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学-教言宝藏94课1-14
第九十四课:是故于初修道时
一、善巧方便非常重要
最近我们从共同前行的角度以及不共同正行方面,对见解做了一些相应的印证。平常修行过程中,就应该如同这两天所传讲般,无论是修学上师瑜伽还是成熟口诀法,都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修学。尤其我们讲解四精要法之中的善巧运用,更是时时都必须要运用得当,这是非常重要的。
要懂得根据自己对见解的认识而树立不同的方便法,有时需要用剖析调伏妄念;有时需要用直视调伏妄念;并且在直视调伏妄念期间,还要懂得何时运用粗直视调伏妄念、何时用细直视调伏妄念;当自己见解有所进展时,如何依靠五种辨别运用安住调伏妄念等等。用成熟口诀法的话来说,何时需要意识转为道用,何时需要智慧转为道用,需要根据自己见解而定。只有各种方便运用得当,才能令见解有很好的增上。
在不了解相关内容的前提下,很容易模仿甚深的见解去做修行,但由于前面基础不扎实的原因,无论从文字上有多少了解,或者实修过程中有多么殊胜的感觉,实际与真正的见解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一再强调前面的基础有多么重要。
尤其我们平常在讲剖析调伏妄念的时候,也一直都在宣讲共同前行的重要性。相信我们从初次进入佛门直到今天,多多少少都阅读过一些前行教言,对共同前行的内容并不是完全不懂,口中也很容易说出什么叫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以及轮回过患。可即便你对这些道理描述得有多精彩,想要借此成办即生解脱还是不够的,仍旧需要问问自己的内心,能否将文字上所了解的一系列道理纳入心相续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如果内心还是觉得离共同前行很遥远,就充分地说明了我们的修行还是没有到位。所以不仅仅初次进入前行教言的时候,需要依剖析调伏妄念细致观察,等到了后面学习更深的法要期间,也绝不能将共同前行搁置一旁。
接着是粗直视调伏妄念,如决断心之根本、寻觅心之过患、共同观察心之来住去等内容。很多信众可能刚入门的缘故,往昔并没有阅读过相关的教言,总觉得名词太新鲜,再加上自己平常修行的经验并不是很丰富,总觉得自己听不懂这两天所讲的法,这些见解离自己很遥远,可是一旦我们开始探讨关于共同方面的教理,又觉得自己很接近。这也充分地说明,我们现前对于相关见解的理解还不是很通彻,但我相信,只要如理如法修着走,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会理解这些道理。
我们讲法过程当中,不能天天只讲一些共同法。虽然在坐的很多弟子可能是刚开始入门者,或者即便已经进入佛门,但由于自己所生长的环境并不具备这样长时间求法的条件,以及自己工作繁忙,闻思修的时间也非常短暂,因此即便进入佛门有一段时间,对于各式各样的教理还是理解得非常稀少,觉得离不共法的见解还很遥远。但要真正做到理解,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也不能过于着急,还是要慢慢来。
二、方便教授非常重要
我们一直都在讲解,密法的特点就叫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如果不能参透其中的道理,修行路上难免会产生很多疑惑,而这些疑惑也会成为精进修法以及对法生起坚定信心的最大障碍。
当我们讲解“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的时候,若是站在真实教授之上,相信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觉得应该如此,因为密法是一切乘法之顶点、诸法之精要。我们平常讲解“密法的特点是依见而修”的时候,相信大家也都懂得一些,因为无论是哪一个门派,哪一种传承,都需要讲解以方便来成办智慧,也必然是用修行来成办见解。
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方便教授。比如修学密宗的弟子,虽然对密法会心生敬信,但由于根机条件不够的缘故,还不能称之为上等根机,只能称之为次第根机,而对次第根机宣讲密法时,导师就会着重讲解方便教授。可能有些就会想:同样是以修行成办见解,这与下乘派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呢?
