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2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创建日期:2023-11-16

  NO.2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注1]《南岳总胜集》,大正藏No. 2097 ,宋陈田夫撰,卷下/叙唐宋得道异人高僧(隐逸附):

  相卫之间有僧。自少博习经论善讲说。每有讲筵。自谓超绝然而听者稀少。财利寡薄。如此积年。真僧不愤。遂将经论。遍历名山。以访知者。后游湖外至南岳衡岳寺。憩洎月余。常于寺闲斋独坐。寻译经论。又自咎曰。所晓义理。无乃乖于圣意乎。沉思之次。

  忽举头见一老僧。杖锡而入曰。师习读何经论。究何义理。僧疑是异人。乃述其由。兼自咎曰。若遇智者分别此事。即钳口结舌无复开演耳。老僧笑曰。师识至广。岂不知此义。大圣犹不度无缘之人。况其初心乎。师只是与众人无缘耳。僧曰。若然者岂终世如此乎。老僧曰。吾试为汝结缘。因问师今有机资粮。僧曰。自徂南方。历行万里。粮食所费。皆已竭矣。昨抵南岳。只有大衣七条而已。老师曰。只此可矣。可卖之。以所得值。皆作磨饼油食之物。僧如言作之。约数十人食相与。持之平野之中散掇此物。焚香长跪咒曰。今日食我施者。愿当来之世与我为弟子。我当教之。得至菩提。言讫。乌鸟乱下啄食。地下蝼蚁复不知数。老师谓曰。尔后三十年。方可归开法席。今且周游不用讲说也。言讫而去。僧如其言。后二十年却归河北开讲。听徒动即千万人。皆年二十已下。其老壮十无一二焉。

  [注2]《入菩萨行论讲解》196-201讲记:

  有一名叫印亮的比丘尼,曾来过我们学院两次,她小时候常能忆起自己前世是一只鸭子,一次偶尔的机会,她去拜访本焕老和尚,在顶礼时前世情景历历在现,她不禁痛哭一场,并很快在那里剃度出家。(她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在学院也呆过一段时间,她画的画以前我那里比较多。)原来,本老在“文G”期间为公社放鸭喂鸡,他常给那些鸡鸭皈依三宝,为它们念经咒回向,而印亮比丘尼就曾是其中的一员。

  去年我们学院有一个尼众,也认为自己是本老的徒弟。她倒不能回忆前世,但总梦到自己是一只鸭子。后来本老过100岁生日时,她就下山了,现在可能也没有回来。

  本老的好多“鸭子”都跑到学院来了,其实我以前放牦牛时也给它们念过经,但我的“牦牛”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也许我当时念得不专心,它们现在仍在恶趣中也未可知。不过那天有一个人问:“我是不是您放的一头牦牛?”我说我不知道,他说他也不知道,双方都没有证据,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众笑)

  [注3]《比丘尼传》,(晋)大庄严寺释宝唱撰,卷第一:

  新林寺道容尼传十

  道容。本历阳人。住乌江寺。戒行精峻。善占吉凶逆知祸福。世传为圣。晋明帝时甚见敬事。以花布席下验其凡圣。果不萎焉。及简文帝。先事清水道师。道师京都所谓王濮阳也。第内为立道舍。容亟开导未之从也。后宫人每入道屋。辄见神人。为沙门形。满于室内。帝疑容所为也。而莫能决。

  践祚之后。乌巢太极殿帝使曲安远筮。之云。西南有女人师能灭此怪。帝遣使往乌江迎道容。以事访之。容曰。唯有清斋七日受持八戒。自当消弭。帝即从之。整肃一心七日未满。群乌竞集运巢而去。帝深信重。即为立寺资给所须。因林为名。名曰新林。即以师礼事之。遂奉正法。后晋显尚佛道容之力也。逮孝武时弥相崇敬。太元中忽而绝迹讲不知所在。帝敕葬其衣钵。故寺边有冢云。

  [注4]1、《贤愚经》,大正藏No. 0202,元魏凉州沙门慧觉等在高昌郡译,卷第二:

