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法华

民俗学-法华16如来寿量品50下

创建日期:2023-08-28

  民俗学-法华16如来寿量品50下

  【诸善男子,如来见诸众生乐于小法,德薄垢重者,为是人说:‘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佛告诉诸善男子啊,如来这个见众生呐,就是看到有些众生是特别乐于一些小法就是,空性呐大乘的这些法呢就是没有办法接受,呃没有办法就是接受,而且呃他们的这个福德呢就是特别浅薄,烦恼也很深重,那么这些人面前呢,佛陀经常就是说是我这个少年的时候呢就是出家,后来呢就是得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啊。

  就我们很多人面前就是佛陀就是经常说,啊就是佛陀是这个二十九岁的时候这个出家,然后六年苦行,后来呢就是四十五年就是说法,后来这个示现涅槃等等的话呢。就这是对一些呃什么样呢,就是乐于小法,就是乐于一些世间当中的,就是除了一些历史啊,政治啊,就法律啊,这些以外的话呢,更深的道理就没办法的,而且相续当中烦恼也是特别重的,好的方面的话呢都没有办法接受的,不好的这些这个理论也好,知识的话呢特别容易接受的,这些人面前呢,佛陀就是示现,就是现在我们面前经常所示现的就是这些啊,就是这样的。

  【然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但以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说。

  实际上呢就是佛陀就是成就以来是这么长的时间,刚才前面都是已经比喻了,但是在众生面前呢因为呃,这个佛是这个善巧方便吧,就是为了就是度化众生,让他们不生邪见呢,就是令入佛道呢就是如是而说的。

  啊就这个,大乘佛教当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我们学过密、密乘和学、学过一些大乘甚深经典的人呢,都会明白的。有些这个以前只学一些共同乘的人呢,可能今天也许这是一个新的、新的这个知识啊。

  【“诸善男子,如来所演经典,皆为度脱众生,或说己身,或说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诸所言说皆实不虚。

  那么佛告诉这个诸善男子,如来所讲的这些经典的话呢都是是为了度脱众生,那么这个内容当中的话呢,就是有些是这个说自己的这个自身的,有些呢就是说这个他身的,就是整个在佛经当中的话呢,就是有些是佛陀就是讲自己的这个传记啊,自己的这个自身的一些情况。有些呢就是佛陀会讲那个他身的,就是比如说弥勒菩萨怎么样,还有这个阿弥陀佛怎么怎么样就是。还有有些的话哎就是示现这个呃就是示现就是自己、自己的这种身相啊,就是自己呢就是,比如说在哎什么在某、某个这个弟子面前呢就是自己示现就是呃各种各样的,在空中这个说法啊,佛陀呢就是亲自,比如说有些没有眼睛的人祈祷以后的话呢,就是佛陀就是自己亲自这个显现呐,就是也有这样的。那么有些呢就是示现这个他、其他这个身相的,不是佛陀他自已的这个身相,就是用这个其他的这个佛的这个形象啊,或者说是佛陀呢就是依靠其他的这个现、现、现相来,比如说婆罗门呐,帝释天呐,就这种现相。

  然后,佛陀呢就是在这些经典当中,有些呢就是示现自己的这种事业,就是自己亲自呢就是就示现就是种种这个六度四摄的方式,有些的话呢就是示现这个其他的这个佛和菩萨的这个事业来。

  凡是呢就是佛陀在佛经当中所讲的这些都是真实语言的,啊就没有这个任何的这个虚妄。

  【所以者何?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

  这是什么、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来呢就是断除了一切的所有的这些这个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原因呢,如理如实地通达这个三界的这种这个法相啊。

  啊“如来智慧无有边,远离一、远离三种有为相”,啊也是那个《大集经》当中讲的吧,就是说是佛智无有,呃“佛智无上甚深奥”,一切众生、呃“一切众生不能知”吧。就是说是我们这个如来的话呢,就是他的这种智慧呢,应该说是这个无边无际的,他完全能知道就是整个这个一切这个呃有为法的这种这个生、生住灭的这种法相,就远离了这些法相就是,意思就是佛陀所、所、所了知的这个智慧当中呢,而且他的这个甚深的智慧呢,我们一般的这个凡夫众生呢就是很难以这个测测度,很难以衡量的。(《大集经》如来智慧无边际,远离三种有为相。 佛智无上甚深奥,一切众生不能知。)

