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章克服障碍与魔罗《如是》上祖古乌金仁波切
微信公号:愿您永具菩提心
克服障碍与魔罗(直读版)
我们肯定会“面临障碍”,“障碍”有“外在”“内在”“秘密”三种。
一、外在,内在,秘密,三种障碍
1、外在障碍
“外在障碍”是“外在元素的失衡”。
“外在障碍”以“地震”“水灾”“火灾”“飓风”等自然灾害的形式展现。
2、内在障碍
“内在障碍”是“脉气明点的失衡”。
“脉”“气”“明点”也称“结构的脉”“移动的风息”“排列就绪的明点”。
“脉”“气”“明点”可以受到各种打扰。
“脉”可以被压缩紧束。
“气”可以被逆转,以错误方式移动。
“明点”可以被扰乱。
“明点”主要指“来自父亲的白色元素”跟“来自母亲的红色元素”。
“脉”“气”“明点”三者,是人身的蓝图和基本结构。
“脉”“气”“明点”失衡时,就会觉得“肉身生病了”。
可以使用“特定疗法”来治疗这种失衡。
3、秘密障碍
“秘密障碍”跟执着“觉知者”跟“被觉知者”有关。
这是指“二元分立的习惯”,是对“本初空觉状态”欠缺稳定性所引起。
当“这种空觉”不稳定时,它会向外执着“五种觉受的对境”,也就是“五种感官的对境”(五尘)。
“五种对境”是“被觉知者”。
执着五种对境的“心”,是“觉知者”。
虽然“自生觉醒的本初状态”不具有“二元分立”,但是,因为我们,把觉受执着为其它事物,于是产生“二元分立”,然后继续下去。
这种持续不断的“二元觉受”,正是“一切众生的心”的特征。
众生的心,执着“觉知者”跟“被觉知者”。
这是“轮回的核心”,也是“秘密障碍”。
○
我们全都因为“这三种层次的障碍”,一再受伤。
1、处理“外在障碍”,也就是“四大元素引起的灾难”时,可以迁移到其它地方,或从事某种修行,来平息“四大元素的力量”。
2、“金刚身的气脉明点失衡”的“内在障碍”,是以“身体的疾病”和“其它方式”来显现。
可以服用药物,来治疗疾病。
或者从事“瑜伽练习”,来控制,操纵,掌控“脉内风息的移动”跟“明点的配置”。
这种“修行法门”,主要属于《玛哈瑜伽》《阿努瑜伽》,某些也属于《阿底瑜伽》。
3、最重要的是,调伏“二元觉受”的“秘密障碍”,也就是,“执着在觉知者跟被觉知者”的习惯。
“降伏二元分立”的唯一途径是,不要让“心的表现”偏离进入“二元分立的心”中。
这种“心”,把不存在的“二元分立”看作存在。
如云:在“二元消融为一”前,没有证悟。
因此,我们要认识“自生觉醒的无二状态”,这是“我们的本初状态”。
认识“本初状态”后,我们要修持“本初状态”,并且获得稳定。
唯有通过这种稳定,才能完全降伏“所有障碍”。
二、一切众生都受四魔的控制
也可以用“四魔”来“描述障碍”,不论“障碍的名称”是什么,“通晓自生觉醒”是“驱除一切障碍”的唯一途径。
如果“通晓自生觉醒”,就不会受到“任何障碍”的伤害,就不会受到“外在障碍”“内在障碍”“秘密障碍”的伤害。
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的本初状态”。
然后,去修持那种认识。
最后,获得稳定的认识。
没有比这更好的方式。
○
“昏沉”“掉举”是“三摩地的主要障碍”。
“我们的本初状态”具有“空虚”跟“觉察”两个面向,“空虚”跟“觉察”是无别的。
当修行者,比较专注在“空虚的品质”时,就会产生昏沉。
当修行者,过度强调“觉察的面向”时,就会产生掉举。
当修行者,对“自生觉醒”有稳定的认识,就不会落入“昏沉”“掉举”。
