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赏万花艳 > 气脉

第二章 论脉《藏密脉、气、明点观修》

创建日期:2023-04-02

  第二章 论脉《藏密脉、气、明点观修》

  音流瑜伽研究微信公号

  ​第二章 论脉《藏密脉、气、明点观修》

  作者:邱陵

  编者按:转载谨供Sant Mat行人参考,慎勿据此实修。

  关于中脉,因为Sant Mat实修的思路是将注意力从全身集中于脊柱,然后沿脊柱上升至眼中心(额轮),要点在于“注意力撤回至眼中心”,并非观修中脉。就譬如,我们坐高铁从 昆明→北京,重点在于我们坐高铁能够抵达北京,至于 昆明→北京 途中的风景、景观、人文气象、高铁轨道等具体情况其实并不重要。

  但是,文中云:“气不入中脉,而说得证菩提者,绝无是处。”说的是至理名言。用Sant Mat习惯语系翻译的话,意思就是:一个行者,如果没有把注意力完全从身体撤回至眼中心,却非要说自己有所证悟的话,那只能说“这纯属扯淡”。

  第二章 论脉《藏密脉、气、明点观修》

  作者:邱陵

  第二章论脉

  第一节 中脉

    一 命名

  密宗认为,人体与生俱来虽有七万二千脉,但最主要的有三脉,即中脉、左脉和右脉,其中又以中脉为最重要。此三脉被称为所有脉之“母脉”,而中脉则被称为“众生命脉”、“成佛之脉”。

  从中脉之命名可知其重要性。中脉之名甚多,或从梵、藏文音译,或就意释,或取象形,或因用显。如译名为“阿瓦都帝”,意为能生俱生智;名为“滚打妈”,意为五大、五智之精华,菩提心之母;名为“数数妈”,意即一切之母;名为“命脉”,指一切有情之命根;名为 “大道”,喻成佛之道,如此等等。

  陈健民上师著《中黄督脊辨》一书,更从中脉之“中”字,释其命名之意,简介之有七项:

  (1)中脉从中观见得名,不偏于有,不倚于空,二边不落,中道不立;为破边见,假名曰中,实无有中,故中脉属无为法。

  ⑵ 中脉从心得名,一切物之心即是中。中脉最初即在心中之心生起,从此分出上下,由此出生菩提心。

  ⑶ 中脉从如来藏中心所在而得名。如来藏中, 一切如来无分忿、寂,或在顶,或在心,皆在中脉以内。中脉不开发,则如来藏不能开发。
白色“杭”

  ⑷ 中脉从五净分集中于此而得名。中脉本身为脉之净分;其上端白“杭”字,为精之净分;其下端红“阿”字,为血之净分;其中央第八识,为识之净分;命气为气之净分。

  红色短“阿”
      ⑸ 中脉从身之中央而得名。

  ⑹ 中脉从七轮之中心贯穿而过而得名。

  ⑺ 中脉从简别外道而得中名。

  此七点可作为研究和开发中脉的理论根据,揭示了中脉命名的深义。

  二 位置

  中脉在人体内的位置如何?一直存在着不同说法,主要争议是:中脉究竟位于人体的中央还是位于人体脊柱之内?印度教军荼利瑜伽派认为中脉位于脊柱内。一些佛教密典以讹传讹,也有认为中脉在脊柱中的,如元代藏密宝典《大乘要道密集》中《拙火定》一文说建在脊骨内上下充直有一道脉,即是中脉。”古洗里著《大威德证分》说法更在模棱两可之间,既说:“中脉在身之正中,微近脊骨而住,”又说:“命脉依脊骨内方而住,中、左、右三脉亦依命脉而住。”这些说法,使学者无所适从。既然中脉在身的正中,又何有微近脊骨之说?中脉既依命脉在脊骨内住,何以又微近脊骨?