要记住,密法的特点就是万法摄一、百部归一名,即便是方便教授,也应该站在这样的立场中去了解。这一点从悟证见解的角度来说,与真实教授有着很大的差距:一个是完全开悟以后如如不动地修学;一个是以改造修学方式来达到无改造之圆满见解。所以,两者在修行方法有着很大的差距。而我们所修的法与下乘派相比,之所以称之为殊胜中的殊胜,就是因为它从未离开过百部归一名和万法摄一的这个特点,这就是我们所修之法的要义。
真实教授具备相应的特点当然没得说,即便是方便教授,也时时没有离开这个法要。而我们修行密法可以在短短的时间内成办解脱,原因也正在此上,所以,我们平常修的过程当中应该这么去理解着走。
三、运用不同法方便发调伏内心
无论你是今天刚开始修上师瑜伽还是已经修学了一段时间,相信对正行上师瑜伽都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即便如此,平常必做的一些功课与仪轨心咒的念诵,从事各式各样的善行,也是必不可缺少的。
我们平常讲解“专一”,指的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成办解脱。这是我们的修行目标,需要专一,但是在方便法上,则需要根据个人的条件来决定。比如平常在座上以及对法的理解之上,要时时站在不共的立场之中去理解,但由于我们烦恼沉重,内心还是很散乱,还是处于一种共同的阶段,这时候就要依照不同的方便去对治自己的内心,这也是不可缺少的。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也曾经说过:“即便你现前已经了解百部归一名的道理,但平常修学还是要运用不同的方便法。此乃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这就充分地告诫我们:历代传承祖师如是修学而成办解脱,如今我们作为后一代弟子,也要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事迹如理如法修行,这是必不可缺少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平常在座上修上师瑜伽不共法的同时,也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念诵一些功课。比如每天念诵一些上师瑜伽、本尊、空行护法的仪轨,以及各式各样的一些忏悔文,这些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而定,没有必须要念诵多少的规定。座下出定期间,为了护持自己见解,令内心不那么散乱,能安住座上的相似见解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平时就多念诵一些观音心咒、莲师心咒、文殊菩萨心咒、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等等,意义也非常广大。这些都是为了护持自己内心不被贪嗔痴烦恼飘动的一种对治方法。
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也曾经说过,每天不间断念诵一百零八遍观音心咒和一百零八遍强制往生法非常重要。从修行本身的角度来说,可以对治自己的内心迅速成办解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作为修学密宗的弟子必需要做的。因为平常出定期间,内心难免会随顺六聚而飘泊,此时为了把心收回来,念诵一些咒语的意义非常广大。
以上这些没有什么可不了解的地方,希望大家都能铭记心中,并且在平常修的过程当中,尽量做到如理如法。
四、修行要踏踏实实修到圆满
无论平常修学什么法,都必须要做到圆满。我也常常告诫很多信众,无论是刚入门还是已经长时间修学本传承的弟子,做事都要有头有尾,修行也要圆圆满满,不要给自己养成不好的习惯。
世间人做事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最终都将一事无成。如今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更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平常无论有多少不足之处都要努力修正,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必须把事情做到圆满。往昔历代传承祖师,对这方面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