  所以他说,如来呢就是能如实地,能了知什么呢?三界的这个相啊,就是那么三界的相是什、什么呢?就是整个这个呃了义的,这个呃空性当中呢没有生死,啊没有呢就是呃这个退呃退和这个出啊,就是退和出的话呢,呃退是指的是灭,就是没、没有这个,没有生和死,没有灭和这个呃就是出吧,就是出、出和灭没有。也没有呢就是在世这个世间和没有这个灭度,呃(师清嗓),也没有这个实和这个虚妄,啊就是没有这个,呃自、自体和他体。

  那么佛陀所见到的呢就是不像那个凡夫人一样就是见到这个这个三界的相啊,就我们凡夫人三界的,就见到的三界呢就是,是可能犹如这个呃火坑一样的,或者说我们就是贪嗔痴的这些众生呢,但佛陀所见到的呢就是不像我们凡夫所见到的一样,就是完全是清净的,完全是空性的,就是完、完、完全是如来藏的一种这个妙用显现以外呢,没有一个真实的。

  【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以诸众生有种种性、种种欲、种种行、种种忆想分别故,欲令生诸善根,以若干因缘、譬喻言辞、种种说法,所作佛事未曾暂废。】

  那么这些事情呢是如来是就是完全都是非常这个呃明了的,啊就是如来呢就是明见,就是没有任何的这个错乱,啊就这一点呢呃就大家也应该清楚。(师清嗓)

  那因为呢就是众生的这个根机不同,众生的这个欲望不同,众生的行为不同,众生的各种各样的分别念的不同啊,所以呢就是如来就是想办法呢就是让这些众生这个相续当中呢这个种下善根呐,

  就所以呢以各种因缘、各种譬喻、各种言辞、各种方法来就是宣说种种、种种的这个法,这样一来的话呢,就是如来的这个事业呢就是不会,呃就是,呃不会呢就是就无有意义啊,就是就非常这个真实的了。就是因为如、如来,如来是为这些众生,确实这个如来,应机说法。

  我们呃这个作为法师也好,作为呃这个,跟、跟别人,不一定是全部是法师,我们每一个人呢就是可以当法师啊。你身边的人呢就是,可以用这个如来的这些智慧呢可以传递,但传递的时候呢,你首先一定要知道,这个每个众生的这种这个行为不同,啊就是,你看有些人呢就是,行为是高尚的,有些行为是这个低劣的,就是这一点,不管怎么样还是很有差别的。有些人的这种根性不同,有些就根性特别好的,有些根性很差的。有些呢就是欲望,啊就我们这个欲望的话呢就是,有些就是爱吃、有些爱睡觉、有些呢就爱这个是非、有些的话呢就是爱行善就是。所以我们一般的十个人的话呢就是,十个人的确是根机不同啊。

  其他的很多的世间当中的一些知识当中呢,好像对每个人的根机不同呢就是,就宣说的比较少。但我们一定会、会要这个明白,明白什么呢?就是,确实我们这个,呃每个人的这个根机不同。所以你要这个说法,你要跟他们要讲的话,基本上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所有人的这种根机,都能接受的。但是呢,基本上很多人就是喜欢听的,喜欢接受的,喜欢这个观心的。这样的这个事实开始这个出发的话呢,就是对众生也是是有利的,啊就是。

  所以呢我们自己呢就是千万不要,就是以自己的分别念和以自己的爱好这个为准呐,然后呢就是,跟、跟所有的人就是必须要呃接受我的观点的话,这是不合理的。包括我们的一些这个,所谓的管理者也好领导也好,有时候呢,应该能接受就是,各自不同众生的这个见解和各种不同众生的这种啊,这个他们的这种烦恼啊、习气啊、爱好啊、行为啊,这些都是是千差万别的,啊就是。所以呢,我们有时候一定要就是懂得这个不同众生的这种根机就是,这一点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为什么啊这个前辈的这些大德当中啊,有些大德呢就是特别成功,而且不管是他这个摄受这个弟子也好,教化众生也好,做任何事情的话呢,就非常圆满,善始善终。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呢就是会以善巧方便的就是,调、调、调伏这些众生的这个心态就是,这个很有必要的。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懂就是,完全是凭自己的想象。不、不适合我的意的、不适合我意的时候呢就是,马上用排斥啊,或者是用、用呵斥啊,就是这样的话呢,的确也是是呃这个行不通的,啊就是。所以我们希望很多人,在将来的这个弘法利生的过程当中也好,闻思修行的过程当中的话呢,一定要就像大慈大悲的这个佛陀所说的那样。就是为什么佛陀呢就是,讲这么多的比喻,讲这么多的公案,讲这么多的道理的话呢,就是不能这个一概而论,就是如果一概而论的话,可以的话,那佛陀一、一部经典都可以的,一个比喻都是可以的。但实际上是是,也是不行的,就是所以呢,我们就是包括就是每个地方的话呢,就是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习惯就是,跟这个习惯,跟那个佛教的教义相结合的话呢,也很重要。