  《甚深内义根本颂自注》提岀了中脉之中,有“修中”和“住中”之说。该书指岀:“所谓中脉之中者有二:(1)修中;(2)住中。死时散失,许为一种,或谓在脊骨中之筋,或谓脊骨内有细如马尾者,或谓无有。”但该书对住中和修中之差别,未加说明。陈健民上师在《中黄督脊辨》一书中曾对此二者的差别作了解释。他认为,“住中”之意,乃因行者观想时无明错乱,将中脉原有位置渐移于后,大部分乃住脊柱中,盖--念无明妄动,中脉即不得其正位,此种错觉正宜矫正;“修中”之意是行者在修习位中,不可再作中脉在脊柱中的观想,以恢复中脉原有的明行位置。陈健民上师认为,这正是释迦牟尼佛将印度婆罗门教的中脉之说加以升华的主旨。

  什么是中脉的正确的明行位置呢?陈健民上师在《中黄督脊辨》中说:“中脉从身之中央而得名。谓不在前,简别任脉;不在后,简别督脉;不在左,简别左脉;不在右,简别右脉;不在左右之中央,简别脊柱,不在前后之中央,简别黄道;乃在前后左右四方之中央。又以其为无为法故,虽在此中央,却并无造作此坚固不变之中央,亦能任运而在虚空之中央,任运而在法界之中央,故能表法身。与一切有为法有固定执持之中央不同。”此段含义,既确定中脉的明行位置是在体内前后左右四方之中央,就不必去观想脊柱,又教人以无造作、无固定执持的心态去观想,任运、自然、常寂, 归于明空,明空方是中脉的本体,方是中脉的正位。如果无明妄动错乱,中脉即不得其正位。

  三 色相

  一般来说,中脉是淡蓝色;另一说整体是蓝色,外白内红,粗如笔管,上直至头顶梵穴,下至宝珠头(龟头),但观想时只观到密轮(脐下四横指处)。中脉大小可随意观想,但原则上愈细愈好,初步可观成吸管粗细,如果观不岀来,可观成手臂粗,再逐步观细。中脉有四相:

  (1)直,像芭蕉的树干;

  (2)内部红润如鲜血一样;

  (3)纯净,如烛焰一样透明;

  (4)像莲花瓣一样非常柔软而有弹性。

  《甚深内义根本颂自注》说,中脉自密处至头顶相连,上端有“杭”字,白色,为精本体,为父所得明点, 大如芥子盖其上;脐下有“短阿”字,红色,为血本体,由母所得明点。“短阿”、“杭”之中住有第八识,及其所依命气充满,中空如虚空。

  《中黄督脊辨》说,中脉从七轮之中心贯穿而过,下起杵轮,上止肉髻轮,中间普通五轮,皆以中脉为中心。其各轮之基本二辐,或四辐,即在中脉内。由此分岀之支分辐,乃得构成本轮;由此各轮再分出,乃得七万二千脉,遍于全身。

  格桑・嘉措格西著、崔忠镇译《大乐光明》一书说,沿着中脉分布有十个入口,列举如下:

  (1)中脉上端:两眉之间;

  (2)中脉下端:生殖器尖端;

  (3)顶轮中央:位于头盖骨顶尖的地方,即发际八横指处;

  (4)喉轮中央:近于喉咙后面;

  (5)心轮中央:位于前后背之间;

  (6)脐轮中央;

  (7)密轮中央:位于脐下四横指处;

  (8)接近生殖器尖端之中心;

  (9)气轮:额轮之中心,有六瓣;

  (10)火轮:位于喉、心二轮之间的脉轮中央,此轮有三瓣。气可由任一入口进入中脉,正如从各门可以进入房屋一样。

  四 无为法

  观修中脉,属无为法,即离开因缘造作之法。《中黄督脊辨》为中脉作定义云:“中脉,无为法,表法身。依菩提心、中观见,修二无我空性,及密宗果位方便所开发。由此脉开发,显现法身空性;与大乐相合,则证报身;与大悲相合,则证化身。惟佛家密宗独有。”此一定义,旨在将行者对中脉的观修,与其他学派对脊柱的观修区别开来,因对肉身脊柱或内或外的观修,便难免具身之见执,不脱有为法。观修中脉之无为法,心住正见及心安空性时,其脉自现,经过自然任运,得见无云晴空,法身光明显现。

