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前行备忘

前行备忘录11课3业之因果

创建日期:2022-01-04

  前行备忘录11课3业之因果

  《前行备忘录》【第十一课/第三节】

  2.灭因之法

  【“诸法因缘尽”,关于因灭的道理,外道认为因不灭而果灭,例如,不去制止服毒的因,而去阻止它的果——疾病。但实际上,这样是无法灭果的,所以必须要灭因,比如说,如果不曾服毒就不会生病,来世以后的因——业和烦恼的集谛需要灭尽,这样一来,就不会感受苦谛。

  “诸法因缘尽”,关于因灭的道理,就是消尽这个因的道理。外道认为因不灭而果灭,比如说不去制止服毒的因,而去阻止他的果——疾病。但实际上,这样是无法灭果的,必须要灭掉这个因。当我们现前遭受痛苦的时候,要知道这个痛苦的根源来自于恶业,必须要阻止这个恶业。不是说阻止现前遭受的这个痛苦,不能这么去做。如果不曾服毒就不会生病,来世以后的因——业和烦恼的集谛需要灭尽,这样一来就不会感受苦谛。所以一切痛苦来源于他的根源集谛,必须要断绝业及烦恼,像在初次开始行持一切善法之时,即便有不如意的现象,都要知道这一切的来源都是业及烦恼的因所致,必须要断绝这个。

  【灭因的方式,有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三种,起始要想修成三菩提解脱道,就必须得到一个殊胜身份,小士道行人认识到三恶趣是痛苦的自性,怀着想从中解脱的心态去追求人天善趣果位,进而断十不善行十善,在此基础上修四禅四无色定的不动业,由此获得人天善趣的果报,他们只有依靠善业来灭不善业,否则无法灭尽烦恼。中士道和大士道的行人需要对三有六趣心生厌恶,从而断除轮回的因果、取受涅槃的因果。

  灭因的方式,有小士道、中士道、大士道三种,起始要想修成三菩提解脱道,就必须得到一个殊胜的身份。小士道行人认识到三恶趣是痛苦的自性,怀着想从中解脱的心态追求人天善趣果位,进而断十不善、行十善,在此基础上修四禅,即无色界天四空处叫四无色定不动业,由此获得人天善趣的果报。他们只有依靠善业来灭不善业,否则无法灭尽烦恼。中士道和上士道的行人,需要对三有,就是三界六趣心生厌恶,从而断除轮回的因果、取受涅槃的因果。所以不管行持什么样的法,在前面具备条件的基础之上,后面必须要顺从佛陀的教言行持为妙。

  【波斯匿王之女(请问佛所出现的)《吉祥鬘狮子吼请问经》中讲了有行、无行的两种四谛。

  波斯匿王之女,据说长得非常丑,所以平常也不把女儿带出来,一直把她关到一个房间里头。有一次波斯匿王邀请释迦牟尼佛及很多罗汉进行供斋,供斋当时还召集了一些王臣王子等。大家都听说过波斯匿王有个女儿,但是从小直到现在没有人见到过,到底是因为太好看的原因不让外面人见,还是太丑的原因不让外人见,谁都不知道。那天这个女孩在房间里头听说要斋请释迦牟尼佛等很多修行者,心里非常惭愧,就在小屋子里摆设了一个佛堂,在佛堂上立上释迦牟尼佛的像,然后跪在佛像前两手合掌诚心忏悔:无始以来由于自己业力太沉重的缘故,所以会长得这么丑,即便父王今天把释迦牟尼佛等一切罗汉请到自己家里供斋,但由于自己过于丑陋的缘故,也无法去谒见这些导师,所以就非常非常忏悔,并且念了一些忏悔颂。这时候,由于她当时具备有善因的缘故,突然就变成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子。这时候她出来被大家看到了,大家都认为以前不出来是因为太美了,怕人家抢走。若要是具备善因,就能改变自己所有的一切,就是这样。

  (1)中士道之有行四谛

  在《吉祥鬘狮子吼请问经》当中,讲了有行四谛和无行四谛两种。有行和无行指的是什么?有行的四谛并不圆满,无行的四谛才称之为圆满。

  【其一是有行的四谛:

