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6-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住地之理。从信解行地到十地,地到底是什么?下面给大家讲了。对于真正想了解佛教的人,我觉得,这些道理是很重要的。
大地有承载能力,这里的地是指,菩萨相续当中承载功德的能力,称为地。
《十住经》里面讲,“如是诸地行,微妙甚难见,不可以心知,当承佛力说”,所谓的地是很微妙的,以凡夫人的心智力量,是没办法直接见到的。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所有功德,必须依靠佛菩萨的智慧力量来宣说。
第一地菩萨的功德如何?第二地菩萨的功德如何?凡夫人根本没办法见到,只有依靠佛的智慧、佛的佛力,才能进一步认识。以前不知道什么是一地菩萨、二地菩萨,现在讲的时候,把它学透,学好,就不会永远都是盲人了。
师念藏语传承。
己三(住地之理)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庚一、略说:
法相人学处,蕴及成就相,
释词与获得,安住即地者。
十种地是什么样?这里通过八个方面来讲。以八种意义解说十地,是哪八种呢?
“法相人学处,蕴及成就相,释词与获得”,地之法相、行者、学处、蕴、成就、相或因、释词、获得,从八方面解说所住之处的地。
“安住即地者”,就像所住的大地上产生、安住有情及草木等无情法称为地一样,由菩萨的心下品、中品、上品清净的差别中出生世间出世间的一切功德,因此称为地。
第一地菩萨的相续跟十地菩萨的相续,是不同的,所以把菩萨的相续安立为地。我们经常讲的五道十地,其实道和地,是指菩萨相续中智慧的不同层次。
比如说,以学生的不同水平,安立为一到十年级。同样的,以菩萨相续中智慧的不同水平、断除障碍的不同程度,安立为一到十种地。一年级,相当于是一地菩萨;十年级,相当于是十地菩萨,当然这是一个比喻,并不是真正这样的。
从一地到十地,包括十一地的佛地之间,每一个地都有法相。第一地菩萨的法相是什么?第二地菩萨的法相是什么?《入中论》里面讲,是证悟空性方面的程度不同。《十地经》中也讲了每一个地的法相,与这里的讲法有点不同。
如果你不想了解佛教的五道十地,那么这些专用名词,对你来讲可能没什么关系。就像物理的特殊名词,对根本不想了解物理的人来讲,是没有关系的。但是如果你想搞懂这个专业,就一定要懂得专业名词的法相,这很重要。
庚二(广说)分八:一、地之法相;二、行者;三、学处;四、蕴;五、成就;六、得地之相;七、释词;八、获得。
辛一、地之法相:
殊胜证空性,诸业不虚住,
安住于禅乐,其后生欲界。
这里讲了一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三个地的法相。
“殊胜证空性”,是第一地菩萨的法相。一地菩萨见道的同时,一定会现量证悟人无我与法无我,因此殊胜证悟空性是一地的法相。
《十地经》当中讲,“意乐增上意乐坚稳,以定力慧力分析辨别,证悟三时等性”,意思是什么?
意乐的坚稳,是证悟人无我的意思,由证悟人无我而使意乐非常坚稳;增上意乐的坚稳,是证悟法无我的意思,由证悟法无我使增上意乐非常坚稳。
证悟人无我的原因,能以定力善妙辨别;证悟法无我的原因,能以慧力极其分析辨别。
由证悟三时诸法于空性中一味的法相而称为证悟三时等性。
总而言之,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是一地菩萨的法相。你们有些人,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话,就具足了一地菩萨的法相。“我就是一地菩萨,因为我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我具足法相之故”,可以这样说,这是第一地菩萨的法相。
“诸业不虚住”,是第二地菩萨的法相。二地菩萨已经照见了一切业的苦乐异熟果、以前所造善业和恶业的果报,不虚存在而于一切时分唯行十善业道,甚至梦中也不造不善业道,因此二地的法相安立为诸业不虚。
如此二地者完全断除了杀生等业,连害心分别念也不会产生,更何况说直接以身体造恶业?心想,所有恶趣众生堕入颠倒都是由十不善业道所生,因此我要安住真实行善,将他众安置于真实行善等。
因果不虚的道理,不是欺惑的、不是虚妄的,这是二地菩萨的时候才能实现的。所以有些时候有些人,对业因果产生怀疑,没有定解,是理所当然的。
《入中论》中讲,“梦中亦离犯戒垢,身语意行咸清净”,二地菩萨连梦中,也不会有犯戒的现象,身语意是完全清净的。
二地菩萨完全懂得因果不虚的道理,他不会产生任何害心,根本不会拿着各种武器害众生,连梦中也不会害众生的。他完全断掉了杀众生、害众生的心,连害心的分别念都没有,这是二地菩萨的特点。
今天很多道友,在学院主通道的公路问题上,与工程队有一些分歧。刚才我调解了半天,最后顺利完成了,是一个小问题。凡夫人生气的时候,这边一队与那边一队,互相都有一点不高兴,这是正常现象。
有些人经常讲,“我业力深重,我做梦不清净,我经常产生分别念、产生恶心”,其实这是不太懂佛法。如果懂佛法,作为凡夫人,产生一些恶念,行为不如法,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凡夫人当中,有些人的三门很寂静,有些人的三门特别糟糕。
二地菩萨根本不会造颠倒的十种不善业,没有不如法的行为,一心一意利益众生。这是二地菩萨的法相,这些道理要记住。
“安住于禅乐,其后生欲界”,是第三地菩萨的法相。三地菩萨安住四禅安乐,不失禅定的同时获得静虑等持,之后特意投生到欲界来利益众生。
这讲到的是什么?一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的法相。
第四地、第五地的法相是什么?
