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4卷49上笔记
卷四
14、7如来藏性,周遍离戏
14、7、10第一义门,五重各浊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49场上部
1、前面已经讲到了佛陀对阿难说,你们要远离声闻、缘觉,为无上乘发菩提心的话,首先应该对如来的三摩提不要厌倦。发菩提心的时候,要具足两种决定义。
第一个决定义的意思就讲因地的发心跟果地的觉性要相应,首先因和果怎么相应,为什么现在我们不相应?因为众生对如来藏的本来面目并没有如实的了知,所以出现了五浊。
2、《佛说阿弥陀经》第四课:“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劫浊是指时劫恶劣,各种灾难频生;众生浊是指人们福德浅薄,苦多乐少;见浊是指众生见解低劣,邪见猖獗,无有正见;烦恼浊是指众生贪嗔痴等烦恼炽盛,素质低劣,蛮横恶劣;命浊是指众生寿命短暂。
3、我们通常所谓五浊恶世的五浊,跟这里《楞严经》所提到的名称是相同的,包括劫浊、命浊、见浊、众生浊、烦恼浊。这五浊名称上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意思有些地方有一点点差别。
第一浊是讲劫浊,平时讲五浊恶世中的劫浊,是到末世的时候有刀啊、兵啊,然后各种恶劫出现,那个时候众生的整个福报减弱,出现各种灾难,这个是劫浊。但这里所谓的劫浊有点不同,怎么不同呢?
4、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
佛告诉阿难,你看虚空,虚空肯定遍于十方的,同样的道理,你的见性遍于十方。空,因为它不堕于任何一个地方,所以也没有分,同样的道理,见也没有分。
为什么“空见不分”?实际上是空,它没有被四大所染,地、水、火、风四大所染,所以还没有分。见也没有被六根所染,这样的话,见也没有分。
一般把见性比喻成虚空,见是见性,从有境智慧来讲,从它的对境讲虚空。
一念无明没有出现之前,见如虚空一样,遍于一切的,最初的一念无明出现的时候,实际上应该出现了劫浊。就像密宗当中讲,基和基现没有分开的时候,本基就像虚空一样,不偏堕于任何的一方,这里的说法几乎是相同的。
5、有空无体,有见无觉,
最开始的时候所谓的虚空,它没有四大的本体;我们最开始的见,它没有觉,没有六根的这种染污。
6、相织妄成,
刚开始我们真正的本体也好,如来藏本妙觉性也好,它没有分开的。但是后来,时间长了以后,无缘无故的产生了我们所谓的俱生无明,遍计无明。这样出现以后,最后本体的对境,虚空和心性、本基阿赖耶在显现上变成了妄相。
变成妄相以后,产生了第一念的无明。第一念的无明实际上就像刚开始的水跟尘土结合在一起,马上变成浊。刚开始水是清净的,它跟浊没有任何关系,但后来有人把土扔在水里面变成浊。
7、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这是第一重浊,它的名字叫做劫浊,对应是五蕴当中的色蕴。
出现无明之前,身体也是没有的,受也没有的,想也没有的,什么都是没有的。但是第一念无明产生以后,十二缘起,最后身体五蕴开始出现;五蕴出现以后,名和色,也就是外境和内心的这种坚固的实物慢慢形成以后出现了劫浊。劫浊其实跟这个世间也有关系。
五浊当中最开始是劫浊,为什么叫劫?因为一般劫,刚开始是圆满的劫,然后增劫,后来浊劫,变成这样的。同样的道理,众生刚开始跟它的本体如来藏无二无别的时候,非常的圆满;后来出现无明以后,显现种种的外境和有境,这个世间相比之下比较恶浊,这样称之为是劫浊。
这是第一个浊。
8、汝身现抟四大为体,
第二个讲见浊,见浊是怎么出现的呢?
