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1、《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卷上:
于一切万物,随意自在。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2、《维摩诘所说经》,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佛国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狮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注2]1、《经庄严论》NO.16-111讲记:
24:03在这里讲一下,我前一段时间在学校里面也讲过。
我大概是在两岁的时候,两岁左右生过一次病。
当时我们的牧区跟现在的城市是不同的,一个是交通不同,一个是生活方式不同。生活方式的话,一般牧民住在帐篷里面,春夏秋冬要搬很多很多次家,因为牦牛需要吃草,所以需要不断地搬家。在家里面,可能只有一点吃的,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一家人就睡在帐篷里面。
有一次好像在一个冬天吧,下着特别大的雪的时候,我当时突然莫名其妙地病得非常严重,发起高烧。因为我家是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没有医院,所以要去炉霍县城的医院。
当时我家住在一个叫提卡(音)的山沟里面,那里原来是我们村所属的地方。我在一天内就病得很严重,到了下午的时候,好像已经非常严重了。
这个时候,我的母亲和我的父亲——我父亲身体经常不好,在我的记忆当中,好像他的身体没有一天是好的,每天都在生病——当时我病得非常严重,他们就把帐篷让邻居照看,然后父亲骑着一匹马,母亲背着我——可能母亲一个人不敢走夜路——大概天要黑的时候,他们出发翻山越岭去医院。
现在的话,去医院可能比较方便,比如说叫个救护车,或者摩托车。但那个时候,一方面没有公路,另一方面需要翻山越岭。从我家那个地方到炉霍县城,大概有四五十公里吧,有这么远。晚上下着大雪,翻山越岭的时候,路特别特别得滑。
我父母急着赶路,一直到半夜三更的时候,他们两个说,已经累得走都走不动了,准备做一点饭,就在雪地里烧茶。茶刚刚要烧开的时候,我又哭得很厉害,病得非常严重,好像马上要断气了。他们没有时间吃饭,马上把茶倒了,不断地赶路。第二天大概是下午两点钟左右,才到了县城,中间一直没有吃到任何东西。路上母亲一直背着我,一般来讲,小孩子喜欢在母亲怀里、非要母亲背着不可,而不愿意要父亲背,所以父亲就只能骑着马,不然没办法。
到了县城的时候,我基本上已经奄奄一息了。先是一直找不到医生,后来找到医生的时候,这个医生又是一个汉族人,我父母是文盲,不懂汉语。最后找找找,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翻译。但是那个医生的脾气又特别不好,看到我那个时候好像基本上都没有气了,就打了一针,然后更加没有气了。医生说:没有希望了,你们想办法处理尸体吧。
我父母当时觉得可能没有希望了,就问到底怎么办。有些人给他们建议,丢在炉霍河里面可能好一点;有些人说,现在的树林上面,有一个尸陀林,丢到那个尸陀林可能好一点。最后他们两个选择把我的尸体弄到尸陀林,就去爬山。
我路过那里的时候经常想:我差点被丢在这个尸陀林。那个树林的最上面,那个地方原来叫绕树(音),说是文成公主去西藏的路上,在那里呆过一个晚上,是一个比较出名的地方,但它的旁边有个尸陀林。
我父母到了那里的时候,我好像一路上还没有死。因为他们一直没有吃饭,就准备烧水、烧茶。一般藏地人在过路的时候,吃饭比较容易,带一点糌粑粉,然后烧个开水,往里面放一点茶就解决了。
他们准备烧茶的时候,来了两个人,看起来,好像是牧民,也有点像农民。他们给了三个饼子,还给了一个柏树丫丫。我父亲不认识他们,母亲也不认识他们。
他们说:“你们从哪里来?”
