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5卷57下笔记
卷五
14、7如来藏性,周遍离戏
14、7、23同中竟异,巾六结喻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迭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迭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佛,此名为结。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迭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
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迭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祇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57场下部
1、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这个时候,阿难和大众听到了佛陀无上、慈悲的开示。
开示的方式:“祇夜伽陀”,一个是祇夜,一个是伽陀,即一个是应颂,一个是孤起,以两个颂的方式讲到了这个道理。
能诠的词句方面:“杂糅精莹”,应颂和孤起的词句,这两种风格糅合在一起,特别美妙、清楚、精彩。
所诠的意义方面:“妙理清彻”,意义极其殊胜、美妙,并且通彻无碍,特别清楚。
听后效果:“心目开明,叹未曾有”,这样的教言宣说了以后,阿难为主的这些众生,心开意解,或者心智完全都打开了,从来都是没有过这样的。
2、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
“我今天听到了佛陀没有任何遮挡、大悲心的流露,而且讲到了本性清净,微妙、恒常、真实的法句。”
“太开心了,太欢喜了,太舒服了,真的是好长时间都没有过今天这样的感觉,好像虚空当中的云一下子没有了,太阳的光芒从东山升起来的时候,哇,我的心里是热乎乎的。”
阿难特别特别的开心,但是他的烦恼又来了:
3、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
但是我心里还是没有通达,刚才前面讲的最关键的‘六解一亡’,六解一亡的道理没有懂;‘舒结’,这个结次第解开的道理也是没有明白,这两个问题我还没有搞懂。
4、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我再次祈祷大慈大悲的佛陀,垂怜和悲悯在场所有的众生,还有为了将来的这些有缘的众生。您施于我们这种法音甘露,洗涤我们相续当中、无始以来积下来的这些沉垢。
5、即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
佛陀当时坐在狮子座上。佛陀做一些重要的开示的时候,经常像我们世间人一样,他整理一下衣服。然后佛陀从七宝茶几边拿了一个相当于哈达一样花巾,打了一个结,给阿难看。
“整涅槃僧”,里面穿的内衣;“敛僧伽梨”,外面大衣,或者说是袈裟;“揽七宝几”,一个七宝组成的的茶几、桌子;“劫波罗天”,是阎魔天,或者说是离诤天。离诤天曾经供养过佛陀的一个“花巾”。
6、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
“这个叫什么?”大家都异口同声的说:“您刚才打了一个结。”
7、于是如来绾迭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
佛陀把刚才的哈达,或者绸缎,这个叠花巾,又再次的打了一个结,再次问阿难:“这个叫什么?”阿难和大众说:“这个也叫结。”因为佛陀打了两次结。
8、如是伦次绾迭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詶佛,此名为结。
佛陀依次在叠华巾上打了六个结,每打一个结的时候,手里拿着这些结,不断的问阿难他们:“这个叫什么?这个叫什么?”这样问的。
阿难和大众一直也是同样,次第的回复佛陀:“这个叫结。”
总共打了六个结。看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六个结表示六根,佛陀用这样的比喻来讲六根的本体是怎么样的,每一个显相是怎么样的,要抉择这样的一个知识。
9、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迭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
佛陀说:“我最开始拿哈达打了一个结,你当时说这个叫做结。我用这条叠花巾来问你们,你说第一个叫结,然后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等等这些,你为什么也承认是结?”
佛陀说第一个应该是结,但你是不是也承认第二和第三个也是结?好像佛陀不太承认。
10、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迭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
您刚才拿来的绸缎,虽然打了六个结,实际上是一条绸缎,只有一个本体。
按照我的想法,您在绸缎上首先打了一个结,那这个名字可以叫结。
如果您打了一百个结,那我认为是一百个结。虽然是在同一个绸缎上面,但我可以说是一百个结。
11、何况此巾祇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只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何况说,也没有一百个,这条绸缎上面只有六个结,这六个结,不到七个,也没有在五个停止,不多不少刚好是六个。
那为什么您好像只承认第一个结,而第二和第三不是结呢?这个我搞不清楚,第一个可以叫,而第二、第三个等等这些,不能说是结,我有点不懂。
12、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
佛陀说:“这个宝花巾,你知道它本来只有一条、一根,对吧?我打了六个结的时候,你取名为六个结。”
这是他们两个共同的观点,也没有什么争论的,关键是下面的问题。
13、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
现在你应该详细地去观察,观察什么呢?花巾的本体是一个,同体的。但是因为打了结以后,它就有不同的显相。
第一个结和第二个结、第三个结、第四个结、第五个结、第六个结,现在有不同的六个结。虽然哈达是同一条,但是六个结的原因有不同。
14、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第一不?
你是怎么想的?刚开始第一个打的结,是不是称名为第一个结?然后第二个打完了以后,叫第二个结,第三个打完了以后叫第三个结,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打完了以后,是不是到最后第六个结产生了?
这样的话,问题就来了:现在有六个结,“那我要问你,第六个结是不是第一个结?”
15、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
阿难觉得比较简单说:“世尊,第六个结肯定不是第一个结,只要六结存在,那么第六个结的名字绝对不是第一个结的名字。”
这个我们都知道,第六个结在这边,第一个结在那边的,第六个结是不可能到第一个结的位置。
16、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纵然我阿难经历生生世世,我利用我最聪明的智慧进行辨别的话,永远不可能把第六个结变成第一个。这种结的混乱现象,我是绝对不会承认的。不仅是我现在不承认,以后也不会承认的。我的这种智慧多少生世来观察的话,六个结肯定不会错乱。
我们有点担心,阿难经常刚开始他还是很有把握的,到最后又不得不承认。我们也在想,第六个结肯定不可能是第一个结。
17、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
佛陀说:“是的,你说的非常非常对,六个结是不同的。但是在本体上,追循到一个本因上看的话,六个结都是在一个哈达上面,实际上是一个花巾所造就的。要让六个结杂乱的话,也不可能的。”
18、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我们的六根也是一样的,毕竟从一个本体上讲的话,在妙明真性、如来藏、空性,这样的一个本体当中,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它们真正的本体,明空无二也好,如来藏也好,全部都是在一个清净的本体当中。
就像一个哈达打成六个结一样,同一个空性和光明的本体当中,毕竟显现了六个根的不同和差别。眼根肯定不是鼻根,鼻根肯定不是耳根。这里的话,也是一样的,第一个结肯定不是第二个结,第二个结肯定不是第一个结、不是第六个结、不是第四个结。从显现上来看的话,肯定不会错乱的,但是它们的本质是一体的。
19、佛陀跟阿难的对话当中,佛陀为了让阿难等眷属了知六根的本体,做了一个比喻——用一种表示方法让大家了知。这个表示方法是什么呢?
有一个绸缎,或者是一个哈达,或者是一个花巾,拿这个花巾来打了六个结。然后问,第一个结是不是第六个结?或者第六个结是不是第一个结?
当时阿难等眷属认为,虽然打结的是一条布织的花巾,但是打了不同结的原因,第一个结和第二个结,或者第六个结的本体,从结的角度来讲不是一体的。但是从花巾自己的本体来讲是一体的。
密法当中也是,比如说用水晶球来表示,或者是让我们尝一尝甘露,让我们看一些密法的像,或者说是让我们听一些声音,让我们接触一下柔软和粗糙的东西,等等,这些都是认识我们心的本性的一种表示方法。作为利根者的话,依靠这样的一种方法来,立即就认识。钝根者的话,通过这样的比喻慢慢思维其中的道理,然后对自己的心,或者对外在的万法进一步的了解,或者了悟真相,有这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