佛告诉阿难,因为色蕴已经出现,可以说是形成了这种身体,那么你的身体,实际上它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成的,假合成我们所谓的肉身。
9、见闻觉知,
身体四大假合以后出现了什么样呢?见、闻、嗅、尝、觉、知,所有的见闻觉知出现。因为依靠四大,有了六根以后见闻觉知出现。
10、壅令留碍;
从如来藏的本性来讲,没有阻碍,没有隔阂,它可以通的,四通八达的。但是见闻觉知出现以后,就有了堵塞、阻碍,比如眼睛只能看到色,而不能听到声音;耳根只能听到声音,不能品尝其他的对境等等。除了自己的对境以外,其他都没有办法通达。
11、水火风土,旋令觉知,
这是因为地、水、火、风的大四,已经入于我们的觉知,它包裹着或者缠绕着我们的觉知,旋转我们的觉知。
12、相织妄成。
我们本来的觉性,它如虚空一样的,它没有什么见闻觉知的这种片段的这种理念,没有这样的妄念。但是因为四大跟我们觉知结合在一起,比如水,我们感觉它是湿润的,火感觉是温暖的,土感觉是坚硬的,风感觉是动摇的。这些跟我们的觉知合在一起,好像觉得这些都是真的。
13、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地、水、火、风跟我们的身体结合一起的时候,有各种各样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这些实际上是名为见浊,这个见浊对应为五蕴当中的受蕴。
为什么跟受蕴对应?因为受蕴能执取对境。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性跟地、水、火、风的四大假合,合在一起的时候,实际上是它有隔阂的,它有片段的。如果没有这样的隔阂,实际上我们的如来藏的功能来讲,它完全都是无碍的。
这里主要讲受蕴,为什么我们现在见不到真心?就是因为我们的四大,地、水、火、风四大跟我们的心性交织在一起,交织在一起以后,成了妄相、妄成。妄成实际上本来是虚妄的,但是我们凡夫众生的话,认为是真的。所以为什么叫见浊?凡夫众生认为它是真实的,见闻觉知都是真实的。但实际上这种见也是见浊,不是最彻底的、最究竟的意思。
这个第二重浊,这是一种见浊。
14、佛陀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是无碍的,比如眼根,不仅是看得到色法,还听得到声音,还能品尝或者能接触,或者是能知觉其他的对境。
阿那律尊者是佛陀的天眼第一的大弟子,他当时眼根已经瞎了,但是他通过天眼也能看到一切的色法,比有眼者还要好。现在有一些小孩、有特异功能的人,相当于是有一种天眼通一样,一般人看不到的好多对境,包括一些鬼神,他也看得到,通过手指的感觉能认出字,种种情况的。
如果不清净的大四没有控制、参合我们的觉性,实际上觉性它自己的功用上面完全都是可以的。就像水,它如果自然放着,里面什么样白红蓝的各种影相可以呈现的。但是如果它成了一种混浊物,那各种影相在里面不能呈现,之所以它自己的功能没有如实的发挥出来,原因是有其他的一些外缘。
这个道理还是很重要的,如来藏每个众生都是具足的,而且如来藏的功德什么都可以将来出现的,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是有那么多的局限性?局限性的原因在这里讲得很清楚的。
15、每一个人都可以观察我们身和心之间的这种关系,或者是四大跟我们的心之间的这种关系,在观察的过程当中,我们有时候好像确实是云开见日,完全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有时候我们都是迷迷糊糊的,好像云里雾里,确实有点难懂。
有时候我们的身体好像对心起到直接的作用,有时候好像它们也没什么关系;有时候好像我们的心识是无常的,有时候好像心识的本体是光明的、无为法的,这到底是怎么分析?有这些特别复杂的道理经常束缚我们。
佛陀是怎么讲?通过一种推理、理证的方式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明心见性的实际道理,每一层的内容他一层一层的去剖析,剖析的过程当中,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加入他神圣的这种辩论场合当中。
16、见里面有些是正见,有些是邪见,但有些表面上看来是正见,实际上是邪见。比如我们认为“常乐我净”,我的身体是干净的,万法是常有的。表面上看有些确实是对的,暂时没有变的,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邪见。
其实见的话,它是一种确定的有境。但这个有境,就像我们因明的这些见解,比量的见解和现量的见解,相对而言它是正量。但是如果以胜义谛,或者是用其他的圣者的见解来观察的时候,它也是非量的。
什么是世俗谛?其实是虚假的,但是凡夫无明众生来讲,认为这是谛实的、真实的。无明众生面前实实在在的成立,但是实际上这是虚假的,不合理的。胜义谛在圣者面前义理而成,全是真实的。
17、又汝心中,忆识诵习,
第三个讲烦恼浊:你的心当中各种未来、过去、现在的分别念,所有的这些六识分别。“忆”是过去执取的一些分别念,“识”是现在识取的一些知见,“诵”指的是议论,“习”指的是学习、串习未来的。
18、性发知见,容现六尘。
