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金刚经

民俗学-金刚经(涤)11品无为福胜分

创建日期:2023-04-06

  民俗学-金刚经(涤)11品无为福胜分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白话版42(11品)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42“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42、1注

  42、1、1须菩提:佛向须菩提说。

  42、1、2如恒河中所有沙数:比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42、1、3如是沙等恒河:如恒河中沙数之恒河。

  42、1、4于意云何:汝意若何。

  42、1、5是诸恒河沙:如恒河沙数,恒河之沙。

  42、1、6宁为多否:可为多么。

  42、1、7、须菩提言:菩提答佛说。

  42、1、8甚多:很多。

  42、1、9世尊:口头禅。

  42、1、10但诸恒河尚多无数:河沙之河尚且无数。

  42、1、11何况其沙:何况沙数,恒河之沙乎?恒河原名(歹+克)伽河,翻名为恒河,亦名为福河;是印度主要之流域者,水源从妙高峰而来,复名天河;妙高者,最高也;如中国长江与黄河。

  42、2解

  如来先说大身如须弥山王,复说恒河沙数、恒河之沙数,所言者,大而多也;学者应知,有相有执均是泡影;如上所喻,而非幻梦,悟者不信也;所谓凡夫,以幻入幻,幻幻不已也;不已,即无了也;所谓四相不无,生死从何了局耶?悲夫!众生不明了了,由梦而入梦也,所以梦梦无期;痛者!不识目前之大道,妄投自造之相网也。

  42、3偈云

  多沙多相多业报,无沙无相是道人,恒河沙河沙沙相,见相非相是佛言。

  42“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42、4注

  42、4、1须菩提:佛呼须菩提,是由譬喻而转实意。

  42、4、2我今实言告汝:佛言,我现将真实意义向汝等说。

  42、4、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倘若有善男子、信女人等。

  42、4、4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用七种宝贵物品,满那所有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中。

  42、4、5以用布施:以布满恒河沙数中三千大千世界宝贵物品,上献如来、下施有情。

  42、4、6得福多否:其布施之人,所得福报多么。

  42、4、7须菩提言:须菩提答佛说。

  42、4、8甚多:很多耶。

  42、4、9世尊:称世尊者,愿闻其要也。

  42、4、10佛告须菩提:佛向须菩提说。

  42、4、11若善男子、善女人:倘有生净信心男、女等。

  42、4、12于此经中:在此《金刚经》中。

  42、4、13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甚至单独受持本经中四句偈,乃至三句、两句、甚至一完句者。

  42、4、14为他人说:自能受持,复能向其他有缘之人讲解四句、三句等。

  42、4、15而此福德,胜前福德:此人福德,超越那人:用河沙数量的三千大千世界珍贵的七种宝物,上献诸佛、下济众生,那样的福德、果报之上,多而善之。

  42、5解

  如来先喻大身如须弥山王,复喻七宝无量布施无量相,此二喻者,问于菩提;然而菩UP提仅答:甚大、甚多。阅读者,当知有相必有尽。

  42、6偈云

  身大王山仍是相,无身无相性遍天,倘将有相转无相,何须常持金刚经,

  情施欲海比恒沙,情多福多沙河沙,福沙犹如沙数网,何时出网见金刚。

  42、7此42句,在师绝著《心经感·般若觉合刊》之般若觉中,“复加解”,现附后:

  般若禅林官网下载涤华禅师《心经感·般若觉合刊》2015第八次印刷版PDF文档,其中的般若觉部分;第138-180页(PDF页数)------第54-96页(般若觉部分页数)

  在“再论因果相”标题下:

  今复加解,以明其道义,此解与《金刚经注解》之解有别。

  经:“ 须菩提”一注,是佛唤须菩提的名字,叫他仔细、入神谛听其义。

  解:其实是佛唤我等诸佛子之义,切不可在沉迷不悟之中,执著贪、嗔、痴、爱、是我相。在人我是非中,下句希读者自参自联。

  见性颂:

  1、佛唤菩提莫推挪,本来呼唤咱自家,自家不识菩提相,千寻万找还是他。

  2、能知菩提本是我,何须再去寻找他,适因昨日吃醉酒,住在咱家寻自家。

  3、我等迷醉佛搀扶,仍问佛在那一处,倘知搀扶的是我,何须再问是与非。

  4、我若能明本来义,本来不须问本来,若明本来本是我,我佛如如是一参。

  若问:吃醉酒是何意?答:见、闻、思不觉。

  问:为何不觉耶?答:倘能见无见相、闻无闻执、思无思惟、若无一切惟,即觉……

  经:“ 我今实言告汝”二注,佛向须菩提说:“我今将真实之意义告与汝等,汝等当谛听、谛听!”

