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2卷16下+17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09

  民俗学-楞严2卷16下+17上笔记

  卷二

  12、4以见显真,见性不失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16场后部

  1、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如果您说这个心性是不生不灭的话,为什么您说我阿难等等凡夫人,失了真性颠倒而行?

  2、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佛陀说,如果我这个是倒,这个是正,这样交换的话,诸世间人也是一目了然的。“一倍瞻视”,蕅益大师说是极其明白,即使世间人也知道刚才这个是倒,这个是正,然后现在反过来这个是倒,这个是正,其实也没什么差别,只是手观待而言,手的一种不同动作而已。你说因为上是正,因为下是倒,这没有什么理由的,就像左右,观待此和彼一样的。

  3、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

  阿难,你的不清净身体跟如来的清净身体,也是以这个方式类推的话,很容易明白。明白什么呢?其实如来的身体是清净的,阿难的身体是不清净的,但是如果反过来说如来的身体是不清净的,阿难的身体是清净的,稍微他的理念转变一下的话,本性当中是什么都不承认,现相当中什么都可以。

  所以这是一般密宗当中真和假都是同等的,净和秽也是同等的。很多我们相反的、对立的这些法,在某种意义上是同等的。同等的原因是什么呢?本体都是空性的,显现上人们的各种习气面前,只不过取舍是这样的。

  4、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一般来讲,如来的身体是正,是正遍知;你的身体是颠倒的。你现在好好地去观察,不管是佛的身体也好,你的身体也好,我们所谓的颠倒者到底在哪里?不清净的到底在哪里?颠倒在哪里?按照密法的说话,阿难的身体应该五蕴,五大就是五佛母,从这个角度来讲,你这个颠倒者到底在哪里?

  在佛的手上和下,我们颠倒是找不到的,大圆满里面讲无间地狱的众生跟普贤如来的身相无有丝毫的差别。

  佛陀对阿难做这样一个颠倒、不颠倒,或者清净、不清净的一种对比的方式来直指。佛身和阿难的身体,平时有那么大的差别,但是现在通过这样的比喻,通过这样的对比就找不出来不清净的身心。

  第17场前部

  1、中观讲,世俗当中有颠倒世俗和正世俗,这个颠倒世俗,就是名言当中也不存在的法;正世俗的话,在六根识面前无害而存在的这些法,但到最后的话,其实这些显现都是是假立的,在胜义当中也是不成立的。就跟这个也比较相同的,按照第三转法轮的教义来讲的话,佛陀的身体跟阿难的身体,实际上显现当中是有清净和不清净的现相吧,但实际上的话,净和不净也是无法安立的。

  2、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当时佛陀大兴慈悲,哀愍阿难还有在座的大众,不知道当时大众人多不多,不太清楚,就是大众,然后佛陀发出海潮音,遍告所有当时楞严同会。

  楞严同会,一般我们现在很多《楞严经》的书,有些经前面专门有画的楞严同会图。有一个叫做《图说楞严》,这个里面有讲了很多的当场佛陀在讲法的时候,各种不同的公案,以绘画的方式来展现,也是很好的。

  大海的波涛永远也不会离开的,佛陀的这个声音,其实摄受众生、利益众生的事,永远也不会离开;还有大海海潮圆满周遍,因为大海它是周遍一切的。同样的,佛陀的这种慈悲的声音,其实它能周遍所有的眷属。只不过有些眷属是有信心,他可能得到的利益比较多;有些眷属没有那么大的信心,佛陀海潮音各个众生得到这种结果是不相同的而已。

  3、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佛陀在其他的大乘经典里面已经讲过,就是色、心和诸缘,以及心所使和诸所缘法,这些全是由心当中所显现的。心也好,心所也好,色法也好,不相应行也好,还有甚至无为法,所有的这些法就是唯一,全部由心当中所显现的。万法唯心造的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

  “色”,是一种色。

  “心”,就是八识聚,就是1阿赖耶,2染污意,还有3意识和五根识。

  “诸缘”,就是24种不相应行。

  “心所”就是51种心所,

  “诸所缘法”,就是六种无为法,虚空、抉择灭、非抉择灭等六种无为法。

  这样的话,这个叫做是五位百法,有五个不同的种类。其中全部加起来的话,就有一百个法,就是《百法明门论》,有很多百法,一般从共同乘的话,经常有百种法门。我们名言当中的心和心所,还有不相应行、色法,凡是有情物和无情物,不相应行,所有的这些名言的法可以包括在这里面,这里面不包括的是没有的。

