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10卷112中3笔记
19魔境五十
19、9魔境五十,阿难三问
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于大众中,重复白佛:如佛所言,五阴相中,五种虚妄为本想心。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惟愿如来,发宣大慈,为此大众清净心目,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112场中部3
1、阿难即从座起,闻佛示诲,顶礼钦奉,忆持无失。
阿难又出现了,听到了佛甚深的开示以后,非常恭敬的顶礼,钦奉佛的法义,自己好好的记在心里,不敢忘失。阿难能够把佛陀所讲到的法,都记得清清楚楚。
2、于大众中,重复白佛:
在大众当中,他再次向佛陀提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一切器情世界的根本是五蕴,五蕴的根本是妄想,妄想的根本因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如果要消除五蕴,顿时消除还是次第消除?
第三个问题,修行过程当中,五蕴体验的深浅、界限是如何的?
3、如佛所言,五阴相中,
第一个问题是,五种妄想的根本是什么?
就像佛陀讲到的五种蕴、色受想行识的五阴相当中。
4、五种虚妄为本想心。
有五种虚妄,坚固妄想,虚明妄想,融通妄想,幽隐妄想,虚无妄想,每一个蕴都有一种妄想作为它的根本,那妄想的根本是什么?
5、我等平常,未蒙如来微细开示。
我和大众平常没有听到如来细致地讲解。
6、又此五阴,为并销除,为次第尽?
第二个问题是,这些五蕴,到底是同时消除的,还是次第而消除的?
佛佗讲的时候,是次第而讲的。先是色蕴,最后是识蕴。阿难问,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这些是同时尽除,还是次第尽除?次第消除的话,从色蕴开始,最后是识蕴。
7、如是五重,诣何为界?
第三个问题是,这五种蕴的界限是什么?
比如说色蕴和行蕴之间,或者行蕴和想蕴之间,它各自都有一个界限,或者修行过程当中它最后有个到量,比如说修行色蕴的时候,破色蕴的究竟点在哪儿,破想蕴的究竟点在哪儿?它的界限在哪?
8、惟愿如来,发宣大慈,
这三个问题,祈愿如来发大慈大悲的心。
9、为此大众清净心目,
为了清净我们这些大众的眼睛,打开我们这些大众的智慧,不要身心都迷茫。
10、以为末世一切众生,作将来眼。
为打开未来众生的慧眼,明白五蕴真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