  解: 我今者,此时此刻也、当机之时也;我今者,真心告妄识也。

  实言者,无荒诞也、无虚伪也、无假冒也、无妄也,是真实言也。

  告汝者,的是告我也、是教导我等谛听下文之意也、是教导我等知其道义也、是教导我等知而能行、行而能用、用而能大用也。大用者,大觉也;大觉者,诸佛如来世尊也。

  解义颂:

  1、我今我明留不住,妄说多少假是非,告汝告他的告我,无我无他是实言。

  2、倘生净信名为佛,慧照诸识即成智,实实告我无我相,言言无妄妄亦真。

  3、若明世间是妄造,妄中的确有佛智,佛智通达满十方,三世慧命在一心。

  4、佛言我言无别相,虚言实言也无差,倘明真心即是佛,何须东参再西参。

  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三注,若有者,假若有也;若有者,比如也。善男子者,是无恶男性也,是生净信心男性也,是佛弟子也,是没有出家的男性也。善女人者,女性也,其他与善男子如如也。

  解:若六欲胜五阴者,多生男相;五阴胜六欲者,常为女形;五阴六欲皆胜者,多入三涂;五阴六欲轻微者,常为天人;五阴六欲甚鲜者,多证初、二、三果天;五阴六欲无者,常住道性大阿罗汉天;五阴六欲无无无不尽者,彼岸之人也。

  五阴者,五蕴也;五蕴者,1色、2受、3想、4行、5识也。

  六欲者,1眼欲见色、2耳欲闻声、3鼻欲嗜香、4舌欲尝味、5身欲著触、6意识欲中分别。

  种种是非相者,法也。我等佛子,1不可生分别心;2不可生憎爱心;3不可生是非心;4不可生两边心;5男性者,不可生贡高心;6女性者,不可生自贬心;7学佛者,当放下一切,提起正念;正念者,誓到彼岸也;到彼岸者,无有分别男女二性也。

  问:五阴六欲有什么区别性耶?答:六欲者,有起伏性也;五阴者,纯沉性也。深说甚广,希自参、自得为妥、为善也。

  余今将到彼岸,无有分别男女二性者。以“10、9参学” 庞居士公案而证之,再论其义,于下:

  所谓男女二相,从尘妄而生;尘妄尽时,即无诸相;无诸相时,即证菩提。所谓分别者,凡夫也;无分别者,道性天中、至圣也;无分别、亦无无非分别者,大觉世尊如来也。

  解义颂:

  1、凡夫分别复分别,初二三果无分别,道性更无分别相,如来分别非分别。

  2、男依六欲生男相,女从五阴成女形,倘无六欲五蕴尽,男男女女尽菩提。

  3、莫道起伏与纯沉,放下幻梦即菩提,倘能前进无退转,是是非非则菩提。

  4、若无男男女女相,无相无妄证菩提,菩提亦无菩提相,再再处处成菩提。

  经:“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四注,以者,拿也、使用也。

  七宝者,中古时代,以七宝为珍贵也;七宝者,1金、2银、3琉璃、4珊瑚、5玛瑙、6珍珠、7水晶。

  满尔所者,满足一切诸处所也。

  恒河者,是印度主要河流也,其形势者,如中国长江与黄河也。

  沙数者,是恒河沙的数目也,是恒河水中,河中沙的数量也。

  三千大千世界者,如天文家说,日在虚空银河系中,为一个很小的天体系统,以太阳为中心,包括月球、我世界的地球、以及九大行星、与无数的小星等,为一个小世界。有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有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由小翻中,由中翻大,如是三翻,故名为三千大千世界,略称号为大千世界。

  解:这节经文,如来先以有为、有相、有执而比喻,而使我等深入其觉境,而向须菩提、我等、我等须菩提,宣说其要之法之前题。

  前题者,是比喻,如恒河沙数大千世界、以诸世界中七宝之财富之多,以凡情而说,是无法计算。

  沙大千的七宝之财富,若用慧眼而观之:世界多者,妄想多也;世界多者,福罪多也。恒沙多者,烦恼多也;恒沙多者,生死多也。所谓,有相、有执皆是虚妄,倘无一切诸相执,一沙也无,何者?以颂解其义。

  颂言:

  1、七宝财富沙世界,含意布施福德多,妄我难舍福罪相,自作生死无解期。

  2、七宝满足沙大千,布施福大终有边,不若无福无罪相,其乐无穷亦无边。

  3、恒沙恒沙比福罪,恒沙恒沙生死累,倘无一粒恒沙相,是则名为证摩诃。

  4、善大福大生死大,生死大海报次多,六祖常说离二相,善恶皆无证摩诃。

  经:“以用布施”五注,这一句经文,是接着上句的经文语。所谓上句言:“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此句言:“以用布施。”