无论世间还是出世间,常常会遇到一些我们觉得没有什么必要去认真应付的事情,认为这只是一件世间小事,不用挂在心上。但要记住,如果你总是这样粗枝大叶,并且养成这种习惯,无论是从事世间事业还是出世间法,都很难圆满收尾。尤其对于出世间法而言,我们最初进入佛门是凭借一种新鲜感,如果共同前行不能长时间相伴左右,即便现前是在修学出世间的法,过两天感觉也会越来越淡。这就如同世间人做事半途而废,没有好的习惯,最终一事无成。
以前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曾经说过:“昌根阿瑞一辈子都非常认真,家里的物品也永远摆得整整齐齐。绝对不会出现今天打扫卫生,贡品摆放得整整齐齐,第二天又脏得一塌糊涂,贡品东倒西歪的情况。并且今天有事今天毕,绝对不会出现半途而废的事情。”同样,只要我们肯去做,就决定会把这件事情做好。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性格秉性,无论修学哪一种出世间法,永远都不会把修行搁置一旁,这是一种习气,也是一个人的习惯。
现前我们可能是有很多不足之处,而所谓的不足,多数可能还是来自于贪嗔痴烦恼。因为我们的烦恼本来就是生灭性的,所以内心如果随顺显现而变迁,做任何事都会有一些漏洞,也难以圆满解脱。今天我们就是要补好这个漏洞,令自己成为一个非常有规矩的修行人。因此,平常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杜绝不好的习惯。
比如今天念诵一个仪轨,念了几个月以后就放下这个仪轨,改诵其他仪轨,或过两三天又开始继续念诵最初的仪轨,甚至有些后来都已经不再念诵了。这些都是一种习气,而我们不能养成这种不好的习惯。因为修行,本来就是要改变自己不好的地方,保持自己的优点。
所以我们作为修行人,时时都要提起正念,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什么叫取,什么叫舍。知道因果取舍关系以后,该取的,时间再长也要去努力培养;该舍弃的,当烦恼产生的一瞬间,就要把它舍掉。懂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是修法。
五、清净发心
行持任何善法,都应该以三殊胜法来摄持,这是不可缺少的。
三殊胜法首先就是令善根转变成无量之清净发心。无论你今天从事什么善法,或者打坐的感觉有多好,想要令这样的修法变成无量之功德,就要凭借菩提心即清净之发心。发心若为清净,无论修行的时间有多么短暂,都会成为无量之功德。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如今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虽然很想修法,但有时也被生活所累,能用于修行的时间少之又少,该怎么办?此时当然是以菩提心为重要。因为令善根转变成无量靠的就是发菩提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无始以来至今,我们所造的罪业有多沉重,已经无需多言,而今生所行之善法又极为稀少,想要凭借这短短时间行持的些许善法消尽无始以来至今所产生的过失,怎么可能?但只要配同着菩提心去做,就能做到。
比如我们平常行持善法以菩提心摄持,即便只是念诵一遍心咒,也有无量之功德。这样一来,无论今天所行的善行有多么微小,由于具有菩提心的缘故,都会有无量之功德,所以我们常常说,菩提心功德无量。
因此时时都要观察自己的内心,每次行持善法之前都要观察自己的发心是否清净。发心若不清净,无论当时行持的善法规模有多么大,意义也不会广大;发心如果清净,即便念诵的时间再短,善行看上去再小,也会变成无量之功德,这就是令善根转变成无量的清净之发心。
六、清净之正行(一)
如果在行持善法过程中掺杂贪嗔痴烦恼,内心就很容易被恶业束缚,这样一来,一切善法均无益于解脱利益。因此,我们无论行持哪一种善法都要时时观待内心,做到正行清净,心不散乱,不跟随烦恼妄念而飘泊。
无论显宗还是密宗,都讲解一心不乱,有时也称之为等持、禅定,安住等等,目的就是为了到达令自己在行善时,内心不随顺贪嗔痴烦恼而飘动,这就叫清净之正行。这就是要求我们行善时要提起正念,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旦有恶念侵犯,第一时间就必须要断除恶念,不再随着恶念而飘动。否则行持善法的同时掺杂烦恼,则一切善根均变成无益。因此,时时提起正念非常重要。
