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论1品遍智09(60-66)笔记
1、《现观庄严论》=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宣说入造论之分支+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乙三、造论圆满之尾义
乙二、所造论体之自性=丙一、略说现观之自性+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丙三、如是宣说之摄义。
丙二、广说彼之分类=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三智+丁二、略说彼相加行——四加行+丁三、广说所得果之功德——法身。
丁一、别说对境三智法相=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戊二、道无相之现观道智+戊三、基无我之现观基智。
戊一、相无生之现观遍智=己一、宣说意乐发大菩提心+己二、宣说加行遍智道之分支+己三、宣说本体实修之现观。
己二、宣说加行遍智道之分支=庚一、实修法之教授+庚二、教义道加行之抉择支+庚三、修行所依之种姓。
庚二、教义道加行之抉择支=辛一、略说差别之本体+辛二、广说彼等之分类。
辛二、广说彼等之分类=壬一、广说所证所缘行相与因三者+壬二、广说所断四种分别+壬三、广说所依两种摄持。
壬一、广说所证所缘行相与因三者=癸一、各自分析+癸二、摄义(62)
癸一、各自分析=子一、暖位(58)+子二、顶位(59)+子三、忍位(60)+子四、胜法位(61)
壬二、广说所断四种分别=癸一、所取法之分别+癸二、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
癸一、所取法之分别=癸一、略说本体之分类(65)+癸二、广说事相之分类(66)
6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一子三、忍位;
色等无自性,彼无即为性。无生无出离,清净及无相。由不依彼相,非胜解无想。
6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一子四、胜法位。
正定定作用,授记尽执著。三互为一性,正定不分别。
6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二、摄义。
是顺抉择分,下中上三品。
6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子一、略说本体之分类;
由所依对治,二所取分别。
6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子二、广说事相之分类。
由愚蕴等别,彼各有九种。
2、前面已经从所缘、行相、因三方面讲了加行道暖位、顶位(各分上中下三品)的差别,今天从忍位菩萨的境界开始讲。
3、什么是忍位呢?因为证悟空性的智慧极为超胜,完全堪忍无生之义,故名忍位。忍位虽然还属于凡夫地,但其境界已经远远胜过了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前两位。获得忍位之后,就有了不堕恶趣的把握。
4、所缘和行相:
比如说,我眼睛看到红色的柱子,红色的柱子就叫做所缘,在因明当中也叫所缘缘,而我能见到红色柱子的眼识就叫做行相。当然,在空性智慧的真正本体上,是没有能取和所取这两种法的,只不过随顺世俗进行分析时才安立了所缘和行相。
5、子三、忍位:色等无自性,彼无即为性。无生无出离,清净及无相。由不依彼相,非胜解无想。
忍位也分下、中、上三品,每一品都是从所缘和行相两方面来介绍。
5、1色等无自性,彼无即为性。
下品忍位的所缘相差别:色等四谛的法性本体空性法相的本体不存在的差别,即是所缘。此处对应三解脱门中的本体空性。我们现在所见的色法的本体,真正去观察的时候是没有的,从声音直至佛的不共法之间的一切万法只是如梦如幻的,本体全是空性的,这就是下品忍位菩萨的所缘。
证悟对法性无本体空性的体性也不加执著,即是行相。下品忍位菩萨在胜义中作观察时,发现一切现象也是不存在的,而他对此万法本来空性的道理也没有丝毫的执著,这种不执著的相即是其行相。
5、2无生无出离,清净及无相。
中品忍位的所缘相差别:色等四谛的法性果无愿有寂等性无生无出离的差别,即是所缘。这是三解脱门中的果无愿。在世俗当中,人人都有一种希求——想要获得某种果位、达到某个目标,但从加行道中品忍位的境界来讲,对一切万法的果是没有任何希愿的,一切现象都如同梦幻泡影。因为一切平等,所以说“无生无出离”,“无生”指的是世俗方面,“无出离”指的是胜义方面,轮回的杂染法不存在,涅槃的寂灭法也不存在。
以有寂等性而通达对色法自性清净也不执著,即是行相。因为证悟轮涅所摄一切万法本体空性,所以没有任何的执著相,对身体上的杀盗淫等不善业和不杀、不盗、不淫等善业没有执著,在语言、心态上也是如此,并对这样的清净相也不执著,这叫做中品忍位的行相。
5、3由不依彼相,非胜解无想。
