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10卷112下+113上笔记

创建日期:2025-05-20

  民俗学-楞严10卷112下+113上笔记

  19魔境五十

  19、9魔境五十,阿难三问

  19、9、1一答无因,五蕴皆妄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生死,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112场下部

  1、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

  我们本来的真心、妙明真心,本来是觉悟的、圆满的、清净的。

  2、非留生死,及诸尘垢。

  妙明真心中,根本没有保留任何的生死轮回,各种各样的垢染,这些都是没有的。心是本来清净的觉性,没有任何的垢染。

  3、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自身也好,乃至虚空也好,全部都是依靠妄想而产生的。

  本来明了的觉知,都是清净的,没有任何垢染,但是因为妄想,忽然就产生了自身、虚空、万法。

  4、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

  本来清净的心,它是妙明真精的,但是依靠妄动的分别念,产生了外面的器世界。

  本来是清净的,后来因为突然一念无明,产生了整个器情世界。

  5、如演若多,迷头认影。

  就像前面讲的演若达多,他起床迷迷糊糊照镜子的时候,看见镜像中没有头,就以为自己的头掉了,到处去找头。

  6、妄元无因,

  妄想本来是没有因的,妄心是无因的。

  7、于妄想中立因缘性。

  从妄想中建立因缘,这是一种错觉的心。在妄想当中,建立了一种错谬的因缘性。

  真正来讲,一切法都是妄想而产生的,就像演若达多一样,无缘无故产生了分别念。无因中有没有因缘呢?好像有一点,但是有的话,也是妄想。

  8、迷因缘者称为自然。

  认为妄想是因缘生的,是小乘行者安立的,他们被因缘迷惑了,叫做自然。

  有些人说是因缘而生,有些人说是自然而生的,前面已经破过所谓的因缘和所谓的自然。其实自然而产生也是妄想而产生,因缘而产生也是妄想而产生,那妄想从哪里来呢?没有因的。

  9、彼虚空性犹实幻生,

  就像虚空,没有什么实质,但是虚空当中,也产生各种各样实有的法、幻化的法。

  10、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同样的,现在你承认因缘生、自然生,实际上都是众生的妄心而产生的。

  11、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

  佛陀告诉阿难,要知道什么呢?一切法都是妄想而产生的,以这个原因,可以说这是妄想的因缘。

  12、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

  如果妄想的源头已经没有了,是无生的话,就可以说因缘生也是无生的,也是没有的。

  13、何况不知,推自然者。

  如果因缘生没有的话,可以推知,自然生怎么会有呢?

  如果因缘生没有的话,那自然生是互相观待的,也是不可能成立的。

  14、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这是回答第一个问题,所以大慈大悲的如来,对阿难等你们在现场的眷属也好,未来的这些眷属,已经讲了什么呢?五阴的本因就是妄想;妄想有没有因呢?也是没有的,

  一切的根源是妄想,妄想的根源是什么呢?没有。妄想的本体是空,空的本体是无有,那我们依靠妄想而产生的器情世界的各种各样的痛苦也好,束缚也好,都是没有的。

  在妙明真心当中,无分别的智慧遍于一切,这是开悟者、菩萨和佛他们所了悟的境界。

  第113场上部

  15、佛陀前面是总的回答,五蕴的因是妄想,妄想没有什么因,它是无因而产生的。

  下面佛陀分色蕴妄想、受蕴妄想、想蕴妄想、行蕴妄想、识蕴妄想五个方面来讲,每一个蕴都是妄想而成的,五蕴的根本是五种妄想,没有什么因。

  16、汝体先因父母想生

  第一个色蕴是妄想而来,怎么来的呢?