当然,也有很多人会问,自己行善之时,难免会产生很多恶念,该怎么办?要在恶念生起的一瞬间就必须予以断除,不再随顺恶念而走。《自现续部》中曾经说过:“妄念产生的瞬间就能予以断除而不随之漂泊,则瞬间的妄念不会对我们的成就造成什么影响。”这也是在告诫我们,从某种角度来说,产生恶念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无始以来我们造作很多这方面的习气,今天因缘和合的时候,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恶念。但这时要第一时间就予以断除,而不再顺着它飘动,这就叫做清净之正行。
不仅显宗讲清净之正行,讲解一心不乱,密法也讲解一心不乱。有些对显密不懂的人就会觉得:“密法不仅要修禅定,还要修便智双运等一系内容,太辛苦了,还是去念佛好了。”要记住,即便去念佛,也同样讲解心不要散乱。显宗还会将一心不乱分为理一心不乱和事一心不乱,有持名念佛、有相念佛和有想念佛等等,这些都是在讲心不散乱,不能随顺自己的贪嗔痴烦恼而飘动。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即便当时你口中在念诵阿弥陀佛,对于解脱也没有丝毫利益。
显宗讲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四因,首先讲解的是发菩提心。其次是明观资粮田,目的就是为了创造很好的正行,能够做到提起正念观想皈依境。因为心本身的特点是一心不能二用,前念消尽后才会产生第二个念,一瞬间同时产生两个心念是不可得的。
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当我们在观皈依境的时候,如果能真正提起正念,就不会有贪嗔痴烦恼来侵犯修行,这就是清净之正行。无论你修的是什么法,都必须要做到这一点,所以清净之正行的意义非常广大。
今天我们在讲上师瑜伽的时候,无论是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还是安住调伏妄念,都是在讲解如何对治一切烦恼,所讲解的禅定也是为了止息一切妄念所得到的一种境界,也都在讲解清净之正行。以上就是讲解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为清净之正行。
七、清净之正行(二)
我也常常和身边的人说,在如今这个时代,像我这样不爱做世间相关的事,对这些非常懒惰的活佛,可能也不是很多。因为我真不喜欢做这些事情。不是说我对善行不热衷,以前这些善行也不是没做过。
很多年前,柯日寺的大雄宝殿快要垮下来了。有一次上师说:“法王如意宝以及众多高僧大德授记我是龙萨娘波的化身,而你又是寺院的住持,现在你待在我身边,而我又要摄授着那么多弟子。如今柯日寺的大雄宝殿都快要垮下来了,只是用木棍顶着墙面而已,万一法会期间,有人压在下面就不好了。”那时就有一位居士发心修葺寺院。虽然我当时并没有参与多少,但是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还是会掺杂很多烦恼。比如你给工人工钱的时候,他又会提出一些完全不合理的要求,这时候做又不对、不做又不对,总之就是一件非常令人烦恼的事情。
后来也有人问,这样的事是否还要继续?当时我回忆这段时间,虽然最终大雄宝殿重新盖起来了,但整个过程并不是完全没有烦恼的,而掺杂烦恼并不算是清净之正行。尤其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想要在做这些事情过程中完全没有烦恼,恐怕还是很难做得到的。即便内心没有烦恼,但外面的“缘”还是会给你制造烦恼。这时候就会觉得,虽然大雄宝殿成功盖好,但是过程掺杂很多烦恼,从总的角度来说,是善还是恶,真不知道。
但有时候我又会想,我不热衷,可能也是自己肩上的负担并不是很重的原因。如今很多导师们在各地都有道场,既然是道场就必须要有出家人居住的地方,我相信,无论当时烦恼有多么强大,导师们也会尽可能在没有烦恼的状态中创造善法。即便有烦恼,他也会继续去成办,因为想要成办道场,就必须把这些事情做好,无论烦恼有多重都要去做,唯有如此,后面才能更好地修行。
我可能没有这方面的压力与包袱,觉得修行就是为了令自己的内心清净,所以如果要从事其他什么善法,就觉得还不如自己待在某个地方,即便一天只能念诵一千遍观音心咒,也会非常圆满,因为这一千遍观世音菩萨心咒是很清净的,在念诵过程中也不会掺杂很多烦恼。独自一人修行期间,没有什么外缘会令自己产生烦恼,从解脱本身的角度来说,恐怕这就是最好的方式,也非常符合历代传承导师的教言。这也是在讲解清净之正行。
八、清净之正行(三)
