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楞严1卷13中笔记
精修《楞严经》进度16卷一=梦参法师释+宣化禅师释+索达吉堪布释
卷一
10无心谁入,无生法忍*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一、梦参法师义:
第12课
1、无生法忍:《大智度论》里解释,任何一切法都不可得,也就是形形色色、种种样样极微细法不可得,有所得则为非法,诸法无生。怎样认知呢?认知诸法无生了,一切诸法是不假造作的、不假起业的,忍可一切法无生。得到无生法忍的菩萨,才能真正的了生脱死,才能叫真正的解脱。
2、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二种根本,一个是真心,一个是妄心。一切妄法都是由妄心所产生的,是虚假不实的。一切真心那都是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是真实的。真在众生的身中并没有失掉,只是迷了。因为众生都能成佛,所以说众生都可能是佛,这是约他的种子。所以如来常跟大众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心生法生,就是心能生万法。也就是在佛说大乘究竟法的时候,一切法不是因别的而生的,都是因心识所现的。所以在大乘经义中也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都是唯心所现的。这是佛说的大乘的性宗,大乘有性、相两宗。在性宗如来常说诸法不是另外所有的,而是自心所生的;除心以外,别无所生。这就是从真心而现起一切妄境。所以心是一切法门的总体,心是十法界的正报,凡夫、圣人;染法、净法;因法、果法,大到世界,小到微尘。一个微尘粒,肉眼看不到一个微尘,都是心成的。所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如果你问一切世界因生而有、因何而有、谁是能照世界者、照者是谁?照者是心,答复他唯心所有,唯心所照。我们这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就把真迷了,真迷了就起的妄,因妄而生起诸识,因识而生起法。所以你的根身世界,六根,乃至你身体,乃至器世间,就是世界世间,所以在经上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三界唯心,三界唯心造,没有别的一法,「天地与我同根,万物皆吾一体」,就是这种含义。
3、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既然一切事物都有相,何况你的清净心,也是有相的!这是佛指示心相的。
4、性一切心,而自无体:性就是体性,这个性是人人平等的,在诸佛不增,在众生不减,一切法,染法净法、有形有相、无形无相,甚至于虚空,都是依着这个体、依着这个性的,但是这个性体是不为一切法所变的,只为一切法所依,一切法都依着此性,而不为一切法所变,这就是你的心。以此为体,其它的都不是体,这就是你的心,这个心非常的妙,妙净明心。
假妙假净,这是什么含义呢?一切众生的心与佛无二无别,都是清净的。因为此妙性而生一切心,所谓性一切心,性就体性,体性是平等的,能为一切所有的形相、一切法所依的,就是这样的妙净明心。
5、这个心就是在六尘当中、心知六尘,知道六尘境界,六尘境界被你的心所知,能知之心知道六尘的境界,能知之心就是觉观,这个觉观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凡夫认为的心,其实在经上讲叫第六意识,它所产生的功能。
6、比如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根里头有个性,这个性是知道这个根的,那这性叫什么呢?眼睛叫见,耳朵听到叫闻,心里感觉到的叫觉,意识意识到的叫知,觉跟知是两回事。如果别人触摸你一下子,你感觉到了,你那不叫知;当你一时来分别是什么触到我时,这个就叫知了。