我父母说:“我们的孩子已经不行了,到这里来准备扔在这个尸陀林里面,我们准备上去。孩子还没有断气,我们准备在这里烧茶”。
他们给了两个饼子就走了。他们走了以后,过一会儿茶烧开的时候,我好像睁开眼睛说要吃东西,然后父母......从此之后,我就活过来了吧。
这是事实,我母亲还活着嘛,前一段时间,我想在学校里面讲——其实每个母亲,对孩子的付出都是非常大的——我再次地证实了一下,与我原来听的是不是一样。
当然有些人可能在这个上面添枝加叶,讲法各种各样,其实那些不是事实,现在我讲的这个,是事实。
我自己也觉得,这两个人是不是客人?还是什么样呢?也不是特别清楚。可能一个人的复活,或者一个人的生活,与父母也好,与其他的人,包括一个路人和客人,也许有关系。
2、《旅途的脚印》33母亲:
离开喇荣已有160天了,这是母亲今天在电话里提醒我的。可见她日日都在挂念着远方的不孝之子。
如同世上所有的母亲一样,母亲对我的成长和修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艰苦的岁月里,母亲含辛茹苦、忍辱负重,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力和善良的品格。
我两岁的时候,一次突患疾病。母亲背着高烧不退、奄奄一息的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几十公里外的县城走去。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吃了多少苦,马不停蹄地走了整整两天两夜。看到昏迷不醒的我终于从死魔的嘴里逃脱出来,母亲淌满汗水的脸上才绽开了笑颜。
在我儿时的每天晚饭之后,全家人都会围着火塘,母亲就开始念诵她每日的必修课——《极乐愿文》,红红的炉火映着她年轻如花的脸庞,使我生起一种像面见度母一样的圣洁感。娓娓的颂经声仿佛来自于空行刹土,在帐篷间久久回荡……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建立了我最初对佛法的认识。直到如今,每当看到或听到《极乐愿文》的颂词,母亲念诵经文的声音就会在耳边回响。我至今尚能完整地背诵《极乐愿文》,母亲实在是功不可没。
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母亲还算年轻,脸色白里透红,眼睛象黑色的宝石,牙齿洁白如雪。一天,我与母亲在山上放牧,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牧草青翠欲滴,花朵五彩缤纷。我们一起捉起了迷藏,当我从花丛中找到母亲时,觉得她象仙女一般美丽。也许这印证了汉地的一句说法:“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如今,岁月的刀斧已将母亲的脸刻得沟壑纵横,两腮凹陷、牙齿脱落,脚也一瘸一拐,几近残废,整天只有拿着一根手杖挪动着沉重的身躯。如果我提起她年轻时代的卓卓风姿,谁也不会相信。岁月不饶人啊!
父母的恩德是难以估量的,佛陀在《父母恩德经》中宣说了父母的种种恩德。阿底峡尊者也说:孝敬父母与修大悲空性无别。记得曾有一位居士将此话告诉父母,令父母对佛法生起信心,因而皈依了佛门。
但藏族有一句话:“母心如水,子心如石。”母亲的心如水一般柔软,儿子的心却如石头一般坚硬。当很多人意识到父母的艰难,想孝敬时,父母已撒手人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所以,趁着父母还健在,应该好好地孝敬老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其实,对母亲最大的报答莫过于令其学佛,诚信三宝。令我安慰的是,母亲虔信佛法,并已出家,这也算是我略尽的孝道吧。
母亲,不要牵挂您这个不孝之子。您好好念佛,祈祷三宝,我病好了会尽快回来的。
壬午年二月初四
2002年3月18日
****************************************************************************
附:《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胜乘甘露喜宴》麦彭Rinpoche著Khenpo Sodargye 译
自德利生喜,故意生幻变,
严宴胜处戏,非悲尊不具。
五、证悟之义:详细解释刚刚所说“生如入乐园”的意义:比如,众生为了四种目的而趋入天界人间悦意的乐园,身体沐浴后用装饰品严饰;受用宴会种种饮食;处于赏心悦目之处;享受种种嬉戏。想领受这四种欢喜而入于乐园,义无反顾。同样,菩萨接连不断辗转投生,以自己的功德布施、持戒、陀罗尼、等持、智慧的饰品等越来越进一步严饰自相续;欢喜利益所投生之处的一切众生,如同宴席;于某处特意投生怎样的身份,都如同住于欢喜的殊胜地;以五通幻化种种神变,如同做种种嬉戏。这般屡屡受生世间的菩萨就像世间人于乐园领受四种事的欢喜般,以功德饰品庄严的欢喜,饶益他众之宴席的欢喜,处于行利他之依处最悦意乐园的欢喜,享受神变种种游戏的欢喜,这四种欢喜,不是大悲尊主菩萨的其他世人自不必说,就连声闻缘觉圣者也不具有,正因为发菩提心的菩萨功德超胜,所以理应发菩提心。
悲尊勤他利,无间亦执乐,
世间他依处,生苦焉能惧?