  以用布施者,以用恒河沙数量的大千世界、诸世界中的所有七种珍宝、以及一切之财富;以用布施者,普与、普赠、普送也;布施者,普献、普给也;布施者,上献诸佛、下馈诸有情也,有情者,凡有灵性识别者皆是也。

  结论,这样大施主、这样大善长者,其有福德与果报,可算多么大么?其意义解于下句中。

  解:以用布施者,用如是恒河沙数的大千世界中、所有的七宝财富,而布施诸佛、与诸众生者,是多多其多义;其有福德与果报,亦当如是,多多其多者。然而福德与果报,虽然多而大,其必有终,甚至大福德之果报,能享受于千百亿万年之久,至终必漏尽。

  以慧眼而观之,长短一如也,何者?幻泡影儿。幻泡影者,梦也;长梦短梦,一如是也;不悟不证者,何足道也?无漏者,论颂中。

  颂言:

  1、大善长者福报大 ,寿长财多子孙旺,任他享受千万劫 ,终必有期漏尽时。

  2、施与受施福报相 ,福报相中罪累多,昨鱼今肉明日酒,起心动念罪摩诃。

  3、世间举止因果相 ,浅悟之人尚不知,何况未悟更未证 ,如如是是凡夫多。

  4、老庞弃宝沉江底 ,无善无恶证道心,财宝施纳皆成相 ,无施无纳即正宗。

  经:“得福多不”六注,“不”作“否”。佛问须菩提:“得福多否?”者,是问上意也,是问“满恒沙数大千世界、以七宝财富布施之人”也,问是人得福多否?问这大施主,这样布施、这样舍财、这样普济者,这人福多么?

  解:如来以譬喻,比如有大施主、以大千恒河沙数之财富,上施、下济、普馈一切诸有情者,其人福德与果报,云何解?……希阅读人参。

  颂言:

  1、施宝如布生死种,扬汤止沸有何功?倘明釜底抽薪意,放下屠刀证法身。

  2、如人口渴饮毒酒,喻人身寒脱棉衣,如是颠倒如是相,未悟未证焉能知?

  3、财宝本来是幻梦,富贵荣华转眼空,倘能放下识心相,色身即是如来身。

  4、识心犹如大海涛,大千七宝水上沤,若无识心沤即水,万法如如复如如。

  经:“须菩提言”七注,是须菩提答复如来所问之意也。

  解:须菩提言,与本甲、阅读人是三无差别,何者?

  其心倘无相,我即须菩提;其心若生相,我即非菩提。若明此道义,行住与坐卧、洒扫及除粪,无不是菩提。

  其心倘生相,我即非菩提。智者无智相,无妄即菩提,复名得菩提,更无所得相,在在处处尽菩提。若言菩提名与号,仍然是相非菩提,无言、无字、无名相,是名是菩提。

  颂言:

  1、菩提本无菩提相,倘生一相非菩提,无相菩提超法界,形形色色尽菩提。

  2、自是菩提亦非是,非是菩提亦是非,是是非非非无尽,非非是是是当前。

  3、倘睁一只智慧眼,尘尘刹刹尽菩提,以及九幽十八界,无有一处不菩提。

  4、若寻菩提无处觅,无寻无觅即菩提,无寻无觅无求相,其心其性尽菩提。

  经:“甚多”八注,甚多二字,是须菩提答复前句意;是答复佛说“用恒沙大千界内之七宝布施者”之人之义也;是须菩提答复如来所问之意;是使其现在、未来九类众生、有缘之人,明其至要之义也。

  解:甚多者,极多也。菩提答佛“甚多”者,勉强而答也;勉强者,佛以有相凡情而问菩提,菩提已知如来寄水行舟之义也,是故而言“甚多”也;答“甚多”者,希其如来续解其义也;所谓我佛菩提发大慈大悲之真心,发心者,如如是问,故如是答也,是依冀如来解其至要之义也;至要之义者,使诸众生得明其此义之道也。

  颂言:

  1、佛冀菩提明其意,菩提冀佛说妙谛,当明佛与须菩提,微妙安排度未来。

  2、菩提答佛甚多意,我当再答与谁参,答与不答两不住,我佛菩提是一参。

  3、我若无念我菩提,倘生一念非菩提,无是无非无一切,是则我佛我菩提。

  4、无人无我见性佛,人我相执即众生,人我是非尽抛尽,是名本心是菩提。

  经:“世尊”九注,世尊者,是佛别号也;菩提称“世尊”者,心仰、而言之于口也;菩提称“世尊”者,希佛宣说施财、施宝之人之意义也。

  解:世尊者,如来别号也,是须菩提心生羡慕意、生敬仰之心而言之于口也;世尊者,是世出、世间皆尊而敬之之意也。

  世出者,是超九有、拔三界、住兜率之天之人也;是了生脱死、不入九类轮回之人也;是彻悟彻证、见性明心之人也。

  世间者,是四生、九类、十种、十二性别诸众生相也;世间者,是具足贪、嗔、痴、爱、杀、盗、淫、妄之人也;世间者,是作善、作恶、种种性别之人也,以及三涂、八难、地狱、鬼、畜生之类也,甚至形形色色、善善恶恶诸众生相者,皆名为众生也。

