死莲花生大师,就是即生解脱的象征。

  除此之外,第一本净解脱是指外隐没次第即四大分解、五根断除呈现以后能成办解脱称之为第一本净解脱,也叫临终解脱,都属于即生解脱的范围。也就是说,对于上等根机而言,修行修得好一些,就能如同莲花生大师一般,获得无死莲花生大师的境界,完全不会呈现外隐没次第和内隐没次第等死亡的一些征兆;即便呈现外隐没次第,四大分解、五根断除,但是内隐没次第——明增得三光没呈现之前称为第一本净解脱,也属于即生解脱的范围当中,这时候就能成办解脱。

  很多修行者,圆寂的一瞬间或者不需要很长的时间,红白菩提就直接下来了,这是左右脉融入中脉的一种表现,就是成就的一种象征,这就是一瞬间的事。

  对于下等根机而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在生死中阴的时候往生、成办解脱,也是可以的。比如在第二本净解脱,甚至顿超有四种解脱之处,以及后面是有生中阴、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等也有解脱的机会,但这些得有一定的条件。

  【极钝根机亦于十六世,证得佛果密续共承许,是故依止具四耳传师】

  即便根机差得不得了,但由于已经进入密宗的缘故,十六世中可以证到佛果,这是密续共同承许的,要依止为你文字诠释心性的导师。

  行为学-教言宝藏115课1笔记

  第一百一十五课:若未守持清净之誓言

  871、一、修行要有次第道

  这就好比在很多修顿超的人前面讲解“法性现前相”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样的光明相,“觉悟增长相”的时候又会转变成什么,“明智如量相”的时候会呈现什么文武坛城,“因法性灭尽地”时候是怎么消尽一切,“果法性灭尽地”的时候怎么呈现密严刹土等等。

  前面在学习顿超的过程当中稍稍学了一些,但是运用不好甚至没有见解,没有直断基础的人一开始打座的时候就在寻找这个像不像,那个又像不像等显现,就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违缘。因为你的打座,实际目标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范围,天天在这个小小的范围中去执著寻找,就好像猫在等老鼠一般,看看这个老鼠何时出洞,要去抓一抓,认为自己能抓一两个光明境界就认为自己已经解脱了。修行可没有那么容易,解脱也不是这样解脱的。

  行为学-教言宝藏115课2-3笔记

  872、二、密法殊胜之处

  临终的时候分为外隐没次第和内隐没次第,如果连外隐没次第四大分解以及五根断除都没有呈现,这就叫做即生解脱。这样的见解必须要达到昼夜一如,即没有白天和晚上、座上和座下的区别,时时都处于便智双运当中。现前就看看自己的见解能达到何等层次。

  其次,座上能执受这个见解,座下还是会有散乱,那么仍旧可以在第一本净解脱。也就是说,当死亡呈现的时候,虽然各个国家对死亡的认定法还有些不同,比如我们中国,外隐没次第出现即四大分解,五根断除以后,基本就认定这个人已经死亡了,因为那时候已经没有脉搏,心脏也已经停止跳动,这就是世间称之为的死亡。可能有些佛教气氛比较浓郁的地方还会讲解内隐没次第“明增得”三光等等,我想这个应该不多见。总之,外隐没次开始呈现就是指死亡的征相。

  四大分解出现,表示这个人即将要示现死亡,这时地融入地,身体感觉越来越沉重,再也无法起来,甚至有些人一直觉得自己头朝下,脚朝上。往昔有不少人见到过一些即将要死亡的人,总是不停地说,能不能把他的枕头抬高一些,因为在他的感觉当中头一直往下,脚一直往上。其实哪怕把他站起来,他也还是这种感觉,这是四大分解的一个过程。

  紧接着是五根断除。五根断除时,眼前越来越模糊,至到完全看不见,耳朵也越来越模糊,开始听不见。在他的感觉当中,就是嗡嗡嗡的声音,无法辨认是在说什么词;眼根断除的时候,好像眼睛睁开看着你,实际已经模糊看不清你到底是谁了。这些都是五根断除的一种表现。

  当五根断除以后,最终身上的所有血都集中到心脏点,还会呼出来最后的三口气,往外呼的同时已经无法往里吸。这时候,我们称之为死亡,也就是说脉搏已经停止了,心脏已经停止了,称之为死亡。