7、当人家打到你身上的时候,打得重了你感觉痛,是谁觉到的痛?能觉到痛的那个,它是不痛的,它只是觉得痛,但是它自个是没有痛的。我们经常说,在佛教也是这样的讲「有觉觉痛,无痛痛觉」,你感觉到痛,但它痛不到你那个感觉,你要把这个感觉(痛的这个觉)跟你的痛处分开来。假使你把你感觉的觉跟你的肉体把它们分开,那你就不痛了,当下就止痛。
二祖一悟心离体,心跟他身体两个分开了,这个雪地里断了的臂就不痛了。那这是什么呢?我刚才说的「有觉觉痛,无痛痛觉」,你有个能知的感觉感觉到痛,但是这个痛它痛不到你的那个感觉上去。
8、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分别影事,这都属于尘境,都不是你的心。这是根、尘、识。根,就是咱们的身体上的根,有眼根、耳根、鼻根等六根;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识呢?中间起作用的就是识。眼睛对一切尘境没有分别,眼识同时也俱在。我们能分别了眼对色,像这些花能分别是白的、是红的、是黄的,这个中间的分别就叫识。内守幽闲,安安静静的,什么意念都没有,这个叫法尘。前尘落下的影子,这都不是真的,只是影子而已。就是没有实物。
9、如何是祖师西来大义?如果你认得拳头,那就错了,拳头不是拳头,这就是西来大义。
拳头就是西来大义。叫你能见处荐取,举个拳头,谁见的?能见的是什么?能见见于所见,能见所见是空的,开悟是这样悟的。
10、如何是祖师西来大义?他拿棒子给你一棒子,再大吼一声,请问的人就开悟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有的向眼根,有的向耳根,有的向根门就六根动地。什么叫六根动地?他从你哪一个根门启示你,这就是佛所说的见闻觉知。见是眼,闻是耳,知是意根,觉是触,你感触,知是心,是所显现的,这叫密。大家说的密宗,你问他:如何是祖师西来大义?他举个拳头,这就是密.
11、参禅的人,他示的意见就是让你认识到,分别在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境界相。因为你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缘外头色身香味触法的境,心对境中间是有个缘。诸法因缘生,你最初的那个是因,对境的时候就是缘,心必缘境,心缘境的时候才有分别。在这个根和缘境的时候,那你就分别了什么叫根、什么叫识,根识的差别,根和识是有分别的。
12、楞严经里它主要表现的是,让你明白见闻觉知所显现的,这个题目是如来密因,这就是密。这个密是显什么的?是说你的真,佛对阿难也是说他的真心所在。前面的征心到处都征不到,这就是给你显现,这是一切根本中的根本。那么是哪个根本呢?就是真的根本。佛给阿难显示的二种根本,一个妄的根本,一个真的根本,无始无明是妄的根本,一真法界性是真的根本。
13、六根互用的时候,一通百通。就象说一个辣椒(海椒),你必须舌根尝到这辣或不辣,你没有尝到时你是不知道的。但是眼睛一看见辣椒你就知道这个东西很辣,为什么?这是识,还没到根门。这个是识知,不是根知,这就叫六根互知。因为见闻觉知是相通的,这就是心,不是在外头的,见闻觉知不是根门。说成道,成的是个什么呢?就是成的这个心。这就是说我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要你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才能互用的。
14、是没有境界相的就叫独头意识。独头意识跟明了意识是不一样的,明了意识缘外边的境界相,缘境界相明了。明了这个是花,马上就分别了,它有意识在中间分别,能够分别每个法的法体。所以当你眼观色的时候,分别红黄赤白的时候,这个意识存在,分别这是什么花?草本的,那是木本的,它马上意识得到。那叫意识,识与根同时作用,识根相同。
15、梦中的独头,我们在梦里头作梦,梦里头不是真实的,虚妄的梦境,那个缘念是空的,那识也起作用,也在缘念;缘念是没有的,是作梦,你醒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
就跟我们入定情况相似,这是定中独头意识所缘念的,梦中独头意识所缘念的,那个缘念是空的,是没有形相的。
