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宝藏》上部4章实修要义笔记
1、如意宝藏=甲一、序+甲二、引言+甲三、上部+甲四、下部+甲五、附录+甲六、跋
甲三、上部 上师瑜伽总论=乙一、第一章上师之总义+乙二、第二章如何选择具德上师+乙三、第三章如何依止具德上师+乙四、第四章实修要义+乙五、第五章本传承上师瑜伽的不共殊胜之处
乙四、第四章实修要义=丙一、发心+丙二、法与根机相契合+丙三、闻思修三要并举+丙四、判断修行增上之标准+丙五、调伏内心乃遣除魔障之究竟妙道+丙六、诸宗教、乘派之辨析
丙一、发心=丁一、恶念发心+丁二、无记之念发心+丁三、善念发心
丙三、闻思修三要并举=丁一、闻思修行乃真实弘法利生+丁二、实修的重要性+丁三、修习禅定的必要性
丙四、判断修行增上之标准=丁一、修行增上之标准+丁二、决定修行快慢的关键因素
丙五、调伏内心乃遣除魔障之究竟妙道=丁一、外道与内道之区别+丁二、小乘与大乘之区别+丁三、因法相乘与果密咒之区别+丁四、三乘教法调伏烦恼之区别+丁五、三乘圆满于一法
丙六、诸宗教、乘派之辨析=丁一、外道与内道之区别+丁二、小乘与大乘之区别+丁三、因法相乘与果密咒之区别+丁四、三乘教法调伏烦恼之区别+丁五、三乘圆满于一法
2、发心=恶念发心+无记之念发心+善念发心。
发心乃学佛最初之动机,亦是成办解脱之唯一方便。
3、恶念发心
仅仅为了追求身体健康、荣华富贵、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而行持善法,称为“为得善愿而发心”。为了扭转生活逆境,遣除家庭、健康、事业等各方面的违缘而行持善法,此为“拯救怖畏而发心”。如此行持善法,充其量只是暂时得到世间福报,非为解脱之因。此乃完全未解佛法实义而产生的过失,已落入偏道。
4、无记之念发心
非善非恶称为无记。内心无有丝毫善恶意乐,仅无目的地跟随他人行持善法或进入佛门,则为无记之念发心,希求解脱之修行者必须调整此类迷惑愚痴之发心。
5、善念发心=小士道之发心+中士道之发心+大士道之发心。
5、1小士道之发心
希求自己从三恶趣解脱而获得人天善趣之果,从而修行声闻乘直到光明大圆满之间的法,此为小士道之发心。由于修行者尚未生起从轮回中解脱之意愿,故无论所修何法均非出离轮回之因。小士道修行者深信因果,行持十善业,具足世间正见,如是发心虽远非究竟,然作为将世人导入佛门之方便,亦不失为下根者所持之善法。
以如是发心,即使修持光明大圆满直断与顿超,若积资净障,将转生色界十七天及无色界四空天;若未广行善法,未来只能转生诸如旱獭和马熊等冬眠之动物。
5、2中士道之发心
认识到六道轮回之自性犹如火坑,而仅追求自己从六道轮回中解脱,获得声闻缘觉之寂灭果位而实修显密诸法,此乃中士道之发心。如是发心归根到底仍为寻求自我解脱的小乘之心,而非大乘佛种之菩提心。
5、3大士道之发心
愿一切有情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圆满佛果,此为大士道之发心,亦称广大意乐菩提心。我等无始时来所造深重罪业,唯有依靠大乘法宝菩提心方能迅速断绝。修法过程中,为自己一人的利益而发心修法,仅获一分功德;倘若发心为救度一切众生而修法,则功德无量。以无量之功德,方可迅速断绝往昔所积累之无量业障。
6、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
菩提心乃获得遍知佛果之正因,亦为佛教小乘和大乘之区分点。大乘法门之所以成为证悟佛果之近道,因有菩提心为根本,故菩提心极为重要。
显宗未具殊胜见解及方便,故将六度等法别别行持,故需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密宗因具殊胜见解及方便,六度万行摄于一法之中,一刹那即可圆满福慧资粮,证得三身之境界。
6、1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乃超越一切戏论、直指心之本性,圆满悟证悲空双运见解任运而生之无缘大悲心,初行者于行道途中,尚难以胜义菩提心行持,故应先发世俗菩提心为要。
6、2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
愿菩提心: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之果位,为愿菩提心。
行菩提心:为令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觉果位,而以实际行动修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为行菩提心。利益如母众生之菩萨行亦无有尽,且发愿云: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及所有祖师大德如何修行,我亦如是修行。