  世尊者,如上诸色诸类,无有不尊而敬之者,故名为世尊也;亦名为大觉世尊,大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亦名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知、无所不觉,故名为大觉;世尊,是佛,是如来也。

  颂言:

  1、世出世间希中希,大觉度生无度期,无所不觉遍三世,无所不知满十方。

  2、天上天下皆尊敬,九幽十类尽归依,菩度十方续三世,绵绵无期遍性光。

  3、世尊性光超千日,千日不及世尊光,千日之光有暗处,佛光无暗亦无双。

  4、倘能彻悟真常性,刹那刹那见性光,无断无灭亦无相,如来慈性放慈光。

  经:“佛告须菩提”十注,佛向须菩提说,佛向一千二百五十弟子说。

  解:1佛向天上、天下一切众生之类说;2佛向尽十方、续三世一切众生相说;3佛向我等佛弟子说;4佛向某甲而说;5真心向妄心说;6本性向九类性相说;7灵识向分别识说;8本灵性向本魂魄说;9正向偏说;10直心向曲心说;11以无我相心向五阴、六欲、十八界、廿五有心说;12戒、定、慧向贪、嗔、痴说;13地狱、鬼、畜生向杀、盗、淫说;14菩提向烦恼说;15无向有说。

  说与非说,非一非二,非离非即。我等住于世间,所见、所闻以及香、味、触,无有不是“佛告须菩提”,倘能悟证后“即见”。

  颂言:

  1、如来性光如觉镜,无有一处不如如,普照三世无照相,常觉十方在一方。

  2、有人倘无一切相,连绵三世住十方,所谓一切随心转,转佛无相妙法轮。

  3、灵识与佛本无异,迷悟不同性别差,倘明众生即是佛,妄转灵觉即世尊。

  经:“若善男子善女人”十一注,若者,倘若有也;若者,假如是也。

  善男女者,无恶为善也;无贪、嗔、痴、欲、爱为善;无五阴、六欲、十八界、廿五有为善;无诤者为善也;无妄为善;无四相为最善之中最善。

  解:善男子者,按世俗而言,世俗之善者,孝上、悌中、爱下者为善;言不失信失义、体不失礼失节为善;尊夫敬妻为善;顺上睦下、扶儿携女为善;行止举动无失其时为善;昼夜时时刻刻无失善念、善意者为善;专利一切人类及诸物、诸相者为善;对微细众生以及微细财物一概无伤害、无浪费者为善;无损坏心者为善;随善而举、遇恶即避为善。

  然而,世俗之善,非善非不善,何者?非善者,幻泡之善也,非真、非常、转瞬即无,故名非善;非不善者,其幻泡中有无量真常、秘密莫测奥力、妙善之道义。

  无慧眼者,莫可能知、莫可能见、莫可能明其道义者,更莫能证,焉能得其妙用耶?所谓悟与不悟,有天渊之别,而非凡夫之所能知、之所能见、之所能明、之所能觉也。欲想得入悟证道义者,当放尽识心相。放识心相者,无四相也。

  然而,世俗之善,多含八苦之意。所谓得其解脱者,甚难也。八苦者,1生、2老、3病、4死、5求不得、6怨憎会、7爱别离、8五阴炽盛时,亦名八苦交煎。交煎者,彼伏此起,与多种苦交叉,不可能免。

  欲免者,必须学佛最上乘之道义者,否则,焉能出世间、而至无生之觉地耶!无生者,无生其心也;无生其心者,无生一切妄想、是非、杂念之心也。而非无其清净无为、妙湛之真心也,是名为到彼岸之心也。

  出世之善、之道者,当以无四相为中心也。欲无四相者,以无欲为善,以无求为善,能见无见相,闻无闻执,思觉等等亦复如是。

  欲无四相者,必须八风不动也。八风不动者,不被八识妄念所转也。八识者,1眼之所见、2耳之所闻、3鼻之所嗅、4舌之所尝、5身之所触、6意之所动、7识所分别、8隐藏。是非相者,其心不被八识所转也;八风者,1誉、2讥、3爵、4辱、5荣、6枯、7得、8失也。其八风临于耳目之前,其心不动亦不转者,为八风不能动其心、更其性、迷其识也。

  倘有妄魔而来者,必须来一斩一、来双斩双。古德言,魔来魔斩,佛来佛斩。是故,我当用其真心之宝刃,斩尽斩绝天上、天下一切诸类诸魔,方为如来之真子、诸佛之嫡儿。否则,彼岸虽在目前,亦无其门可入,焉能进其室、而升其堂、坐其座耶?而见本性佛耶?