  (一二)羼提波梨品第十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竹园林中止。尔时世尊。初始得道。度阿若憍陈如等。次度郁卑罗迦叶兄弟千人。度人渐广。蒙脱者众。于时罗阅只人。欣戴无量。莫不赞叹。如来出世。甚为奇特。众生之类。咸蒙度苦。又复叹美憍陈如等。及郁毗罗众。诸大德比丘。宿与如来有何因缘。法鼓初震。特先得闻。甘露法味。独先服尝。时诸比丘。闻诸人民之所称宣。即具以事。往白世尊。佛告之曰。乃往过去。与此众辈。有大誓愿。若我道成。当先度之。诸比丘闻已。复白佛言。久共誓愿。其事云何。唯垂哀愍。愿为解说。佛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乃往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奈。当时国王。名为迦梨。尔时国中。有一大仙士。名羼提波梨。与五百弟子。处于山林。修行忍辱。于时国王与诸群臣夫人婇女。入山游观。王时疲懈。因卧休息。诸婇女辈。舍王游行。观诸花林。见羼提波梨端坐思惟。敬心内生。即以众花而散其上。因坐其前。听所说法。王觉顾望。不见诸女。与四大臣。行共求之。见诸女辈坐仙人前。寻即问曰。汝于四空定。为悉得未。答言未得。又复问曰。四无量心。汝复得未。答言未得。王又问曰。于四禅事。汝为得未。犹答未得。王即怒曰。于尔所功德。皆言未有。汝是凡夫。独与诸女。在此屏处。云何可信。又复问曰。汝常在此。为是何人。修设何事。仙人答曰。修行忍辱。王即拔剑。而语之言。若当忍辱。我欲试汝。知能忍不。即割其两手。而问仙人。犹言忍辱。复断其两脚。复问之言。故言忍辱。次截其耳鼻。颜色不变。犹称忍辱。尔时天地。六种震动。时仙人五百弟子。飞于虚空。而问师言。被如是苦。忍辱之心。不忘失耶。其师答言。心未变易。王乃惊愕。复更问言。汝云忍辱。以何为证。仙人答曰。我若实忍。至诚不虚。血当为乳。身当还复。其言已讫。血寻成乳。平完如故。王见忍证。倍怀恐怖。咄我无状。毁辱大仙。唯见垂哀受我忏悔。仙人告曰。汝以女色。刀截我形。吾忍如地。我后成佛。先以慧刀。断汝三毒。尔时山中。诸龙鬼神。见迦梨王抂忍辱仙人。各怀懊恼。兴大云雾。雷电霹雳。欲害彼王。及其眷属。时仙人仰语。若为我者。莫苦伤害。时迦梨国王。忏悔之后。常请仙人。就宫供养。尔时有异梵志徒众千人。见王敬待羼提波梨。甚怀妒忌。于其屏处。坐以尘土粪秽。而以坌之。尔时仙人。见其如是。即时立誓。我今修忍。为于群生。积行不休。后会成佛。若佛道成。先以法水。洗汝尘垢。除汝欲秽。永令清净。佛告比丘。欲知尔时羼提波梨者。则我身是。时王迦梨及四大臣。今憍陈如等五比丘是。时千梵志尘坌我者。今郁卑罗等千比丘是。我于尔时。缘彼忍辱誓当先度。是故道成。此等之众。先得度苦。时诸比丘。闻佛所说。叹未曾有。欢喜奉行。

  2、《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五安忍品:

  忍言尊者安忍不动

  无量劫之前,鹿野苑嘎西梵施国王执政时,举国上下财富圆满。国王、王妃后生一相好庄严太子,名嘎西喜爱。再后来,王妃于战乱时又产下一子,就将其称为争斗生。梵施国王历来以法、非法治理国政,嘎西喜爱见到后就想:国王去世后如我继承王位,我若以法、非法治国,将来必堕地狱中,看来我还是舍弃俗世、出家求道为妙。

  太子想到这便来到父王脚下顶礼道:“父王,请开许孩儿出家学道。”父亲诧异说道:“太子,你到底作何打算?若你欲供养、布施,现有非常难得之王位即将落于你手,你尽可凭之广行上供下施,却为何定要出家求道?”太子回答说:“森林中可以树皮、青草为衣;可以树根、水果为食;还可与野兽自在交往,这种生活方为殊胜悦意。凡是有智之人,绝不会为能摧毁来世根本之王位而遭受杀害、束缚、打击等痛苦。”

  国王又劝解说:“太子,你应了知,我唯一至爱就是你!我死之后,尽管不情愿,但我们终将不得不分离;而当我们尚都存活于世时,我怎忍心让你离我而去?”但太子却已打定主意,他对父王说:“若父王不开许我出家,孩儿也就只能绝食明志。”太子随后便开始绝食,第一日绝食过后,第二、三、四、五、六日,太子始终无有进食粒米滴水。

  国王再劝太子道:“出家对你而言实在困难、痛苦。试想:独自一人前往寂静地与野兽为伍;生活来源只能依靠众人;所有人间消遣、玩乐在有生之年全部享受不了,这些困难不知你想过没有?若你能继承王位,则可尽享人间一切快乐,同时又能广行布施、积聚福德,这又有何不妥之处?”国王如是劝阻太子,但太子一言不发。

