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如意宝藏

《如意宝藏》上部1+2章具德上师笔记

创建日期:2021-09-10

  《如意宝藏》上部1+2章具德上师笔记

  1、如意宝藏=甲一、序+甲二、引言+甲三、上部+甲四、下部+甲五、附录+甲六、跋

  甲三、上部 上师瑜伽总论=乙一、第一章上师之总义+乙二、第二章如何选择具德上师+乙三、第三章如何依止具德上师+乙四、第四章实修要义+乙五、第五章本传承上师瑜伽的不共殊胜之处

  乙一、第一章上师之总义=丙一、何谓上师+丙二、上师为诸佛菩萨之总集

  丙一、何谓上师=丁一、总师+丁二、引师+丁三、酬忏师+丁四、誓言灌顶师+丁五、令解心续师+丁六、窍诀传承上师

  丙二、上师为诸佛菩萨之总集=丁一、一切善知识都是释迦牟尼佛之化身+丁二、上师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丁三、上师乃三根本之总集

  乙二、第二章如何选择具德上师=丙一、谨慎观察和选择上师的必要性+丙二、观察和选择三恩上师的标准

  丙二、观察和选择三恩上师的标准=丁一、善知识应当圆满具足内在一切功德+丁二、善知识应当圆满具足外在一切功德+丁三、“依法不依人”与“依人不依法”

  2、何谓上师

  “上”即“无有较此更高者”,“师”即为现证圆满智慧者。欲证解脱,首先必寻一位教授解脱道之具德上师,唯依上师方能为我等圆满开显成就之道。

  3、上师分为三种

  上师=外相顶礼所依之对境为外相上师+调伏自心为内相上师+证悟心之本体即为密相上师

  若能精通三种上师,则一切法皆已归纳其中。

  4、上师分为六种

  上师=共同之上师+不共同之上师=(总师+引师+酬忏师)+(誓言灌顶师+令解心续师+窍诀传承上师)

  5、总师

  凡是为自己宣说佛法,而使自己获得稍许法益者为一般上师,即总师。尤须注意:如果未使修行者自相续获得出世间利益者,不能称之为上师;只有讲授对治法而调伏行者三门烦恼者,方可称为上师。

  6、引师

  赐予皈依戒,将自己从误道与邪道中引入正道法门者,为引导上师。希求安乐者亦唯有皈依佛陀、正法及僧众,方有离苦得乐的希望。

  7、酬忏师

  在上师面前忏悔自己的过失,作为忏悔、酬补之境者为酬忏上师。众生无始以来所造罪业无量无边,仅凭自力无法忏除清净,因此若在上师面前作忏悔,则依靠自己的忏悔力与上师的加持力必能清净罪障。

  以上三种总师+引师+酬忏师为共同之上师

  8、誓言灌顶师

  即赐予成熟灌顶者。其中灌顶乃依密宗续部教授所作之殊胜引导;誓言乃获得灌顶后所持之戒律。如是赐予灌顶者即为誓言灌顶师。

  9、令解心续师

  “心续”指上师所授续部之密意。为弟子传授续部之法如大圆满十七部续者,即令解心续之上师。

  10、窍诀传承上师

  赐予解脱窍诀法者,如传授成熟口诀法之上师,称为窍诀传承上师。尚需了知,只有具备佛陀功德者,方有资格传授解脱窍诀法。

  以上三种誓言灌顶师+令解心续师+窍诀传承上师为不共同之上师,亦称为“三恩上师”,乃极为严厉之对境,切勿诽谤而犯密宗根本戒

  11、根本上师

  所有上师中,弟子依彼得到法益最多、对弟子趋向解脱恩德最大之上师,即为根本上师。大恩上师所证功德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然论及耳提面命引导弟子迅速趋向解脱,则上师之恩德超胜诸佛菩萨,故尊称为大恩根本上师。

  大恩根本上师实乃弟子获得出世间成就最重要之因素,成为大恩根本上师的标准,并非取决于导师或弟子的主观意愿,比如导师对弟子说:“我是你的根本上师。”或弟子对导师说:“我愿依止您为我的根本上师。”唯此并不能构成根本上师。根本上师乃根据弟子相续中所获法益多寡、深浅而安立。

  因弟子在不同的修行阶段中,有不同的指导其修法而令其获得大利益的上师。故一位行者根据修行中的不同获益,可有诸多根本上师,而绝非如偏执者所言般,依止一位根本上师之后,就再也不能依止其他导师求法。

  12、“大恩”之含意。

  阿底峡尊者一生依止过一百五十三位上师,但一提到自己根本上师——金洲大师之名号,就双手合掌置于顶间梵穴之上,提及其余上师则合掌于心间。弟子疑问:“一百五十三位上师皆为您所依止,为何显现如此不同?此乃您上师的功德不同,还是恩德不同?”阿底峡尊者言:“我的上师们均为佛,所证功德无丝毫差异然就恩德而言,自心少具之菩提心,皆源自大恩根本上师之教诲,故恩德超胜一切诸佛菩萨。”此乃“大恩”之含意。

  13、一切善知识都是释迦牟尼佛之化身

  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时,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授记:“我于未来世,幻化善知识,利益汝等众。”如是具德善知识即为释迦牟尼佛之化身,均已超越轮回,我等依彼精进行持,亦必获解脱。