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不需要建经堂、建禅院,所以没有这方面的压力,但不少人需要这么去做。他们想要建起道场,就必须默默承受这些烦恼,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完。我目前没有这方面的压力,就觉得行持善法不能掺杂烦恼,一旦掺杂烦恼,就对这样的事情没有任何兴趣。从我的角度来说,可能有懒惰的成分在,但也是完全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总之,我们平常在行善之时,必须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如果内心在行善的同时还掺杂很多贪嗔痴烦恼,这样的善行已经没有多大的利益了。以上就是讲解,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为清净之正行。但当面对这样的对境时,即便你想让自己的心清净下来,外面各式各样的缘还是会令你产生很大的烦恼。
后期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圆寂后,很多弟子在不同的地方修建上师的舍利塔。当时我也想:如果能得到上师的舍利,在我的家乡修建这座塔也挺好的。修建舍利塔的功德,无需多言,即便有众生无意中转绕这个塔,甚至只是无意中见到一面,也可以播下往生之因。因此后面我们也组织修建了喇嘛仁波切的舍利塔。
在建设过程中,我一直在山下看病,整个建设过程基本都是弟子在参与建造。那时我又会想:为什么当地人不能帮忙一起劳作,如果他们能多参与一些,我好像就会感到特别开心一些。但有时我又想,大家营建舍利塔是为我做事么?并不是。如果你对此非常认真执著,是你对因果的负责。因为这些供养很多来自于信施亡财,我们必须将他运用到清净善行当中。最后回向时候,我会说这是上供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下施三界六趣一切众生,与自己我没有丝毫之关系。但当时在建造过程中,内心难免有很多心理负担,觉得“这个没做完、那个也没有做”,总之,会掺杂诸如此类的情绪。
所以,当我不得不去做这些善法时,我的发心是:不仅仅是营建舍利塔,也希望当地的信众能经常发心转绕。当时我们立下的数字是一千一百一十三圈。平时有不少人都在转绕,也由于它在路边的缘故,很多路过的人,只要一看见塔就能对此产生一瞬间之信念,并且由于塔中有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的舍利以及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的诸加持品,见一面就能消尽一切烦恼,因为这真的是见解脱。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有多少功德不好说,因为其中还是会多多少少掺杂一些烦恼。我时时都会想,绝不能掺杂烦恼,因为这么去做的目的是为了积资净障,一旦掺杂烦恼,无论这些事情做得有多好,对自己来说也没有一丝毫之作用。虽然常常如是观想,但实际上掺杂烦恼的事情还是时时会产生。
如是讲解的真正原因就是告诫大家,行善之时,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是否夹杂烦恼。一旦掺杂烦恼,所做之善行就已经不算是功德,至少不是很大的功德了。
九、清净之正行(四)
平时无论行持何种善法,都要尽可能做到没有烦恼,没有烦恼杂染则善行纯净,因为我们修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尽烦恼。为什么我们修行首先要学苦谛?只有知道痛苦的过患,才会对它心生厌离而追求涅槃解脱。如果善行掺杂烦恼,则无论行持什么善行,都已经被烦恼染污,基本没有很大的功德了。
此处所讲解的令善根不被外缘摧毁为清净之正行,而这也可以树立到一切善行之上,包括平常念诵咒语、打坐等等。甚至有时我也会对一些初学佛的居士们说:“无论你到何处,首先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因为你们的身份就是居士。虽然现前已经进入佛门,但现在佛法还不能居于烦恼的上风,我们的情绪有诸多飘动,想时时刻刻用佛法来遣除一切烦恼,目前基本是做不到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心情平和时,每一个人都像一个修行者;可一旦烦恼生起,它随时都会飘动你的情绪。因此,作为居士,先把身边的一些事情做好,以免过两天又产生很多烦恼。一旦产生烦恼后,我们看上去是在修行,可由于伴随很多烦恼的缘故,这样的修行究竟是功德还是过失,恐怕难以区分。