这样,“心的状态”不会受到“昏沉”“掉举”的控制。
对“自生觉醒”具有稳定的认识,是处理“昏沉”“掉举”的方式。
○
每一个“没有觉醒证悟的人”,都在“四魔”的掌控中。
“四魔”指“死魔”“烦恼魔”“五蕴魔”“天人魔”。
1、“死魔”指,每个人都受到死亡的宰制,死亡当然会中断“他们的修行”。
2、“五蕴魔”指“肉身”,一旦出生,我们就被装在“肉身”中,并且注定会改变。
3、“烦恼魔”指“陷入烦恼中”,“众生”就是这样。
4、“天人魔”是“诱惑的魔罗”,“天人魔”是最细微的,最难对付的。
“天人魔”是对着我们耳语,给予错误忠告的小小声音:有比修行更有趣的事,何不以后再修行,例如下个月或明年,那时,你就可以真正的密集修行。现在,有比修行更重要的事。
这是“天人魔的声音”,“天人魔”是最难注意到的,最难克服的。
○
当你如同[莲师][无垢友尊者]那样“证得虹光身”,就降伏了“五蕴魔”。
通过“稳定的认识心性”,就降伏了“烦恼魔”。
唯有“认识心性”,“修持心性”,并且“达到稳定状态”,才能“完全消除四魔”。
否则,众生不是“解脱自在的”。
众生,一而再,再而三,被“四魔”征服,被“四魔”控制。
三、制造轮回的大魔罗
可以用“天空跟阳光的意象”来说明“自生的觉醒”。
在白天,“天空”跟“阳光”是无别的。
“天空”跟“阳光”,常常比喻“本初虚空”跟“本初觉醒”。
一切诸佛,一切菩萨,都获得稳定的“本初虚空”跟“本初觉醒”的双运,因此,不受“任何层次的障碍”的支配。
“众生的问题”始于“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自性”。
如同太阳西沉,变得漆黑一片,我们无法看见东西,不知道任何事情。
这是“我们无明”的写照,也是“我们不知自性”的写照。
○
这种“无明”,是十二缘起的第一缘起,“无明”创造“轮回”。
如果认识“自生的觉醒”,我们就斩断“十二缘起”跟“轮回的根”,就没有“无明”。
诸佛菩萨,已经“根除无明”。
我们因为,没有认识“自生的觉醒”,于是产生了“十二缘起”跟“轮回”。
“轮回”跟“涅槃”的基本差异,在于“了知”跟“无知”。
“了知”是“明觉智慧”,“无知”是“流转轮回”。
我们有两个选择:“了知什么是自性”,也就是“明觉智慧”。
或“无知”,也就是“无明”。
我们没有两种不同的“本初自性”。
“无明”形成十二缘起的第一缘起,其它十一缘起,建立在“无明”上。
因为“无明”,而有“行”。
因为“行”,而有“二元分立的识”。
“二元分立的识”是投生母胎,形成“六入”“名色”的助因。
投生,促使一个人忙于“爱”“取”“有”。
更别提,再一次“生”“老”“病”“死”,这样继续下去。
“无明”是“轮回的轴心”,如果要怪罪“制造轮回的大魔罗”,就怪“无明”,就怪“欠缺了知”。
根除“轮回的问题”的唯一途径是,把“无明”消融于“本初基地”。
只要认识“心的本然状态”,就能不让“二元执着的习惯”继续下去。
只要“安住在本然状态”,不去接受,不去排斥,就能把“无明”消融于“本初基地”,这是“克服一切障碍的方法”。
认识这殊胜的“自生觉醒”,如同阳光驱除一切黑暗。
它非常接近,如同划分“光亮跟阴影之间的界限”,“光亮跟阴影之间的距离”其实不那么远。
认识“自生的觉醒”,能征服“一切障碍”。
如果我们维持“无二明觉”的连续性,就能清除“基本的无明”。
在那个时刻,没有“无明”,因此,也就没有“行”,没有“二元分立的识”,没有“名色”,没有“六入”,没有“爱”“取”“有”“病”“老”“死”等等。