16、你必须得靠修,要思惟,随着这个文字来对境生心,随着文字来入观,对着境界相你用心在里面思惟修。
17、譬如说我们对一切的花,我们知道它是不长久的,短暂的,一到冬天好多都死亡了,那现在能适应它的环境它就生,不适应它的环境它就灭。这个明了的意思是从你藏下来的,是你的八识所传来的,不是第六意识所能分别到的。这是无量的种子。现在为什么要分别这些呢?因为要让阿难明白自己的心,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妄还有妄中之妄,妄里头的妄。
18、所以佛教导我们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现在我们知道有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六道,但是这是迷,这是和作梦一样的,不错是有六道;当我真正明白了时,空空无大千,却是连大千世界都没有的。
19、楞严经现在才是开始,心还没有显见,这才刚七处征心,还有十番显见呢,就是你所看见的问题,不是像你所想象的那样,不是这个看法的。你的见不同,见不同是由于文化水平的不同,知识的不同,这个还都在识里头,还不是智慧;等你开悟了有智慧了,智慧知见跟识知见差别太多了。
第13课前部
1、什么叫法尘?因为我们的第六意识在缘外边的境界相的时候,这种叫攀缘,这个缘外边的境界相,就叫外边的生尘,这个生起的尘纵然能够降伏,纵然能灭见闻觉知,也就是你前头眼耳鼻舌身所分别的境界相,都落到你的意识之中,对意识来说这个就是法尘。
这个前尘本来就没有了,就像我们看见什么影像,或者做些什么事物,事情已经过去了;但在你的思想当中,也就是在你的意识形态当中,还留下一些影子,这就叫法尘。
就是前五识与意识同时来分别,分别的前五识已经没有了,就是凡夫、外道、权乘菩萨这些修行人,他对于他那个散动的,散动的就是诸根对待诸尘所散动的影相止下来了,止下来了就落于静了,这个静所遗下的就叫法尘分别之境。
2、因为这个经文上说幽闲,就是指的这些外面的尘境都静下来了,这个时候我们的意识当中有两个,一个叫独头意识,独头意识对着这个法尘的分别所起的影子,这叫法尘影事。这是我们根本的妄念,所修的静止的定下来的定,这个定就是前尘境界相都能定下来了,不随着它们攀缘了,这是法尘。
法尘就是前头所尘影留下来的,就叫做法尘境界。这个法尘境界有时候说分成两种,有生灭的,生和灭的这两种的意相。法尘没有其它的体,法尘没有体,就是前五根所做的境界,那个眼耳鼻舌身所起的、所缘念的境界所落下来的,这个时候独头意识就是光有意识。这些我们在法相宗上,“性境现量通三性”中有解释,这个五尘的性境是归你意识所缘念的,就是色身香味触落下来的影子,这个就叫法尘境界相。
3、就像我们照相机摄影机一样的,摄下来那个影子。这个影子,像这种尘,一种叫生尘,什么叫生尘?就是独头意识,这个时候意识。怎么叫独头意识?不随着你前五识去缘念叫独头意识,就是在那思想的计度分别,这叫生尘。
还有灭尘,所对的影子有个生尘、有个灭尘。这个灭尘就是我们经文中所说的内守幽闲,就是你独头意识所缘念的,缘念的没有前境了,这些就不分别了。这个不分别是对于前头的分别而说的,你前头所缘的都是分别,而后所缘念的是不分别,沉寂下来了,就是心静境寂,你那缘念的心没有意识沉静下来了,外头所对的境界相也沉静下来了,都没有了,所以叫灭,这叫灭尘。“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就是做这样解释的。
4、因为我们的意识里有明了意识和独头意识的两种分别。这些现在我们还是达不到的,因为我们平常心里是散乱的,还没有到达这种内守幽闲宁静的境界。那你自己就是明了的意识,就是对外边的境都很清楚,这个就叫明了意识。就是你前五识起的时候,意识同时跟着前五识起,就是这样子。我们眼观色的时候,我们这意识同时起,说这是黄的,这是好的、坏的,这个里头含着分别了,就是明了,明了意识。