我等历代传承祖师阿底峡尊者曾经说过:“法不依正法而行持,法反成为堕入三恶趣之因。”表面上做出修法的形象,内心却掺杂贪嗔痴烦恼。这样的善行都会成为三恶趣之因而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善因!所以,不掺杂烦恼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有时候多学习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会对自己以后从事善法期间,做到时时观待自己内心起到切实之作用。往昔我们可能没有想到这些,总觉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把这件事情做了就叫善行。学过这些道理以后,对外表做出来的过程或结果就不会再那么执著,而是更偏重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在从事一切善法期间是否已经染杂贪嗔痴烦恼?若是,就说明当时的善法已经染上污点,基本没有什么功德了。所以,要尽可能做到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而这样的善行才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唯一的因。
十、清净之回向
令善根越来越增上为清净之回向。
我们今天所做的这些善法能否日益增上,比如今天是一份,明天就变成百份,后天成为千份……即一个小小的善行最终是否可以成办解脱,就看回向是否清净。我们每次行持善法,都要及时回向的原因也正在此上。
比如你十年前从事过一件善行,如果当时以清净发心菩提心摄持,并伴随清净正行,即做这件善法时,没有被贪嗔痴烦恼所染污,并且最后做了清净之回向,则十年前所做的善行,当时如果有一百个功德,今天就已经变成千千万万乃至无量的功德。因为清净回向的功德如银行存钱,时时都有利息一般,可以日日增长。所以平常在行持善法后,回向是必不可缺少的。
这也是我等大恩根上师喇嘛仁波切所讲解的:无论是为自己的利益而精勤修法、还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行持做佛事等一系列善行,时时都要以三殊胜摄持。
十一、是故于初修道时清净发愿不间断(一)
【是故于初修道时,清净发愿不间断】
最初修行之时,清净发愿不能间断。
如今很多进入佛门,为佛法做事业者,都觉得自己一方面条件具足,另一方面条件不具足,因此常常要追求自己不圆满的这一部分。但对于圆满证得佛果的成就者而言,在他证悟的一刻,一切功德都已经圆满。禅宗有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圆满佛果之时,想要什么就能呈现什么,不需要愿力来呈现结果,而是自然显现。但对如今修行路上的行道者而言,有时候某些方面条件非常圆满优越,但另一方面,可能不太圆满。要记住,一切善果都是宿世善因而得,所以今天一切所现,与自己的发愿有着很大的关系。
以前在白马邓灯时代,多科辖区有一位母亲带着儿子去拜见白马邓灯尊者。尊者一看见这个小孩,就说他是玛哈嘎拉,也就是我们说的“贡布”(音译),是玛哈嘎拉的化身。所以当时就赐予了与玛哈嘎拉这个名词相关的名字,并且还给他做了灌顶以及很多授记。可是当他转过身的时候,导师就从外面看见了他的五脏六腑,好像五脏六腑就露在外面露一般。当时导师就产生一个疑惑:“我刚才绝不能做这些事。虽然他以前修过玛哈嘎拉的法,但可能是后面发了一个恶愿,因此现前显现的绝不是一个善果,很有可能是一个恶果。这个人一生当中也决定不会做什么好事,甚至会做很多恶事。”为什么他的恶力很强?虽然他往昔修过很长时间玛哈嘎拉的修法,数量也很多,但后面发了一个恶愿的缘故,往昔修法善的力量就会产生恶的结果。也就是说,由于后面恶愿,借助以前修善法的力量,会做出很多的恶业。
由此可知,无论是善愿还是恶愿,发愿的力量非常非常强大,我们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有时候发一些恶愿,可能结果是非常不好的。
往昔有一位修行者,长时间在幽静山林中闭关修行,并且每到下午的时候,就会供护法。供护法时,需要把很多粮食洗干净,然后放在护法杯的周围,供完护法后,要把茶水和旁边的粮食都洒到了门外的草滩上。由于长时间这么洒的缘故,当地的小动物就有了一种习惯:一到洒米的时候,很多鸟类都会飞到这个地方来吃。