这要归功于“认识心性”,也就是“认识本觉”“认识自生觉醒”。
我们的“心”,本来具有“三身”,“心性”在本质上是“空虚的”,在本性上是“觉察的”。
“空虚”跟“觉察”,是无别的。
看见“心性”,维持“心性的连续性”,就能清除“基本的无明”。
我们要认识这一点,并且维持这种认识的“本然面貌”,但是,这不表示,我们要刻意维持“本然状态”。
“维持本然面貌”指,在“没有维持者”“没有被维持者”的情况下,让它持续下去。
它不同于,我们心想:喔!现在我得到它了。这是我应该持有的东西。这是我应该避免的东西。我不会去做这个,但是我会去做那个。
把“接受”“排斥”交替的作为“禅修法门”,不是“根除轮回的方式”。
相反,它是十二缘起的第二支(行),它是每个概念,形成“二元分立心态”的基础,那创造了“更进一步的轮回”。
清除“基本的无明”,不过就是“认识心性”,并且“保持本然状态”,也就是“看见无别双运的空觉”。
那就是,把“无明”融摄入“本初虚空”,也是“超越一切障碍的方法”。
四、遇见心性击溃四魔
看待这一点的另一个方式,跟“阻碍势力”(修行者的障碍制造者)有关。
“阻碍势力”只不过是,从“我们的心”生起的念头。
“阻碍势力”代表“不会放弃对坛城加以控制的事物”,这是能以各种不同方式“偷取成就”“供养”“进行干扰”的事物。
事实上,“阻碍势力”只不过是“概念上的思维”罢了。
“阻碍势力”从“心中”生起,当“内在执着的心”抓住“五种外在心的对境”,加上“对五种感官觉知的执着”,就是“概念上的念头”。
这是“把对境概念化”的行为,把“一个对境”理解为“那个”,并且,对它形成“喜爱”“厌恶”“中立”的想法。
这些“障蔽正等正觉状态的障蔽者”或“念头的活动”,源自“我们自己”,不源自“其它处所”。
“三毒的负面态度”展现为“三种基本的邪灵”。
也就是,“男性的嘉波”或嗔怒,“女性的哲嫫”或执着,“中性的曼宁”或心胸封闭狭窄。
它们的随从,共有84000种“阻碍势力”“魔罗”“邪灵”,以不同方式制造“麻烦”“破坏”“灾难”。
这84000种“势力”“恶魔”“邪灵”都是“我们的心的展现”,可以被浓缩精简为“三毒”。
“把主体跟客体概念化”就是“二元分立”,就是“基本的障碍”或“障蔽者”。
“障蔽者”指,阻碍“了证证悟状态”的事物。
○
根据“密咒乘”的“慈悲教法”,修行者给予“障蔽者”食子,当作礼物。
1、为了处理不同种类的阻碍势力,首先柔和的,给予它们食子当作礼物。
我们把这个食子,给予“障蔽者”,给予“自己概念上的思维”。
我们观想“一个非常漂亮的食子”,从空性中生起,散发出“动听音乐”“宜人香气”“可口味道”“完美质地”……
我们想象,食子从“空性的状态”显现,具足“潜能”“力量”“色”“香”“味”“触”等等,生起“五种感官欢悦”。
我们用{让}{杨}{康}和{嗡}{阿}{吽}来加持食子。
接着,我们使用“特定咒语”来召唤“阻碍势力”,呈献食子,请求它们离开。
2、第二种方式是,用“吟诵”来下达命令,基本含意是:
拿着这个食子离开,否则,你会感受到嘿鲁嘎的炽热威力。
3、第三种是,比较忿怒的方法,修行者散放出“众多小嘿鲁嘎”,忿怒的驱除“障蔽者”。
“念诵特定咒语”的同时,想象,一大群嘿鲁嘎,如同“一场可怕的飓风”散放出来,吹走“所有的阻碍势力”。
“阻碍势力”如同“被一阵强风吹散的一堆灰尘”,力量尽失的飞到宇宙尽头。
○
请记住,“我们的概念思维”才是“真正的魔罗”,“落入概念化”就是“魔罗”。
通过“认识心性”,“所有魔罗”都被击溃,四魔消失无踪。
所有“障碍”都被移除,重点在于,修持那种“对心性的认识”。