7、愿菩提心=共同发菩提心+智慧发菩提心
共同发菩提心:将西方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安立于实有地处,并意愿度化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而发心修学一切善法,为共同发菩提心,此乃共同相应众生根机之初行方便发心。
智慧发菩提心:众生皆具原始如来藏光明,只因一念无明而堕入轮回,故为遍虚空之际一切有情证得原始怙主普贤王如来之果位而发心修学一切深道善法,为智慧发菩提心,此乃密宗之发心。
8、发菩提心依心力的差异分为三类=如国王之发心+如舟子之发心+如牧童之发心
第一、如国王之发心:希求自己首先获得佛果,之后再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此为下等心力。
第二、如舟子之发心: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此为中等心力。
第三、如牧童之发心:希求先将三界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之后,自己再成佛。此为上等心力。
如是三种发心均以悲心缘有情。虽后二种发心初行者难以行持,但追求究竟解脱之行者,亦应尽力随学前辈祖师大德之足迹,发坚忍利他之悲心大愿。
9、法与根机相契合
以共同见解,诸佛所传八万四千法中,密宗为最殊胜之法。然就实修而言,与自己根机相应的法方为最契合之法。法无高下之别,契合根机方为妙道。
10、大圆满修行理趣依根机总分为=依见而修+依修而见。
依见而修:乃真实教授,于悟证后无修之大修境界,具备如是顿悟根机者如凤毛麟角。
依修而见:为通过修行成办见解,乃针对次第根机者之方便教授。
11、佛法=教法+证法
佛法总摄教证二法,教法指善知识通过语言、文字、法本、念诵、传承等所传讲之法义,证法乃实修教法所获自心之道验。简言之,教法乃经律论三藏,证法即戒定慧三学。作为修行者,必须通过闻思受持教法,以实修受持证法。
教法与证法虽为理论与实践之关系,然于修行中可达成一如,亦即修持教法即为证法。由此可知,教法真实存在于修行者之心相续中,外在的所有法本等,仅为教法之所依,故离心则无法。佛法完全取决于是否有通过闻思修行,于内心中真实受持如来教法、证法。
12、实修的重要性
佛法乃实践之学,在初步了解佛法教理之后,进一步将闻思教理融合到实修中乃为至要。否则一切闻思仅成口头禅,对即生成就无有切实利益。
修行最终目的是断绝烦恼、消尽三世之痛苦而获得永恒之快乐,然欲达此目的,惟有依止清净具德上师,依次第修学之法,长期精进行持。依教奉行、精进实修乃为至要。
佛陀曰:“我为汝说解脱法,当知解脱随自转。”即使是佛陀本人,亦无法将提婆达多迁转至清净刹土,而以宣讲佛法令弟子精进修持,获得解脱。
13、修习禅定的必要性
身、口、意三门之中,心为主宰,若未调伏自心,永远无法消尽烦恼。从小乘至生圆次第皆以意识转为道用而行持,无上窍诀法之真实教授则将觉性转为道用。因此,直接针对内心修持佛法,方为契入根本,称为根本调整根本;而仅由身、口之勤作而修法,称为支分调整根本。前者好比捷径回家,迅速到达;后者则如绕路而行,经久方至。虽然两种调整方式最终都能成佛,然各自所需时间却如天地悬隔,此乃根本调整根本和支分调整根本之区别。
通过佛法修行所证悟的究竟见解乃诸法之精华,对治一切迷惑分别最有力的武器,证悟此等究竟见解之捷径道唯有禅修!
因修学佛法之目的乃对治习气、调顺烦恼,故一切实修之法皆含摄于调心一法之中。只要对治习气烦恼,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均成实修。故勿过于执著修法之表象,而应反观自心:如是修行是否形成烦恼之对治力?诚然,调心之法有巧有拙,对治之力有大有小,将自宗正行上师瑜伽作为调心之主体,以座下有相善行作为调心之辅助,既勿轻视座下之勤作善行,又如法行持智慧禅定。如是生活、修行圆融一味,善巧成办解脱大业。
14、修行增上之标准
《直指心性》云:“正道之相者,以信心、慈心、智慧等自然增上而推知”。由此可知,行道中判断见解增上之标准应为内在呈现信心和慈悲心,而非外在之显现,如禅修中见到光、佛像、刹土等。
故修行者应时刻反观自己一切发心与行持是否成为调伏烦恼之对治力?若烦恼依旧,信心与慈悲心等功德亦未见增长,则所做善行并无解脱真实利益。
复次仅依名言之见解不能判断是否成就。有者自称已经证悟实相,即可安住于明空不二之见解中,然仅凭名言见解难下定论,尚需依其有相功德如信心和慈悲心、梦境等是否增上而作判断。内心若无普遍信心与慈悲心等真实功德,无论了知或觉受之见解如何玄妙,均非正道,遑论成就!