  我都经常跟我们的有些道友,在外面办道场啊就是,外面在弘法的时候呢。你一定要先、先了解,啊就是,先了解就是这个呃当地的这种情况,就是当地的这种习、习惯,当地的这个人们的这个心态,就是现在所关心的这些事情。这样的话呢,如果你去弘法利生的话呢,也很重要。既不是弘法利生,你只是光去旅游啊,光去在那边就是待一段时间的话呢,你也知道就是这个地方的所有的这个习惯就是。

  原来我也讲过吧,法王如意宝不管到哪个国家去的话呢,他包括就是坐车的时候都是经常问:“啊你们这里地方是最好吃的是什么?那么人们就是最关心的什么?现在经济条件怎么样?政治这个风气怎么祥?然后这里的这个呃最好看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最难看的人是什么样的?”凡是方方面面都很多方面会直接问、直接了解就是,其实这个呃很多人来讲是,确实是有必要的。

  不然我们有些包括有些堪布堪姆的话呢就是去一个地方的话,好像是装在口袋里面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呃就去就自己也是,有些可能傲慢心导致的,有些呢就是可能比较愚笨也好,就是,然后什么都不说,就是到那里,然后在那个法座上给他们讲一下,都谁都不知道。就因为他的这种,就是一种这个很封闭式的这种思想的话呢就是,就大家都觉得是跟我们这边就是不相应就是,这,他、他在这个说什么这个梦话啊,还是说什么就是、所以,很难接受就是。所以我们可能呃有、有、很有必要就是。

  包括呃你看,我们这个现在的话呢,可能藏地啊、就是蒙古啊、汉地啊、新疆啊,包括这个很多民族地区的这种习惯和风俗都完全完全是不相同的就是,有时候的话呢要这个入乡随俗,就是要这个随顺根机,就是随顺众生的根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啊就是。这是希望大家呃要懂得就是,我们很多闻思以后,逐渐逐渐就是,可能自己也明白就是,确实我们这个世间上是要这个应机说法很重要。

  【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

  那么佛陀说是,我是这个成佛以来呢就是,这么这个长的时间呐,这么长的时间,那么这个寿命呢就是,没有、没有这个减少呃就是,无有量的,这个阿僧祇劫当中的话呢,也是这个常住啊就是不灭的就是。所以这个如来的话呢就是,他是呃可以、可以说是是,这个呃什么,就是如来者无所、无所来,呃亦无所去,是名如来。是《金刚经》里面讲的吧,就是如来的话呢就是他没有什么来的,也没有什么去的。就是从、从了义的经典当中来讲,其实《妙法莲华经》后面还会讲的,就是有很多,比如说这个妙法也是,没有什么灭的,如来也没有灭的,有很多这样的讲的。(《金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当然这里说的话呢,意思就是说,佛陀呢就是成就以来这么长的这个时间,只不过我们所化众生面前,佛陀已经这个涅槃了,然后那个,呃这个佛法呢就是会有隐没的,啊这个某个上师呢就是也圆寂了,上师的这个法呢就是,又逐渐逐渐就是已经消失了,等等这样说的。但如果是真正这个、这个上师是跟如来就是没有什么差别的话呢,其实这个上师呢,也是从来没有离开过你。就是也没有圆寂的,上师的这个法呢就是也不会有任何的隐没的这种时候,就是所以这些道理的话呢,应该就是,如果稍微懂得这个大乘佛教的甚深奥义的话呢,也比较这个方便啊。