  其一是有行的四谛。

  ①有行苦谛

  【中士道的行人虽然认知一切轮回皆是痛苦,但在声闻缘觉位,却不知晓非染污性的无明、俱生和遍计中的俱生无明、意性身、无漏业、不可思议的死殁等细微的缘起痛苦,因此“当知苦谛”是有行的。

  中士道行人虽然认知一切轮回即是痛苦,但在声闻和缘觉位,却不知晓非染污性的无明、俱生和遍计中的俱生无明,更深一层的痛苦之因声闻和缘觉无法认识。还有意性身,就是说即便当时不存在这种身体的时候,以当时的业力还会起现一种身体,称之为意性身,就是由意识起现的一种中阴身。无漏业和不可思议的死殁等细微的缘起痛苦。即便在死亡的过程当中,也会呈现各式各样很细致的一些境界,主要还是取决于上面所讲解的所知障及习气。很细微的这些细节声闻和缘觉并没有通达,虽然他们能破掉人我,但是只是部分断绝法我,之外并没有圆满断绝。像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之类的习气,他并没有认识到。当时即便从总体的角度当中,认识到轮回即为痛苦,但是对由最细节因缘产生轮回显现并没有认识,不知晓死殁等细微的缘起痛苦,因此当知苦谛是有行的。他对苦谛的认识也并没圆满。

  当前我们在行持三摩地的过程当中,要记住,首先要断绝人我和法我。人我和法我从细节禅定的角度来说,当我们在行持三摩地的时候,会觉得有我的禅定,这时候自然把我和禅定联系起来,这个人我对禅定的执著为法我。随着我们禅定增长,就会能断绝这个人我,也就是说当时只有一个所缘的对境法,这个我执自然已经消尽,称之为破掉人我。这个在入定当中虽然有相似之见解,但没有完全达到圆满之前,还不能圆满树立为小乘之境界啊!从能所二取的角度传讲,用密宗自宗派的方法称之为入定有相见和入定无相见。初次我们在修持禅定的时候,有一个我的禅定,有一个能执者和所取法两者。逐渐趋于禅定境界,能执者的粗大执著会逐渐消失,但这时候仍旧有一个取受的法,就会进入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当中。这时候对法有取受,称之为入定有相见,随着自己的见解增上,乃至调顺烦恼的方便作为他的辅助,这时候对法的取受也逐渐消失,进入到一种完全没有所缘对境时,称之为入定无相见。

  我们在讲有相定和无相定时,无相定称之为无所缘,无所缘相对前面的有所缘,他是一个无所缘,但是我们在无所缘状态当中的细微层面去理解,仍旧有一个所缘的对境,因为我们还有一个取受的法,自己安住在这样一个状态当中,自然会具有的,这个过程要知道。要是知道这个过程,他可以从最细致的根源当中断绝一切起现痛苦之因,这样一来,这种认识当知的苦谛,叫什么?叫无行。若要是没有认识到这些境界,只能在粗糙状态当中认识到一些苦谛,就叫做有行之苦谛。这就是粗与细的区别。

  我们现前在行持无上窍诀大圆满是从本体清净和自性清净来说,逆缘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即便当时你能断绝粗大之烦恼,能认识到这么一些境界,但都称之为有行。要记住,这就叫做”当知苦谛”是有行的。

  我们上面讲解”有行苦谛”的时候,主要讲解的是痛苦,那么二乘声闻和缘觉只能在自己现前的身体当中了知一些痛苦,但是至于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及一些俱生无明引生的意性身,就像晚上做梦当中,真正身体躺在床上,其外还有一个身体在受,这就叫意性身。乃至无漏业,指的是什么呢?在行持不动业的时候,不动业指的是禅定,在禅定当中由于没有完全赤裸真实禅定的缘故,这个禅定仍旧是有漏的。所以相对当时不动业,称之为无漏。这种业指的是当时不动业的这种过失,他还在遭受一定的痛苦。先举个例子,色界和无色界虽然没有欲界的变坏苦、苦苦粗大痛苦,但相对来说仍旧具备有行苦的因,在因缘和合的时候,他也有相对的痛苦。

  ②有行集谛

  【断集谛方面,声闻缘觉位,虽然断除了业和烦恼,却没有断除所知障,为此“当断集谛”也是有行的。

  下面讲的是断集谛,业及烦恼方面。声闻缘觉位,虽然已经断除了粗大的业及烦恼,却没有断除所知障,更微细的这个障碍并没有消尽。就是说在粗大的状态当中,已经断绝粗大的执著,但是对取受法执所知障并没有消尽,因此从“当断集谛”的角度当中来说,他也是有行的。在逆缘乃至顺缘之上,应该要细致一点,绝不能太粗糙。