  其实《智者入门》里面的每一个法都讲得很清楚,《俱舍论》当中虽然没有这样聚集在一起讲,但实际上也讲得比较清楚。

  他这里说是心也好,心所也好,色法也好,不相应行也好,还有甚至无为法,所有的这些法就是唯一,全部由心当中所显现的。万法唯心造的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

  4、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你的身体和你的心,凡是一切的一切这些万物的话都是——“妙”是微妙,“明”是光明,“真”的话就是没有任何虚伪的叫真,“精”的话,没有杂任何不清净的法吧——这样的一个妙心当中显现的。其实这个“妙心”的前面全部是它的定义。

  我们藏文当中翻译的是,非常稀有的、光明的心当中产生的。这样的话也可以包括吧。意思就是说,我们所有的身心也好,一切的一切的话,实际上是在光明无为也好,真实的妙心当中,觉心当中,或者说是本基当中显现的,这样的一个产物。这样说的话,那跟我们《如意宝藏论》的第一品当中所讲的也比较相同吧。意思就是说,现在的一切显现是一种心的显现,但是它并不是心的现境。

  5、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因为我们现在所有的身心,所有的这些不清净物,全部都是是美妙的、稀有的真心当中产生的话,那为什么说你们最初的这种“本妙”,“本妙”的话,就是本来的真心,本来的这种觉心,不修而成的这么一个原始的心,为什么失去啊?

  其实这个藏文当中好像是光明的、清净的、真实的心为什么失去?如果是你真正的一个,本来的一种妙性,本来的一个真心的话,那为什么是它突然就迷失了呢?那最开始的一个本性怎么会这样突然就遗失了呢?本来它是一种觉悟嘛,觉悟当中的话,怎么会是已经成为迷惑呢?

  本基是光明的,依阿赖耶识,它是如来藏,但是在这样的清净当中的话,出现无明,然后以无明作为缘,在三界当中出现了三种习气,然后就造业,就漂泊于轮回当中。

  6、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晦昧”是无明,因为在这样的本来清净当中,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没有任何的阻碍,这个叫做是“空”,他这里的“空”并不是大空的意思。

  本来是清净的法界,没有任何的错乱和迷惑的,偶到了无明,无明是黑暗的、昏昧的,它跟“空”相结合,最后变成了什么呢?四大等外面的色。就相当于境之习气,外面的山河大地是自相的现前。

  7、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有了这样的色以后的话,它就掺杂着妄想,相当于是意之习气,阿赖耶识等等,跟外面的色掺杂,就变成了妄想。

  有了外面的色,然后有了心识分别念,有了这两个因缘的话,它依靠什么?依靠身体,身体是身之习气。

  8、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一个是色,第二个是妄想(想),第三个是身体,这三种因缘具足的时候,就产生内在的动摇的分别念,即能取分别念。

  有了能取分别念就开始往外,依靠色声香味等六尘,出现外面的所取分别念。

  有了能取和所取分别念,就远离了真心,扰乱的现相会出现。我和我执也好,山河大地也好,各种各样轮回六趣迷乱的显现会出现,六道众生把它当做是真正的心性。产生常乐我净的迷乱,本来我没有,然后执著为我是有的;本来是不清净的,但执著为是清净,本来是刹那刹那无常的,然后我们认为是常有的。

  9、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一直这样迷乱的话,最后把五蕴当作为是自己。因为业、烦恼、我执、二取的这种原因,最后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的身体认为是我。其实身体是并不是我,五大也不是我,五蕴也不是我。但是我们一直这样地稳固习气,把它当作为我。

  10、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很多人不知道身体和色法,还有乃至外面的山河大地啊、虚空啊这些,都是妙性和真心当中产生的。我的心也好,我的身体也好,山河大地也好,所有的一切的一切,其实我们最初的光明心当中的显现。

  11、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比如说一个人把千百由旬的大海放弃,然后唯一地认为有一个水泡是全部的海潮,它当做是什么大海小渤。“浮沤”是一种透明的水泡,

  我们把周遍于一切的真心抛弃,然后把很小的与自己身体有关的五蕴当做大海,这是一个很愚痴的一种行为。

  如果一个人把大海抛弃,然后把一滴水看作是大海的话,其实是很可笑的事情。我们也是一样的,把大海一般的这种真心抛弃,这个本来是真正的我;把水滴一般的五蕴、身体、心识当作我,这和把水滴当作海没有什么差别的。