现在、未来、过去所有这些识的知见,见解分别念的这种影相,显现变成了六尘,也就是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这里主要讲想蕴取各种形相,这样的话,现在、过去、未来的各种各样的判断也好,分析也好,这些都是一种知见。这些知见形成了什么?形成了外在的六境或者六尘。
19、离尘无相,
如果这样的六识分别念离开了六尘,那对境没有,色、声、香、味、触、法,都没有的话,执着它的有境心识的相,是没有的。
20、离觉无性。
如果反过来说,也就是有情的六种识聚,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这六识离开的话,由于没有了能缘,那所缘也是不可能有的,所以对境也不可能有的,对境真正的本体也是不成立的。
21、相织妄成。
虽然本体上是境和识都不存在,但是在显现当中,境和心全部都是交织在一起。
真正观察的时候,不管是你现在取种种相的分别念,离开了境以后,识不存在;离开了识以后,境不存在,本体上是这样的。但在实际现实当中,它并没有这样的。
比如我要产生贪心,依靠这个境而产生了贪爱的心,其实没有境,能贪的心也没有;没有贪的心,所贪的对境也是没有的。虽然是没有的,但是过程当中它还是成了这种妄成,也就是说这种虚妄的分别念自然形成的。
22、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所以这个是第三重,名为烦恼浊,主要是想蕴。佛告诉阿难,你的六识分别的各种境和识,表面上看都是存在的、显现的,但实际上全部都是一种虚妄的相,这个就叫做烦恼浊。
境和心,或者说未来、过去分别的本体不可能存在的。但是明明不存在的同时,跟我们的分别念交织在一起,最后形成了这些烦恼,烦恼浊就是这样的。
这是第三重浊,烦恼浊。
23、刘宋·昙摩密多译《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所有的业障的海,皆从妄想生,都是从妄想当中产生的。
一般平时我们讲五浊恶世中的见浊就是常见、断见、恶见,烦恼浊就是贪嗔痴的烦恼很猛烈,在这里并没有这么解释。
24、又汝朝夕,生灭不停。
第四个是众生浊,它对应五蕴当中的行蕴。
从早上到晚上,整个你的这种妄念,生生灭灭,不断的产生,一直没有停过,就像海水的波涛一样,此起彼伏。
25、知见每欲留于世间,
你的知见也好,我知见也好,自己的见解还是想存留在这个世间当中,比如我认为我见是一直常在的,我的观点,我的想法,我的生活,我的价值观,各种各样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愿欲留于世间当中。
26、业运每常迁于国土。
我们想法是这样,很美好的,但实际上你不一定能实现的。因为业力的这种力量非常大,因为业力的迁移,让你不断的流转,不断的变迁你的国土。
27、相织妄成。
我们的见解,它自己还是有一种固定性,可是这个见解经常被前世的业力或者是现在的各种因缘,它的计划、想法开始搅乱。
28、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每一个众生他有自己的一个固定的知见,知见很想存留于世间,但是谁都不知道,无常的力量那么强大,我们自己都很难有这种自由。业力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你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也许被业力的这种风已经吹走了。
众生有各种不同的业缘出现,这个叫做是众生浊。
29、汝等见闻,元无异性。
第五个讲命浊,命浊对应五蕴当中的识蕴。
佛陀告诉阿难,你们的见闻觉知,实际上本元本来没有异性的,它是一体的。这里主要讲八识,在本来如来藏圆明觉性当中,它没有这样那样见闻觉知的体相,没有的。
30、众尘隔越,无状异生。
有了这种见外尘的执着以后,因为外尘的原因,比如色法执为见,声法为听,等等,这样无缘无故的又变成了不同的身相。
本来在如来藏本体当中,各种各样的、千差万别的异相是没有的,但是因为无明烦恼显现,六尘显现之后,这种异状、各种状况会出现。
31、性中相知,
本性如来藏它的本体当中没有一个分别的,它可以互通的,互相可以了知。
32、用中相背,同异失准。
但是在我们世俗当中,在它的妙用当中就是你看见的不是听见的,听见的不是嗅觉,也不是尝觉,也不是知觉,等等。这样一来,实际上是同和异的这种标准完全都已经失去了。
因为我们众生分别念介入的原因,其实同的不同了,异的不异了,也就是同异的这种概念实际上完全已经失去了。
我们在做梦的时候,所有的六识都已经关闭了,只有一个错乱的意识有一种活跃期。但是在意识的错乱当中,实际上是有各种各样当时的见闻觉知。你看梦里面,梦里面你的眼睛都已经闭着的,但是在错乱的意识当中,它当时也确实能看得到的,确实能听得到的,确实能接触到,种种显相都有。所以我们众生其实本体当中它没有这样的迷乱,但是这样一错乱以后,整个异同完全都是已经丧失了它的标准。
33、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如来藏本体里面是可以通容的,我们的五蕴隔阂以后,或者是六根隔阂以后,现在中间根本没有办法互相圆融。众生的见闻觉知,因为无明错乱的原因,出现了各种异相,但是这些异相实际上并不是符合实际的,这叫命浊。
一般平时我们讲五浊恶世中的命浊就是众生的寿命是很短的,在这里并没有这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