还有独头意识,独头意识有四种区别。第一个散位独头,缘独影境。第二种是狂乱的独头,人如果在病中,神识昏昧,那叫狂乱独头,都是病里头狂乱所发现的境界相,那个境界相都没有了。或者你病中发高烧了,那也有这种境界相,我们把这个境界叫狂乱的境界相;但是这是属于独头意识所缘念的。还有梦中的独头,梦里头境界都是假的、虚妄的,但是他那意识缘念那个梦境,这叫梦里头的梦境独头意识。一个散位的,一个狂乱的,一个梦里头的,还有一个定中独头,这是有功夫的人在修定的时候,定里头所现的那种境界相;在你那个定中所住的境界相,就属于定中独头。一般的我们这个独头意识,我们分析不到这种情况,因为我们没达到幽闲境界之相。当你入定修定的时候,有这几种你要记到,独头意识中,一个狂乱独头,一个梦中独头,一个定中独头,这几种都属于幽闲境界,这叫幽闲境界相。
5、所以在修道的人修行的时候,他的根不去攀缘外边尘境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有什么境相呢?见闻觉知,眼见、耳闻、意觉所觉知的都停歇了。那你在内心那个意识当中,所产生的都是寂灭幽闲的境界,这个就叫法尘分别影事,都是属于法尘境界相。
因为修行人在独头意识中都能够守住幽闲清净,那时候你感觉自己是很舒适的,这叫幽闲。好像那个水静下来不流了,就叫恬静,认为这是成就了,实际上还没有入道呢!你认为是无流,暗流,暗流认识不到,所以叫法尘影事。不是外边的尘境,尘境所落下来的叫法尘影事。又一种,这种境界相很微细的,但是它属于法尘。这就是佛对阿难说,你所执著的推究、寻思、追求的那个心,如是而已,内守幽闲。
6、外尘不是常住的,它是生灭的。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就有了;无缘,无缘就灭了。因缘和合,虚妄就有生,就是因缘和合后就有这么个东西了,但它是虚妄的;因缘别离了,别离了虚妄也就灭了。虚妄生,虚妄灭,虚妄生是因缘,虚妄灭还是因缘。
7、因此佛就对阿难说,这就是你所依托的心,要是在变灭的时候,你能托影事的这个心,是因为这样才生的,也是因为这样才灭,你这个心还有吗?佛这个就明确的给阿难指了出来,说阿难你所认这个缘影,你所说的都是外边缘影,你要把这个缘影当成你的真心,当成你的法身,这你就错了,就象龟毛和兔角,本来就没有的。那谁还来修?这个推究所有一切的妄法没来就没有体的,都是虚妄的。佛这么一分别一解说,阿难是明白了,不是找到真心明白了,而是知道他以前的缘念全是假的。
精修《楞严经》进度17卷一=梦参法师释+宣化禅师释+索达吉堪布释
二、宣化禅师义:
第16课44分钟--1小15分钟
1、无生法忍:是证得的一种层境界,觉知十法界中(四圣六凡,四圣的法界,这叫三界之外的法界,六凡的法界,就是三界之内的法界,加起来共十界),无有生灭,在每一个法的本体上,都是如如不动。将此境界要忍可于心,如果不懂得话,对一切万法都没有了,会心生恐惧,就不能忍了。由于证得了这层相应的境界,知道就是这么回事了,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得到要证果而没有证果的时刻,只可怀之于心。
心里头自己知道,不能对任何人讲这个道理,也讲不出来,这时刻就叫无生法忍。
能见到山河大地,什么都是自性里头的事情,三界唯心,万法唯实,证得的一切都是不生不灭法,所见到的都是一个实相,这时刻就叫无生法忍。
这时刻还没有正式证得,要忍,忍可于心,这个心里头要忍受的,就叫无生法忍。
2、内守幽闲:守住空空洞洞,在微细意识境界内,落入玩空。见闻觉知前五识没有了,不随五识转,还有第六意识在作用,在独头意识中转。独头意识有四种:
2 、1散位独头意识:散漫的心。
2、2狂乱独头意识:乱说乱讲意乱。
2、3梦中独头意识:梦境事情。
2、4定中独头意识:见闻觉知都灭尽了,但独头意识在定中还活着,没停止。觉得没有了,实际还有一个意念在里头。这也要不得,陷在玩空上。
三、索达吉堪布义:
第13课中部
1、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所谓“无生法忍”,《大宝积经》中有个教证:“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大智度论》中也有类似的教证,二者阐述的都是:本来诸法是无生无灭的,不但要通达,还要保持在这种境界中,这样才不容易退转。
忍:接受、通达、不退转。
2、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一切万事万物的产生,都是依靠心而显现的。