  ③有行道谛

  【修行道谛方面,尽管他们证悟了人无我,消除整体法我执而证悟了部分法无我,可是仍然没有了悟到三大的见解,因而“当修道谛”也是有行的。

  修行道谛方面,尽管他们已经证悟了人无我,消除整体法我执而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可是仍然没有证悟到三大见解——大中观、大手印和大圆满之见解,还没有完全证悟到究竟果实的缘故,因而“当修道谛”也是有行的,并不圆满。即便当时已经破掉人我,从法我的角度当中部分法我也已经消尽,但没有圆满赤裸心的本性,从这个角度当中来说,他的道谛并不是无行的,而是有行的,因为不圆满。

  ④有行灭谛

  【果位方面,即使他们证得了阿罗汉果位,可是还需要依靠佛陀的光芒从灭尽定中起定,方可修成佛果,所以“现前灭谛”也是有行的。

  从果位的方面来说,即使他们已经证悟到阿罗汉果位,可是还需要依靠佛陀的光芒从灭尽定当中起定,还需要从大乘小资粮道开始入手而行持大乘一切法义,方可修成佛果。所以“现前灭谛”也是有行的,并不圆满。

  【他们在认识到轮回六趣是痛苦的本性,进而勾起渴求自我解脱的心念,并且了解到,能产生轮回的是集谛——业和烦恼,烦恼的根本就是这个我执,它的对治法就是证悟无我的智慧。一开始相续中不具备智慧,为此在出离心驱使下,迈入别解脱(共同乘)之门,以清规戒律守护相续,在此基础上,修行四禅四无色定,再进一步增长智慧。

  他们在认识到轮回六趣是痛苦的本性,进而勾起渴求自我解脱的心念,并且了解到,能产生轮回的集谛——业及烦恼,烦恼的根本就是这个我执,他的对治法就是证悟无我之智慧。一开始相续中不具备智慧,为此在出离心驱使下迈入别解脱之门,以清规戒律守护相续,在此基础上,修持四禅定无色界天四空处定,再进一步增长智慧。

  ⑤破人我之修法

  【他们观察所谓的“人我”到底居于何处,与五蕴是一体还是他体,通过不存在一体和他体的方式加以修行,依此现量见到无我,

  他们观察所谓的“人我”到底居于何处,与五蕴是一体还是他体,通过不存在一体和他体的方式加以修行,依此现量见到无我,证到预流果。这一点我们在行持成熟口诀法的时候也如是破人我,说自己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想堕入地狱之中,自己很痛苦,自己很快乐,这是我的……时时都有一个我执。这个我执来源于何处?从外境山河大地、内自身肉血骨当中如是去观想,甚至从五蕴角度作观察,虽然我们把五蕴执著为我,但细致观察五蕴并不是一体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色法有形状、颜色、大小,但是识没有形状、颜色和大小,所以他们并不是一体。但也不是他体。用我们现前观待的方式去看,这个我执到底在何处?外境山河大地、内自身肉血骨当中去寻找,看看有没有一个我。平常我们所执著的我身体感觉是一体的缘故,而执著于一个人我。但是细致观待已经知道,身体并不是一体性的,而是多数组成。多数组成的这个身体,若要是形成我执的话,那只能形成多个我执,这个是不成立的。那么再紧接着观察,自己是从口中表达出来,是从心里想出来,从多方面去观待,就能破掉这个人我。

  为什么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在喇嘛扎才面前,在修破人我的时候就已经破除法我而证悟心的本性呢?因为当在观人我的时候,外境山河大地、内身肉血骨当中已找不到一个实在的我,口中表达当中也得不到,心中所想的这个去寻找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能断绝这个人我,还能完全破掉法我,这就是觅心法的见解,在破人我的同时已经达到。像以下的缘起性空乃至智慧转为道用的见解,也如实证悟到。为什么说上师在破人我的时候已经破掉法我,乃至证悟究竟果实,原因就在此上。因此,我们以后在行持成熟口诀法的过程当中,不要单调行持一个,要更广大一些,最终得到的见解当然更广阔一些。