  你的身体、色身,最初的时候是因为父亲和母亲的想而产生,怎么想而产生呢?父亲和母亲进行不净行的时候,互相有一种贪爱的心,父亲贪母亲,母亲贪父亲,他们之间有这样的一种贪爱的心。如果没有贪爱的心,那父精母血就不可能出现。这是他们的两种贪心想。

  17、汝心非想,

  当时你入胎的时候,自己也有一种贪心。如果你投生女性的话,会贪执父亲;如果你投生男性的话,会贪执母亲。

  你的心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种贪心想。

  18、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那不可能来出现命根。

  父母没有想,你也没有想,三种想都没有,就不可能和合你的命根,你就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表面上看,孩子的出生是身体的出生,但是身体的来源,归根结底,与贪心有关系。如果三者没有贪心,没有这三个因缘,就不可能入胎。

  19、如我先言:

  佛陀说,我之前也给大家讲过这个例子。

  20、心想醋味,口中涎生;

  比如说一个人心里想着酸梅,口中自然而然会出现口水。特别酸的东西,一想起来的时候,口中会这样的。

  21、心想登高,足心酸起。

  心里面又想到登上高的悬崖、山顶,特别紧张,足心有发酸的过程,恐高症。

  22、悬崖不有,

  实际上,这里并没有悬崖,只不过是自己想像的。

  23、醋物未来,

  醋味的食物,也是没有的。

  24、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

  如果你的身体没有跟妄想连在一起,那口水怎么会依靠谈醋味而出现的呢?

  根本没有醋味的食物,你的口水为什么会出来呢?就是依靠妄想而产生的,所以妄想可以产生色法,用这个比喻来说明。

  25、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所以你们应该知道,你显现的色身,肉身,实际上就是坚固妄想而产生的,色蕴实际上是妄想而产生的。

  26、即此所说,临高想心,

  第二个受蕴是妄想而来,怎么来的呢?

  佛陀刚刚已经说了,如果我们到了比较高的悬崖、山顶,心里面开始想,这个地方很高,会不会掉下去?

  27、能令汝形真受酸涩。

  这个时候,让你的身体感受到了什么呢?受到了酸涩的感觉。脚酸,特别害怕,有这样的感觉。

  28、由因受生能动色体。

  心里想到什么的话,身上马上有一些反应,这是为什么呢?

  你的分别念、你的妄想,你的受阴受到了一些影响,它就扰动了你的色体。身体的这些反应,跟你的妄想是有一定的关系,跟你的受蕴是有关系的。

  29、汝今现前,

  当前受蕴现前的时候。

  30、顺益违损二现驱驰,

  你如果遇到了一些比较随顺的因缘,获得了利益,心里就得到快乐;如果你遇到了一些违缘,苦的因缘、损害,这样的话,心里就会感受到痛苦。

  顺缘和违缘的因缘,自己感受到到痛苦和快乐。遇到好的顺缘就快乐,不好的违缘就痛苦。感受痛苦和快乐的是心,心与妄想有一定的关系,受蕴也是妄想而产生的。

  31、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感受是依靠妄想而产生的,受蕴名为虚明妄想。它是虚的,但看起来好像是一种明的感受。

  32、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

  第三个想蕴是妄想而来,怎么来的呢?

  依靠你的粗大分别念、妄想的力量,心可以对身体起作用。起什么的作用?身体是色法,心是心法,身体和心不是同类的。

  33、汝身何因,随念所使,

  你的身体为什么会随着念头变化呢?念头为会计可以驾驭身体?

  34、种种取像,

  你想什么的话,身体也开始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你的身体会随着你的念头取种种的像。

  身体和心是各自的法,一个是心法,一个是色法。当心起作用的时候,比如说你开心的时候,你脸上的笑容马上就出现了。你心里产生不好分别念的时候,你马上愁眉苦脸。

  35、心生形取,与念相应。

  心生念头,身体会随之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身跟念头完全是相应的。

  身体是在妄想的操作下运行的,所作所为都受心念的支配,身体的一举一动全部都在分别念的支配下做的,想蕴是跟妄念有一定的关系。

  36、寤即想心,

  我们白天醒觉的时候,心里也是起各种各样的分别念。

  37、寐为诸梦。

  晚上睡觉做梦的话,也是跟分别念有关系,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38、则汝想念,摇动妄情,

  所以你的这种想念,实际上是动摇的一种妄情。妄想是虚无、无实的东西,可以驾驭身体,驾驭一切行为,身体随着妄想而动摇。

  39、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所以这个叫做融通妄想。“融”指的是色法,“通”指的是心,心跟色法融通,所以想蕴也是依靠妄想而产生的。

  40、化理不住,

  第四个行蕴是妄想而来,怎么来的呢?