我们现在的讲法方式是挺好的,我念藏文的时候,你们听不懂就稍微休息一下。虽然只有几秒钟,眼睛有点累的话,可以按一下、闭一下;心有点累的话,可以安住一下。我念完藏文传承时,重新上班。
师念藏语传承。
复次菩提分,回向于轮回,
内心无烦恼,成熟诸有情。
“复次菩提分,回向于轮回”,是第四地菩萨的法相。四地菩萨以智慧现行菩提分法,以大悲普皆回向于轮回。以智慧行三十七道品,以大悲行不舍弃轮回。
有些人可能会问,三十七道品是出离轮回之道,它怎么会普皆回向于轮回成了轮回之因呢?这不是矛盾吗?
其实一点都不矛盾。就像世间的毒,如果没有以方便方法摄持,人吃了以后,很危险的,肯定会死的;如果用方便方法执受了,毒就变成了药,完全可以吃了,能治病。
同样的道理,三十七道品,如果没有以大悲心摄持,只能成为出离轮回的因,是声闻缘觉的菩提分,入于寂灭,证悟单空;如果以大悲心摄持,就成为投生轮回之因,是菩萨的菩提分,一定会流转在轮回当中。
即使流转在轮回里面,也不会被轮回染污,原因是什么?《现观庄严论》中讲,“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
《入大乘论》中讲,“生死苦长远,应当入涅槃,以大慈悲力,久住而不舍”,在生死漫漫的遥远的轮回当中,如果没有大悲力,肯定会入于寂灭的涅槃。菩萨因为有大慈大悲力,住在轮回当中,相续不会受到任何染污,也不会舍弃所有的众生。
第四地菩萨的法相是什么?以智慧摄受菩提分,以悲心摄受轮回。
在学习大乘佛法的时候,用智慧认识空性是很重要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自己认识的空性境界,传给有缘的众生。很多众生没办法证悟空性,一直沉溺在轮回当中,是很可怜的。
求学的道友,要抱着什么目的?“我一定要通过闻思修行,懂得佛教的甚深道理”,这是暂时的目的;最究竟的目的是什么?“乃至生生世世,我要利益无边的众生”,这是最好的一种发愿。
现在的世间人,商人也好、官员也好,发财以后、升官以后,想到的最多是我的亲人,我的亲戚,我的朋友,周围的人,再扩大一点,我的民族。想到天下的众生,唯一只是大乘佛教才有的理念。
第四地菩萨的法相,是这样的。
“内心无烦恼,成熟诸有情”,是第五地菩萨的法相。五地菩萨内心没有烦恼,还能成熟众生,此地具足修行烦恼的对治四圣谛,而无有贪等烦恼,精通种种经典、工巧明,以三乘成熟众生。
五地菩萨依靠证悟空性的力量,断除了自相续当中的贪心,嗔心等一切烦恼。他了解各种众生的根机和意乐,善巧方便度化他们。我们很希望成为五地菩萨,我们是有烦恼而度众生,经常跟别人吵架,说各种各样的恶语。
佛经当中讲,五地菩萨生起正知正念、证悟智慧,作意不退转,如理如实尽知四谛法门。对世间当中包罗万象的知识,比如说文字,经典,历算,法律,医学,建筑,工巧明,歌舞,乐器,菩萨无所不懂。众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对众生今生有利益、来世获得快乐的事情,菩萨没有一个不做的,为逐渐将众生安置于菩提均真实运用。
大乘佛子的心,不要太狭隘了。现在的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时代,宗派的见解越来越狭隘的话,将来不一定有发展的机会。佛教思想如果是开放性的、国际性的,可能走遍天下;如果是很保守的、很拘束的、很狭隘的,可能寸步难行。这一点,大家要懂得。
上师如意宝早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建造我们学院的坛城,就具足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其他宗教的代表性的像。那个时候,藏地的信息是非常封闭的,上师给了我们非常开放的思想。
来这里听课的道友,在某种意义上,你自己的宗派和教法和见修行果,不要跟别人的混为一谈,全部混在一起的话,可能不合理;在某些情况下,也应该跟别人合得拢、学得拢、靠得近,这样是很好的。
从历史上看,伊斯兰教对佛教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在斯里兰卡也好,印度也好,巴基斯坦也好,柬埔寨也好,很多地方的损坏是比较大的。但毕竟是历史,没有必要执著,他们也是众生。过去的已经过去了,现在应该以开放的思想共处。