  总结,上章所言者,诸如是类之义者,犹如到彼岸之宝筏。行者乘此宝筏,直至彼岸时。到彼岸已,当舍宝筏,方为究竟到于彼岸也。

  续解:善女人者,其善之意,亦如上章解善男子之道义者,一如是也。六欲胜五阴者,多作男相;五阴胜六欲者,多是女形。女欲成男者,当空五阴也,五阴者,1色、2受、3想、4行、5识也;能空少许五阴者,即成男性也;能空半数五阴者,即证初果也;能空多余少五阴者,即证二果也;能空尽五阴者,即证三果也;能空尽无余五阴者,即证道性也。道性者,大阿罗汉也;大阿罗汉者,预到彼岸之人也。

  所谓五阴空时,六欲不无、已无尽也。

  女性者,五阴炽盛也,五阴炽盛者,其性沉沉绵绵而无断也;男性者,六欲强固也,六欲强固者,其性起伏升沉而不绝也。

  所谓六欲无时,五阴不空、亦空尽无余,何者?所谓纯阳无生、单阴不育也,即是阴阳二,无一即无二也。

  男、女二相倘无分别、无憎、无爱,其见、闻、思、觉无有不归真如也,所谓彻底放下、立地成佛也,其时无求到彼岸者,亦已登彼岸也。

  颂言:

  1、老庞夫妻和儿女,善男善女应承当,倘明居士大道理,彼岸真如在故乡。

  2、善男善女是佛儿,当体慈父付嘱心,男女倘能无四相,是则名为报父恩。

  3、男女学佛勿偷闲,偷闲即是九类相,刹那刹那无著相,龙华会上辅弼人。

  4、男男女女读金刚,六祖赞扬世无双,倘能解透四句偈,今身一定到故乡。

  经:“于此经中”十二注,在此经中,在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中之意也。金刚者,坚强锋利也;般若波罗蜜,翻中国文字,智慧到彼岸也;经即径也,经即大道也,经即如指南针也,经即方向盘也。

  解:于此经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中也;于此经中,在某甲真心、本性、灵识之中;于此经中,是经在三藏十二部经之中,最为最上乘之经;于此经中者,惟《金刚》与《心经》最尊、最上、最为第一之中第一。

  第一者,入道捷径第一也;第一者,迅速无比第一也;迅速者,单持四句偈等即能了生而脱死也,故名为第一。略释其义于下:

  金刚者,比如金刚石也;金刚石者,性洁而体强、坚固无比、硬力无双,而不受一切诸物之所制伏、而能制伏一切之物,即能破坏一切诸相、诸执,其性见“1、2解、1、3偈云”。

  颂言:

  1、于此经中持一义,天上天下尽侍从,无见一义侍从相,是则名为持金刚。

  2、降伏妄心无降相,妄妄皆是妙金刚,诸妄莫入无我处,在在处处见金刚。

  3、无我能断三世业,无相冲破天中天,无无无中无无尽,是名能转妙金刚。

  4、金刚经即金刚心,彼岸的确在真心,真心亦无真心相,真心无相性胜天。

  经:“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十三注,乃至者,倘能也,假若也;受者,真心接受金刚之妙意也;接受者,不妄也,亦不退转也;持者,坚持不懈经中至理之要、之义也,刹那刹那持而不放、不逸也;四句者,自选其妙也,以合本心之宜为妥、为善也;等者,三句、两句、或一环节也,宜自选、自得其义为善中之善也。选而得之,终身而持之、用之,昼夜不忘其宗旨、不离其妙用者,此人即名为预到彼岸之人。

  解: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倘无我相时,全概而无遗也;倘无我相者,即得全经之要、之道、之义也;倘能刹那刹那无失其时、无失其心,即为常持四句偈等也。

  当知无我相三个字,是法、报、化三身如来佛口亲宣妙中之妙义也。我等佛子,倘能执持到底,执持之人即为应身如来之一也,与诸如来并合为四身也。四身者,法、报、化、应四身如来也,其四身如来,诸佛子勿可失其至要之义。

  所谓三藏十二部经中,以无我相为中心、为纲领也。我等佛子,当以无我相为中心、为纲领。无我相者,是直达彼岸捷径之中大道也;无我相者,是最上乘中最上无比也,即四句等。

  所谓初果已断见惑,二果已断闻惑,三果已断思惑,道性即四果已证无诤,是故须菩提言:“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者。然而诸如是类,仍未得其无我相之道义者,何也?