禅修行道中,证悟之时,自然具足无缘信心和慈悲心,彼时能观之者与所观之境(信心、慈悲心)圆融无二,恒时圆满信心与慈悲心。
另外,尚可通过梦境判断见解是否增长。若见解为了知境界,会出现无梦或者梦见善法;如为觉受,可以认识梦、转变梦境,甚至在梦中安住等;如已证悟,则可现梦光明境界。
15、决定修行快慢的关键因素
决定修行快慢的关键因素乃行道者之根机,而根机之利钝即表现于信心之强弱。上品信心即为上品根机,上品根机者修持密法可快速成就;中品信心即为中品根机;下品信心即为下品根机;无有信心,即称无缘者。
根机=上品根机+中品根机+下品根机+无缘者
16、着魔
修行易现诸多贤劣境界,若缺乏智慧不知调整之法,或贪心执著,即成堕落之因,严重者甚至出现幻觉幻听,谓之着魔。
然世人常将魔安立于外在境界,欲借助外力加持或修忿怒本尊法等遣除魔障。吾等需知,所谓的魔其实不在身外,而在自心之中,凡与正法相违者均称为着魔。
如是若以自心之执著妄图转变外境,只能徒增烦恼,是故当以调伏自心为妙。
17、魔障=外魔+内魔+密魔
17、1外魔:对治方法为念诵仪轨
乃一切障碍成道之天魔,魔王波旬及其眷属即为外魔。从修法时昏沉掉举、到进入佛门后道心退转,此等即为外魔所致。
故依我等大恩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及妙音龙多加参仁波切之传承,每天念诵大自在祈祷文、解缚咒、狮吼咒各三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回遮仪轨、大白伞盖祈请文、狮面佛母修法仪轨(以上三个仪轨简称为“心、盖、狮回遮文”)以及意愿速成祈请颂各一遍以遣除外魔。
17、2内魔:对治方法为不执著贤劣显现
乃世间空行母呈现不同形象考验修行者之能力,如令修道者暂现诸多烦恼、疑惑、自身修法功德退失及信心退转等;或呈现诸多功德,如身上呈现瑞相、甚至似有神通等等。若行道者对此等贤劣境界产生执著,则称为自身融入空行母,即成进道障碍,称为内魔。
汝等需知,修行者行道中出现不同觉受实属正常现象,此为修法增上的自然阶段,若能善巧应对,也是令修法见解迅速增上之大好时机。若能抓住此时机,不执著任何贤劣显现而依法行持,可令见解迅速增上;然若执著于眼前贤劣觉受,则障碍修行增上,称为着魔。
由此可见,魔障和悉地(成就)只有一线之隔,对任何境相产生执著均称为魔障;未产生执著,依旧按照调顺烦恼之正确方式修持即为悉地。
修行时,无论出现何种境相、觉受或者梦境,切勿执著。所现境相若为过失,自会消失;若为功德,必然日日增上。故不执著一切觉受乃遣除内魔之最佳对治法。
17、3密魔:对治方法为调伏贪、嗔、痴烦恼
当内心起现任何贪、嗔、痴烦恼时,即为密魔所束缚。对治密魔之方法即从根本上调伏烦恼,自宗以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和安住调伏妄念为对治法。
外魔和内魔均为密魔所显,密魔一旦消尽,外魔和内魔即转变为本体之庄严。由于初行者对治力微弱而烦恼粗重,故不宜舍弃身语勤作之善法,应将遣除外魔和内魔之法作为消尽密魔之辅助,如此方能对消除密魔起到切实之作用。
18、遣除魔障最好的方法就是调伏自心。
很多人佩带护身符以驱除外魔,殊不知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无一不是我等发愿救度之对境,无一不具如来藏之佛性,故真实的慈悲与智慧乃遣除魔障、成就解脱之真正护身符,故当时时佩戴菩提心之铠甲而精进修法。
19、觉受鲜少
某些行者于禅修中鲜生觉受,故怀疑自己是否修行不力、见解浅薄,其实并非如此。我等所修之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乃根本调伏根本,含藏一切修法力量,能直趋菩提。犹如大鹏金翅鸟之蛋般,已圆满一切力量,一旦出壳即可飞翔。故行者禅修觉受鲜少亦属正常现象。而下乘派中诸如四大修法等,为远道方便之法,距成就似近实远。虽更易起现觉受,然趋入解脱仍须回归根本调伏之核心。