  这时候从佛教而言就叫“第一本净”,此后还要呈现“明增得”三光。为什么佛教认为还没有死亡,为什么很多佛教家庭会把亡者在家里放三天?因为三天的时间里,他的心识和身体还没有完全分离,灵魂还在这个身体当中。因此,佛教认为这时候不便处理他的身体。

  就好比一个人闷厥的时候,怎么整都没有什么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思想,所以这时候,我们不会把他当成是一个死人,因为他只是闷厥,实际心脏还有跳动,脉搏还在跳,所以是一个活人。

  但我们这里是从心识角度当中而言,心识还没有完全分离这个身体,身体和心还没有分离之前,我们还不称之为完全死亡,因为紧接着还要呈现明增得三光,在没有呈现明增得三光之前称之为第一本净解脱的时间。也就是说,你平常可以在座上执受见解,座下还是有一些散乱,(当然,座下即便有些散乱,但是时时把逆缘转为善用已经是他的根本修行,能时时都处于这么一个状态是特定的),但同时也有了清净之戒律,这样的修行人就能在这个时候成办解脱。

  紧接着就会呈现“明增得”三光,明增得三光呈现过程当中,寂灭八十法即从贪嗔痴三个角度中的寂灭八十法,最终会融入到一个闷厥当中,就像我们平常酣睡闷厥一般,完全不知道,也没有思想,或者说思想处于一种迷惑状态当中。这样的状态当中大概沉睡三天左右,但也有一天两天,甚至有五六天,基本上都是三天左右。很多佛教国家在人去世以后一般都会放三天的时间,因为这时候身心还没有分离,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处理他的身体。

  总之,这样三天以后,亡者,就像我们平常闷厥酣睡状态当中突然醒来一般,称之为“意识融入虚空”,会呈现一种白色的光明,这是一个光明境界,叫第二本净解脱。如果平常修行者对于见解没有证悟,但是有很深的觉受,当下就能把逆缘转为善用,但持戒必须要做到清净,则可以在第二本净的时候获得解脱,这是特定的。这时候会出现三个、七个禅定夜、二十一个禅定夜等等,在这个时间中圆满成熟一切见解获得解脱,也称之为解脱,就是成佛。临终的时候呈现为人的形象,但当在这个时候与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完全已经成为一如,并且在成就的瞬间可以带走十万三千位众生同时成佛!这叫第二本净解脱。

  有这样的觉受见解,下面顿超的时候有四大解脱之处,这个修过顿超的人才能执受这个见解。但是说白了顿超就是直断的功德,尤其我们在修学直断的过程当中,眼前无论呈现什么样的相,身上出现什么样的感觉,永远不要去执著于它。一旦有执著就会形成轮回之根源,不去执著就形成获得悉地之源泉。

  比如顿超四处解脱,也会呈现不同的光明形相,一旦要是去执著“哎!这是什么”,解脱的机会像流星一般转瞬即逝。这些成就的机会,无论你以前是否修过法,在中阴界当中人人都会起现,但是修行过的人,就能执受这个见解。没有修行过的人,机会在你面前呈现也如同流星一般消失。出现一个形相,你耽著“哦!这是什么东西呀?”成就的机会就过去了。再呈现第二次,“哎?这又是什么?”又过去了,第四次机会消尽以后,在法性中阴成就的机会就没有了。

  只有在有生中阴看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时就看你的这个化身功德如何,其外即生成就的机会就没有了,也就是我们显宗所讲解的带业往生。至于有没有这个机会,就看看能不能净观,能不能想起阿弥陀佛,祈祷阿弥陀佛,或者把自己修行融入到这上面,否则即生成就就没有希望了。

  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别去执著有什么样的相,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自己能否控制等等,一旦你执著了,就是它在控制你,就是解脱路上最大的障碍,解脱的机会也就没有了。这就是我们刚刚所讲解的,有生中阴当中若要是能想起阿弥陀佛,想起上师如是祈祷,就有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可能性。

  前面所说的第二本净解脱在临终的时候,大概三天就成佛了。后面整个机会就是要在中阴七七四十九天中,最终能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取决于后面你的净观。总之要在前面短短的时间当中成办解脱,并且同时能带着身上十万个他相续以及中阴界最有缘的三千位众生同时成就。