3、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一切因缘果报,包括外器世界中大至所有宏观世界,小至一个微尘,其起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心。
4、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
这个世界的一切所有,小至一草一叶、一丝一麻乃至一个微尘,追溯它们的根源,就会发现每个法都有自己的体性。佛陀首先从器世界等外在无情法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哪怕小如微尘,都有自己的体性。
5、纵令虚空,亦有名貌。
即使是看似空空荡荡、一无所有的虚空,它也有自己的名称以及无阻碍的体性。当然,虚空作为无为法,其体性和有为法是不同的。
6、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何况在众生相续中本自具足而无有垢染,微妙稀有且清净光明的心,能为一切法所依并周遍一切的心,怎么会没有本体呢?应当是有的。
这一段在藏文版里表达得更清晰,意思是说万法都有自己的本体,更何况是光明、稀有、能显现种种的心,怎么会没有本体呢?
总之,万法皆有各自的本体。按照交光大师的注释,这一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佛陀先是安慰阿难,说心并非没有本体,只是它的本体存在方式有点特别而已。接下来是进一步开示,也是直指。
7、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
如果你直到现在还执著地认为,这个能分别、能执著、能推断、能明觉的‘知性’就是我们的心,那么,你要对以下问题有所了知。接下来,佛陀要以中观的方式给阿难发太过了。
8、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
如果你认为这颗能了然、推断的心是存在的,那么,当这颗分别心远离了色、香、味、触四尘之外(这里讲了四尘,关于声尘和心的对境——法尘下面还会宣讲),是否还有一个独立的体性存在呢?
既然阿难说能分别外境的分别念就是心,那么远离了六尘,心应该还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体性。如果阿难承认心有独立的体性存在,会有怎样的过失呢?
9、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
你正在听我释迦牟尼讲法,此时先是声尘起作用,进而心生‘如来讲得好’等种种分别。
10、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当你眼见如来身相时,是色尘起作用,随即心生分别;当如来散发妙香时,那是香尘起作用而心生分别。但如果我的声音停止,色法未显现,香气消散,味尘和触尘也全部消失,当五根面前的见闻觉知全部息灭时,分别心就会内守于一种幽闲寂静的境界中,但这并非你的真心,只不过是犹如镜中影像般的细微法尘而已。
藏文版当中也说的是“法尘的分别影像”,它并非实有存在的某样东西。“法”是色、声、香、味、触、法的“法”,相当于意识的对境。
佛陀为阿难分析的不仅是五根识,还包括第六识“意识”和第七识“末那识”或“染污意识”,这些都不是“真心”。那“真心”是什么呢?是一种无为法,它是本自具足的。
而这些分别心、攀缘心全部都是虚妄的心,在眼、耳、鼻、舌、身、意前显现的,都是虚妄的。“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你的……”此类种种染污意识都是妄想。不仅如此,内观时有一种明清的相,类似于阿赖耶识,这依然是一种妄想。
“真心”其实就是如来藏的本来面目,但这是无法以分别心来认识的。所以密法当中经常讲:我们应当以无为法的方式来认识觉性,因为有为法是生生灭灭的,不可能生起“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是一种无生无灭的境界。
