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9卷100中1笔记
19魔境五十
19、3魔境五十,色阴十魔
19、3、1色十魔一,身能出碍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100场中部1
1、阿难当知:汝坐道场,
佛告诉阿难尊者,你应该明白,摆坛城,自己修行,或者说自己禅定,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是道场。
2、销落诸念,
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所有的分别念全部都不生起,所有的妄念全部都泯灭,全部都毁坏。
3、其念若尽,
这些妄念,比如说贪心、痴心、嗔心,还有其他的善心、无记的心,所有的这些心全部都尽了以后,
4、则诸离念一切精明,
离一切念头,不杂而精,不昧而明。
在禅修的过程当中,远离了一些杂念,远离了一切分别念的时候,真正见到了一种明心见性也好,或者说是这样的精明真心。
5、动静不移,
这个时候,动和不动无二,动和不动都没办法动摇——从外境方面讲,动和静都没有。
6、忆忘如一。
从有境自己的内心方面讲,心的生和灭完全都是平等的。“忆”指的是刚产生的心,一直想往昔怎么怎么;“忘”是灭境,什么都没有了。
你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性的时候,远离一切分别念,而且自己对自己的心性光明完全明白,这个时候,动、不动、生、灭,或者说分别念,不分别念,修、不修,光明、不光明,一切的一切都没有戏论了。
当真正认识到远离一切分别念的当下的心性的时候,动和静也好,忘和忆也好,完全是平等的。
生和不生,本体上完全是一样的。外境方面的动和静、有境方面的明和空、忆和忘,也是一样的,都是了不可得。这种了不可得也不是一个单空。
7、《楞严经》跟显宗其他的经典有点不同,相当于是《宝性论》一样,这里面讲了很多密宗光明方面的一些教言。有时候讲精明,有时候讲光明,有时候讲妙明真心,经常出现一个“明”。这个“明”,从众生乃至诸佛之间,心性不灭。明的这种相,在大圆满当中经常讲,“明相不灭”、“明分不灭”。
8、当住此处,入三摩地。
安住在这样的境界,入三摩地的时候,有两种情况。
刚开始入定还不成熟,虽然有眼睛,但是还没见到色法;然后禅定到了一定的阶段,又进一步的深入,那个时候就像有眼人看到色法一样,有两种情况。
9、如明目人处大幽暗,
第一种情况,初学者入三摩定的时候,他眼睛很好,但是他住在黑暗当中,要么一个黑暗的屋子当中也好,要么漆黑一片,就像二十九号晚上。
10、精性妙净,
那个时候,精性虽然没有灭,心的本性的光明、清净,没有灭。
11、心未发光,
但因为这个时候,你的心还没有真正的觉悟到,从外境方面的本来清净,你没有认识到;从内心方面,你的自性还没有成熟,你的禅定还没有深入。
12、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这种境界叫做“色阴区宇”,“区宇”有不同的解释方法,这里主要是讲覆盖,障碍。
没有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性,心的光明还没有发出来,外面的色法对你有覆盖的影响,不能见到万事万物的本体,这叫做“色阴区宇”。色蕴盖住了你的所见,没有真实见到一切万法的真相。
13、若目明朗,
下面是第二种人:如果禅定力有一定的加深,有进步,这样的话,相当于是一个明目的人。
14、十方洞开,无复幽黯,
他的所见范围没有什么阻碍,没有黑暗遮挡。
15、名色阴尽。
相当于是色阴已经尽了。不管是世间也好,出世间也好,对自己心的本来面目一点障碍都没有,完全都是能见到,这就叫做色阴尽。
16、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这种人则能超越劫浊。通达了色蕴,那就是超越了五浊当中的第一个劫浊。
17、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它的根源是什么呢?因为一切色法其实是坚固的妄想而造成的。
有十一种色法,五根五境,还有无表色,总共是十一种色法。所有色法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妄想。妄想慢慢坚固了以后,就变成色法。如果色法没有的话,妄心没有,妄心没有的话,那劫浊也是没有的。
18、色、受、想、行、识,每一个蕴有十个魔,总共有五十个魔。
19、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
色蕴当中的第一个魔,叫做身能出碍,身体能出妨碍。
佛告诉阿难,在修行过程当中,精细地去分析、研习心本来的光明。细致的研究,或者细致的分析自己妙明的心,微妙、光明的真心。
就像大圆满当中观察心的来龙去脉,心是哪里来的?中间住在哪里?最后趋于何处?这样分析。
20、四大不织。
认识到心的本性的时候,整个外四大和内四大,不会互相交织。
内四大的话,身体上有地水火风的四大,这是有情世界方面;外四大的话,器世界方面,也是有地水火风。本来是根境有碍的,但一旦你认识到心的本性的时候,根境双亡,所有的这些四大没有阻碍,没有阻碍的时候。
21、少选之间,身能出碍,
那个时候,短短的时间当中,很短的时间当中,身体能出障碍。
“虚融”,身体虚融了,像米拉日巴,火也不会烧,水也不会溺,他的身体停在悬崖中间也是无碍通彻。
22、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这个叫做什么呢?在境和心之间可以自由自在的出现,可以暴露无疑、现见,也就是说这种境界完全都是可以出现。
这种光明也好,这种心性的话,在外面的显现当中无有阻碍,可以显现。
23、斯但功用,暂得如是,
但这只是修行过程当中暂时的一种境界,并不是永远证悟,并不是永远的。暂时有一些神通、神变,而且虽然认识到心性,但就像云间的太阳一样,是暂时的。
24、非为圣证。
但其实这不是真正的开悟。
即使是开悟,也可能只是加行道当中暂时的一个善的境界。只是暂时出现的一种瑞兆、前兆,像黎明前的光一样。
25、不作圣心,名善境界,
如果你没有把它当做圣心的话,这是善的境界,这是一种瑞兆,好的一种相。
26、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是圣者,已经开悟了,已经解脱了,那已经入于群魔当中了,误入歧途了,很可怕的。
这是第一个魔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