  【证得预流果,相当于见道,一来果、不来果是修道。业的根本是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我执,一旦证悟了无我,那就像杀了魔术师,他所幻变的东西自然消失一样,能产生我执的业和烦恼就会去除,进而获得有余无余阿罗汉果位,也就是无学道。

  如是已经证悟到无我,证得预流果,相当于见道,一来果和不来果是修道。业的根本是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我执,一旦证悟到无我,那就像杀了魔术师,他所幻变的东西自然消失一样,就会呈现出他的原形,产生我执的业和烦恼就会除掉,进而获得有余和无余阿罗汉果位,也就是五道当中的无学道。

  (2)大士道之无行四谛

  【大士道行人对整个轮回和声闻缘觉寂灭边心生厌离,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当知的痛苦,因此“当知痛苦”是无行的。

  大士道行人对整个轮回和声闻缘觉寂灭边心生厌离,这个前两天已经讲过出离心,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当知的痛苦,因此“当知痛苦”是无行的。大士道在观想苦谛的过程当中已经认识到轮回及寂静涅槃,没有堕入两边当中,并且对两边生起厌离心。知道这两者之外没有什么所痛苦之处,因此他的“当知痛苦”是无行的,是了义的。

  【当断的集谛也就是业、烦恼、所知及习气,除此之外再没有所断集谛,为此“当断集谛”也是无行的。

  当断的集谛也就是业、烦恼、所知及习气,除此之外再没有所断之集谛。因为业和烦恼来自于所知及习气,断绝根本再没有可断的集谛。为此“当断集谛”也是无行的,是圆满的。

  【道谛方面,证悟万法实相胜义谛二无我的自性,因而“当修道谛”也是无行的。

  道谛方面,证悟万法实相胜义谛二无我的自性,因而“当修道谛”也是无行的。也就是说在行持这种道法的时候,已经圆满证悟到心的本性,世俗谛和胜义谛无二之见解,此外没有什么更圆满之道谛。所以他的这个“当修道谛”也是无行的。上士道应该要知道这个啊!因为我们现前正在行持上士道之见解,从苦谛、集谛和道谛方面要做到无行之四谛。

  【果位方面,就是获得了佛陀法身,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所得,所以“当现前的灭谛”也是无行的。

  果位方面,就是获得了佛陀法身,除此以外别无其他所得,所以“当现前的灭谛”也是无行的。应该把上面这个无行之四谛细致了解一些。

  (3)有行四谛与无行四谛之差异

  再把有行四谛和无行四谛两者作一下对比,以了知二者的区别。前面为不了义,后面为了义。初次开始进入佛门的时候,由于我们的智慧有限,所以不得不依靠有行之四谛来成办无行之四谛,见解逐渐增长,我们对苦谛、集谛、道谛和灭谛必须站在无行的立场当中去认识和断绝为妙,要不仅仅站在有行的立场之中,即便能满足自己的心愿,实际当中也是不了义之四谛。应该要知道这些道理,非常重要。

  【大士道行人对轮回、寂灭心生厌离,在大出离心驱使下,以远道因相乘等显宗密宗的戒律护持相续,即是戒;修行四禅四无色定和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即是定;在此基础上,证悟三大的见解,即是慧。

  大士道行人对轮回、寂灭心生厌离,在大出离心的驱使下,以远道因相乘等显宗密宗的戒律护持相续,称之为戒;修持四禅四无色定和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即为定,里面所行持的一切都是禅定三摩地;在此基础上证悟三大见解——大中观、大手印和大圆满的见解,即是慧。但要记住,大手印、大中观和大圆满的见解,也要分为方便与真实两种。在名言之禅定之上和名言见解上有着不同的区别,因为他是暂时性的。但是在究竟胜义见解之上,三大见解没有丝毫之区别,乃为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我们不能说,下乘派必须按照上乘派才能成就,不能这么说。因为仅仅是一个因法相乘也具备从因地成办果位的整个过程,只不过在方便道之上,没有像密宗这么殊胜的缘故,时间更长一些而已,但最终还是可以证悟到究竟果实。