六、宣说不会因布施身体等痛苦而退怯之理:由证悟诸法无我而完全远离贪执自利,为了将未证悟此理的其余众生安置于今生与永久殊胜利乐果位而恒常精进于六度。以他众痛苦之因自己也痛苦,大悲尊主的菩萨,何时能利益他众,即使自己住于无间地狱也执为快乐欢喜,丝毫不生厌烦。同样,在此世间,作为饶益他众的依处,布施身体肢体等产生痛苦,焉能畏惧?说明能甘受剧苦。按照安慧论师《注释》的译文“依他生痛苦”意义相同。如此菩萨具有这般稀有功德,对此世间任何痛苦也无所畏惧,全然欢喜取受,因此永不失欢喜,无有厌倦,为此理应实修菩提道。
恒依大慈师,他苦逼恼心,
他事近在前,他劝诚惭愧!
七、菩萨作为一切有情陌生的大亲友,并不是像先前以恭敬、财物、承侍等令欢喜或者今生的亲朋好友那样以先前熟悉之因才饶益,而是自性就对他众生慈悲的本性,因此自己自然行众生利而不需要别人劝请,就像上师让弟子取舍事与非事一样。如同激励别人的上师般自相续恒常怀有大慈大悲的尊主菩萨,以他众的痛苦逼恼自心,如同病儿之母,甚至更超过的缘故,自己面前明明有能成办遣除他众痛苦、将他们安置于安乐与善法之事,自己不行持反而由别人劝请,这是极其惭愧的,不符合菩萨的风范。比如,富有的儿子明明见到极其饥饿的母亲,却一点不施予,还需要别人提醒说“这是你的母亲,要给食物”,这在世人看来也是一种耻辱。假设提醒了他还一点不给予,那会被人认定为“如此下劣之人”,是极其可耻之处。大慈大悲的上师相当于劝他者,如果没有令依止他的人慈悯行事,则是极其惭愧的。同样,菩萨们不需要其他劝请者的众生,自己具有慈心的本质,不需要劝请而行众生利,间接已赞叹说具有不可能舍弃众生利的功德。因此,教诫行众生利。
首荷有情担,众尊缓行丑,
自他种种缚,精进当百倍。
八、教诫菩萨们需要更加精进勤奋:世间中行远路的负重担者需要励力迅速行走,如果极其松懈,则难以到达目的地。菩萨为度一切众生至无上菩提而发心获得大菩提,因此头上负荷一切有情之重担,成为一切众生之尊的菩萨需要依照所承诺而行至大菩提处,如果没有迅速发起行持其因六度的精进,而随延误懈怠所转缓慢行路,则不庄严。声闻为独自斩断业与烦恼的束缚,尚且也是如燧木燧垫快速无间摩擦生火般疾速精进,三世或七世获得自果菩提,那么菩萨需要遣除自他一切众生相续中具有的业与烦恼的束缚,如今自己与其他一切有情被业烦恼异熟障所属的种种束缚捆绑着,因此与声闻缘觉的精进相比,菩萨理当百倍的精进。
大乘经庄严论中第五发心品释终
第六修行品
丁四(修行)分三:一、总说圆满二利之修行;二、别说他利修行之理;三、以说修行殊胜性而摄义。
戊一、总说圆满二利之修行:
处行生果大,许佛子修行,
恒诺大忍大,大义真修行。
如此具足处大、行大、生果大之本性的缘故,承许是佛子的超胜修行。处大是指由“最初为救度一切有情至无上菩提”的发殊胜菩提心中产生修行,为此修行之依处是发菩提心,所以称为处大,它是恒常承诺大,为一切众生利益而行事的缘故为初善。行大是指信解行地至十地之间,自己为圆满佛陀之法与成熟有情,以无量欢喜而行持,无有厌倦的缘故为安忍大,即是中善。获得无上大菩提果后自利圆满乃至轮回存在间真实成办一切众生大利而行,为末善。此三大声闻不具有。
戊二(别说修行他利之理)分六:一、行他利方法;二、行他利之分类;三、行他利第一;四、菩萨之修行超胜;五、修行不间断;六、不以邪行厌烦。
己一、行他利方法:
自他平等心,或爱他胜己,
他利胜己想,自利即他利。
菩萨获得其他众生与自己平等之心或者爱他胜己之心,与为自利断除烦恼痛苦、成办世间出世间安乐相比,更主要成办他利,或者具殊胜行想,自利即是他利,平等无别。信解行地,以大悲与抉择的信解修自他平等相换,对自己与众生获得平等心,得一地时,证悟法界遍行之义,获得自他平等,想到我虽证悟此理,但没有如是证悟的众生长期漂泊于迷乱显现的难忍剧苦中,现前爱他胜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