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6卷68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3-12-29

  民俗学-楞严6卷68上笔记

  卷六

  15二五圆通

  15、26佛问文殊,二五何易

  15、26、3文殊评估,五根不易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68场上部

  1、眼根不是圆通法门

  见性虽洞然,

  眼根,见根之性,用眼根见色法,虽然眼根当时所看到的对境洞然、清晰,没有什么障碍。

  2、明前不明后,

  眼睛看什么东西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但是它不一定看的全面,也就是说它的功德不全。

  眼睛只能看到前方的部分,看不到后面的部分;眼睛对前面的任何一个东西都能看到,而后面的看不到。

  3、四维亏一半,

  如果以色法的四维来算,就亏损了一半。

  比如说一个四方形,前面的部分能看得到,两边的部分只能各看一半。前面的一个维度和两边一半一半,加起来两维看得到,后面的一维还有两边的部分看不到。

  4、云何获圆通?

  眼睛看的不全面,初学者依靠一个不全面的东西来通达本性的话,非常困难。怎么会是得到圆通呢?得不到的。

  阿那律尊者眼睛看不见,当时他并不是依靠色法,而是依靠内观法尘,也就是依靠内观眼根的本性而证悟的,所以眼根对初学者来讲并不能获得圆通菩提。

  藏文把“圆通”一直翻成“菩提”。

  5、鼻根不是圆通法门

  鼻息出入通,

  鼻根取境的时候,也需要因缘。因为吸气也好,出气也好,都是经过鼻根。那么这样的出息和入息,出气的时候不会入,入息的时候不会出,所以它们两个相当于单行道一样,中间不会碰撞。

  6、现前无交气,

  鼻根真正起作用的当下,气息之间没有交叉、交往,中间没有气息的碰撞、接触。

  7、支离匪涉入,

  出息和入息远离了、不涉入互相起作用。

  鼻根自己的本体,是依靠吸气和呼气和少停,三种动作,每个都不是长期有的、都不是全面的,鼻根的功用大概是三分之二,吸气少停或者呼气少停。

  8、云何获圆通?

  那么这种不全面的因缘怎么会是能得到圆满的菩提呢?得不到的。初学者依靠这样不全面的根,怎么会是能获得圆通菩提?很难的。

  眼根和鼻根,主要是从因缘不齐全方面进行剖析的。

  9、舌根不是圆通法门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

  因为舌根上的味觉,并不是无缘无故而产生的,必须依靠酸甜苦辣的味才能产生觉悟,没有味觉的话,得不到证悟。

  10、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舌根依靠观待味,酸甜苦辣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味亡了以后,就不会有所谓的觉悟了。因为它是观待法,观待法并不是常有的。这样的话,初学者依靠观待、非常有的因缘,怎么能获得圆通呢?也是不一定得到的。

  11、身根不是圆通法门

  身与所触同,

  身根也是同样的,它需要外面的所触,不管是轻、重,冷、热等等,要去接触这些法。

  12、各非圆觉观,

  它并不是独立的——根和外面所触的尘,两者互相观待。既然是观待的法,那不是圆觉观,不是圆满的。

  13、涯量不冥会,

  不管是尘也好,根也好,两者是有界限的,各有边涯,各有分量,各有一定的界限,不可能不知不觉马上就开悟了。

  14、云何获圆通?

  作为初学者,依靠这样一个不定、观待的法——时间也不一定,因缘也不一定,这样的法怎么能获得圆通呢?也是得不到的。

  这种根尘因缘是有局限性的,不一定所有开悟的因缘都具足,所以初学者依靠这种因缘,也是比较难的。所以文殊菩萨也不建议依靠身根来开悟。

  15、意根不是圆通法门

  知根杂乱思,

  “知根”就是意根,它杂有很多的分别心,一些意识方面的法。

  16、湛了终无见,

  非常干净的、清澈的道理,始终很难以彻见。

  17、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我们的妄想、念头不断地发生,这样的话不可能从中获得解脱。妄想也好、意念也好,有非常复杂的因缘,作为初学者不一定能获得圆通,所以这种方法也是比较难的,不一定得到的。

  意根是无色的根,它是比较深奥、比较隐藏的,而且它涉及到很多甚深的道理。所以一般来讲,没有智慧的人对意识方面了解是比较少。

  对外面山河大地的观察、研究,这方面是比较多,对反观自己内心方面,包括其他宗教、科学家,很少的。意识方面的知识是很有深度的,只有在佛的教法里面对心的剖析非常有深度。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6卷67下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