  873、喇嘛仁波切以前说过,当时昌根阿瑞身边还有个侍者叫阿嘎尼玛,平时的见解非常好。后来示现病重。有一天喇嘛仁波切到上师身边处理一些事情,十几二十分钟后回到阿嘎尼玛身边的时候,他已经圆寂,当时红白菩提都已经出来了。红白菩提是左脉和右脉,即精脉和血脉融入中脉的一种表现:两个鼻孔中一边流下红色,一边留下的是白色。有时候流得很多,有时候流得不是太多,也有些流一点,到了嘴巴就慢慢停止,总之无论多少都是成就的象征。这时不需要什么禅定夜就已经解脱了。有些可能还要执受禅定夜,但这个时候心脏一直都是热热的、温温的,过三个,五个,七天、二十一个禅定夜,也就是一直在执受这个见解,最终才示现圆寂的显现。

  874、三、若未守持清净之誓言易成金刚地狱之柴薪不知所持密咒之誓言则易违犯密乘三昧耶

  【若未守持清净之誓言,易成金刚地狱之柴薪,不知所持密咒之誓言,则易违反密乘三昧耶】

  如果不能守持清净之誓言,就会像很干的木柴一样烧尽自己的一切,所以守持誓言非常重要。

  行为学-教言宝藏116课2笔记

  第一百一十六课:倘若修持生圆二次第

  875、二、倘若修持生圆二次第,不知所净能净及善果,修持生圆不能净幻相。密乘之顶道果甚深法,金刚持至囊觉翁修等,哲钦贡嘎自宗之耳传,虽自已得尚于他处乞,迷失自己何异一老丐。

  【倘若修持生圆二次第,不知所净能净及善果,修持生圆不能净幻相】

  生起次第指的是修本尊,圆满次第修气脉明点。倘若修持本尊和修气脉明点的时候,不知道所净的障碍是什么,能净的对治法是什么,即便修学生圆次第也无法断除一切幻相。

  在修生起次第当中,清明形象和提念清净是为了断除法我,坚固佛慢是为了断除人我。在讲解明观资粮田的时候,尽可能要把皈依境观得清楚一些。比如观阿弥陀佛本尊的时候,地处是清净刹土极乐世界;主尊为所修的这个本尊。更进一步,观皈依境的过程当中,要进入到一个清净的显现。提念清净的时候就要时时提着这样的清净念。因此尽可能把这个皈依境的形象观得越清楚越好,包括眼球里面的黑白。如是观照的目的,就是为了断除不清净山河大地这些幻相,叫断除法我。最终所观资粮田融入为自己,自己即为本尊的时候,以前我们所执著的我执自然断除,这就是断除人我的一种方法,当然这两者都是所净。

  能净的方式生起次第讲解四钉,前面三钉,比如说观皈依境,明观资粮田当中观本尊,以及观咒轮并且像放射、上供下施等等,都是前三者当中的一种观照方式。后面的一钉,称之为“法性不变密意钉”,指的是禅定,凭借这个来断除前面的人我及法我。

  所以,我们前两天在讲《白莲花四臂观世音菩萨》的时候讲解,还是要根据个人的禅定来定。比如说你现前能做到本尊与自己完全达成一如的时候,即把本尊观得很清净,地处也观得很清净而进入到境心分不开状态之上,这时候清明形象、提念清净和坚固佛慢,不需观照,已经在境心分不开状态当中达成一如,此时能净和所净同时圆满,凭借这个达到的见解就叫做善果。

  我们从外三部的角度来说,事部、行部、瑜伽部的方法就是这样。事部和行部把皈依境观想在对面,你能观得很清楚,并且皈依境融入自己。我们在修金刚萨埵乃至修一切本尊的时候都是这样,观想对境最终融入自己,自己和本尊完全成为一如当中稍稍安住,如是修行就是为了断除人我和法我。这一系列四钉就称之为叫“能净”。这时就把上师瑜伽导修的修法完全运用到修生起次第、修本尊当中去,就能圆满刚刚所讲解的一系列道理。

  圆满次第,有“解脱”和“他身”两种修法。但是现前很多由于个人烦恼沉重的缘故,很难做到。莲花生大师时代有十三万瑜伽士,但为何如今不遵照这样的传承去修?现前也按照“他身”法去修行不行?