  所谓如登五层之塔,初果登其基层;二、三果登其二、三之层;大阿罗汉,即四果,登其第四层之塔。大阿罗汉虽登第四层之塔,仍不明第五层道义,何者?未得无我相也。倘证无我相时,即为已登最高峰第五层之塔顶也,方名为出世间、不入轮回之人也。“登”即“证”。

  参禅者,有人参数息观;有人参白骨观;有人参拖死尸是谁;有人参念佛是谁;有外道,执著诸相参者,甚多,而不可尽宣。

  初参者,不明禅定之人甚多,而不明:

  1、何者为门外?凡夫?外道禅?

  2、何者为有为?有相?有执禅?

  3、何者为大德?国师?与初果禅?

  4、何者为二果?三果?不来禅?

  5、何者为六祖道性?以及如来禅?

  所谓不明禅味者,不鲜。希诸参者,常阅《金刚经注解》,日久月深者,即明其道性。

  然而,中下根者甚多,彼等欲登五层之塔顶者,弗从基层往上者,弗可能也。1所谓门外、凡夫、外道禅,甚多而广;2有为、有相、有执禅,少于门外、凡夫、外道禅;3大德、国师、初果禅,少于有为、有相、有执禅;4二果、三果、不来禅,少于大德、国师、初果禅;5六祖道性、如来禅,少于二果、三果、不来禅;所谓能参六祖道性、如来禅者,甚鲜,而甚鲜矣……

  所谓初参者,弗从塔基起修而起足,焉能登其初、二、三、四、五层塔顶之高峰耶?学者,弗可停足而观塔,倘停足观塔弗上者,生死何能了也?初、二、三果之人者,犹如旅游之客,暂住寄宿亭之人也。寄宿亭者,详于《金刚经注解》中。

  然而,最利根者,当越层越级而至彼岸,何者?能无我相时,五层之塔,从何所来?归何所去?能明本无来去者,彼岸即在目前矣。

  然而,未悟、未证之人,焉能知之?见之?弗能知见者,何能用耶?况且大用乎?当知,用即是觉;大用者,大觉也;觉而能用者,为证。

  门外者,犹如明珠在掌,仍然东寻西觅而求明珠者,实实是痴中之痴、梦中之梦人也。所谓生生死死,从劫至劫、绵绵弗能了也,甚多而甚广,悲哉痛也!再不发心者,待到何时?何处耶?……

  倘能发真诚心、持坚定意、求出生死海者,当昼夜无间、刹那刹那无断亦无竭,参到无我相时;参到真正无我相时,即得;即得了其生、而脱其死矣!当知,此参者,是捷中之捷径也。参者何当无我相、人相、一切是非之执之想?倘若有相,其五蕴从何而空?岂六欲焉能而无?倘若我相不无,贪、嗔、痴,欲、爱、妄,以何法而能了耶?……

  颂言:

  1、四句偈等精中精,何须深读大藏经,无我二字名为等,无我相时天中天。

  2、若明四句本故有,何须参东再问西,定时识心即是慧,无相妄心即直心。

  3、无我二字的是我,无我相时是金刚,无人无我无无尽,无我无尽见真心。

  4、无我是我皆是幻,幻幻幻中证法身,倘能无我无到底,无无无尽即世尊。

  经:“为他人说”十四注,为他人说者,佛向须菩提说;倘若有善男女人在此《金刚经》中,自选某四句谒等字者三句、两句或一句也,自能受持而无倦,复遇有缘人,随宜宣说本经中一些妙义者;或有人来问义者,扣其两端而答之,方便掇其要而解之,即名为他人说。

  解:为他人说,向其他人而说;遇有缘人,说此四句偈等;或有人来问意,从问者之义而说。

  本心向妄心而说;真性向欲性而说;灵识向分别、是非相识而说;智向愚说;慧向鲁说;戒、定、慧、向杀、盗、淫而说;灵觉妙心向贪、嗔、痴、爱而说;本觉慧命向人、我、贡高、邪见、杂念而说;大智慧向人、我、诸相而说;菩提向烦恼而说;涅槃妙心向生死轮回无期之人而说;空向色说;色向空说;如来向本觉灵性而说;真如实相向幻梦泡影而说;本来面目向爱、别、离、欢而说;彻悟向众生相而说;无向有说;有向无说;说即非说、非说即真说、如如是是向是是非非而说;到彼岸心向我相难舍者而说;见、闻、思、觉向五蕴、六欲而说;本性灵心向六欲诸天、以及世间诸相而说;真心向八识而说;如是等说,一笔难尽,故名为他人说。

  若问:菩提向烦恼说者,怎么解?