  我们通常所讲解的胜义大中观,不是暂时而是胜义之见解,这时候的大中观与无上窍诀大圆满究竟果实没有丝毫之区别。即便是大手印乃至其他的教派,他也有一个从因地成办果位的整个过程。现前很多地方都说:初次开始行持善法必须由下乘派开始,逐渐进入上乘派方能成办果位。不能这样,只能说下乘派是一种阶梯,在自宗派当中,已经一五一十地圆满从因地成办果位的整个过程,这个必须要通达。在究竟胜义之见解上,三大见解没有丝毫之区别,乃为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乃至历代传承祖师所共许。在此基础上证悟三大见解,即是慧。

  【凭借声闻缘觉至阿努约嘎,以分别念调伏分别念。依靠阿底约嘎护持离戏本来清净唯一的见解本来面目,从而使好坏的一切分别念解脱于大智慧界中,自此无余摧毁烦恼障、所知障及习气障获得佛陀法身。由法身中,依靠不灭显现报身和化身——色身来利益有情。

  凭借声闻缘觉乃至阿努约嘎,以分别念调伏分别念。依靠阿底约嘎护持离戏本来清净唯一之见解本来面目,从而使好坏一切分别心解脱于大智慧界中。从密宗自宗派的角度当中来讲解,从声闻缘觉乃至阿努约嘎,包括玛哈约嘎直到阿努约嘎以下的法,在行道当中我们把他称之为什么?分别念调伏分别念。就叫做意识转为道用,总的来说,要以方便来成办智慧。下面是直指心的本体而悟证究竟果实,是阿底约嘎等印证之见解。自此无余摧毁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获得佛陀法身,由法身中依靠不灭显现报身和化身——色身来利益有情众生。

  刚刚以上所传讲的整个过程,在自宗大圆满方便教授当中如是传讲,这个要知道啊!我们天天都在传讲方便教授与真实教授之区别,方便教授是以方便成办智慧的过程,真实教授直指心的本体而不讲解过程,这两种区别必须得认识,并且需要针对个人的根机而从事相应的法。

  【这样的四谛道理,就是我等大师圆满正等觉出有坏、无与伦比的释迦狮子释迦牟尼佛所宣说,这些是佛教的总纲。

  这样的四谛道理,就是我等导师圆满正等觉出有坏、无与伦比的释迦狮子释迦牟尼佛所宣说,这些是佛教的总纲。

  (三)所取修法

  【接着是所取修法,分为所断不善业、所行善业和一切业的自性三个方面来讲。

  接着是所取修法,分为所断不善业、所行善业和一切业的自性三个方面来讲。

  1.所断不善业

  (1)所断不善业

  【第一、所断不善业包括宣说所断不善业和宣说果。

  第一、所断不善业包括宣说所断不善业和宣说果。

  【尽管不善业无边无际,但从积业的侧面归纳,就是身三不善等十不善业。不善业的引发者是三毒,

  尽管不善业无边无际,但从积业的侧面归纳,就是身三不善业等十不善业。不善业的引发者是贪嗔痴三毒。要记住,何时具备贪嗔痴烦恼的时候,八万四千个烦恼即在眼前,因为他的根源即为三毒。现前我们若要是太支分的话,由于智慧有限制的缘故,平常对治形成一种混杂性乃至不圆满而无法消尽烦恼。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越散越好,在消尽烦恼的过程当中越集聚越强。怎么说呢?烦恼从一法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所讲解的分别念,把他分成二法就是能所二取,三法为三门,五法为五蕴,六聚,十二处,十八界,二十随烦恼,五十一心所法,八万四千个烦恼都是从分别念开始支分。但现前在断绝八万四千个烦恼之果位的时候,就必须要断绝他的根源这个分别念,因此摄收一切法在一座当中调伏,应该收聚为妙。当然有些刚从学院出来的弟子,平常在断绝烦恼时喜欢用六聚、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一随烦恼、五十一心所法来对治烦恼,但是由于这些名词太多的缘故,平常在树立对治的时候,由于他的词句太多乃至里面含摄的数量太多的缘故,所以一一完全了解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摄收在一座当中,把所有的一切法都摄集在一法当中调伏为妙。现前我们在讲成熟口诀法乃至上师瑜伽导修中的剖析直视和安住,就是针对一法分别心。

  【《中观宝鬘论》中说:“贪嗔痴及彼,所生即不善。”三毒是本性不善,它引生的业叫做相应不善。按照理论的讲法,不善业是由烦恼引发的心和心所;