  要记住:我们这个传承永久没有传讲过“他身”圆满次第,他身方便法。方便法有解脱方便法和他身方便法,但我们永远不讲解“他身”。所以现前很多汉族弟子跑到青海一带去寻找一些瑜伽士,说在这些地方已经得到一个什么清净的传承,但这些做法我是不懂的。因为我这个传承,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他身方便法”只是平常在文字描述,不会细致传授如何运用。所以,这些我都不懂。

  我们平常也稍稍讲解一些圆满次第的气脉明点,但是讲的是解脱方便法。解脱方便法,包括成熟口诀法当中,用气脉明点当中的气,即宝瓶气来执受这个气。虽然我们并不按照身气脉明点,但是心气脉明点和自性气脉明点,我们平常时时都在运用,这就是在修圆满次第。但要记住:这叫做“解脱方便法”,而不是“他身方便法”。你要的这些方便法,在我们身边是找不到的,可以说连影子都没有的。

  有一次在亚青讲解华智仁波切的一部教言,讲完这个后面还要讲解大圆满。因为在讲解密宗的过程当中,从事续直至大圆满之间,都要讲解它的过程。圆满次第分为他身方便法和解脱方便之中,其中就有一段他身方便法的教言。那天上师说:“这个就念个传承,直接这么念诵下去吧。”那天我就跟上师开玩笑说:“你今天念到这个地步,好像就是不会认字一般,念得都不是很标准。”上师说,这些不是我们的行为,说得再多,对弟子们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为我们现前主要是以解脱方便法在行持。

  要记住,这就是我们的传承。本传承的解脱方便法都是调伏内心作为根本,绝不重视戏论,更不会往这方面去发展。形象上面,当然还是以小乘别解脱戒为根本。因此,希望大家都能清楚修行的方向,并且尽量往这方面去发展。如果说有类似违背这种显现的说法说是“来自于亚青”,是不可能的。我在上师面前得到的传承可没有过这样的显现。

  876、【金刚持至囊觉翁修等,哲钦贡嘎自宗之耳传,虽自已得尚于他处乞,迷失自己何异一老丐。】

  萨迦派当中有个不共同的法,叫道果法。上师说,他虽然已经得到过这方面的传承,但是还需要到其他地方去寻觅,这种迷失自己是非常非常可笑的一个行为。

  以前上师曾经说过,他在没有传讲大圆满之前,可能对道果法的认识更多一些,因为亚青本身就有萨迦派的传承。除了昌根阿瑞之外,喇嘛仁波切还有个德荣哲格以及其他的一些萨迦派的导师,也在这些导师身边求过很多萨迦派的教言,并且追随萨迦派的传承做修行。

  上师说,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角度来说,相对而言,萨迦派的经验可能还更丰富一些。但由于时代和众生的缘分,很多人不由自主地开始选择密法,而很少去选择萨迦道果法,所以他传授萨迦道果法的机会就越来越少,甚至有时候其他人求,也没有往下继续传授。当时亚青有过萨迦派的一些导师,上师也专门培养这些导师,但可能由于众生福报太浅的原因,这些导师年龄很小就都圆寂了。

  行为学-教言宝藏117课1-2笔记

  第一百一十七课:依止殊胜深道窍诀法

  877、一、细致理解基道果

  今天我们从事一切善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解脱,或者是成佛。很多人也在说:我要即生成就;我要在第一本净时解脱;我要在第二本净时解脱;在法性中阴四处解脱处解脱;或者是我要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五百年之后,我要即生成佛。说来说去,目的就是为了成办解脱,为了成佛,但是知道解脱和成佛底是什么的一种境界、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解脱是一种大自在境界,很多人都想往这方面去发展。但要记住,我们只是大概讲解我们可以控制一切梦境的一些功德,而这样的境界,不在我们意识造作的范围当中。因为解脱本身的特点就是不增不减,是完全超越时空的,不能以我们现前的时间和空间来计算。所以它呈现的一切,对凡夫来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

  解脱或成佛的特点在于何处?通常称之为便智双运,也叫明空不二。用禅宗的话来讲,叫体用一如。用顿超来讲解,就称之为本净任运无二;本净为空,任运为光明,即空性与光明无二。通常因法相乘当中也称之为二谛无二,明空不二等等。从三殊胜法的角度当中,称之为叫悲空一如等等,总之,可以有很多名词。

