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释量成量

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25笔记

创建日期:2022-06-21

  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25笔记

  1、科判

  《成量品》=甲一、宣说佛为量士夫+甲二、广说彼为量能立+甲三、如是宣说之必要。

  甲二、广说彼为量能立=乙一、安立能立之理证+乙二、摄集彼之一切义。

  乙一、安立能立之理证=丙一、遮破承许无能立+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

  丙二、宣说真实之能立=丁一、欲等顺式依道说+丁二、救等逆式说能知。

  丁一、欲等顺式依道说=戊一、因圆满+戊二、果圆满

  戊二、果圆满=己一、自利圆满说善逝+己二、他利圆满说救护(200)

  己一、自利圆满说善逝=庚一、略说(191)+庚二、广宣说

  庚二、广宣说=辛一、善妙而逝(193)+辛二、不退而逝(194)+辛三、无余逝而逝

  辛三、无余逝而逝=壬一、真实(196)+壬二、除彼诤

  壬二、除彼诤=癸一、略说(198)+癸二、广宣说(199)

  198、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三壬二癸一、略说

  有谓言说等,故非尽过患。此逆疑故谬。

  199、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广宣说。

  常性或无法,或法不知故,何故妄断言,诸过不能灭?有因故依修,因治灭尽故,

  由知因自性,知彼亦成立。

  200、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二、他利圆满说救护。

  救者见道说,无果非妄说,具悲故诸为,行持他利故。为此是正量。

  2、壬二(除彼诤)癸一、略说:有谓言说等,故非尽过患。 此逆疑故谬。

  伺察派、顺世派等有些外道说:世尊是量士夫的说法不合理,因为他并没有远离贪嗔痴等过患。为什么呢?他会说话、有身体、有心识,还会为了穿衣吃饭等去化缘,而我们也要做这些,因为我们都有烦恼,所以佛陀也应该有烦恼。

  驳:这种推理完全错谬,因为其因在逆品(指异品)方面成立(吃饭等在正量方面具备)值得怀疑故。详细地说,虽然宗法成立,但同品遍并不成立,因为在说话、吃饭等的人当中,有些有烦恼,有些没有烦恼(如阿罗汉等);再者异品遍也不成立,因为是正量并不一定不吃饭等。所以是不正确的推理,是不定因。因此,佛陀虽然在众生面前显现说话、走路等,但并没有不是正量的过患,这从其教法远离贪嗔等烦恼也可看出。

  3、癸二、广宣说:常性或无法,或法不知故, 何故妄断言,诸过不能灭?

  此颂以设问的方式进行宣说:你们认为,所有烦恼不可能无余断除,是出于什么理由呢?是因为贪等一切过患与心无二无别,是常有的缘故不能断,或者没有断除贪心、嗔心等烦恼的方法而不能断,或者即使有断除贪嗔等过失的方法而不了知而不能断?到底是以其中哪种理由妄下结论,说所有过失不能从根本上断除呢?

  4、有因故依修,因治灭尽故, 由知因自性,知彼亦成立。

  这三种说法都不合理。

  首先,烦恼常有不成立。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从生下来开始产生贪心,至死甚至到来世还存在。烦恼非恒常,而是无常的,观待因而偶尔产生故。

  其次,烦恼无有方法可断的说法也不成立。因为,依靠修行因的对治能够灭尽所有烦恼的缘故。比如:生起贪心,可以用修无我等来对治;产生嗔恨,可以用修慈悲等来灭除。

  最后,即使有断除烦恼的方法也不了知的说法亦不成立。比如,刚开始虽然不知道,但依止善知识精进修学一段时间后,就会懂得如何断除烦恼。只要依止善知识精进闻思修行教理,就不可能不懂得断除烦恼的方法。由于了知了因的自性,也知道与之相违的对治完全成立。因此,并非不了知方便或方法。

  总之,认为烦恼常有无法断除,即或是无常也没有方法断除,即或有断除的方法谁也不知道,都是不合理的。

  佛经中讲,所有烦恼的根源就是我执分别念,即坏聚见或萨迦耶见。故依靠大小乘无我空性的修法,或密宗认识本性的修法,就能摧毁它,因为是它的正对治。

  5、己二、他利圆满说救护:救者见道说,无果非妄说,具悲故诸为,行持他利故。 为此是正量。

  到本科判为止,陈那论师《集量论》顶礼句中‚“欲利、导师、善逝、救护”这八个字,已顺式宣说完毕,即依修道的方式证成了世尊为量士夫。其中,“欲利”是利益众生的菩提心,“导师”是修习无我空性,这两种因圆满,就能现前“善逝”和“救护”之果,从而成立世尊为量士夫。