  在《中观宝鬘论》当中说:“贪嗔痴及彼,所生即不善。”三毒是本性不善,它引生的业叫做相应不善。它的本性本来不善,呈现出来的十种显现也相应不善。按照理论的讲法,不善业是由烦恼引发的心和心所;按照窍诀的观点而言,不善业是由烦恼引发的分别意念。我们刚才不是已经说过吗?至于这个逆缘方面,各个乘派有各个乘派的名称:像小乘讲解人我和法我,缘觉讲解十二缘起,唯识宗讲解八识,中观讲解二障与四障,生圆次第讲解世俗气脉明点,无上窍诀大圆满讲解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都是讲解逆缘。因此要记住,各个乘派当中名词虽然不同,但是含义还是以分别心而支分,若能断绝分别心,所有小乘、缘觉、唯识、中观乃至密宗所有的一切逆缘方面的污点都会消尽,因为他都来源于分别念。

  【依照窍诀的观点而言,不善业是由烦恼引发的分别意念。在萌生烦恼时,必然要依靠对境而起,依靠悦意的对境生起贪心,依靠不悦意的对境生起嗔心,依靠中等的对境生起痴心。

  从窍诀的观点而言,就是说的这个分别意念在萌生烦恼的时候,必须要依靠对境而起,依靠悦意的对境而生起贪心,依靠不悦意的对境生起嗔恨心,依靠中等的对境生起痴心,因此所谓的三毒还是来源于分别意念。若要是能很好地调伏分别意念,贪嗔痴乃至八万四千个烦恼都在调伏之中,这个我们应该知道。

  (2)不善业的果

  【不善业的果有四种,即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

  不善业的果有四种,称之为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怎么理解呢?我们先举个例子,从杀生的角度来说,杀生者的异熟果报会堕落到地狱当中去遭受很多痛苦。即便从地狱当中脱离获得一个人身,还要遭受等流果。等流果又分为受等流果和用等流果两种:用等流果指的是,由于往昔是杀生者的缘故,这个人从稍许懂事情开始,由于习气的原因,所以在看见一个小小的蚂蚁时也要上去把它打死,这都充分地说明了恶的习气仍旧存在,叫用等流果;受等流果,由于前世造过这样的恶业,即便今生投生为人,也会具有多病、短命等一些不如意的现象,这就叫做受等流果。像士用果是树立在自己所住的地处之上,由于前世杀生的原因,他可能会投生在四季干燥乃至平常不丰收、不如意的一些地方。增上果就是由于前面的这个习气一直不间断,即便现前投生为人身,可能习气也越来越沉重,还会堕落到具更多痛苦之处。这是用杀生来树立。

  用偷盗来说,偷盗的果报会堕落到三恶趣之中。即便能获得人身,用等流果会导致从小手脚就不干净,见到什么东西都想拿走,这就是前世偷盗的一种习气。受等流果要遭受被他人偷的痛苦,现前不是有些这样的事情吗?即便我们现前在高原地方从事善法,有时候还会有些小孩子进入到自己的房间拿一些东西走,这说明可能你前世偷过人家的东西,现在才会遭受这样的痛苦。这时候可不能起嗔恨心来责怪他人,要是怪的话,就要怪自己无始以来所造的这个恶习。士用果,会投生到一些天天被人偷乃至外境不好的地方。增上果,现前也有这样的习气,最终还会堕落到三恶趣之中。那其外的不善业,我们也可以按照上面的这个四种果报分别列出。

  2.所行善业

  【第二、所行善业,尽管所行的善业无边无际,但从积业的侧面归纳,就是身三善等十善业。善业的引发者,即是《中观宝鬘论》中所说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想到万万不可造十不善业,从此以后纵然遇到生命危难也不造十不善业,这种心念就是断十不善戒,特殊的十善是指戒杀后救护生命等等。

  第二、所行善业,尽管所行的善业无边无际,但从积业的侧面归纳,就是身三善等十善业。善业的引发者,即是《中观宝鬘论》当中所说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想到万万不可造十不善业,从此以后纵然遇到生命危难也不造十不善业,这种心念就是断十不善戒,特殊的十善是指戒杀后救护生命等等。