  12、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你们这些人,在迷乱当中更加迷乱的人,就像我昨天把手垂着的时候,你们对颠倒也是非常的迷惑不解。

  二、再听梦先生聊聊:

  第16场后部

  1、前头显见不灭,现在阿难问的是显见不失,不灭不失就是常,永远如是,尽未来际,常住才是不灭。因为佛所指示的,在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虽然颠倒了,并没有失掉真性,只是颠倒而已。

  2、那么既然见性是不生不灭和不动的,那又以何因缘来责备我们遗失了呢?这是阿难反问佛的。

  我们为烦恼障、所知障所缠缚、所染垢,跟现在佛所说这种含义不失不灭,又如何的能联系合到一起?其实是他自己从来就没有遗失过的,所以佛一直都在说迷,迷而并非失掉。因果,这个是在讲因果不昧的意思,发明因,因是从来你的这个心、这个见性就没有失掉过,只是颠倒了而已。

  3、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汝等之身”,就是阿难之身,你们执著心在你的身内,法在心外,所以这个错误的叫颠倒身。所以你应该知道,佛在经上所讲的真心没有迷也没有悟,在众生就叫迷,在佛就叫悟,悟也是此心,迷也是此心,迷和悟是互相依存的。

  佛悟了就叫正遍知,悟了又得到个什么?无所得,没增加一分。迷了就叫性颠倒,性颠倒你也没失掉,一分也没失掉。悟时候不多一分,迷时也没失掉一分。就像佛的手臂,也没有正,也没有倒,就是依着这个臂手,正倒所依的。竖起来就是正,垂下来就叫偏、就叫倒。没有倒,没有正。心亦如是,没有倒正之分。

  执著的身体,执著外尘的事物,凡有执著都叫倒,无着了(没有执著)就叫正。这在我们学华严经时就说得很清楚,心,尽虚空遍法界,唯此一心,广大如虚空,而且心能包括虚空,心包太虚。心是无量的。

  第17场

  1、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这个身体(我们的肉体)有正有倒吗?什么叫身体的正相,什么叫身体的倒相?身体本来没有颠倒,没有什么正相、倒相。不管是佛的身跟你阿难的身,有颠倒的相吗?有这个颠倒名字吗?有名字必有形相,何处号为颠倒?

  所谓的颠倒身只是个名字而已,颠倒的名字虽然在身,但又不是身。是什么呢?真正的含义是心,颠倒是心而不是身,是心颠倒了。因为心起了颠倒,那么你在身上找颠倒之相,那是找不到的,身上没有什么颠倒和不颠倒的。颠倒这个名字是在心,而不是在身。

  2、心里所执著的这些颠倒相,因迷了真性所起的执著,这个才叫颠倒。所以你要想找个颠倒之相是不可得的,是心有迷悟之分而已。

  因为迷执了,就是迷了,执著了,这才说有个颠倒。迷有什么状况吗?迷有相吗?迷了也不是个有相的东西,也就是说,迷悟不是有相东西。知见的正、知见的倒,知见是从心起的,不能在身上去找个颠倒的相。

  3、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

  色跟心所缘念的法尘,心所使的所有的缘法,一切都是唯心所现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色心诸缘都是心所使的,所有缘的诸法是唯心所现的。色跟心的一切缘、所有的缘份都是唯心所现的,这就是经常咱们说万法唯心。

  色法十一,只有两缘=亲因缘+增上缘

  心法就是八识=1眼+2耳+3鼻+4舌+5身+6意+7第七末那+8第八阿赖耶;四缘=亲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次第缘)

  心所法有五十一=遍行的有5法+别境的有5法+善法11+根本烦恼6法+随烦恼有20法+4个不定法

  遍行5法=1触+2作意+3受+4想+5思(心里头思念的思)

  别境5法=1欲+2胜解+3念+4定+5慧

  善心所11法=1信+2精进+3惭+4愧+5无贪+6无瞋+7无痴+8轻安+9不放逸+10行舍+11不害

  根本烦恼6法=1贪+2瞋+3痴+4慢+5疑+6恶见

  随烦恼20法=1忿+2恨+3恼+4覆+5诳+6谄+7憍+8害+9嫉+10悭+11无惭+12无愧+13不信+14懈怠+15放逸+16昏沈+17掉举+18失念+19不正知+10散乱

  不定4法=1睡眠+2悔+3寻+4伺

  4、真心随了妄缘,随缘而不变,妄缘还归于心,叫随缘不变,所以就叫妙。

  心随万法而心不变,所以叫妙心。

  妙心之中显现一切诸法,诸法即为所现,妙心就是能现。

  佛到这个时间、这个处所直接就给阿难指出来,说你的心、你的身(你的身心)都是妙心中所现的,这是佛在妄中显真。

  5、如果我这个见闻觉知不是生灭的,那是什么因缘把它遗失掉了呢?