  答:菩提在佛,为真心、为本性、为灵识也;为大觉,即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也;即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知、无所不觉也;复为大智慧到彼岸,为大彻大悟、圆证而无余也;为智慧光到彼岸,为尽虚空、遍法界、续三世、普照无穷也;为佛光无暗,其佛觉性光明,犹如虚空,无有不有、无处不处;其佛觉性光明,无穷无尽、无有竭止。所谓菩提二字,穷劫莫能尽宣,略说至此。

  菩提在圣,为智慧、为悟证。修悟证者,知烦恼即是菩提;证菩提者,由烦恼而证;成菩提者,从烦恼而成。倘无烦恼,菩提即无证成之处。

  所谓悟证成者,用菩提智慧之光照破诸烦恼相,悉归菩提,是名为菩提向烦恼而说法。说法者,遇诸烦恼能无我相,即名说法。

  略说诸烦恼相,如生老病死、五阴炽盛、六欲颠狂、求不得、怨憎会、及刀兵水火、诸疾流年,世俗仍有妻离子别、冤仇重逢、与诸求而反驰者、凶暴残忍者、欲来夺财夺命者……

  所谓不遇烦恼,菩提即无所成;所谓烦恼,喻试金石、喻考验证。

  所谓圣者,已觉知诸烦恼如幻泡影;知诸烦恼之相无常无我;知诸烦恼是酬报无始以来、诸宿业障所感而成,所以不怨不忧。

  当用无我相之真心,灭诸烦恼之相而无余。真心者,真我也,而非肉体形身,而是本觉慧命之灵也。当知肉体形身是业所造、是障所成、是报感,来此世间者,报尽即灭也。当提起无我相之真心,当放下无我相之实理,能如是,其真心慧命,即放无相之光明,故名为至圣。

  凡夫、无菩提者,而非真无。凡夫者,从无始至今,以诸妄、诸障而遮其真心性识三觉者,故有之智慧,而不可得见也,何以故?五阴不无、六欲而炽盛也;由二业、三障、四惑而遮蔽于真心故。是故凡夫,以妄投妄、妄妄弗止故。

  所谓凡夫者,以三魂、七魄为中心、为生命。释义:

  凡夫者,以虚伪妄想,将1心、2性、3识遮蔽而无光,故名为无明。无明者,是将1精、2气、3神投入烦恼之巨海,故名为凡夫。所谓心、性、识为三魂之体,精、气、神为三魂所用,故名为三魂。

  是故贪、嗔、痴为三体,杀、盗、淫为三用,因成果故,其性合于九类相中某类之质,其死后,必生于某类矣,是故凡夫“三魂”生死而无息,故名为凡夫。

  贤圣者,以戒、定、慧真如之心,将1心、2性、3识转变为智慧之光明,以光明照1精、2气、3神为灵觉妙心,以光明照破烦恼成菩提。所谓心、性、识为三妙灵体,其精、气、神为三妙灵用,故名为三妙。三妙者,转贪、嗔、痴为戒、定、慧也,故名为转妄成智、转识为慧也。其性若合初、二、三果、与道性某性之质,其妙识性心,即生于某处矣。

  如来者,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之灵心,转心、性、识为法、报、化三身。如来为三觉体,化精、气、神三灵为三觉用,亦无体用之相,故名如来,为无上、正等、正觉、大智慧、到彼岸之义。大觉、世尊者,无所不见、无所不闻、无所不知、无所不觉,故名为大觉。世尊者,世出世间、天上天下、九类十种,无有不尊之义也,故名为世尊,亦名天人师等……

  七魄者,1眼、2耳、3鼻、4舌、5身、6意、7识,凡为七魄,圣为七妙。

  凡夫,1眼见色,贪色;2耳闻声,贪声;3鼻嗅香,贪香;4舌尝味,贪味;5身著触,贪触;6意思法,生种种妄想;7识分别,种种憎爱诸见闻相。

  贤圣,1眼之所见、2耳之所闻、3鼻之所嗅、4舌之所尝、5身之所触、6意之所思、7识之所惟,如是见闻知觉,无分别、无憎爱、无思惟、无污染、无贪欲、无取舍、无动摇,无著此七端,其心如如、见如未见、闻如未闻、以及嗅、尝、触与思维。七端临前,心如海底、意若丘山,如是安然,其性及识亦复如是,其名即得七支菩提,及证得道性天人。

  大觉若见七端,无一切相、无一切想、无一切执,在三无之中,无不明明。明如是义,证如是觉,成如是体,亦无如是之相,是名七正觉分,与心、性、识三觉之义合为一体,名为十觉。十觉者,十俱足觉也,即名为大觉世尊,常住于世间,度一切诸相识。

  释疑

  若疑:本来面目是谁?倘若是我,我本来是谁耶?这一问题,实实难解。

  若言:是某甲!当知如来已经证得涅槃之妙心,即是不生不灭之大道,为何复来世间、受生老病死苦呢?为何不出轮回耶?因此生疑,而不能自决。其不能自决之人,甚多而不鲜矣。

  释疑:余以譬喻而解之,以明其义。譬喻人人各至大海海边,各各自取一钵大海中之水,各自取已,各自代回原处,各自言曰:“这钵海水,是我取来。”