后来他所在的家族与另一个家族产生了矛盾,并有一些争斗,甚至两边可能都死了人。最开始,这位隐士并没有想什么,还是和以前一样,按照自己平常的修学方式在修。但有一天,他突然就起了一个恶念。当时他在把这些粮食洒到地上的时候,很多鸟类就都飞过来吃,于是他就想:“如果我是有那么多的兵该多好,这样我就能带着这些士兵,去打败对方。”
由于当时发了这样的一个恶愿,他的心态也越来越不好,不再像以前那么清净,这也是愿力的影响。由于这是个恶愿,而往昔他是一个修行者,所以愿力很快就开始成熟。有越来越多的人跑到他身边说:“只要你肯出门,我们都为你身先士卒,消灭敌人。”最后这位隐士也拿起刀枪,开始投入世间战争之中。发愿的力量就是有这么强。
所以平时我们修行以及面对生活当中,应该时时护持自己的内心,不能顺着自己的烦恼去发各种各样的愿,这是很不好、很不好的事。我们要时时发清净之誓愿。
我们每次行善都会发愿:愿天下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为什么佛菩萨的化身永远不断,原因正在此上。如果我们现在成就,也会呈现出很多化身来度化众生,因为我们在因地时发愿:愿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成办解脱而行持一切善法。因此,三界六趣一切众生没有成就之前,我们的化身永远不会断。
现前汉地很多人听说高原有转世灵通的说法,其实灵童就是一种化身。汉地虽然没有这样的说法,但是成就者也一样会呈现各式各样的化身来度化众生。因为高原地方是依靠众多高僧大德以神通来认定某一个人是否是成就者的转世灵童,目的就是为了凭借这样显现而令众生心生净信,也是为后一代弟子创造信心的条件。实际上除此之外,究竟有多少佛菩萨的化身,谁都不知道。
前几节课,我们讲过一个公案。当时我在亚青见到一个过来找上师打卦的人,原因是他某一天突然用石头敲自己的脑袋。当时上师问他,前两天是否打死过什么动物?他说,前两天他打死过一只旱獭。上师说,这个旱獭可能不是一般的旱獭,也就是说,它可能不是一个众生,而是佛菩萨的化身。由于对境太重的缘故,果报马上就会现前。
以上就是讲解,凭借前面的发愿,后面会有不同的显现,所以愿力非常重要。
十二、是故于初修道时清净发愿不间断(二)
作为一个修行者,我们前面先修苦谛,目的就是要先认清什么叫做痛苦。尤其对于六道轮回中地狱道、饿鬼道、旁生道等三恶趣有多么痛苦;人道、阿修罗道和天道有什么样的痛苦也要非常清楚,并且还要对它们心生厌离。知道痛苦而心生厌离,如是观想的目的在何处?就是为了令自己在以后的修行路途上,凡是与这些痛苦相关的愿都不要去发。
可是,如果前面的一系列基础没有扎实,后面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而发各式各样的愿,会是怎样结果?当然,你有各种各样的善愿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光发愿,却没有相应善的力量,即便你的愿望能成熟,恐怕力量也非常薄弱而不会很强。
我们说魔的力量很强,但这样的魔往昔也决定是做过很多世的善法才有了这样的力量,只是由于后面发了一个恶愿,才会成为魔。也就是说,它的力量会那么强,凭借的还是善的力量。当时由于一念之间产生了恶愿,才会成为损害众生与佛的恶魔。懂得这一个道理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前面修学那么多共同前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
以前有很多地方邀请上师去传法,当时我跟随在上师身边,也常常和上师一起坐车去到各个地方,一路会看见很多美丽的风景。只要我们在后面说:“哇!这个地方真好看!”上师当下就会阻止我们,让我们不要生起这样的念头:“我们时时都在讲解轮回过患,难道轮回里还有值得你们羡慕、留恋的地方么?不要太贪执这些东西,否则以后真的会投生到这些地方来。”那时候,只要我们心目产生一个与正法相违的念头,上师就会当下给我们树立对治法。
以上讲解的这些内容就是告诫大家,前面的基础必须具备。只要具足前面的基础,后面就不会有恶愿发生,清净的善愿就会更多一些。尤其当自己情绪飘动的时候,即便产生一些恶念,也不会顺着这个恶念而飘动,这就是如是修学的重要性。
初次开始修行期间,要时时不间断发清净愿。什么是清净的发愿?比如我们常常祈祷上师:“生生世世能遇到清净的上师并且能得到上师的摄受”,以及“我今生要成办解脱,并且要救度一切众生等等”,这些都叫做清净之愿望,时时都发这样清净愿望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清净发愿不间断。”
十三、若于诸佛佛子前发愿即具诸功德吾虽无有俱生慧然依诸佛之经续如是勤修具利益故应持之于手中