  【“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

  那么佛告诉诸善男子啊,就是我本来这个,在因地菩萨道的时候呢,就是所成的这些这个寿命呐,那么如果我们今天,嗯,里面这个,(师清嗓),呃就是全部就是加起来的话呢就是,都没办法就是这个算算的这个,因为就是刚才前面是成、成就以来的这个时间算的话都,也没办法就是算得清楚的。那么同样的就是,佛陀在这个因地的时候,做、这个成菩萨道的时候的那些这个寿命和那些时间算、算的话呢就是,也是是,非常非常多的,啊就是,在这个上面就是加上几倍的话呢,也是很难以这个呃难以算出来的,那么佛陀成就之前的这个时呢、时间呢,也是无量无边的;佛陀成、成佛以后的时间的话呢,也是无量无边的。

  【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

  而今天呢就是在这里就是,可以说是这个没有这个灭度啊,可是呢在众生面前呢就是,可以说就是我这个即将要灭度啊,因为前面呢,前面呢也不是说了吗?我要这个可能啊就是这个,佛陀说是我要这个将来呢就是,因为说《妙法莲华经》的话呢,后来就要接近这个示现涅槃的时候了。那么如来是以方便方法就是,摄、这个教化就是这些众生。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下贱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以方便说。】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这个如来这个住世啊,如来这个住世的时间比较长的话呢,一些这个呃,呃,福德这个浅薄的这些众生呢,就是不能容易就是种下善根呐,因为这些众生的话呢,就是非常这个贫穷,啊,贪执一些世间妙、妙欲,特别又这个经常呢就是沉溺在这个妄想的这个迷网当中。如果(师清嗓),见到这个如来呢就是一直没有这个灭度,没有这个示现涅槃的话呢,他们会产生这个傲慢心,还有呢就是怀着一些厌倦心呐,懈怠心呐就是等等等,就不会呢产生 “呃这个佛陀是非常难遇、难遇的”,就这祥的想,也不会产生恭敬想,所以呢,就是如来这个以方便方法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比如说一个上师呢,就是他就一直不示现圆寂的话呢,就是这些弟子们的相续当中不容易产生这个无常之心,所以我们都……呃如果有一些有根机比较好一点的弟子的话呢,每一次就是见到某一个上师示现圆寂的时候呢,“噢,就是那么呃,说明就上师的示现圆寂呢,就是我们这个修的常执心太严重了,啊就,所以呢,万法都是无常的就,为了示现这一点,为了就是表达这一点的话呢,就是上师是示现圆寂的,但实际上他的这个金刚身也是是不坏不灭的,那么这个他的金刚智慧呢就是也是不生不灭的”就是,应该有这样的这个定解啊就是。

  不仅是如来是这样的就是,甚至我们这个对这个呃,呃佛陀一般的这个上师的这种圆寂呢,应该这样的。所以我们经常呃就有一些这个藏传佛教,不知道汉传佛教有没有,藏传佛教的这个呃传记啊,就是写着写着就某一个上师最后就是,他就是多少多少岁的时候,为了就是度化一些就是具有常见的众生面前呢,就是让他们就是为了生起无常之心呢,就示现就是涅槃就是,融入法界,他、这很多传记里面的口气都比较相同的就是。

  所以、所以(师清嗓),实际上也是、也是这样的。比如说我都有时候在想那个,就是,这个呃,今、就示现那个什么,呃,就是一想到一些上师吧,就是上师们的时候呢,噢,曾经呢就是最幸福的时候,跟这个上师一起闻思修行呐,就是在这个经堂里面就是有这么一个美好的,那么现在想起来的话呢,真的是无常啊!真的是无常!好像发自内心的就,非常深深的一种感叹就是。

  如果上师的这种,呃这个无无常的话呢,好像比这个父母也好,比很多的可能就是更加就是产生这种深刻吧,就是那种无常、无常的话,因为上师一示现圆寂的时候呢,好像一方面觉得是这个世界都就变成空空了就是,无依无靠就,孤苦伶仃一样的感觉;另一方面的话呢,啊就是上师的,我原来心目当中的像金刚身一样的,这样的这个上师都是是,最后这个呃,就短短的时间当中都示现涅槃的话呢,那其他都是亲朋好友也好,山河大地也,这些都是有何可言呐就是,就自然而然就是有个很深刻的这种呃这个呃信念吧,就是有这样的。