在“轮回”跟“涅槃”中,最重要的要点是“遇见心性”。
“心”已经落入“念头”中,但是,“念头的本质”是“智慧”,是“本初觉醒”,没有什么比“了知这一点”更重要。
去了知“最接近我们的事物”。
“众生”跟“诸佛”之间的差异,就是“了知”跟“无知”。
当我们看见“没有东西可看“时,那就是“心性”。
这时,“84000种烦恼”都被斩断了。
五、问答
1、希望与恐惧
认识“自生觉醒”的刹那,没有什么要去专注的“其它的事物”。
你要让“希望”“恐惧”崩解。
“希望”指,你需要去接受采纳的事物,“恐惧”指,你需要去避免的事物。
但是,“见地”离于“接受”跟“避免”。
“自性的本初虚空”原本就是“无别的空觉”,已经是“法身佛普贤如来”跟“普贤佛母”。
不要去希冀“法身佛”之外的“佛”。
“了知本觉”的刹那,就足够了。
“究竟的见地”离于接受跟排斥。
因为,“了知心性”的刹那,没有“额外的本尊”要去成就,没有“额外的觉醒状态”要去获得。
“了知心性”的刹那,没有任何力量,去促使,进一步“投生六道轮回”。
2、天人魔最棘手
“愚弄或诱惑我们的事物”正是我们“自己的思维”。
几乎每个人,都被这个魔罗征服。
当然,我们也受到“五蕴魔”的控制,除非我们没有肉身。
我们或许难以处理这些魔罗,但是,或许不是那么困难。
不要对“当下的觉醒”做任何事情,“魔罗”就不会从“那个觉醒”中探出头来!
以一种“明晰”“完全觉醒”的方式,来保持“当下的觉醒”。
让“当下的觉醒”保持“如是的状态”。
这就足够了,我们不会从中,找到任何其它的事物。
如果认为,在“觉醒状态”,有“其它的事物”要去达成,那么,“这种期望”只会是“束缚我们的脚镣”。
我们通常困在“过去念头”“当下念头”“未来念头”中,放下“这三种念头”,这是“明晰的当下觉醒”。
“明晰”指,如同水晶一样“透明”“完全开放”“无碍”。
如果你渴望,比“当下觉醒”更优越的状态,那么,你就是在愚弄自己。
这种“无谬的非造作的当下觉醒”就是“真正的普贤如来”,一刹那,都没有跟你分离。
在“认识当下觉醒”时,本然的“安住在其中”。
如果认识“当下觉醒”,你就是“佛”。如果不认识“当下觉醒”,你就是“众生”。
非常简单,非常清楚,如同光跟影之间的分界线。
你无法分隔“光亮区域”跟“阴暗区域”,因为,它们是这么接近,如同“手心”跟“手背”。
“诸佛”跟“众生”之间的距离,就这么近,这就是实相,这是手心,这是手背。
它们看起来或许是“彼此分离的”,但是,事实上,它们非常接近。
“认识心性”是确定这一点的方式。
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认识心性”不是去看见,这之外的任何其它事物。
一旦你“日日夜夜不离心性”,你就挣得了“佛的名号”。
能“保持不散乱”一个小时,你已经是阿罗汉。
如果能稳定安住在“那个状态”,死亡就没有什么好恐惧的,因为,“中阴”只不过是“那种状态”的延续。
如云:“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对于“瑜伽士”而言,“死亡”是一个小小的证悟。
“心”不会死亡,“死亡”仅仅是“肉身这个暂时的客居”消失。
一般人,在死亡时刻,失去意识,但是,“认识本觉状态的修行者”不会失去意识。
如果在“中阴状态”,如果你“认识心性的时间长度”如同挥舞藏袍长袖三次所需的时间,你就算是“训练有素”,并达到“完全的稳定”。
我们活着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在肉身中。