上品忍位的所缘相差别:色等四谛的法性因无相取舍等性无有自相共相的差别,即是所缘。这是三解脱门中的因无相。既然色等一切万法本体是空性的,果是无愿的,那么因也是没有任何相状的,因明中所说的自相、共相在法界性中全部无可取舍。
由不依于相状的戏论而通达不胜解相状并且无有想相,即是行相。在此种智慧面前,没有红色、白色、快乐、痛苦等等的相,完全通达等性无二的境界。当然,加行道的不住相与见道以上的不住相,在深度上还是有差别的。
以上已经介绍完了忍位的功德,总的来说,忍位主要遣除的是缘于对境的因体果三方面的执著。
6、子四、胜法位:正定定作用,授记尽执著。三互为一性,正定不分别。
胜法位又名世第一法位,也叫无间等持,是世间有漏法的最后阶段,马上就要无有间断地进入见道的境界。其中也分下、中、上三品,下面分别讲每一品的所缘和行相。
6、1正定定作用,
下品胜法位的所缘相差别:勇于趋入色法等四谛的有境本体无生、具三解脱的等持等差别,即是所缘。这里是从有境的角度来分析,有境也即心识。缘色等一切万法的有境是本体空性、无有任何执著的,这叫做正定。
通达对本体等持的作用任运自成也不执著,即是行相。也就是说,菩萨安住于等持中时,对等持的功能、作用也没有任何执著,这就是下品胜法位的行相。
6、2授记尽执著。
中品胜法位的所缘相差别:具足色等四谛的有境果差别等持中得到佛陀授记等等差别,即是所缘。获得果差别等持后,胜法位菩萨会得到佛陀的授记,这就是中品胜法位的所缘。
通达灭尽入定于殊胜果等持的执著,即是行相。对刚才所说的佛陀授记没有执著,并且对这样的果等持没有执著,这就是中品胜法位的行相。
6、3三互为一性,正定不分别。
上品胜法位的所缘相差别:色等四谛的有境相自性所作、能作及作业三者互为一体的差别,即是所缘。刚才也是先讲本体空性,然后是果无愿,现在是因无相。缘一切万法的有境在因方面也没有执著,三轮融为一体、本来清净,这是上品胜法位的所缘。
通达对因相状法的等持也不分别,即是行相。因为三轮清净的原因,所以对有境正定也无有相执,不可分别,这是上品胜法位的行相。
7、癸二、摄义:是顺抉择分,下中上三品。
以上从因果体的有法和法性(即世俗和胜义)两方面进行分类,主要依靠所缘与行相的差别,来分析加行道顺抉择分的不同,每一个阶段都分下中上三品,总共是十二品。
7、1抉择,
即是指在见道的时候将轮回和涅槃完全确定下来,轮回的法已经到此为止了,就好像把一位客人送到边界,护送者就可以回去一样,我们已经到达见道这个位置,那么世间凡夫的法就再也没办法过关了,从此之后是圣者的法。
7、2为什么叫顺抉择分呢?
因为加行道随顺于见道的这种抉择,所以叫做顺抉择分。
7、3下中上三品。
具体而言,下品、中品暖位分别对治对四谛共同特法及不共特法的执著。上品暖位和下、中、上品顶位四个阶段依次遣除对显现、空性、双运、等性的执著。
下、中、上品忍位依次遣除对等性的差别法相、有寂相、取舍相平等性对境三解脱的耽著。下、中、上品胜法位次第遣除对有境因果体之三解脱者的耽著。忍位时遣除了对境方面的执著,胜法位时,对于有境的执著也有所遣除,是依不同反体来讲的。
加行道等证悟境界不讲便罢,如果真要讲,确实是不好分的,哦巴活佛的讲义真的抉择出了每一品的不同侧重点。
7、4中观自续派的观点,中观四步境界是就在一个人的相续中次第生起来讲的,而此处并不是从同一相续的角度安立,而是就菩萨智慧远离戏论的不同层次分出四个侧面。
8、加行道的所证已经讲完了。下面详述以前曾提过的四种分别,这是《现观庄严论》当中很关键也很难懂的一个问题。
壬二(广说所断四种分别)分二:一、所取法之分别;二、能取补特伽罗之分别。
所取法的分别有两类共十八种,能取法的分别也有两类共十八种,总共是三十六种分别。能取的分别大多属于烦恼障,所取的分别大多属于所知障。
9、癸一(所取法之分别)子一、略说本体之分类:由所依对治,二所取分别。
所取的对境有清净和不清净之分:不清净的叫做所舍所依法,也就是轮回烦恼方面的法;清净的叫做所取对治法,指的是涅槃智慧方面的法。
由此,有境取法的分别也有两种:认为不清净法是要舍弃的分别即染污所取分别,认为清净法是应该接受的分别即清净所取分别。
10、癸一(所取法之分别)子二、广说事相之分类:由愚蕴等别,彼各有九种。
颂词中的“愚”代表染污所取分别,“蕴”代表清净所取分别,每一类都有九种,加起来总共十八种。这十八种基本上都是所知障,因为都属于很细微的执著。
10、1首先讲九种染污所取分别:
1、愚昧不知染污因法的分别,也就是把无明愚痴当作轮回的因。佛经中虽然也讲: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十二缘起依无明而起现,欲断轮回当灭无明。但这是就一般层次而言。若站在中观般若的角度,这种分别念就还是一种执著,所有执著到最后都要灭掉,否则便会成为证觉的障碍,所以也成为一种染污所取分别。
2、愚痴不知染污果法苦谛蕴的分别。认为自相续的苦果乃至苦谛所摄的一切五蕴(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是依靠无明愚痴而产生的,这是第二种染污所取分别。
3、耽著染污基是名色的分别。十二缘起中有一个名色,依靠无明对蕴生起的执著即萨迦耶见(坏聚见),若认为萨迦耶见是需要舍弃的,这也是一种染污所取分别。