  所以说呢,你看这个佛陀也是在、在这里这样讲的就是,说是呃这个呃,如果就是如来不、不示现涅槃的话呢,就是这些呃众生呢,就是产生一种这个恒常之心吧(师清嗓)。

  【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

  那么就是,诸比丘当知者,诸佛呢就是出世难以就是值遇的,呃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福报浅薄的人呐,就是过这个无量百千万劫以后,有些就是能见到,有些呢就是不能见到。

  【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

  那么这个原因呢就是,佛陀就是会说,诸比丘啊,就如果他没有这个、这样的话呢就是,有些是多了多少多少年都是见不到如来啊就是,就很有这种难得的心就是,如果没有这样的话呢,他们也不会有这样难得的心。因此就是佛陀就说是,诸比丘啊,如来是就是难以见到的,那么这些众生听了之后的话呢,就是他们会产生一种这个难得之想,那么心里呢,就是也是对佛陀就是特别有仰慕的这个心呐,就是佛陀还没有圆寂的时候,我都已经遇到过他。那么就是某个这个上师呢就是,也是是没有这个圆寂的时候呢,就是就遇到过他。

  我们现在很多道友都是经常说,“啊,上师如意宝呢就是好像有幸就是,他这个呃没有圆寂的时候我已经见到过他。”有些人呢就是想,“哎哟,好可惜啊就是,上师都是在、嗯上师在世的时候呢,我都很小很小了,我都还没有来这个世界了。”有些说是,“哎喲,虽然我来哎来这个世界,但是那个时候我邪知、邪知邪见很严重的,正在这个呃,处于一种迷茫状态当中就是,没办法了,不过呢,就是现在遇到上师的教法呢,我还是很有这种、这个呃,呃因缘的。”啊就是有些都有这样的。

  所以如来的这种示现涅槃啊就是,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呃,当然懂道理的人对这些都会思考的就是,不懂道理的人这些都是一样的就是,对他们来讲是没有什么,呃就是金子和这个呃黄铜呢就是价值都是一样的(师清嗓),那么就是跟、呃就是便种下善根呐就是。

  【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所以呢,就如来呢就是虽然这个,呃不实灭而呢就是说是这个灭度呃啊,实际上是没有灭的,但是如来会这样说的。

  【“又善男子,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为度众生皆实不虚。

  那么这个是讲一个比喻就是,如来就是没、本来没有灭度,那么就说是灭的话呢,那啊这个是不是说妄语啊就是,如来就是本来是明明就是没有圆寂,然后说是在众生面前如来示现圆寂的话会不会说妄语呢就是,那这样的话呢,就是佛陀也会不会犯这个呃妄语罪呢就是。呃就有些邪知邪见的人这样想的话,下面用一个比喻来就是说明呐,(师暂停),嗯,(师清嗓),下面用一个比喻,呃啊,就是讲那个如来呃,佛告诸善男子啊,就是如来这个法呢,就是也是是同、同样的,实际上呃为了度化众生呢,都是不实、不虚、不虚的。

  【譬如良医智慧聪达,明练方药,善治众病。

  他就讲一个比喻,比如说有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医生呐,他那个治病就是非常厉害的。

  【其人多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数。

  但他有一些,有几个儿呃、就应该是几个呃几个孩子啊,就几个儿子,就是这个呃就他是一个比喻就是,若十个、二十个、三十个、或者是一百个,藏文当中有一千个就是,这个、这个医生呢就是,他有这么多的这个孩子。

  【以有事缘,远至余国,诸子于后饮他毒药,药发闷乱,宛转于地。

  那么有、有一次有呢就是,有因缘就是,这个医生到外面去这个出国了,就是他出去、出差去了,这个时候呢,那些孩子没有人管就是,最后他们自已不小心喝了毒药,最后呢呃就那个发作就是,那个毒药啊就是最后发作就是,他们呢非常痛苦,辗转就是在地(师清嗓)。

  原来我们学院的(师笑)有几个女众挖挖野菜就是,然后后来就是全部都中毒了就是,然后我去看了,有些人嘴嘴里面就是开始是,就是吐那个泡沫啊就是,有些(师笑,众笑)是痛啊就是。(师笑)呵呵呵呵,后来就好了,是吧?很早很早以前就是,学院里,那个时候学院里面到处都有野菜就是,现在没有了,嗯(师清嗓)。