  陈健民上师在《中黄督脊辨》一书中,谈到他修持中脉无为法的经历,他说:“中脉为无为法,离于造作,任运能为点,能为线,能为球体。能为点者,最初即生于心轮部位之中心,其后七轮岀生,皆依中脉为中心。能为线者,或细如马尾(丝), 或观如麦秆,或如臂,或等身,或如虚空,或遍法界,乃至完成法身,皆此中脉。此法身光明显现,如无云晴空时,上下四方皆无云晴空也;则明明一大而无外之球体矣。此作者本人经历多次,可以证实。有时此包罗法界之大圆球中心现一直线,直贯此球体,此正是中脉才显,圆球犹留形影之初兆。此种记录,丹书中作者尚未及见。又此无云晴空之球体,或如黄昏时之虚空,或如黎明时之虚空,或如黑夜之虚空,作者亦曾历多次。丹书中曾遍阅道藏精华,尚未及见。”

  陈健民上师在其《沐恩集》一书中有其所编《荡通借波祖师中脉观想歌诀》云:

  (1)麦秆中等竹,马鞭麦秆复。

  (2)臂大马鞭缩,竹筒臂大复。

  (3)中脉充全身,次观竹筒缩。

  (4)初观随心大,次观全身大。

  (5)中脉充虚空,次观马尾中。

  其义为当行者观想自成本尊身之中脉,其大小观 如麦秆、马鞭、中等竹筒(如手腕大小)、臂大(上臂大小)或马尾中(极微细)时,本尊身则观如肉身大小;中脉之大小如全身(两肩之宽)、虚空或随心大(即尽量扩大观想)时,本尊身亦依肉身与麦秆大小的比例而放大。此五段口诀,依次序分五口气修之。前三修柔和瓶气;后二修猛烈瓶气。每次皆于气吸满后,再依口诀观中脉的涨缩。观时若能再吸气则吸之,但不可漏气。若漏气需重新来过。

  五 中脉开发十相

  开发中脉之功德,至高至大。修持一切密法要获得圆满成就都离不开中脉的开发。语云:“气不入中脉,而说得证菩提者,绝无是处。”故中脉被誉为“成佛之脉”。

  《中黄督脊辨》列举了中脉开发十相,可供学者检讨:

  ⑴ 烦恼与菩提无别;

  ⑵ 力大无比,飞行自在;

  ⑶ 无云晴空相续现起;

  ⑷ 一切禅案真理无不了达;

  ⑸ 具足无漏通;

  ⑹ 超岀时间、空间之限制,大悲事业所行无阻;

  ⑺ 通达三世智;

  ⑻ 无念光明大定相续不断;

  ⑼ 烟等十相前行早已具足;

  ⑽ 安乐充满,涅槃轮回无有分别。

  第二节 左脉和右脉

  在中脉两旁,有左、右二脉,夹持中脉。左脉白色, 右脉红色,如瘦羊肠,大小如中脉的四分之一。两脉下端直至脐下四横指处,与中脉汇合,形如的的下半部。三脉平列笔直,相隔约二横指许。两脉上端,经两耳际后,出至两鼻孔。

  像中脉色相一样,对左、右二脉的色相,有多种说法,现分述数种,以备参考。

  《喜金刚本续》说:人体有三条主脉,即中脉、左脉和右脉。左脉名拉拉那,称为日脉,代表智慧,内流着菩提;右脉名惹沙那,称为月脉,代表方便,内流着血。

  《甚深内义根本颂自注》说:“彼左右之二脉者,从脐分开腰上勾,转到心间复展开,到胁之后复到喉,由颈复升于顶轮,从此乃达二鼻孔,于脐合处下分开。”