  喻我佛,法、报、化、应、四身如来,比四大海也。如来觉性,智慧光明,喻四海之水也。

  人人学佛,发菩提心、誓证涅槃者,必须深参“本来面目是谁?”。是谁者,譬喻自从大海之边,自己取来一钵之水也。

  一钵之水,即是如来化身;即是如来法性光明;即是如来本觉慧命;即是如来真心本性、光明之中,流出之慧水也。这钵慧水,能用、能证、直至菩提之彼岸者,即是如来化身而来世间;即是本觉他日所归觉地之性海。然人人各取性海慧水一钵,其大海之性体,毫发无有损伤,亦不见性海之水减少一滴。

  喻如来四身,比四大海;大海水,比如来化身。当知如来法性光明,三觉、七支圆融自在而常乐。大海喻彼岸;海水喻智慧;一钵水,喻能持般若中四句偈等者。

  当知如来性,不来世间受生死苦者;然而如来真法性光,刹那刹那不离于世间。悟者,即见;证者,即能用也;而非凡夫俗子,之所能知、之所能见也。

  其二,譬喻色身如来,其色身中,头发指甲,根根毛端,汗水污垢,以及九孔不净之处, 排出许多垢菌。其垢菌言:“我是色身如来化身,而来世间。”其实,如来化身色相,毫发无有损害。

  如是譬喻,当知如来真法性身,不会再来世间、而受生死苦者。所来世间者,是如来真法性光,普照于世间,而非肉眼之所能见、识心之所能知。如来真法性光,常住于世间。

  其三,若问:人相及诸众生等相,原始、原始从何所而来者?

  答:诸人之相与诸众生等相,从无始、无始以来,为含藏诸灵识故,而至今劫。即地球成时,遇虚空之灵性------即如来之性光------复经无量劫,方化为世界。万物生焉,复经虚空如来以及日阳、月阴二性,与诸灵识------即如来性光------混合而化成诸人与诸众生等相,方为原始人与众生等。

  当知,虚空即如来体,如来即虚空用,体、用具备,即世界成。当悟,九类众生相,一举一动、一勤一执、以及呼吸之中,无有不在如来法性光中、真心中。何须论悟即见?证即用?用即明心而见性?终!

  颂言:此颂颂前 “为他人说”义。

  1、为他为我替名词,无他无我是本来,说与未说都是相,无说而说是真言。

  2、言说犹如百草头,无言无说常太平,倘能全盘放干净,何需东访西问疑。

  3、我等当参参到底,寄此四句作爹娘,凡情解透即无妄,是是非非在那呢?

  4、一尘能包尘刹相,无见一尘是真常,倘能无说无尘相,尘尘刹刹放慧光。

  经:“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十五注,佛说:汝等善男子、善女人,若能领会此《金刚经》中四句偈、或三句、两句等,复能向其他之人解说一点儿,此善男女所有福德,胜过用七宝布施恒河沙数、大千世界之上。

  解:而此福德者,是能受持《金刚经》中四句谒等之人福德也;是自能受持、复向其他之人宣说四句谒等、使彼等能信受奉持、果报之福德也。

  胜前福德者,是持说四句之人福德,而超过那人用恒河沙数、大千世界内、所有财宝布施之人福德之上。

  何谓也?用无量财宝布施之人,福德虽然是多而大,确是有相、有漏、虚伪之福德也,怎么解?经云:财宝布施三大劫,不及刹那无相施。

  所谓布施者,其福虽大而无慧也;所以福大不敌慧、慧不比福,何者?福大无慧之人,虽然享福千劫,仍然是有相、有漏之人。漏者何也?喻福水盛于漏器之中,终必漏尽而无余。

  有相、有执者,皆不真常;皆不真常者,刹那、刹那变易,消灭犹如幻泡、电梦也。佛说:若见诸相是相,即名众生;若见诸相非相,即名如来。

  学佛儿,当学庞居士,弃宝投入于江心,不作有为、有相之施,是真佛子。庞居士公案,详于“10、9参学”中。

  集颂:

  1、财宝的是五蕴种,其种落地必生根,五蕴不空生死累,空五蕴时生死空。

  2、著相布施九类胜,施与受施因果因,胜因不无凡情胜,凡情胜是生死根。

  3、当用金刚智慧刃,斩尽凡情慧即生,不生凡情佛境界,不断凡情证何来?

  4、有福无慧生死苦,有慧无福苦难多,能明福难都是妄,无妄乐唱太平歌。

上一篇:民俗学-金刚经(涤)10品庄严净土分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