  【是时其父还来归家。诸子饮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遥见其父皆大欢喜,拜跪问讯:‘善安隐归。我等愚痴误服毒药,愿见救疗更赐寿命。’】

  那么,这个时候父亲呢刚好这个回来了。然后他知道这个家孩子呢已经那个吃、吃毒药啊就是,就那个。然后有些呢就是,他的这个心都已经这个昏厥了就是,本、本心。有些就是他的这个心就是没有、没有昏厥。呃,那么这些没有、没有昏厥没有这个失去觉知的这些孩子呢,看到父亲很远的地方来了就是,很高兴。然后马上呢就是顶礼就是,说是你刚好就是就、就现在呢就、就回来了,我们这些因为愚痴的原因吃了毒药。那么现在呢,就痛得很厉害的,就是父亲您是医生,你能不能给我们给予这个寿命呢,给予、给予生命。

  【父见子等苦恼如是,依诸经方求好药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捣筛和合与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恼,无复众患。’

  父亲见到这些孩子特别痛苦的时候呢,他就用一些药就是。他的这个草药啊就是,这个什么,色声香味都是非常好的齐全的这些呢药就是,呃打成一些那个药丸,或者说是一些很细的就是,他那个就是筛子里面就是做成一个像丸、丸子一样的,然后呢,给这些孩子们吃。那么这个良药吃了以后呢就是,他这些孩子们吃了以后就是,痛、消除了痛苦就是,然后他们就完全都可以这个康复了。

  【其诸子中不失心者,见此良药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尽除愈。余失心者,见其父来,虽亦欢喜问讯求索治病,然与其药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

  但是有一些,(师清嗓)呃什么,就刚才那个,呃,就是这个没有、没有失去心智的觉知的这些孩子呢。就看到那个就是它色声香味都很好的药啊。啊就有些看都是、看起来都不好吃了就是,黑黑的就是,特别不好吃的,有些是这个色声香味吃的味道也不错的就是。这很好的医生的话呢,最好是把药这个吃的那个就是这个味道啊、颜色啊、就是包括包装啊就是好一点,不然的话一看的话不想吃了就是,那这样就有点因难。

  你看这个药呢就是都这个色声香味都可以。(师清嗓)然后,呃他们吃了以后呢就是,这些、这些孩子都已经好了。然后其他的这个这些孩子呢就是,看到父亲回来了,虽然很高兴的,他们也希望就是父亲来治他们的呃病。但是呢,就不肯、不肯服药,啊不肯服药。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呃这些孩子啊就是,毒气就是对他们的身体里面入得太厉害了。而且这些孩子们的话呢,对这个药的色声香味再好也是不愿意接受。

  因为我们众生也是这样的,有时候呢就是众生就给他再怎么样讲法啊就,给他讲很多的道理的话,他那个迷失的太厉害了就是。毒气入的特别厉害的话呢,那就他们不接受,就是完全一样的。

  【父作是念:‘此子可愍,为毒所中,心皆颠倒。虽见我喜,求索救疗,如是好药而不肯服。我今当设方便令服此药。’即作是言:‘汝等当知,我今衰老,死时已至。是好良药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忧不差。’作是教已,复至他国,

  那么这个时候呢就是,呃,这个父亲呐就是,他就心里面想,我的这些孩子真的很可怜,现在已经中毒了,而且呢就自己的现在觉知都不明、就不、不、呃不、不明、明显了就是,但是他还认为这样的。所以药也不吃,呃不知道就是什么办法。后来就是他就想一个办法,他说告诉这些孩子啊就是,说是我这个父亲啊现在就老了,很可能将来呢就是会、会死的就,很快就会死的。我给你们留下这些药啊就是,你们呢就是不用担、担心就是治不了就是这个,呃“勿忧不差”就是,就不用担心就是你们这个治不了。那么,这样说完了以后呢就是,这个父亲就已经走了。

  【遣使还告:‘汝父已死。’是时诸子闻父背丧,心大忧恼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见救护。今者舍我远丧他国,自惟孤露,无复恃怙。’常怀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药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愈。

  父亲很有智慧的,然后他就派一个人呢,就告诉就是自己的这个呃这些儿子啊就是,说是你要告诉,就是我、我已经死了就是。父亲明明没有死,但是呢,他就、就装着这个死了就是,然后给他们捎口信。那么这个时候这些孩子呢,就听说是父亲死了,药放在那里就是,已经这个死了,父亲已经死了。