  在因明注疏中也讲,与释迦佛一相续的大乘资粮道菩萨(指释迦佛的因位),其相续现前‚“导师”中所说的无我智慧,因为“导师”是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大悲心所生之果。在见道时,彼就具足善逝的三种功德——善妙而逝、不退而逝、无余而逝,因为其相续已经获得自利圆满的功德,不再产生烦恼。而在无学地,则具足饶益、救护一切众生的无边智慧,因为已圆满利他的一切功德。所以,“欲利”和“导师”主要指资粮道,“善逝”指见道,“救护”指无学道。也就是说,在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愿菩提心后,又有行持六度万行的行菩提心,之后现前一地菩萨的境界,再历经二地至十地的修道位,而成就佛果。

  就像一位名医,先要生起做医生的意乐,这相当于“欲利”;再去医学院等处学习医学知识,相当于“导师”;完成学业,获得医生资格证书,相当于“善逝”;正式行医,为他人治病,相当于“救护”。因此,所谓救护者唯指佛陀,而不包括菩萨和声缘阿罗汉,因为唯佛堪为所有众生的依怙。

  下面讲颂词:由前文可知,从大悲心中产生导师,大悲心达至极点出生善逝,再由具足三功德的善逝中出生救护,所以历经一至十地而获得佛果的佛陀就是真正的救护者,因为他照见一切万法的真实相后,为他众如实宣说故。而众生依照他所宣说的正道,能彻底从所有痛苦中得以救护,所以吠陀等其余本师远逊于佛陀。如《殊胜赞》中说,愚痴的人们以贪心、嗔心为殊胜对境,赞叹了解世间部分学问的外道本师,佛陀远离一切烦恼和痛苦,并不断救护三界轮回的众生,所以唯其是真正的本师。因此,“救者”唯是佛陀,因为他成道后为众生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无数众生依靠其指示的道路修行,获得了真正的解脱。

  有人会想:为什么佛陀所说的法百分之百正确呢?颂云:“无果非妄说”。在因明当中,证成佛陀是量士夫时,经常会用到这个推理,所以这句话特别重要。意思是说,没有任何说妄语的必要或果,所以佛陀所说的法是真实语。如《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若我们懂得这个推理,就会产生即使河水倒流、星辰坠落,佛陀也不会以虚假的语言欺骗众生的定解。

  大家都清楚,说妄语有两种情况:一是由自相续的贪、嗔、嫉妒、傲慢等烦恼引发,有目的性——自利或害他。比如,因为特别害怕某件事情而说妄语,因为自私自利而以贪求心说妄语,因为嗔恨心想毁坏他人而以妄语陷害等等。而佛陀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集资粮,已经把烦恼的种子和习气断得一干二净,所以绝对不可能说妄语。二是由无明愚痴引发,比如:本来想好好为他人解说,但因自己不懂而说了妄语。不过佛陀并不具足这方面的过失,因为其对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器情万法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其理由前面已经讲述完毕。

  有人会问:佛陀不是也讲不了义的语言吗?这难道不算妄语吗?

  答:并不相同,因为这是为了利益众生的权巧之说。比如,“我”不存在,任何大乘了义经论都如此宣说,但若一开始就这样讲,他人并不一定能接受,所以只好根据对方的根器,暂时讲不了义的观点。但不了义的说法并非妄语,在《楞伽经》、《解深密意经》等经典当中,讲了它们之间的许多差别,希望大家参阅。总之,佛陀所说的语言是金刚语、谛实语,无有任何欺诳的成分。

  有人还想:佛陀在说话之前也有思维,比如他到印度鹿野苑去转法轮时,就有利益众生的想法,这难道不是贪心吗?刚才你们说,有贪心就会说妄语,那佛陀也会说妄语。

  答:贪心烦恼是自私自利之心,而佛陀自私自利的心一点一滴都没有,完全是利他心,所以这并不叫贪心,而是大悲心。有些人口头上说想利益他人,实际上却是为了自己,这就是贪心。前面讲过,佛陀因为彻证万法实相,所有自私自利心都已断尽,所以在看到无量无边众生不懂真理而处于无明黑暗中时,就会对他们生起巨大的悲心。因为生起了大悲心,佛陀的所作所为无一例外都是利他,所以为了自利而欺惑别人的现象在佛陀身上绝不可能发生,因此佛陀是名副其实的救护者。至于救护的方法,则是讲经说法、开阐正道。

  释量论成量品科判

  197、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三壬二(除彼诤)分二:

  198、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三壬二癸一、略说(第25课)

  有谓言说等,故非尽过患。

  此逆疑故谬。

  199、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一庚二辛三壬二癸二、广宣说。(第25课)

  常性或无法,或法不知故,

  何故妄断言,诸过不能灭?

  有因故依修,因治灭尽故,

  由知因自性,知彼亦成立。

  200、甲二乙一丙二丁一戊二己二、他利圆满说救护。(第25课)

  救者见道说,无果非妄说,

  具悲故诸为,行持他利故。

  为此是正量。

上一篇: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24笔记

下一篇:逻辑学-释量论成量品26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