  《大乐光明》说、紧贴中脉两侧,间不容入的是左、右二脉。右脉是红色,左脉是白色。从脐到头顶,这三脉直立且紧贴。左脉继续降至脐以下,它微弯向右,稍离中脉,到了生殖器尖端与中脉再接合。在这里左脉的功能是持、放精、血、尿。右脉继续降至脐以下,它微弯向左,终端于肛门尖端,在这里它的功能是持、放粪便等等。右脉又叫太阳脉、语脉、主观持者脉。最后的这个名称,指岀流经此脉的气可以使和主观的心有关思维生起。左脉又名月脉、身脉、被持者脉。最后的名称指岀流经此脉的气,可以使和客体有关的思维产生。”

  陈健民上师力主观修左、右二脉时,直线而下,不作左右旋转,纠缠脉轮。他称此乃升凡脉为佛脉之法。他在《事业手印教授抉微》一书的《甚深内义之检讨》一章中指出:“左、右二脉,亦因修气功而必直线而下,不作左右旋转,纠缠五轮之状。修气功时,当调直此二脉,如再作纠缠五轮之想,则必加重五轮之系缚,对于开发五轮反增障碍。该书(指《甚深内义根本颂》)及其他圆满次第,亦多说左右展开成大弧形状,而非左右直线而下,此与口传观想不同”。他在《中黄督脊辨》一书也指出左右二脉的修位,与印度教的住位不同。他说,印度教观修左右二脉,互相纠缠于中脉之五轮,故左脉不得全左,右脉不得全右。于是释迦佛升华之,观修左右二脉正直而下,从二鼻孔,绕两耳后,下二肺、二腰,会于密处而入中脉。如此调整,故能使业劫气入住中脉,转智慧气,令中脉不受五轮外脉之纠缠,而得开发,故证取果位三身极为顺利。陈健民上师的这些见解和主张,实为学者观修三脉,提供了升华密法的方便法门。

  第三节 脉遍全身

  密宗认为,人体中共有七万二千脉,这些脉都是在母亲怀孕期间,逐渐地从胎儿的心轮形成的。在这些脉中,最主要的是中脉、左脉和右脉。最初当胎儿还在子宫时心轮形成的脉共有五条,接着又增加三条, 成为所谓心轮八条本脉。这八条脉再各分出三条支脉,成为二十四脉,配二十四处坛城。这二十四脉同样再各分出三条支脉,就成了七十二脉。七十二脉再各自分出一千脉,就成了七万二千脉。此外,还有微细脉,数目三百五十万,每一微细脉生一毛孔。

  心轮八脉特别重要,由它们发展而岀的脉遍布全身。心轮八脉(瓣)以基本及中介等方向排列(以东为前方),每一脉(瓣)中主要流着特殊元素的支持气(见表一)。

  二十四脉也是全身脉的一个重要系统。据《大乐光明》一书说,二十四脉又分成三组,各有八脉:第一组叫心脉,蓝色,其中主要是气流经过;第二组叫语脉,红色,内含大部分的血或红明点;第三组叫身脉,白色,内含大部分的白明点。每一脉各走向身体不同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是观想赫鲁噶身(双身像)坛城的所在。这三组共二十四脉的外伸尖端走向为:

  (1)前额发际;(2)头顶;(3)右耳;(4)颈后;(5)左耳;(6)眉间;(7)两眼;(8)两肩;(9)两腋下;(10)前胸后背;(11) 脐;(12)鼻尖;(13)嘴;(14)喉;(15)心的胸背之间的区域;(16)两睾丸;(17)生殖器尖端;(18)肛门;(19)二大腿;(20)二小腿;(21)八指及八趾;(22)两脚踝之正面;(23)两个大拇指及两个大脚趾;(24)二膝。