  然后呢,他们就心里特别的这种这个忧伤啊就是,特别的想。他们心里面怎么想的呢,就我们这个父亲在的时候呢就是,他用这个悲悯心来就是救护我们的。可是现在呢就是,他就已经离开了我们这个地方。现在我们呢就是孤途伶仃、孤苦伶仃地在这里,无依无靠的就是,没有任何怙主。而且呢就是,父亲现在这样死了以后的话呢,我们就是怎么办?他们的这种心里的这种啊这个悲伤啊,就是绝望就是特别特别地强烈。这个时候呢就是,他们就、就比较醒过来了。啊就是这个药、药也是在那边放着的,然后呢就,他们就心里的这种这个作用啊,然后呢就是他们就开始吃了这个原来不愿意接受的这个药就是,他们已经接受了。

  【其父闻子悉已得差,寻便来归,咸使见之。诸善男子,于意云何?颇有人能说此良医虚妄罪不?”“不也,世尊。”

  接受了以后的话呢就是,那么,父亲呢就是发现那个知道他们吃了药以后的话呢,自己听到这个呃消息之后呢就是,自己也回来了。啊就自己也,也可能他们气坏了就是就,或者高兴坏了就是,就他们都已经病也好了。然后,父亲就这个时候呢就是,父亲回来就是,说是是我呢就是实际上是是没有死就是,只是为了你们吃药而已。因为为他们吃药的话呢,也是是这样的。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佛告诉这个善男子啊,你们是怎么想的,这个人,这个医生呢就是,会不会说妄语的啊就是,他会不会犯了这个妄语罪呢,实际上是没有啊就是,他说妄语的话呢,真正是我要想欺骗他、害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心叫做是妄语的。

  但是这个父亲呢,如果他没有离开的话呢就是,的确这些人是不会吃药的,也是为、为了他们真正有利益的。而且他这样说的话呢,这些不会死的就是,这些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最后他接受的。所以,佛陀在很多很多的,包括就是他这里面主要讲的什么呢,佛陀就是他说是,我将来会涅槃呐就是,涅槃的话呐就是,只是不会涅槃的就是。但是呢,他说的这个涅槃的话呢,实际是在众生面前,就像是那个呃这个父亲呢就是说是我已经离开了,其实他没有离开就是,他在另外一个国家一直藏着就是,这样的。只不过是这些药就是,如果他没有说是离开的话呢,这些不吃药就。

  同样的,佛陀如果没有示现圆、圆、圆寂啊,没有示现涅槃的话呢,我们众生呢就是一直是不会修法的,不会产生无常之心。所以呢,以这样的这种方便方法,以这样的方便方法来就可以这个啊就是。他当时问的时候是不是这个说释尊妄语、就那个医生说妄语呢就是,“不也,释尊,”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为众生故,以方便力言当灭度,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那么佛也是如此的。佛成佛以来呢就是,无量无边的百千万亿那由他的劫当中呢,一直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呢就是说这个呃说法就是,也没有什么灭度的。

  那么,呃但是在为了善巧方便的话呢就是,佛陀会说“当灭度”,啊,我以后呢会示现圆寂。但是这样说的话呢就是,没有就是任何一个如理如法地说是,我是呃这个呃说妄语过失啊就是,没有合理的,就没有一、一个人就是说理由呢就是,说合、合理地说是就佛陀已经说了妄语。

  所以这个地方呢,我们经常说是了义不了义就,这个很关键的就是。希望你们呃就学得比较深一点的呢就是,这个比喻一定要再三想一下就是。一个是我们今天要知道的是,其实佛陀呢就是没有这个涅槃的,这个道理可能比较信的。但是佛陀这样说,那佛陀已经明明说是我已经示现涅槃的话呢,这个会不会唉这个有错误呢,没有。就像刚才那个前面的比喻啊,就这个比喻是非常有有甚深的意义。大家呢就是一定要要记住,好今天讲到这里。(师清嗓)

  索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嗡啊吽 班扎格热班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扎格热班玛色德吽

  嗡啊吽 班扎格热班玛色德吽

  来源:非官网,“终校虚静”

上一篇:民俗学-法华16如来寿量品50上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