  878、《智慧界续》第一品第二品讲解原始基位;第三品讲解一基现二道当中的轮回道;第四品讲解涅槃道,普贤王如来成佛的整个过程,就称之为从基到果位之间的过程,也叫“六别法”。当圆满呈现的时候称之为叫果;第五品讲解果位当中的一切见解,虽然文字稀少,但里面字字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会给我们提供很多很多方便,可以从根本上用功。

  879、二、依止殊胜深道窍诀法,认识基道果位无有别,即是三身道用之窍诀,是故现前明空无别见,乃为往昔诸圣心宝藏。

  【依止殊胜深道窍诀法,认识基道果位无有别】

  根据原本具有的特点在行为当中如是造行,圆满呈现为果实的时候没有分别。也就是说,当你圆满赤裸见解的时候,它既叫做原本具有的基,圆满呈现的果,也是圆满的行道,基道果不需要分为三个阶段。当然对于次第来说,做的过程需要分为三个阶段,因为你还不能当下圆满赤裸心性,从运用上来说就不得不分为三个阶段。但是从理解上必须要达成一如,不能将基道果理解成三个法,这个是基础,这是行道。如果分开理解,前面的基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样的理解只能称之为有为法,不能称之为无为法。

  有为法称之为有漏,无为法就叫做无漏。无漏的功德通常讲解是已经超越这个时空,并不是能凭借思维去分析的。如《般若心经》所讲解般,它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任运自在。如是见解在你面前呈现的时候,就叫做大自在境界。

  因此在修学过程中出现一些特别的事情时,就要知道自己的这个见解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当你还在意识造作的范围当中,无论呈现的感觉有多么奇妙,都称之为有为法,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也不是解脱的功德。因此无论它如何呈现都能不顺着它走,甚至也要知道不顺着这个走而时时执受着现前的见解,就称之为功德。

  【即是三身道用之窍诀】

  三身道用之窍诀。从行道的角度当中来说,当下能执受便智双运或者是明空不二的时候,本来就是三身的窍诀法,因为本体清净,自性明了,大悲周遍化身,同时在明空不二或者是便智双运当中具备。

  原本具有的基具有三身,行道当中如是树立三身,圆满赤裸的果实为三身,因此基道果就不需要分为三个阶段了,就是三身道用之窍诀,可以在行道当中如是运用,即先在行道当中运用的三身为基,也是呈现果实。

  【是故现前明空无别见】

  明空不二,有时候称之为三身道用之窍诀;有时候称之为二身;有时候称之为四身;五身,五种智慧;六身,六度波罗蜜等等。无论以什么样的名称代替,其实就是我们当前所讲解的便智双运,现前再用另一种名称代替,就是“明空不二”。

  前面一再强调,作为方便教授的弟子来说,按照次第修学,明空必须交替来做。交替做是指完全是交替么?在安住的过程当中,已经有了明空不二的成分在里面。比如我们第一次开始有起心动念昏沉的时候,就会去做观察修,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赤裸这个明分。为什么要赤裸明分?因为它掺杂很多意识成分,还有能所二元对立,也可以说是二元对立的一个明了,为了更好地去除二元,让清净之明分、光明之境界更加赤裸,就要用这样的方法去对治。修学过程当中,由于你在观察修的时候,虽然临时运用的是意识造作,同时由于分别心不重的缘故,也有空性的成分在里面,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叫不了义,甚至稍稍含有空性成分的明空不二,因此不要单单想到它仅仅是一个明了。

  当没有昏沉掉举的时候,就要有安住修,第一次安住的时候,可能单单的一个寂止,这个寂止可能是无记之念,就是单纯的一个无念状态,或者是凭借兴趣观照的一个空性。但无论如何,其中还是含摄了明空不二的见解。

  如同《时轮金刚》当中曰:“寂止如大海”,就是安住的时间单纯是一个寂止,止息一切妄念安住于无分别空性状态当中,寂止越来越深长的时候,同时存在于胜观明了的成份也是有的,就好像一条鱼。这充分地说明,只是临时空性的成分多一些,明了的成分少一些之外,但实际还是已经开始往明空不二方面在发展,但这是初次修学期间的一种方法。

  也就是说,我们所行持的一切法都没有离开过原本具有的这个条件,安住过程当中,明分越来越增上,或者观照的时候空分越来越赤裸的时候,明空不二就显得越来越清明,这时候可以看看自己达到的明空不二的见解有多么高。