如果按照阿难的观点,能够分别的就是真心,那么刚才阿难听闻了如来的法音,便随即作意:“如来现在在讲什么……”如来讲完后,随着声尘的消失,这个执著声尘的分别念也消失了,那所谓的“真心”也就随之荡然无存了,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我们密宗当中讲,正在执著的心不是真心,正在安住的心也不是真心,但是清净的、常有的、赤裸的……(上师戛然停止)今天有很多没有密法灌顶的人,所以不能讲得太多了。
与六尘有关系的分别念,是生灭无常的,并非真心。所谓真心,与我们常说的“觉性”意思基本相同,并非无常生灭的分别念。
如果说依外面六尘而生灭的分别念不是真心,那内在的独头意识也并非真心。“独头意识”即单独的念头,共有四种:散位独头意识、狂乱独头意识、梦中独头意识和定中独头意识。即便是在入定当中,也要看你是否认识了心的本性,否则,仅仅安住,肯定也不是真心。
刚才讲到“内守幽闲”,即内在的安住,虽然你认为自己正在安住,但实际上很可能就是一个法尘。我们在密宗里称之为“潜藏的、潜伏的分别念”,这种分别念从表面上看不出来,就像深藏在海底的暗流一样不易察觉。在安住的时候,虽然没有外在粗大的散乱和分别念,但是内心又好像源源不断地闪现出一些念头,这就叫潜伏的分别念。“内守幽闲”也只是如影像般的法尘。
11、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
佛陀告诉阿难:“我并没有呵斥你在执著的是‘心’还是‘非心’,只是让你细致地揣摩、观察、分析自己的心,看看它到底是什么样的。”
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此处有两种假设。
首先是“如果离开了‘前尘’,还有一个独立存在的分别心,这就是你的真心。”前尘指与五境有关的色声香味触,这是尘与心的关系的第一种假设。
第二种假设是“如果分别心离开了尘,就没有体性了,那它只不过是前尘的分别影像。”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分别心离开了尘,就没有自己独立的体性,那么它就并非真心,而只是如影像般的法尘而已。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有分别心,还是分别心离开了前尘就成为无体,实际上都不存在真正的前尘,只是分别的影像而已。
12、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尘是非常住的,无论色声香味触法哪一尘,统统都只是一个分别影像。如果前尘不是常有的,由于它是依靠心而安立,因此当它变化幻灭之时,执著它的心也随之而灭,如同龟毛兔角一般子虚乌有。如此推断,你的法身也就断灭而不存在了。那谁来修证无生法忍呢?如果对前尘以一种分别心来推测,这肯定是不合理的。这是一种解释方法。
如果心是无实法,它面前的尘也就只是影像而已。因为心都变成了无实法,心前的六尘除了影像般的显现,别无其他。
而影像般的六尘也是无常的,由于其无常、变化之故,你的这颗心也就如龟毛兔角一般丝毫也不存在了。这样一来,就有断灭的过失——谁来修无生法忍呢?
此处讲到的“前尘影像”之理,实际上把第六识和第七识都已遮破了。凡是心法,都可以依靠破除对境的方法来破斥。
我们在观察、破斥修行中的“明心”时,对于这颗修行人常说的“一颗明了的心”,一般以无常的方式来认识它。但观无常的方式并不究竟,应该认识其不生不灭的真实本性。
这一点和密法中讲的完全一样。尽管目前来说,我们被自己的肉体或分别念束缚,可能认为自己有一种明体,无法完全认识到无生无灭的境界,但是,当我们觉悟到它的本体无实,或仅仅从文字上理解到所缘对境是无为法以后,就可能会产生一些怀疑:“如果所缘对境是无为法,又怎么会以无常的心作为能缘来认识它呢?”其实不必怀疑,就像所有乌云的生灭变幻都无法对虚空的本体产生任何影响一般,当你真正认识到常有或本来面目,对自性光明有所了达之时,虽然一切看起来都是有生有灭,但实际上已经与无生无灭的境界融为一体了。以这种方式来理解,也是获得无生法忍的另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