  行蕴是一个深细的、变化的、迁流不息的东西,它的这种变化的理体,是一直不断的、不住的。

  41、运运密移,

  因为行蕴秘密的、隐藏地移动、推动。

  42、甲长发生,

  所以人的指甲会不知不觉长长了,头发也会不知不觉长长,这主要是行蕴在起作用。

  43、气销容皱,

  人的气色、血色,慢慢消融,逐渐逐渐有了皱纹。行蕴没办法控制,它不断在变。

  44、日夜相代,

  日日夜夜,众生的新陈代谢不断的发生。

  45、曾无觉悟。

  但自己没有觉悟。

  行蕴不断的、悄悄地变化,是变苦、行苦、苦苦当中的行苦,这种苦一般不明显,实际上它是痛苦的本性。行蕴是无常的,它在轮回当中一直接连不断地发生,但是凡夫一般发觉不了,凡夫只能看到一些粗大的变化。

  46、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

  念念不息的行蕴,如果不是你的话,那为什么说你的身体会变化,从年轻到年老?

  这个行蕴是不是你,妄想是不是你?如果你说不是你的话,那你身上怎么会具有行蕴的特点,一直不断的变化。

  47、如必是真,汝何无觉?

  如果是你的话,你怎么会不知道呢?

  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明白,明明是你自己的东西,你怎么会不知道是你呢?

  48、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你的诸行阴也是念念不停的,实际上它是一种隐藏的妄想,幽影妄想,这是第四种。

  49、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

  第五个识蕴是妄想而来,怎么来的呢?

  识蕴是精明、湛然、不动摇的,可以称为恒常。

  识蕴的这种恒常与迁流不息、一直动摇的行蕴不像,也并不完全是湛明的佛性,始终不动摇,只是比较接近如来藏。

  50、于身不出见闻觉知。

  从识蕴自己的本体来讲, 从了明的真正本体上来讲,它并不是见闻觉知。

  51、若实精真,不容习妄。

  如果识蕴是精真的、是湛然的,它不可能有习气的妄动。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所以识蕴也是妄想而产生的。

  这一点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呢?下面讲一个公案。

  52、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

  曾经有一次,你见到了一个比较奇怪、奇特的东西。

  53、经历年岁,忆忘俱无,

  过了很多年之后,你把这个东西忘了,当时的心态的记忆也没有了,对境的事物也没有了。

  54、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

  但突然,如果这个东西出现在你面前,你再次看见的时候,你的记忆已经回来了。这个时候,说明你的心识还没有遗失。

  55、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

  这个识蕴是明了、不动摇的,念念都受到各种不同习气的熏染。

  56、有何筹算?

  湛然不动摇的心当中受到千千万万、各种各样的习气熏染,这些习气一一发出来的话,东西多的不得了。

  明清的心识当中有各种各样的习气,习气多得不得了,因缘具足的时候,马上就开发出来了。

  57、阿难当知:此湛非真,

  阿难你应该知道,表面上湛然不动摇的心识,它不是真实的。

  58、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

  就像是急流的水一样,表面上它比较平静,没有动摇,根本看不出来它在急流,但并不是没有流淌。水是一直是动着的,所以心识也是一直动着的。

  59、若非想元,宁受妄习。

  如果这个不是妄想的根源,怎么会受到妄想习气的干扰,不会的。

  60、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除非你的六根完全通用、开合,这样的时候你的妄想才会灭尽。你的六根什么时候开合,你的妄想就什么时候灭尽。

  没有六根和合的话,妄想不会有灭尽的时候。

  61、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

  你现在的见闻觉知当中,有很多细微的串习。“几”是细微、很小的。

  62、则湛了内,罔象虚无,

  那么这样的话,明了也好,内在也好,时有时无。

  在见闻觉知当中,有很多很多的习气。凡夫人的见闻觉知并不都是正确的、并不是彻底、最究竟的,都是颠倒妄想而产生的。圣者完全灭了颠倒妄想,因此他的见闻觉知都是正确的。

  63、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这是最后一个妄想,颠倒妄想。

  64、每一蕴都有一个妄想,五蕴确实是妄想而产生的,这个妄想是无缘无故的。众生无因无缘产生了妄想分别。在妄想彻底灭尽之前,一直在苦海中流转。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10卷112中3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