  780、当时华智仁波切就说:“你现前执受着天空中的星星,和耳前能听得着声音当下,自然放松,这时候会进入到一种说是空性,又有能看得见一切星星的明了;说是眼前能看得见明了,但与平常思维不同,不需要有二元对立,没有这是境,这是执著星星的念的这种对立。在这种自然放松的前提之下,既可以看得见星星,又可以进入到一种显现与空性分不开的状态当中,即耳能听得见声音,但不需要跟着这个声音走,声音可以呈现在你的面前,但是在自己的感觉当中达成一如的缘故,就好比像一个清净的镜子面前,它可以呈现万物之相,但是永远不需要它去执著谁,两者就是合为一体一般的这感觉。这种感觉到底是意念还是智慧,就根据个人的见解来定夺,但总的角度来说,这就叫做明空不二,这就叫见解。”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相应的见解,当然现前还不能把它特定为“这就是最了义的见解”,但已经开始往这方面发展,这就叫做明空不二。

  781、【乃为往昔诸圣心宝藏】

  由于明空不二圆满赤裸的时候,它是原本“基”具有的见解,而历代传承祖师就是如是圆满成就而成佛的,所以说“乃为往昔诸圣心宝藏。”

  今天我们所讲解的明空不二,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些粗糙,还可以讲得更细致一点,但这不是我们今天可以在大众面前所传讲的。今天看似己经很细致了,但是若要是说到更细致的见解,还有更细节的可以讲,但这是根据见解来宣讲,而不是在大众面前就这么随意讲解。

  行为学-教言宝藏117课3笔记

  782、三、现在安住所持之自性,未来将显殊胜之妙道,彼谓轮涅无别之见矣!即生圆满佛果无疑惑,次者生死中阴定解脱。故此殊胜深密道果法,一切如海经续之精华,于此何时亦勿松懈矣!无智宣说忠告如鹦鹉,虽似说法然不具大义,爱子敦请难却故宣述。此乃吾之亲戚昌台之错那旺庆之敦请,龙多丹比加参著述也!此所作之善根,愿一切众生速得圆满佛果,萨瓦芒嘎啦。

  【现在安住所持之自性】

  今天若能圆满执受明空不二的自性就叫做佛。也就是说,能否如同历代传承祖师般称之为佛,就看看现前能否执受自性明空不二,时时都应该在这方面多去观照一些。至于临时不能圆满执受明空不二的前提之下,这个明空不二应该怎么去运用操作,前面已经讲了很多,这就叫做次第道,叫做系统修法。

  【未来将显殊胜之妙道】

  即将要呈现的妙道,就是说未来要成佛。

  【彼谓轮涅无别之见矣】

  轮涅无别之见解指的是明空不二。

  当你在执受见解的时候,眼前一切相,无论用什么名称来代替,最终成一如的时候,都叫有寂无二,也叫做轮涅一如,这些名称怎么树立都行,实实在在就是上面所讲解的明空不二。所以要从这方面去用功,因为见解本身如此。

  【即生圆满佛果无疑惑】

  若能执受见解就是佛果,成佛并不是等待着某一天去往某个地方,我们说的是真正的佛在清净心之中,因此今天就要呈现佛果才行,而不是断了气以后。

  【次者生死中阴定解脱】

  再差一点的,见解没有圆满,就能在中阴的时候,即临终中阴第一本净获得解脱,第二本净解脱则定能解脱,就是由于有了见解的缘故,所以真的要从这方面多下一些工夫啊!

  783、【故此殊胜深密道果法,一切如海经续之精华,于此何时亦勿松懈矣】

  任何时候都要执受见解精髓为要。

  【无智宣说忠告如鹦鹉,虽似说法然不具大义,爱子敦请难却故宣述。】

  上师每次讲完教言时,都会站在谦虚的角度做个总结。这也充分地给我们后一代弟子,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一点,不要太傲。傲慢会造成很多毒,而这个毒字最终会毁灭一切见解,令我们堕入到三恶趣。所以上师每次都会在最后做这样的谦虚之词,就是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低调,谦虚。

  【爱子敦请难却故宣述,此乃吾之亲戚昌台之错那旺庆之敦请,龙多丹比加参著述也!此所作之善根,愿一切众生速得圆满佛果,萨瓦芒嘎啦。】

上一篇:行为学-教言宝藏99-110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