4、基差别贪执为二边的分别。有了萨迦耶见,心里就执著有一个“我”,有些人认为“我”是常有的,这就堕入常边;有些人认为死了以后“我”就没有了,这就堕入断边。如果将常见和断见执著为不合理,那么这也是一种染污所取分别。
5、不知净染功过的分别。有了常见和断见,就会不知道清净涅槃的功德,也不知道染污轮回的过失,不知道这些本来是不好的,但加行道菩萨如果觉得“不了知这些是不合理的,应该了知”,那么这种执著也属于染污所取分别念。
当然,在世俗当中,“了知净染功过”已经是很高的一种境界了。
6、不住彼过差别执为对治圣者的分别。按理来讲,如果不明染净之别,是不可能住于圣者之道的——既然不知道轮回有过患,就不会想远离它;不知道涅槃有功德,就不会想趋入它,因此就不会有入于圣者之道的因缘。但对于加行道而言,认为“对圣者之道没有意乐是不合理的”,这也是一种染污所取分别。
7、缘所断三轮的分别。暂时来讲,缘一切万法的三轮执著是不合理的,需要断除;但在讲加行道时,这种对于所断方面的执著也成为染污所取分别念。
8、自他三有等的分别。认为依靠因果规律,自他众生造了恶业会堕入恶道、行持善业会上升善趣,这本来是合理的想法,但在加行道也属于染污所取分别。
9、于所断法差别生起相似清净法的分别。站在大乘佛道的角度,认为声闻道和缘觉道是相似的清净法,是应该舍弃的,如果这样想也是一种染污所取分别。
以上是关于染污轮回法方面的九种执著,用般若中观的思想来看,这些到最后全部都要舍弃。《六祖坛经》中虽然也讲“不思善、不思恶”,但具体的分类并没有讲,而《现观庄严论》已经为我们概括好了。
10、2下面讲九种清净所取分别。清净所取分别,即认为某法是清净的、值得接受的,这样的执著也成为所知障,所以应该断除。
1、执著清净体为无漏五蕴的分别。颂词中的“蕴”指的就是《俱舍论》所讲的无漏五蕴——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如果你觉得这五种蕴是清净的、应该接受的,这就是一种清净所取分别了。
2、执著增上缘为清净处的分别。获得涅槃法无漏五蕴的增上缘即清净处——十二处中属于无漏法的处,但若将清净处执为无漏法的根源,这也是所知障,属清净所取分别。
3、执著近取因为无漏界的分别。认为十八界中意、法、意识等界属于无漏法的部分是值得接受的,这也是清净所取分别。
4、于缘起执为世俗法的分别。在分开二谛的时候,我们通常说菩萨对世俗法是以如梦如幻来承许的,如果认为这一点可以接受,那也是一种清净所取分别。
5、于本体空性执为胜义法的分别。认为一切万法在胜义中是本体空性的,这种对胜义谛的执著也是清净所取分别。
6、行为方面执著布施等六度义的分别。认为布施、持戒等六度万行是菩萨应该行持的,这也是一种所知障,同样属于清净所取分别。
7、执著现见前所未悟的实相是见道的分别。认为得一地菩萨时能见到以前从未得见的实相,这种境界是值得接受的,这种想法也是清净所取分别。
8、执著修行已见实相是修道的分别。缘见道所见的无执实相持续不断地修行即是修道,对于修道的一切执著也属于清净所取分别。
9、执道究竟为果无学道的分别。十地圆满之后会得到佛果,如果对释迦牟尼佛那样的果位有执著,这也是一种清净所取分别。
11、学《现观庄严论》要有一种比较细致的思维方法。为什么我们把上面这些分别都归入所知障呢?因为在真正抉择一切万法的实相时,不论染污的执著或清净的执著都会成为障碍。我们现在固然需要依靠六度以及胜义谛空性和世俗谛如梦如幻的见解,但在究竟义中这些也得不到。
应该先对大般若的很多道理进行分析,然后再通过修证来真正了悟般若境界,这是非常重要的。
12、加行道的境界抉择和所遣除的执著,可以延伸到整个十地,因此类似的内容在后面部分还会多次讲到。
现观庄严科判
60、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一子三、忍位;(第9课)
色等无自性,彼无即为性。
无生无出离,清净及无相。
由不依彼相,非胜解无想。
61、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一子四、胜法位。(第9课)
正定定作用,授记尽执著。
三互为一性,正定不分别。
62、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一癸二、摄义。(第9课)
是顺抉择分,下中上三品。
63、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广说所断四种分别)分二:
64、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所取法之分别)分二:
65、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子一、略说本体之分类;(第9课)
由所依对治,二所取分别。
66、甲三乙二丙二丁一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一子二、广说事相之分类。(第9课)
由愚蕴等别,彼各有九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