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6卷73笔记

创建日期:2024-01-25

  民俗学-楞严6卷73笔记

  卷六

  16安立道场

  16、4道场前行,三断心偷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诱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73场

  1、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佛陀告诉阿难,我们整个世界当中所有的六道众生,如果心不行偷盗,也不去偷盗——心里面不发生,行为上也不会发生,如果断除了一切偷盗,则不会依靠这种业力,在轮回当中不断地生死流转。

  所谓的“盗”不仅仅是盗,还有依靠一些不清净的行为来追求名闻利养,这个也属于“盗”。盗心,为了得到一些财富、利益,然后诈现威仪,以五种邪命来欺骗众生,这个可以说是盗心。就像“欺世盗名”,欺骗世间众生,然后盗取名声,盗取利养财富。现在世间当中很多以不当的行为来骗取众生有价值的一切财富,这是一种盗心。

  2、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阿难你要修持三昧地的话,本来必须要离开这些尘劳、障碍,不过你的盗心不除——偷盗的行为和心没有除去的话,那滚滚的红尘当中怎么会获得出离和解脱呢?绝对不可能的。

  3、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

  纵然有广闻博学的智慧,或者如如不动的禅定现前,如果这个人没有从根本上断除偷盗的心和行为,最终的下场一定会是落入邪道当中——邪魔外道或者是妖魔鬼怪这样的众生当中。

  前面是魔道、鬼道,现在是邪道,落入这些当中去的话,不可能获得解脱。

  4、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禅定智慧比较多的上品者,如果你不断偷盗的心,那造的业比较严重。这样一来,上品者最后堕入到什么呢?精灵鬼。精灵鬼经常吸取日月、山川大河的精华,相当于一些山神、树神、水神,各种土地神,这些之类。他们是非常敏感的。

  禅定和智慧中等的这些人,就变成了妖魅。“魑魅魍魉”,他们经常吸收人和动物的气息、营养,经常害众生。

  下品的,他们堕入了邪人,具有邪知邪见的人当中。

  很多的鬼魅、很多的鬼魂,很多这样的鬼神,经常被他们缠身、阻扰,已经变成了他们的附体。

  这些鬼神、这些具有邪知邪见的群体,实际上他们也有自己的眷属、徒众,他们各自都称自己成了无上道。

  5、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

  我灭度以后,在未来末法世间当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这些妖魔鬼怪、邪魔,以各种方式,特别特别的兴盛。

  6、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

  他们把自己不合理或者欺骗、狡诈的这些行为,或者自己内在的烦恼全部都隐藏起来,然后在别人面前开始装模作样地显现为善知识。这些人各自都说自己已经获得了出世间很高的一种境界。

  7、诱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这些人特别精通诱惑、欺骗没有知识的无知之士——老百姓,他们没有文化、不懂佛教教义,经常在他们面前说一些恐怖的语言,做一些恐怖的行为:“你没有这样的话,你会堕落的,护法神会惩罚你,佛陀会惩罚你……”,让他们产生一些恐惧心,最后这些人去过的这些地方,无知之士家里的财富全部都耗尽、倾家荡产。

  佛陀在这里授记,未来的时候,有些人用一些善巧的方法,经常说一些看起来非常有道理、实际上唯一为自己的发财、名利的目的。使很多人对三宝失去信心,人财两空、一无所有。

  8、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

  佛陀原则上教诫所有的比丘、出家人,就随着自己的缘分,今天往东边去,明天往西边去,直接这样去乞食。乞食的目的是什么呢?令自己舍弃这些贪欲,最后成就菩提。佛陀当年要求他的出家弟子们随缘去施主家里化缘,这也是先断除自己难以割舍的贪心,最终获得菩提道。

  “循方”,并不是固定一个有钱有势力的施主,你经常去盯住他,经常关注他。不是这样的,而是随着自己的缘分去乞食,没有要求必须去哪一家。

  佛陀为什么让大家乞食呢?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让大家培福。让大家种下福德;第二、灭除傲慢。因为你去乞食的话,不会有傲慢心;还有了知自己身体的痛苦;还有去除执着,对家人、财富的执着等等。

  9、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佛陀对这些比丘们的要求是什么呢?不要开火做饭。把人生剩下来的这部分,相当于是一个旅客一样在三界当中漂泊。应该是一次性的往返,这次去了以后无返,同最后有者一样。不是永远不断、反反复复一直在这个轮回当中。

  佛陀说,出家人今生基本上以简单、知足少欲这样来过余生。像客人一般的身体在三界的旅站当中随意的去旅游,旅游的过程是一次性的,并不是来来回回,在很多天上人间不断地流转来回。

  让出家人不要贪着自己的施主、贪着自己的财物、贪着自己所谓的名闻利养。名闻利养的话,可以说是一种偷盗,这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佛陀要求出家僧人应该以这样的方式来生活。

  10、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

  可是有一些盗贼一样的人,他假借我的袈裟法衣,贩卖如来的教法,然后造各种各样的业,给别人口口声声说:“我在弘扬正法,我在这个道场做什么,我是这个道场的什么代表。”等等,招摇撞骗,做各种各样的事,欺骗信众。

  11、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那么这些人,诋毁或诽谤具戒清净的比丘是小乘道,他们在别人面前说:“这些是学小乘的、自利的,没有什么可依止的。我是学大乘的、我是学密宗的、我是学高深法要的”,让很多众生怀疑,最后误导无量众生造了恶业,让他们产生邪见,堕入无间地狱。

  12、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佛陀下面讲到燃指供佛:如果我灭度以后,有些比丘发决定的心,修三摩地,然后在如来的身像,佛像也好、唐卡也好,在这些面前,在自己的身上挖洞燃灯。或者在佛堂当中、上师面前,燃指供佛,烧一个指节,或者在自己的身上烧香烛。

  戒疤的习俗起源于元朝。在那个时期,蒙古皇帝奉佛教为国教,应该公元1288年,当时有一位志德和尚在传戒时,为了能代表自己的虔诚之心,于是让受教人于头上烧一个点为表记。后来有了接近好几百年的传统。八十年代的时候,相关部门废除了.