  14、上师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

  上师乃九宝之尊,即聚集佛法僧三宝、上师本尊护法三根本、法报化三身于一体。一切诸佛菩萨之密意均聚集于上师之中,故上师为修持密法之根本。

  15、上师乃三根本之总集=(上师+本尊+护法)之总集

  上师乃一切上师之总集,上师已证悟法身,以无缘大悲菩提心任运呈现化身利益众生。上师之本体犹如皎洁之明月,不同根机之信众如迥异之水境。千江有水千江月,显现之上师虽千差万别,但其本体却为一切上师本体和事业之总集,并无形象及生灭之变化。众生之福缘和信心如同大地之水器,水器盈满则月影皎洁,水器干涸则无法呈现月影。若众生之福报及信心薄弱,上师即示现涅槃。然上师之悲心加持如空中之皓月并无增损,只是众生无缘纳受而已。

  上师乃一切本尊之总集。因上师本乃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拥有一切诸佛菩萨之功德,圆满具备赐予共与不共悉地之力量。

  上师亦乃一切护法之总集,依止上师能遣除一切障碍及违缘,故一切护法乃上师之化现。

  16、谨慎观察和选择上师的必要性

  原因有二:第一、末法时期导师真伪难辨。第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修行者唯依上师方能证悟菩提胜果,故选择上师更应慎之又慎,因其关乎自己生生世世的幸福。

  17、观察和选择三恩上师的标准

  具德上师乃圆满持有从因地直至果位的所有传承修法和解脱窍诀者,至少证悟见道位以上功德。真正证悟四部灌顶之密义,即圆满五道十地功德者方为具德上师。故所依止之善知识必须圆满闻思修三慧,通达显密法义,并已完全融入自相续。若仅具空言词句之境界,内心并无实修之甚深道验,此非真正善知识。

  应谨慎观察即将依止的善知识是否具有清净传承,是否具备登地菩萨以上的功德。若不具备如是条件者,因彼不具救度众生超出轮回之能力,故不应依止为实修导师

  18、善知识应当圆满具足内在一切功德

  由于弟子业力之遮蔽,无法现量见到导师内在之功德,故应以无有偏袒之诚信和无有所缘慈悲心而抉择导师。因为真实见解必然伴随无伪诚信和无缘悲心等真实功德,如同真正的太阳必然具备光明而能驱除黑暗。如同太阳普照大地般,无有偏袒之私心。

  18、1“无有偏袒之诚信”

  指见道以上所具备的大平等信念,所谓“大平等信念”是指不仅对自己的上师,且对自他宗派一切导师及众生,皆有不可思议之信心。具备如此圆满信心者方为具德善知识。“偏袒”即私心我执、赞自毁他。

  18、2“无有所缘慈悲心”:

  如果善知识已经证悟见道及见道以上之见解,自然呈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论亲友怨敌,皆平等护佑,如此方堪为众生之怙主。然需了知,慈悲心应具足于内心,而非仅表面显现贤善之相

  19、善知识应当圆满具足外在一切功德

  清净戒律乃善知识呈现外在一切功德所必备,善知识必须守持清净戒律方能自利利他。

  有些行者以所谓“密宗方便”为名,行持诸多不如法之行为。对于恶誓言(弟子对恶知识所发的誓言,或恶知识为控制弟子令弟子所发的誓言,本质即为不如法),应大胆破除,趋向正道,如此非但无过,还有无量功德。因为真正的佛法正是要从邪道、偏道趋入正道,故丝毫无需担心违背誓言之过失。

  20、观清净心

  依止上师前,应先深入细致地观察抉择。一旦依止真正的具德上师之后,则不能再观察上师(尤其是三恩上师)过失,而应当将一切皆净观为上师之功德。

  即使上师在街上杀牛、杀羊,弟子也应以清净之心观待:此乃上师以特殊之不共密行度化众生。若觉得上师的行为有过失,则应自相呵责:上师之行为具有密意,此乃自己之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

  假如上师表面上似乎对自己特别厌恶或者显忿怒相,弟子亦不应舍弃上师,甚至生起嗔恨心,而应反省忏悔:上师观察到应该以如是方式调伏我的分别念,考验我的信心。过后待上师心情平静时,弟子再到上师面前忏悔。

  即使弟子亲眼见到上师已堕入地狱受痛苦,亦应将上师观作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并生清净信念:上师大悲承担众生业障,到地狱去度化有情。

  弟子常犯的过失是:该观察时不加抉择,轻易依止;不宜观察时,却拿着放大镜检点上师的行为,真是颠倒可悲!

  21、初学者应依法不依人(未具正法者)。

  由于初学者尚未精通法义,对他人言说行为亦不具判断能力,故当依法进行抉择,不能率意轻信他人(未具正法者),以免误入歧途。

  此中误区是:应以依法不依人之原则细致观察抉择导师时,却未作观察;待依止上师后,方开始观察上师,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逐渐发现自己好像上当受骗了,于是毫无顾忌地大肆诽谤,轻易违犯密宗根本誓言而堕金刚地狱。

  22、一旦依止真正的具德上师,则应“依人不依法”。

  具德上师之身、口、意三门为三金刚,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故法与上师无别,依止上师即为依止法。

  释迦牟尼佛传讲八万四千法均为应机而说,初行者若仅依文字诠释,极易理解偏颇。而上师则能以遍知智慧观机授教,使法与根机相应,令行者迅速趋入解脱。故一旦依止具德上师后,即应依人不依法,甚至在上师示现一些貌似不如法之显现时,更应以清净心观待,万勿依自心于法之分别衡量评判,甚至舍弃、诽谤上师。

  此中误区为:已经依止具德上师,仍按照依法不依人的教条观察上师,不该观察时却拿着放大镜衡量上师,且内心无智又不识上师之密意,最终得不到上师丝毫加持,遑论解脱!

上一篇:《如意宝藏》序+引言笔记

下一篇:《如意宝藏》上部3章依止上师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