复次,一切觉受源于心识,次第行者初步调伏烦恼(密魔)远未臻圆满,故因邪魔加持(外魔)或世间空行母(内魔)考验修法能力而易呈现种种觉受,此时万勿执著,应依教调伏内心。随修法增上,见解赤裸时,觉受已无处可寻。故修行是否增上非以觉受多寡贤劣作为衡量标准,而应以出离心、菩提心以及信心是否增上为准绳。
20、外道与内道之区别
发心不同:世间善行与出世间善行最大之区别在于是否具足出离心。若未以追求解脱之出离心摄持,一切善举将成熟为有漏之人天福报,非为解脱之因。
见解不同:外道与内道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备四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之见解。
皈依对境不同:内道以三宝作为皈依对境,而外道不以三宝作为皈依对境。
21、小乘与大乘之区别
内道大小乘之差别主要在于发心。若仅以自我解脱为目的而修学佛法,不管所修为何等法门,即便是大圆满无上窍诀法,均成小乘自利之法;若发心普为利益三界一切众生获得佛果,其所行哪怕仅是世间小善,亦为大乘之法,均可圆满成佛之殊胜资粮。
无垢光尊者于《如意宝藏论》中讲解了大乘(包括显密二乘)较之小乘的七大殊胜之处=1所缘广大+2成就广大+3智慧广大+4精进广大+5方便广大+6果位广大7事业广大
21、1所缘广大:大乘法所缘如虚空法界,无有限量,无有边际;而小乘法所缘有限量、有边际。
21、2成就广大:大乘行者以菩提心为基础,令自他成就。依大乘见解而修持,即能断除烦恼,证得佛果,显现色身,度化无量有情。小乘自度尚未究竟,何况度人?
21、3智慧广大:大乘内具悲空无别之见;小乘虽于外境无分微尘、内识无时分刹那两种无别中安立胜义见解,但不具大乘悲空无别之见。菩提心本体为悲心发愿,故大乘道中悲心明分显现时,契合空性而修,终证悲空无别之见。小乘虽也传讲二谛(世俗谛与胜义谛)无别之见,但尚未破除法执,故所证之清明见解并不了义。
21、4精进广大:大乘断绝我法二执,于无量劫中为度化一切众生成就佛果而行持六度万行。小乘仅追求自己解脱轮回、证得罗汉果位。
21、5方便广大:小乘之修法,为欲断绝轮回而希求罗汉涅槃寂灭之果。大乘之行持,不舍生死、不住涅槃,何以故?已明有寂无二之见也。
21、6果位广大:小乘得少为足,满足于所证罗汉果位,且不认为罗汉果位以外还有佛果。而大乘佛果断二无明(遍计无明和俱生无明)、证二清净(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具利他十八不共法之功德(超越凡夫,不与凡夫共同的十八种功德)。
21、7事业广大:大乘初于行道时,便已发愿度化一切众生成佛,故于众生未尽、轮回未空之际恒时成办自利利他事业。小乘虽无舍弃众生之念,亦无度化众生之愿,故于证果时只能度化少量有缘众生。
自己是否具此七大殊胜发心及功德。若具有,即为大乘弟子;若未具有,即便行持善法,则名义上虽为大乘行者,实际可能只是小乘修法,甚至与凡夫同道。
小乘之过失在于唯以自我解脱为目的,而缺乏广大之发心。学大乘者并非舍弃小乘法,因大乘法中自然含摄小乘出离心等要义,故小乘教法实为大乘法之基础与庄严。
22、因法相乘与果密咒之区别
"因"乃思维之意,依靠思维造作、次第成办智慧之法为"因法相乘",此即为大乘显宗。
果密咒直指心之本性,又称密宗或金刚乘,乃九乘次第之极顶,诸法之精华,于一法中圆融三乘。
无垢光尊者于《诸宗派宝藏论》中,从见解、行为、摄心、因、道、果位、地、时劫、受用、修持自他利益、密意、积累资粮之差异及身语意之密意等十五个方面对显密之差异作了详细辨析。