【若于诸佛佛子前,发愿积聚众功德】
能在佛菩萨面前发愿,则功德非常广大。我们平常每到一个地方或者在某一位导师座下如是发愿,功德也非常大。当然,这并不是说,你需要对导师说:“我现在要发个愿,你得听着”,而是指发自内心的善愿。即便面前只是一副佛菩萨唐卡或者某一种形象,在这样的对境面前,发清净之愿,功德非常广大。
《普贤上师言教》有一个关于供曼扎的公案。有一个乞丐遇到一位尊者去化缘,当时乞丐的内心生起非常坚定清净的信心,把身边全部食物做了供养,并且发了一个清净的愿望,最终乞丐得到了很大的善果。由此可知,在清净的对境面前发清净的愿望,即便只是微小的善法,也能有非常广大的功德。
这里尤其要记住,我们要时时反观自己的内心,知道什么是取、什么是舍,而不是随顺自己想法。否则当内心烦恼沉重之时,就会想到要发一些与解脱无关的愿,甚至是一些恶愿,这是非常不好的事。
【吾虽无有俱生慧,然依诸佛之经续,如是勤修具利益,故应持之于手中。】
上师说,他虽然没有俱生的智慧,但如果能把历代传承祖师的经论为我们做传讲,而我们能将所得到教言时时铭记心中并且如理如法做修行,则意义非常广大。所以,时时要将这些教言持在手中,即精进修学历代祖师的教言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所传讲的内容,就是上师在告诫我们该如何修学。
十四、吾乃圣者之心子大宝窍诀之宝库
上师接下去讲解,如果只是知道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真正理解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才会行持后面接下去的教言,实际我们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此而存在。
同样,我们平常也在讲解人身难得与寿命无常,可如果仅仅是在理论上通达,实际三门行持善法却非常稀少,就充分地说明了我们所了解的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并不是很圆满,而观想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把将身口意三门投入到行善之中。
【吾乃圣者之心子】
上师说“我是很多成就者的心子”。这里要知道的是,无论是上师的五大根本上师还是其他摄受过我等大恩根本上师的成就者,上师都是这些圣者的心子。因为上师追随这些导师们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在与导师的心达到一如时,自然就成为了这些成就者的心子。所以,上师说他是一切圣者的心子,就是指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并且能圆满证得圣者们的密意,才能成为他们的心子,而这也是长时间观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并为此为行善而得到的结果。今天我们也可以问问自己做得如何?
人身难得,寿命也是无常的,这些词语我们天天都在讲,也知道这是客观的定律。无论我们今天是否理解、是否观想,是否信任,它都决定会在我们面前生效。如果因为我们不理解、不信任就不会生效的话,我相信没一个人会选择相信。但如今世上无论是否有信仰者,到了时间不全都走了吗?这也充分地告诫我们,这就是客观的定律。
历代传承祖师已经针对我们的根机,将修行中的道验传授给我们,如今我们作为修行者,不仅要从理论上懂得道理,实践当中也要遵照自己已经懂得的理论而行。反观自己,是否如此?如果如今还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的话,即便你对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的表达有多么通顺,也都只是口头禅而已,实际以前什么样,现前还是什么样,并没有多少改变。而我们观想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成熟,所以接下去讲解:
【大宝窍诀之宝库】
由于追随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如理如法修行,当自心成熟的瞬间,内心也成为了一切大宝传承上师之窍诀宝库,因为所证悟的密意就是八万四千法的宝库精要,所以自然成为大宝窍诀之宝库。
来源:往昔柯日密咒洲网站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