如同“一只被链条绑住的鸟”,无法飞翔。
我们现在,需要修持“无二明觉”。
没有其它事物,能停止“我们的思维”,如果“思维”不停止,“轮回”就不会停止,“轮回”只会继续下去。
“轮回”需要“我们的思维”,以让它持续下去。
只有“我们的念头”能让“轮回”存活,没有其它事物“能让轮回存活”。
一旦认识这种本质,就能舒舒服服的,靠在座椅上或床上,完全的放松。
即使“轮回三界”被上下颠倒,地狱在你下方开启,你身上连一根毛发都不会因为惊恐而移动。
到了这个程度,你才算在“轮回”中,具有“真正的信心”。
一切事物,时时刻刻都在毁坏消逝,一切事物都会变,例如“季节”“身体”,没有什么能永久。
身体,如同时钟指针,分分秒秒都在改变。
“外在世界”跟“置身其中的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改变,没有什么事物,能维持相同样貌。
但是,“我们的心性”不会改变,“我们的心性”是“明觉”的“不变本然面貌”。
“一切诸佛”看见这种细微改变的痛苦,称它为“遍在的行苦“。
但是,“众生”不会真正注意到“细微无常的痛苦”。
可以说“瑜伽士”或“诸佛”对这种痛苦很敏感,如同“眼睫毛掉到眼睛里时,脸部的肌肉会抽搐”。
另一方面,对“凡俗众生”而言,“痛苦”如同手中握着一根睫毛那样,察觉不出。
他们不知道,“这种行苦”事实上是痛苦的。
因而,没有注意到,“从这个时刻一直到我们死亡,我们持续不断的改变”这个事实,所生起的痛苦。
3、心容易散乱
因为没有“稳定的明觉”,我们开始在“一连串的念头”中流转,“一切众生”都这么做。
对“我们的自性”没有“稳定的认识”,是过去无数世以来,所发展出来的一种顽固习惯。
“散乱”指“无明压倒明觉智慧”“无知压倒了知”。
这种无知,具有“天生的”和“概念的”两个面向。
如果净化了这两个面向,我们就是“佛”。
只要“无明”天生的概念的面向,还没有“清净”,我们就是“众生”。
“天生的无明”纯粹指“遗忘”。
“概念的无明”是在遗忘之后生起,我们开始“思维”,形成“一个接一个的念头”。
在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后,一长串的念头,就会生起。
这“本具的无明”和“概念的无明”,构成“诸佛跟众生之间的界线”,它们构成了“迷妄跟无妄之间的差异”。
藏语中,“证悟”指“清净的圆满”或“被清除和被圆满”。
“无明”需要被清除。
“智慧功德”不需要被圆满,“智慧功德”已经是圆满的。
但是,“无明”如同“遮蔽天空的云朵”,我们要让“迷妄的云朵”自然而然的,消散在“本初虚空”。
由于我们“还没有证悟”,“轮回”为什么不该是艰难的?这是每个人共有的困难。
我们需要,缓慢而稳定的修持,而不是仅仅修持几个月。
如果这项任务是容易的,那么,“一切众生”早就“已经证悟”。
它是困难的,事实上,这种“无明”,让“一切众生”感到难熬,“两种无明”控制着“一切众生”。
如云:你越尝试,就越会遮蔽“本然的面貌”。
你越放下,“本然的面貌”就越清晰。
任何心智的努力,都是“二元分立的心”,这个“二元分立的心”,是我们需要放下的事物。
放下之后,所留下的,就是“无碍的无二明觉”。
“认识本觉”的刹那,无“执着的明觉”已经呈现,每个人都具有那种“明觉”。
不幸的是,“众生”不知道“如何去看见这种明觉”,即使确实看见,也不信任“这种明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