  陈健民上师认为,在观修上应加抉择,无关气功、本尊身的修持的脉轮,实无观想的必要。他在《事业手印教授抉微》一书中秉其升华凡脉为佛脉的一贯主张,指岀了观修脉轮的大致范围、途径和重点。他说:“经过(左右)两脉,开岀二十四脉,配二十四坛城。由中脉旁开横脉,构成各轮脉。凡修二灌之气功者,只观四轮,则顶、喉、心、脐而已。拙火即位在脐下,其所以不观密轮者,恐下出气降下太多太低,出生遗精等病。其后气功加强,能控制明点,为修事业手印四喜四空, 必运用第五之密轮及杵中之两轮;如是则为五轮,或为七轮。如因年老,当练习破瓦开顶法,则在顶轮上再观肉髻轮,如是则成为八轮矣。由各轮发岀横脉,遍及全身,则为七万二千脉。因修拳法,令全身脉开张,手足四肢各观三轮,如肩、肘、腿、膝、颈关节处,各观一轮,配十二月。又于指趾二十处,各观三小轮。所有全身之脉,即此可谓完美矣。至若其他脉,各有名称位置,然无关气功本尊身之修持,实无有观想之必要。顾名思义,无非说明凡夫成身之各脉,此与修本尊身毫无关系也。”他又说:“因此佛身脉与凡身脉,应明显说 出,不必将凡身脉之无关修持者多所介绍,因各圆满次第大都于述及凡夫身脉,有一大批名义位置各有出入之名词,出现书中,既不能辨别孰为是,又无关系佛身之修习,拙见以为不必深加考究。”

  按陈健民上师以上开示,反观在国内汉地极少有人修习事业手印,则观修脉轮,有三脉及顶、喉、心、脐、密等轮,也就差不多了。

  第四节 脉轮

  由中脉分岀的支分脉,形如轮辐、伞骨,称为脉轮。经常观修的最主要的脉轮有脐轮、心轮、喉轮、顶轮四轮。它们的构成见表二。.

  以上四轮,加上密轮,称为五轮。密轮位于脐下四横指处,又称为育乐轮,由中脉分岀脉瓣三十二,向下弯如张伞,其中心形状为三角,色红。

  以上四轮,加上眉间轮与密杵轮,称为六轮。眉间轮位于两眉之间,有脉瓣六。密杵轮位于生殖器尖端, 有脉瓣七。在此七脉中,杵之上头有四脉,为密处之根,即脐下所以能生拙火者;在中脉下端,有三脉,能收放大小便及明点,合为七脉瓣,皆在密处,发出遍杵全体。

  前述所谓五轮,加上风轮、火轮、宝轮,称为八轮。风轮位于眉间,性相与上述眉间轮同。火轮位于喉轮与心轮之中央,有三脉瓣。宝轮位于宝珠头(密杵尖端)之中间,有八脉瓣。

  《大乐光明》一书介绍了观修脐、心、喉、顶四个脉轮的方法。观想四轮要在观想三脉特别是中脉明显、坚固以后;要把各轮脉瓣直接连在中脉上,而不是由左、右脉发岀。观想首先从心轮中心的不坏明点出发。把不坏明点观成豌豆大小,白色微红,放五色光芒,但范围不大。然后将此明点观为你自己,身为明点的行者,沿着中脉在四个脉轮作一次旅行,观想清楚每一个轮的脉瓣,用明点所放五色光照亮每一脉瓣,将脉瓣所有可能的毛病如萎缩、结团、阻塞等加以矫正、疏 通、调柔。观想完毕后回到心轮,观想五色光从心轮八瓣扩展到全身七万二千脉,使全身之脉柔软、通畅、清净,最后再将光收回代表行者自己的不坏明点中。

上一篇:前言 ▎第一章 绪论《藏密脉、气、明点观修》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