有些人特别恨某个宗派、宗教,耿耿于怀。我们应该以大乘佛教的思想,不是以牙还牙,而是用爱的方式感化对方。在某种程度上,爱能化解很多问题。小至跟别人接触的时候,大至弘法利生的时候,佛教大的原则没有必要变,在不损坏大原则的情况下,用爱心包容世界、拥抱世界,以爱的行为为世界做出贡献。
《大宝积经》[注6]里面讲,菩萨虽然没有爱染,但是以爱染的方式利益众生;虽然他没有嗔恚心,但是以嗔恚心的方式利益众生;虽然他没有愚痴,但是以愚痴的方式利益众生。
以前有一个无垢比丘[注7],他住在特别清净的山洞里面,附近住着五位仙人。有一天下大雨,有个贫女跑到洞里躲雨,被仙人看见了,他们就诽谤无垢比丘不清净。无垢比丘发现,如果他们继续诽谤,可能会堕地狱,就故意示现各种各样的神变,在空中飞来飞去。
这五位仙人懂得,如果相续不清净的话,是不可能有神通力的。他们向无垢比丘忏悔,对他产生了信心。佛陀告诉诸位弟子,这个无垢比丘即是弥勒菩萨,以悲心和善巧方便利益了五位仙人。
如果是其他人,自己明明没有过失,却被他们诽谤,就懒得理他们了,才不会帮助他们的。而大乘菩萨的精神是,虽然他们诽谤我,对我不利,但我还是为了他们不堕入恶趣,而维护他们、帮助他们。
前面讲到,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情,都要去做。在座的各位,不管你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学习大乘佛教的时候,不能像保守派讲的那样,除了修行以外,什么都管。为了利益众生,为了弘扬佛法,接触各种人,是很好的。
那天有一个道友跟我讲,“堪布,你的生活很精彩,有很多粉丝,很羡慕你。但我最近发现,你经常接触的人,都是不三不四的包工头。你跟他们在一起,好像不是很成功的,而是很无聊的”。我说,“这种方式更有意义”。
前一段时间,我刚回来的时候,院寺有好多事情,包括工程队的公路事情,一天开了八个小时的会,还不能解决。昨天晚上也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我本来想下午好好备个课,结果不得不处理他们的事情。但是我还是比较开心的,认为这是发菩提心的人应该做的事情。
水泥钢筋的事情,很多人觉得非常无聊。内心不是为名声和地位和财富而奋斗,哪怕是稍微对众生有一点点利益,也要心甘情愿地去做。世界需要很多人来维持,每个人尽量减少自私自利的心,多做一些事情。
前一段时间,在公路水稳层的厚度方面,我们的技术人员跟施工队产生了一些争执。双方一起测量厚度,每隔二十米做一个测量点。如果厚度不够,施工队要付罚款;如果厚度超了,我们要付奖金。在测量过程中,厚一点的话,施工队很开心,我们这边的道友们,特别不开心;比较薄一点的话,我们这边的人很开心,那边施工队的人都不喜欢。(众笑)
我当时想,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对小小的事情,都有我执的烦恼,人生确实有很多精彩的节目。
在这里讲到,菩萨应该学各种知识。只要对众生有利,佛教徒有必要学各种知识。
最近很多人熬夜看球赛,我有时候也看看,阿根廷队是不是真的没有希望了;现在中美贸易战打得越来越精彩,各个国家都在讲各自的道理。
《二规教言论》里面讲,“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有时候对大的国家、大的政权、大的世界的变化,也要了解。整天说道友的过失,不如看看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样还有一点点意义。
这里五地菩萨的内心,没有烦恼,只要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他没有疲厌。
以前我用过《入行论》中的一个教证,“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因为具有福德力,所以身体没有什么不舒适的;因为具有智慧善巧,所以心也是很平安的,为了利益众生,菩萨在生死轮回当中不会疲厌。
有福德力,身体很健康;有智慧力,心很健康,身心都很健康,这样的原因,在生死轮回当中,自由自在,没有疲厌。
不会天天申请,“我可不可以不发心,我不当组长可不可以”,一个小小的事情,要申请多少次。其实不当也可以,即使没有你,天也不会垮下来。给自己一些学习的机会,可能更好一点。只要身心健康,利益众生是不会疲厌的。
“内心无烦恼,成熟诸有情”,我是很羡慕五地菩萨的。
今天讲到这里,时间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