  因为颠倒了而说失掉,但实际上并没有失掉。

  6、从我们华严经教义上来讲,那个圆妙的明心就是你的本觉,本觉所处的用(明是用)是心之用,本觉所起的照是指智慧的,从本觉而起的根本智是圆融无碍的。

  所以凡是说明都是说用的,明是显智慧的,光照的意思。

  咱们在读心经的时候说寂而常照,照见五蕴皆空,那个照就是因寂而起的照,就是本觉的用(起的大用)就叫照,本觉就叫寂。

  从寂而起的照,就是从妙而起的用,所以加个妙字,妙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

  7、心包万法,万法是从心而起的,因为万法还是归于心。那迷了就不同了,迷了就把法当做心外法,法非心。心呢?心又在身里头。这就是我们一般的凡夫所认为的,说我们的心在身子里头,那是肉团心。颠倒众生遗失了真性,这就叫迷。

  把所迷的又来执著,把迷的那个妄心当为真心了,就把这个身内之心,当成是你迷的一个物体,就是迷上又加迷。信迷,不信悟,就是颠倒之中更加一倍的颠倒。

  佛举臂,正也好,倒也好,就是臂;说你心悟和迷,心本来没有悟也没有迷,因你失掉了,迷了,所以才说悟说迷。

  如我们的手,光一个手,也没什么倒,也没什么正,有什么倒正吗?那病在哪里?执著,就是一个字。凡夫对什么都执著,要把这个执著化掉,没有执著了,那就叫解脱。而执情不化掉,那就叫性颠倒,迷失了本性的就叫性颠倒。

  8、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妙明明妙之心性,本来是没有迷、也没有悟,没有世界、没有身、也没有心,这一切相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你遗失了本妙的心性,这是你迷了之后所认识的。由于最初一念妄动,迷本心性而成无明,故曰“晦昧为空”。

  “空晦暗中,结暗为色”,在这空晦迷了的当中,晦昧就是暗中迷了,依着这个无明的力量,转你本有的智慧光明,产生一种能见,这个就叫妄见。

  这个妄见在法相当中叫什么呢?起惑造业,“一念不觉生三细”,三细当中,业、转、现三相,叫三细、三颠倒。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这个妄见又不停的愈转愈粗,转成了地水火风的四大,转成了虚妄的色,这个色跟心又相互夹杂,演变而生起成为众生。想相就为身,想就是妄心,相就是妄色。身心和合,色心和合,这就变成了五蕴色相,色受想行识五蕴具备了,这就叫众生。所以经上常说知觉乃众生,迷者误认四大假合之身为自身相。

  9、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无明不觉的时候就生出三细相,境界为缘长六粗,外边的境界来作为缘,这个时候误认(就是错误的认识)妄识缘外尘起的分别心,这个心相叫分别心相。但是跟外边的一切色,妄想跟一切外边的杂色合了,想相,想一切相的这个相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身,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就是地水火风结合的四大,就是我们的身。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缘念的影子,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相。这就是我们的身心二相,把这些认为是自己,认物为己,物就是咱们的肉体,心就是识。

  10、七处征心,最后佛也没有指示阿难究竟心在何处。七处都不是,心在何处呢?真心是广大周遍的,有处可在不是真心,因为它包含万象。

  11、佛不是举手臂问阿难是正还是倒、是迷是悟。上举为正,下垂叫倒,那叫迷了。其实这个手臂也没个正、也没个倒,假安立的。在你真心当中,就没有这个迷,也没有这个悟。

  这圆明的妙明真心从来就没失掉过,只是迷而不认识,颠倒,不了解了;等你明白了、了解了,了解就知道自己本具有的妙明真心。显你的那个见性并没有失掉,只是你自己迷了,其实见性并没失掉,还是原来的。

  三、想入非非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这句话很难从文字上顺畅解释,大概就是讲众生如何形成的意思,在《如意宝藏论》+《普贤智慧界续》可能有细说,以后再研究吧。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2卷15下+16上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