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3卷34下笔记

创建日期:2023-02-23

  民俗学-楞严3卷34下笔记

  卷三

  14、4、6十八界妄,意法识性

  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

  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一、听索先生聊聊:

  第34场下部

  1、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

  阿难,你应该明白,所谓的意和法,意根和法尘,作为因缘产生你的意识。

  2、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那么这样的意识是依靠意根而产生,以意为界?还是是依靠法尘而产生,成为法的界?

  3、意识意根,它没有色法,没有什么形状、颜色,它是一种心识。意识是很细微的,它是很有深度的,所以说,一般跟五根识相比较起来的话,意识是比较难懂的。

  意识,如果我们再去进行挖掘的话,那它就变成阿赖耶,法界。

  4、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

  六识当中的意识,如果依靠意根而产生的话,那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在你的意当中的话,一定会是产生有一种思维,而且以思维来发明,或者证明你存在意根。

  如果你的这种意识是依靠根而产生的话,那你这样的意当中肯定会产生一种思维,然后依靠思维证明你存在意根,这是从根方面讲的。

  5、若无前法,意无所生。

  然后下面从尘的角度来讲的:意根的对境是法尘,如果你的意识的面前没有法尘的话,那么你的这个意没办法产生。

  因为意识是意根而产生的,那意根前面所缘的法尘必须要有,如果前面所缘的法尘没有的话,你的意识没办法产生的。

  6、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这样的话,意根离开了法尘,没有所缘的话,那就没有任何的形象,那这种意识起什么作用呢?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作用。

  首先——如果是依靠意根而产生的话,有这样的一种过失。

  7、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

  “识心”是第八识,“诸思量”是第七识,“了别性”是第六识。

  你的第八识,还有第七识,或者所了别的第六意识,那么这三者到底是同,还是异?

  你的意识跟你的意根,到底是同体,还是异体?

  8、同意即意,云何所生?

  如果你说是你的意识和你的那个意根的话,那是同体的,同一的,那这样的话,意识怎么会是产生呢?

  因为自己不可能产生自己,所以你的意识从意根当中产生是不合理的。

  9、异意不同,应无所识。

  如果你说是意识跟意根是不同的话,那一个是识的本性,一个不是识的本性。这样的话,你的意根没有所识了,那这样肯定不行的。

  10、若无所识,云何意生?

  如果没有识的话,那怎么会是意根当中产生呢?

  如果意识从意根当中产生的话,肯定有识觉的,没有识觉的话,怎么会产生意识?

  11、若有所识,云何识意?

  如果说是有所识的话,那你怎么会说识意是他体的呢?

  如果意根就有识觉,意识也有识觉,那这样的话,意根和意识就不是他体,而是一体。

  12、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所以同也好,或者是异也好,意识和意根这两个的话,其实是同和异都不能安立,这二个性不能成立的。这样一来的话,那意根的界,外面的尘,法尘的界,还有他们所产生的意识的界怎么安立,这三者都是没办法安立。

  这是是依靠意根而产生是不合理的。

  13、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

  如果依靠法尘而产生的话,那世间的所有的法,实际上是色声香味触,不离五法的。

  14、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

  阿难,你应该是好好的观察,观察什么呢?观察色法和观察声法,观察香法,观察味法和观察触法,眼、耳、鼻、舌、身的对境,也就是色、声、香、味、触这几个法。那这几个法,其实它们的相状是很分明的,色尘肯定不是声尘,声尘肯定不是味尘,味尘肯定不是香尘,香尘肯定不是触尘,他们之间的这种分界线,非常的分明。

  15、以对五根,非意所摄。

  这些是五根的对境,也就是说眼根对的色法,耳根对的声音这样的,这些不是意根的对境。

  16、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

  如果你偏偏一定要意识依靠法来产生的话,那你现在应该好好的去观察,法的法尘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什么样的一个形状?

  色、声、香、味、触这些都不是意根的对境,它们有固定的对境嘛,这些都不是意根的对境。那意根的对境是什么呢?这里说你用智慧来观察,到底你的意根的对境的法,指的是什么?

  17、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

  如果你离开了色和空,然后声音对境的动和境,还有鼻根对境的通和塞,身体对境的合、离,意根对境的生和灭,离开了色、声、香、味、触、法的对境,离开了这些法尘,意识终不可得。

  18、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所谓的生,实际上是在显现当中,色也好,空也好,这些显现法叫做是生。色法和空法显现的,这个叫做生,

  所谓的灭,实际上是在显现当中,色也好,空也好,这些消失法叫做是灭。

  色也好,空也好,变化的过程叫做是生和灭,法空的这种生和灭,没有一个单独的本性。如果是真正意根对境的有一个法存在的话都是可以的,但是你把生和灭拿来看一下,除了显现以外,没有什么的。

  我们的意识对境,法是生,法是灭,但是生灭和单独的法的变化以外,有没有呢?是没有的。

  19、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

  所以生和灭没有的话,那么因生和灭法尘产生意识怎么会是发生?怎么会有什么形象?没有什么形象的。

  20、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既然相状没有的话,那么依靠意根和依靠外面的法尘所产生的意识的界怎么会产生?没有的。”

  21、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依靠意根和法尘为缘产生的意识界,三处都是没有的。

  不管是从法方面,意方面还是识自己的本体来观察的话,也是没有的。因为这样的一种因缘生的话,实际上也是没有的。只要因缘而产生的话,最后不可能有产生的真正的意识界。

  22、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意根也好,法尘也好,还有意识的界,这三者的话,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23、41法如来藏性,以比喻推理出无生,无生者必空性也。

  五蕴藏性喻无生

  (1)眼劳看虚空的空花,色蕴喻无生;

  (2)双手摩擦涩滑冷热,受蕴喻无生;

  (3)酢梅生口水,想蕴喻无生;

  (4)瀑布波浪,行蕴喻无生;

  (5)一瓶虚空往来,识蕴喻无生;

  六根藏性喻无生

  (6)眼劳看虚空的空花,眼根喻无生;

  (7)塞耳听声,耳根喻无生;

  (8)长吸闻冷触,鼻根喻无生;

  (9)长舐吻苦味,舌根喻无生;

  (10)冷手触热手,身根喻无生;

  (11)睡醒忆忘,意根喻无生。

  十二处藏性喻无生

  (12+13)园中看树林泉池,色见喻无生;

  (14+15)园中食办击鼓,听声喻无生;

  (16+17)炉中旃檀香,嗅香喻无生;

  (18+19)持钵遇醍醐,尝味喻无生;

  (20+21)以手摩头,身触喻无生;

  (22+23)善恶无记三念,意法喻无生。

  十八界藏性喻无生

  (24+25+26)眼+色→眼识,眼色识喻无生;

  (27+28+29)耳+声→耳识,耳声识喻无生;

  (30+31+32)鼻+香→鼻识,鼻香识喻无生;

  (33+34+35)舌+味→舌识,舌味识喻无生;

  (36+37+38)身+触→身识,身触识喻无生;

  (39+40+41)意+法→意识,意法识喻无生.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3卷34中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