  13、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

  这样有什么功德呢?佛陀说,这个人如果能这样做的话,无始以来的宿业或者各种欠债,在一时间当中全部都偿还完毕,全部都已经还完了。长时间当中、永远离开了有漏的障碍。

  14、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这样做燃指供佛,舍弃自己的身体,虽然他没有完全懂得最无上觉悟的路——最高的境界他可能没有通达,但是这个人对法一定会有决定心,对法有不退转的决定心。

  15、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佛陀在这里说,如果这么微薄的一些因缘:身体的一个指节,身体上面打一个这样的戒疤,这个做不到的话,即便你已经成就了“无为”—有些比较高的、无为的境界,像阿罗汉那样的一些境界,但是这种境界很容易退失,然后退失到人间、天界来,还要继续偿还你无始以来的欠债,这些一定要还。那么佛陀说,就像我当时没有很好的还完债,得到佛果以后,还要去吃马麦还债,跟这个没有什么差别。

  《中本起经》,大正藏 No. 0196,后汉西域沙门昙果共康孟详译,卷下/佛食马麦品第十三:

  于时阿难承佛威神。知诸比丘心中大疑。因宜白佛。如来神妙。三达广照。知众生念。因缘所趣。不审何故食麦一时。愿佛开化散解众疑。佛告诸比丘。过去久远。时有大国。名曰盘头越。时世有王。字曰频头王。有太子。名曰维卫。出家学道。道成为佛。犹名维卫。相好威德。诸佛法一。所从比丘六万二千人俱。时父王饭佛及比丘僧。严饰幢幡。极世之珍。城内整顿。炜炜煌煌。时有梵志。清洁德高。从诸弟子。因事入城。顾问众人。有何异节。光饰乃尔。行人答曰。频头王子。得道号佛。今日当来。王及臣民。供养故耳。道士答言。世人甚迷。捐弃甘馔食此人为。如卿所说人者应食马麦。五百弟子。同声赞善。中有一人。而谏师曰。师言非也。若如彼言。此人德尊。应食天厨。佛告诸比丘。尔时高行梵志。则吾身是也。五百弟子。今若曹是也。时谏师者舍利弗是也。吾种此栽。于今始毕。告诸比丘。各护心口。慎无放恣。善恶随人。久而不舍。宜修明行。可从得道。吾所偿对。于此了矣。诸比丘。闻经欢喜。受戴奉行。

  16、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你教后人、世间人修三摩地、禅定的话,第三个一定要断除偷盗。断偷盗是我现在如来,还有过去先佛如来世尊的第三个决定——清净、明确、甚深的教诲。

  17、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佛陀告诉阿难,如果你没有断除偷盗,想修禅定是非常难的。比如一个人往一个已经漏了的水器里灌水,想把它灌满。那经过多少个劫、微尘数的劫,始终是不可能如愿以偿,不可能有倒满的时候。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修行人,不要经常以各种各样的假神变欺惑别人,不然的话,你的修行始终都是不会有成就的。

  18、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佛陀下面说,他的弟众,贪心、吝啬心、傲慢心、嗔恨心、愚痴心,这几个心态要断掉。

  首先是所有的比丘,自己衣钵以外多余的部分,为了断除贪心,那分寸都不要蓄。自己乞食得来的剩余部分,要布施饥饿的众生,这是断除吝啬心。

  19、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在大众当中,自己应该给大家合掌顶礼,这是断除傲慢心。

  有人用棍棒对你进行捶打,或者用语言谩骂你,詈骂你,你要想成是别人对我进行赞叹,不会伤心,这个是断除嗔恨的一种标志。

  20、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作为佛教徒,自己的身体也好,心也好,这二者全部应该舍弃。不要执着自己的身体,心里不要有贪心、嗔心。包括身体的肉、骨头、血液这些,尽量根据自己的情况,跟众生共享。

  21、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

  不应该以如来不了义的法,为自己辩解,做解释,觉得这些法对自己特别有用,并且错误地引导他人。

  不要用如来不了义的这些法来为自己辩解,给自己找各种各样行持非法的理由。以这种方式误导别人,误人子弟、以盲导盲,这是不合理的。

  22、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这里应该是总结,藏文当中把它翻译成:“佛陀赞叹,这种人能获得真正的三摩地。”

  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佛陀已经印证这种人能得到真正的三昧。

  23、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以上这些关于偷盗的方面,如果按照我所说的,那肯定会得果,这是佛说的语言;如果没有按照我说的那样,还要装作佛说的,那是魔王波旬的语言,后果应该自负。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佛陀的甚深密义。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6卷72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