  这个也要树立四种果报。比如说往昔放生的一位信众,由于长时间放生的缘故,他的异熟果报可以投生到三善道,在人间时的用等流果由于前世有放生的习气,所以从小就非常慈悯,不是有些小孩子见到父母杀生时,会流着泪祈请父母放过这一条生命吗?为什么小孩子谁也没有教他慈悯,却具有这样的习气呢?说明他前世是一位善业者。第二、受等流果,由于前世放生的果报今生成熟,所以今生会长寿无病乃至做什么事情都会如意。第三、士用果,会投生到非常吉祥的一些处所。增上果,由于长时间这样积累福报的缘故,所以最终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从善的角度当中讲解四种果报,杀生的反面就是放生,像其外的善也可以依照这个一一观想。

  如是观想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刚刚已经说过,当我们在享受快乐的时候都要意念是前世的善因,当下要回向给众生,并且三门从事善法积累更好的福报为要。平常遭受一些痛苦时也要意念,是宿世的恶业而导致成今生这样的果报,所以这时候不能以更强的嗔恨心责怪他人,就是说不能再起什么烦恼,应该更加反观自己的内心做忏悔为妙,因为当时遭受的一切都是来源于前世的因,我们讲解四种果报的原因就在于此上。

  因此回去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普贤上师言教》《菩提道次第广论》当中所讲的十不善业和十善业,按照所传讲的方式一一细致观想。刚刚已经说过,异熟果报是指由于当时的这个因而投生到另一个地方的果报,称之为异熟果报;等流果是指即便从这个地方投生到人间,也会受这样的果报;士用果是树立在外境之上;增上果是由于这个习气越来越增上,要不会遭受痛苦,要不享受这样的快乐。这些内容回去的时候,应该细致观想。

  我们这两天一直都在说,当天传讲的法不能说没时间看,因为我们现前又没有什么可放的牛,也没有种什么田,那怎么能说没有时间呢?回去的时候至少得看五遍。在看的过程当中,因为在课堂上面若过于细致讲解的话,我们这个法可能永远讲不完。尤其是有些内容并不是不懂,而是在于你看不看,不看的话永远不懂,去看的话也没什么可不懂的地方,因此回去的时候应该一一做观想为妙。

  所以平常要把这些理解完全纳入心相续之中,在遭受痛苦乃至享受福报的时候应该要想到这一点,在享受福报的时候要回向给众生,并且要更加精进修学佛法。在遭受痛苦的时候更加要起忏悔心,原因就在此上,因为一切都来源于宿世的因。要记住这一点哪!这就是我们今天所传讲的因果循环之理,这个理趣必须要通达。不仅仅是在书面当中有所了解,还要把其中的理论一五一十地铭记在心中,平常在行持善法当中,要一一用上。

  在观修这样不善业、善业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因果来思维,就是刚刚所讲解四种果报。若要是能把上面所讲解的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融合在一起思维的话,那就可以掌握到刚刚所传讲的一切。今天我们就讲这么多吧。

  至于下面共同外前行也没有多少,我们就要开始进入不共同内前行了。像有些弟子一直在等待着共同外前行何时能结束。这两天先听一些,这里面有一些深奥的地方可能会觉得陌生之外,其余大部分也没有什么可不懂的。但是要记住的是,文字上面的了解只能作为诠释,若要是完全理解,必须要把其中的一切理论都要归纳到心相续当中行持为妙,在我们内心当中没有生起坚定之信念前,就说明我们对共同前行的理解仍旧站在文字般若之上,还是不圆满。所以回去的时候要多看一些,平常在打坐期间两者合为一体。

  因为我们这两天所传讲的一切,在成熟口诀法乃至上师瑜伽导修当中已经结合了这些法,只不过传讲的更广阔一些。这样一来对我们以后行持善法,乃至对法的理解和信心增上方面可能会起到切实之作用。

  下面就开始做回向。愿此时所成办的一切善法功德和过去所成办过的一切善法,与未来即将要成办的一切善法,与众生所造的有漏功德,和诸佛菩萨所造的无漏功德聚集一起,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均能证得圆满佛果。因此,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与法王如意宝及历代高僧大德如何回向给众生,我即如是回向,并集体念诵回向文。

  来源:微信公号囊加花海

上一篇:前行备忘录11课2业之因果

下一篇:前行备忘录12课1业之因果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