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4卷45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3-04-23

  民俗学-楞严4卷45上笔记

  卷四

  14、7如来藏性,周遍离戏

  14、7、2藏性俱非,藏性俱即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45场上部

  1、虚空的比喻很重要的,虚空它并不是任何的形相,但是它也不排斥任何的形相。依靠因缘具足的时候,虚空当中光明、黑暗,什么都显现的。然而真正的虚空的本体什么都不是。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如来藏实际上什么都不是,也什么都是,也是远离了是和非,也远离了非是和非非,这么一个意义确实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思议。为什么我们说般若波罗蜜多最后达到了不可思议究竟的境界,原因也是这样的。

  2、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如来藏本妙的圆心,圆满光明的这种智慧,它是什么样的呢?

  3、下面从世间和出世间的角度来讲如来藏性:

  我们世间当中,包括四大也好,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等,实际上我们这个如来藏性的话,前面这些都说不是,后面又说这些都是。

  我们的是和非,在世间当中完全是相违的,那怎么会是在一个本体上出现这两个?其实这两个是不矛盾的。

  4、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非心”,心里面包括见和识,所以如来藏的话,不是见,也不是识,不是虚空,不是大地,不是水,不是风,不是火,也就是说七大不是如来藏。

  这些是从我们凡夫法的角度来讲的,地水火风这些境界都是我们凡夫人理解的层面。所以如来藏并不是,可以说是非凡夫法——首先不是七大。

  5、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

  如来藏其实不是六根,也不是六尘,这样的话,十二处也不是如来藏。

  6、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从非眼识开始,非耳识,非鼻识,非舌识,非身识,一直到非意识界之间,那么这样的话,刚才六根六境六识加起来的话,可以说已经是十八界,整个十八界不是如来藏。

  7、这以上讲如来藏非世间法,如来藏不是世间法。

  在如来藏面前,从这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这些法都要泯灭。

  8、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这是泯灭缘觉法:如来藏明也不是,无明也不是。从顺次和逆次来观察的话,从无明到老死顺次的流转,或者以还灭的逆次方式进行观修,这之间是十二缘起,缘觉是依靠这种法而成就的。如来藏并不是十二缘起的缘觉的法,因为它本体当中是没有这样的十二缘起。

  9、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这是泯灭声闻法:四谛当中,不是苦谛、不是集谛、不是灭谛、不是道谛,乃至智慧和得都不是,如来藏是非声闻法。

  10、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密多。

  这是泯灭菩萨法:菩萨法是从六波罗蜜多或者是十波罗蜜多的角度来讲的,如来藏不是菩萨法。

  非檀那:如来藏不是布施度。

  非尸罗:如来藏不是持戒度。

  非毗黎耶:如来藏不是安忍度。

  非羼提:如来藏不是精进度。

  非禅那:如来藏不是禅定度。

  非钵剌若:如来藏不是智慧度。

  非波罗蜜多:如来藏不是到彼岸。

  前面是慧度,后面是智度,最后面是真正无二的般若波罗蜜多。这些是菩萨法。菩萨依靠六波罗蜜多而现前觉悟的,但是在如来藏当中,这些波罗蜜多的法,都是了不可得。

  11、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

  这是泯灭佛法:如来藏并不是所谓的如来,也并不是所谓的应供,也不是正遍知——佛陀的十种名号一个一个去观察,最后的话,佛陀示现的大涅槃的这种境界,大果位的话也不是真正的如来藏。

  怛闼阿竭是如来的意思;阿罗诃是应供,大阿罗汉;三耶三菩是正等正觉,或者正遍知。

  12、非常非乐非我非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最究竟的乃至佛的这种常乐我净的果法,实际上也不是常的,也不是乐的,也不是我,也不是净。这样一来,如来藏是佛陀法也不成立。

  13、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因为这个原因的话,都不是世间和出世间的缘故,非世和出世。

  世和出世的法都是远离的,世和出世有两方面,世是在凡夫界当中世间的这些法,不能成立的。然后出世的,从声闻阿罗汉到菩萨和佛之间出世的境界的法,也不存在的——在真正的如来藏的本性当中,其实这些都是了不可得。

  虚空当中,虽然呈现各种各样的法,但不管是光明也好,黑暗也好,或者澄清也好,水的倒影也好,这些的话是不是虚空?不是虚空。显现是可以显现,但是这些显现的话,实际上也并不是它。

  如来藏,从地水火风开始,到乃至佛果之间的话,什么都不是;万法的本性也是这样,不空的法也没有,空的法也是得不到。

  我们观自己的心也是这样,从空性的角度来讲,确确实实连一个微尘许都是找不到。但是从光明的角度来讲,还是有一种明明清清的显现,下面讲如来藏什么都是。

  14、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如来藏是自己心,见和识都是在里面;是虚空、是大地、是水、是风、是火,七大都是。

  15、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凡夫的十二处、十八界法,都是如来藏。因为在名言当中,在我们的凡夫世界里面可以显现这些。我们每个众生的业感面前,业缘成熟的时候显现这些,这些全部都是。

  16、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从缘觉法来讲,在名言当中,缘觉确实是依靠这样的十二缘起法最后获得觉悟的。

  17、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从声闻法来讲,在名言当中,声闻确实是依靠四谛法最后获得觉悟的。

  18、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

  从菩萨法来讲,在名言当中,菩萨确实是依靠六度最后获得觉悟的。

  19、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从佛陀法来讲,在名言当中,佛陀确实是最后获得了常乐我净的佛果。

  20、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从凡夫道,然后出世间的,乃至佛果之间所有的这些法,都是如来藏。

  21、前面说全部都不是,现在说全部都是。

  菩提流志译《大宝积金》卷第二十四被甲庄严会第七之四里面说:“智人不见相,亦不见无相,”智者的话他不见相,但是也不是不见无相。这个道理,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相同。

  如来藏全部都不是,如来藏全部法都是,那是和不是会不会矛盾呢?这两个不矛盾,怎么不矛盾呢?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4卷44下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