从初行者角度概述密宗超胜显宗之处=1见解之差别+2方便之差别+3行为之差别+4根机之差别
22、1见解之差别
虽因法相乘与果密咒均讲解原始基位如来藏本具之功德即为心之本体,然二者在行道中之抉择却大相径庭。显宗在抉择诸法时,先依靠意念造作树立一切法均为空性和虚幻,然后于缘起性空之见解中励力安住。密宗认识到原始基位如来藏中三身原本一如,因此在执受见解时,于外境、内心无有破立,显现一切之相均为本体之庄严。故在认识见解上如明眼者与眼疾者视物般,即有清晰与迷惑之差异。
22、2方便之差别
显宗依比量伺察意修习缘起性空之见,广积资粮,经久方获解脱。密宗从生圆次第乃至大圆满无上窍诀法直断与顿超之光明境界,其殊胜方便远远超胜显宗修法。如以自宗正行上师瑜伽为例,从通达方便(指密宗不共之殊胜方便)、认识智慧、善巧运用和清净之传承,多方面均超胜显宗。
22、3行为之差别
在积累福德资粮方面,因法相乘因见解之故,需要积累如海般之资粮,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方能圆满果位,而果法密咒由于见修行根机殊胜之故,可于刹那中圆满福慧资粮,证得三身之境界。即便以其方便教授亦可在短短数月、数年、一生、最多七世,无勤而获究竟解脱。故密宗更为殊胜。
22、4根机之差别
所谓根机即为信心。修学三乘行者之根机分为三。小乘教法相应下等根机,大乘教法相应中等根机,密宗相应上等根机。修学密宗者根机虽为上等,但此中亦有差别,故尚需进一步分为上等之上等、上等之中等和上等之下等。修学者多为次第根机,故尚需依密宗之殊胜方便教授,成办上等之上等根机。
23、密宗之殊胜
正法时期众生烦恼习气微薄,仅依小乘教法即可断除烦恼证得阿罗汉果位。此后,众生业习转重,故需依大乘教法方能调伏烦恼。而今时值五浊恶世,唯有依密法方能引导众生趋向解脱。
密宗之四殊胜要义:具智慧——见解不迷惑,殊胜方便——修行方便多,善巧运用——行为不辛劳,清净传承速证实相——根机为上等。
24、三乘教法调伏烦恼之区别
三乘教法都认识到妄念乃一切轮回痛苦之因,故欲超越轮回之苦,获得涅槃安乐,必先断绝妄念。然各乘针对众生不同根机,安立了不同的断绝方便。
小乘采取远离之法,因了知妄念过患,故断绝妄念生起,或远离能起妄念之缘。此时因无妄念生起,故无过失,然妄念未转为道用,故善巧功德尚未圆满。
大乘亦视妄念如毒,然以菩提心等药调和毒性,既除毒害,又使自心获益,但大乘法并未彻底转妄念为道用。
殊胜金刚乘由于见解超胜下乘故,即可安住于妄念之自性,如孔雀食毒,不仅于己无害,反令羽毛更加鲜艳。故在金刚乘真实教授中,因执受本体,一切妄念当下解脱。此即“烦恼即菩提,三毒即三身”之境界。
上述三乘调伏妄念之法,以金刚乘最为殊胜,因其能执受本体,故于一切显现无破无立而获解脱。然此种境界,初学者极难如是奉行,故次第根机行者应遵照历代传承祖师教言,依次第法逐渐成办解脱至关重要。
就密法共同见解而言,小乘、大乘和金刚乘均为顺应时代而呈现之教法。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出世之时,众生烦恼轻微,仅依小乘教法即可迅速消尽烦恼,成办解脱;佛陀示现涅槃数百年后,众生烦恼逐渐沉重,需以大乘佛法调伏内心。现今末法时代众生烦恼极为炽盛,应依无上密法对治烦恼,如此方可速趣解脱。
25、三乘圆满于一法
密宗为诸乘极顶,含摄三乘教法之精华,故非于小乘、大乘之外另有一法,彼乃诸乘圆满之教义。故三乘圆满方可具足如是轮涅平等、二利任运之见解。
依方便教授而言:小乘别解脱戒之出离心为基;大乘菩萨戒之菩提心为道;密宗三昧耶戒之信心为果而现证菩提。因此,初行者应在出离心、菩提心、信心之基础上趣向佛果,如是方为密宗之正确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