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9卷102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5-04-22

  民俗学-楞严9卷102上笔记

  19魔境五十

  19、4魔境五十,受阴十魔

  19、4、1受十魔一,悲魔入心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102场上部

  1、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

  先是受蕴的总说,然后分别说十种阴魔。首先总说。

  佛告诉阿难,善男子、善女子修禅定的时候,更进一步的修奢摩他,也就是寂止。

  2、奢摩他中色阴尽者,

  有深度寂止的时候,最后发现色蕴已经尽了,色蕴魔也不见了。

  3、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这个时候会见到什么呢?好像自己的心跟诸佛的心没有什么差别,是“佛心同体”这么一个的境界,就像是明镜当中显现的影像一样,显得很明显。

  这应该是在一种觉受当中,不是真正开悟了“佛心同体”。只是自己好像跟佛的智慧没有什么差别了。

  4、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就像明镜当中见到的色相一样,虽然有所显现和有所得到,但不能用。因为明镜里面的水,没办法喝,只是一个显现而已。

  5、犹如魇人,

  用比喻来说的话,是什么样的呢?就像是梦中有一些鬼神压着你。

  6、手足宛然,

  这个时候自己的脚、手,全部好像正常一样,没有什么毛病。

  7、见闻不惑,

  当时眼睛也可以看得到,耳朵也听得到,一点都是不迷惑。

  8、心触客邪,

  但是这个心,那个时候已经接触到什么呢?客尘的邪魔,魇魅鬼已经干扰了。

  9、而不能动。

  被恶魔或者是什么东西压住了,自己明明清楚,身心是正常的,但就是动不了,怎么样动,也力不从心。好像显现上是什么都有,但是真正要运用起来的时候,就什么都运用不上。

  10、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那么这个名称叫做什么呢?受蕴受到障碍。受蕴是感受,因为有障碍,这种感受没有办法自由自在地运用。

  病的本体确实不存在、但还是很痛,这是因为有受的障碍,没办法离开病痛。

  11、若魇咎歇,

  正在感受魇魅鬼的破坏、危害的时候,如果危害离开了、已经尽了的话。

  被控制的受蕴,一旦离开了这个控制。

  12、其心离身,

  自己的心可以完全离开身体。

  13、返观其面,

  心出了身体,在空中可以观自己的面貌。

  14、去住自由,无复留碍,

  因为没有身体阻扰的原因,心不管到哪里,去也好,来也好、住也好,都是自由自在,无有任何的阻碍,没有留碍。

  15、名受阴尽。

  那么这个叫做什么呢?受阴尽。这个的时候,萨迦耶见身见已经尽了,不会再有大的执着。

  16、是人则能超越见浊。

  这个人受蕴已经尽了的话,那他已经超越了见浊。

  见浊是什么样呢?以前的见解很好的,慢慢慢慢,见解越来越浊了,邪知邪见越来越重了。但是如果受蕴尽了的话,你的见解会正确的。

  17、观其所由,

  观它的根源是什么呢?主要是“虚明妄想,以为其本”;前面的色蕴是“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18、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那么受蕴的话,是比较虚妄的、明了的这么一个妄想,作为它的根本。虚假的名相、虚假的妄想,组成了它的根本。

  19、色蕴是由色身的妄想而形成的,是很坚固的;受蕴也是比较坚固的,但它没有色蕴那么坚固,是从虚明的角度来阐述的。

  这以上是整个受蕴的总说,下面分别讲十种受阴魔。

  20、阿难,彼善男子,

  佛陀告诉阿难,有一些善男子不断的修禅定。

  21、当在此中得大光耀。

  色蕴已经尽了的缘故,出现了超越想象的大光明、大光耀。

  22、其心发明,

  这种光耀在自心当中可以发明、发现,自己的智慧跟佛的智慧没有什么差别。在光明当中,佛和自己的心一味一体。

  23、内抑过分,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你在禅修的过程当中,智慧的光不够,内明的、内在的心压制的比较厉害。

  禅修的时候,过紧,不够放松,过于的压制。

  24、忽于其处发无穷悲,

  忽然发现有无穷无尽悲的觉受。

  因为自己觉得好像跟佛陀的光明智慧无二无别,没有什么差别了;而看到众生,一个个那么迷茫,特别可怜,很痛苦,所以对他们发起了一种无穷无尽的悲心。

  25、如是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

  而且这个范围相当广,乃至看见的蚊虫、虻虫,特别弱小的蚂蚁,蝼蚁之类的众生,都像自己的亲生之子一样。

  26、心生怜愍,

  对他们生起极其强烈的悲悯心,生起无限的悲心。

  27、不觉流泪。

  看到可怜的众生的时候,经常情不自禁的开始流泪,热泪盈眶,特别爱哭。

  28、此名功用抑摧过越,

  这种觉受的名称是什么呢?它是精勤过度,用功过度,压抑过头,抑制过度,或者过度指责自己,这样的修行导致的。

  29、悟则无咎,

  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实际上没有很大的问题。

  30、非为圣证。

  要知道,这不是圣者的证悟,这种境界不是圣者的果位。

  31、觉了不迷,

  你觉了以后,就不迷了。这并不是证悟很高,只不过是修行过程当中暂时的一种觉受。

  明的觉受、乐的觉受、无念的觉受,什么样的都是暂时的。

  32、久自销歇。

  如果没有搞错的话,时间长了以后就会消失的。

  33、若作圣解,则有悲魔,

  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圣者的果位,那就完了,这个叫做悲魔。这个悲心,也是魔的一种幻相。

  34、入其心腑,

  魔已经变成悲心的形象,入到了你的心当中了。

  35、见人则悲,啼泣无限,

  它的外相是什么呢?见到人,就悲伤。看到人就哭,特别伤心。

  36、失于正受,

  那么已经失去了正念、正修、正定。

  37、当从沦坠。

  天天不在状态,即生当中可能堕入魔的眷属当中,然后下世堕入到三恶道当中。这是沉沦和堕落的相,不是个好事。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9卷101下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