  国王又命令王妃、大臣等人劝阻太子,这些人就对太子说道:“你正当青春年少之时,理应享受种种安乐,为何要自讨苦吃?若你前往寂静地,想必很难久住。”太子对此依然一言不发。

  国王又令与太子素来友善之大臣儿子、国王侍者儿子及其他童子同样劝阻太子,但太子还是一言不发。这些童子就向国王禀告并安慰他道:“大国王,你应明白,若太子继续绝食下去,最终死在这里,那时你该如何是好?对他出家之事,智者均欢喜赞叹。若能适应出家生活,他当然会健康生存,你亦可见到爱子,何苦要让他绝食而死?这样你们父子将永远不得相见;若不适应出家生活,他自会回到父母身边,此乃他唯一出路,那时他岂不又回到王宫?”

  国王无奈对众童子说道:“既然你们都如此认为,那我也只能允许他出家求法。”童子们急忙将国王开许之口信传与太子:“国王已同意你出家之事。”众人随即找来各种营养补身物以求能迅速恢复太子体力,待太子稍稍恢复之后,他便离开鹿野苑前往仙人面前出家。

  出家后他以精进修持而远离诸贪欲,并获慈心等持,对每一众生均生起慈悲心。以其慈悲力感召,大小野兽亦对他恭敬爱戴。他以不损害任一众生缘故,而能与所有众生和睦相处,人们都称其为忍言尊者,尊者后有五百仙人眷属。

  梵施国王死后,争斗生继承王位,他以如法、非如法方式治理国家。一次,忍言尊者对其上师说:“我近日深感自己身体极度缺乏营养,在寂静地恐难以再维持生命,看来我应前往城中。”上师殷切叮咛道:“无论居住于城市还是寂静地,出家人均要严护根门,你应到鹿野苑附近居住茅棚。”得上师开许后,他便牢记在上师前所得教授,依计划前往鹿野苑。

  到达之后,他就在父王园林一角落中安住下来。待到春和日暖之时,杜鹃、天鹅、共命鸟等多种飞禽均发出悦耳鸣叫,一片春光无限好景象。争斗生国王与王妃便选在一暖融融春日出宫赏玩,当他们在园中游走观春时,国王因疲倦就先行睡去,素喜赏鲜花、树果之众女眷便开始在园中自行游历,她们自由自在尽享春日大好时光。恰在此时,她们看见行持寂静行止之忍言尊者,众人立刻对其生起信心,纷纷上前顶礼,并在绕转后坐于尊者面前听法,尊者亦开始为众人宣讲佛法。

  国王醒来后不见王妃与眷属,即刻就生起嗔恨心,他开始仗剑在园中四处找寻,并最终在尊者前发现自家眷属。而当她们看到国王面露凶色后,全部四散逃开。国王便直接找到尊者厉声说道:“你是何人?”尊者平静答言:“我乃忍言尊者。”国王满脸蔑视之色说道:“你是否已获得四无色及四禅定诸境界?”尊者谦卑回答说:“没有。”国王于是越发肆无忌惮:“既未得到修行诸境界,那理所当然就是凡夫。以凡夫之身于此隐蔽地与女人共居一处,谁会相信你们之间清清白白?你住在这里到底有何企图?”尊者诚实答言:“我于此欲修安忍。”

  听罢此话,国王立刻拔出宝剑、气势汹汹怒吼道:“你既说欲修安忍,那我倒要看看你会不会安忍。”说完即以利剑砍下尊者两手,同时又厉声问道:“你到底是谁?”尊者依然平静回答说:“我是永不改变、坚定顽强之忍言尊者。”气急败坏之国王马上就又砍断尊者双足,并再次厉声喝问:“你还知道你是谁吗?”尊者还是答以“忍言尊者”。国王此番已恼羞成怒,他执剑又将尊者鼻子等五官及其余肢节全部砍掉。

  忍言尊者还是用平静语气回答说:“我躯体即便被切割成芝麻粒许之成千上万块散落于地,我也绝不舍弃安忍行持。为何如此?因行持悲心善法原本就应如母亲待儿一般善待每一众生,怎能轻易放弃安忍?”尊者同时又发愿道:“国王为女人故,手执宝剑以烦恼心断我肢体,而我愿以修持安忍善根,于摧毁烦恼、获无上菩提时,凭智慧宝剑初再三‘伤害’、终断除他一切烦恼。”

  此时大地六次震动,忍言尊者五百眷属全部从虚空中飞至他面前。看到他遭受如此惨不忍睹之迫害后,众眷属齐声问道:“不知尊者安忍心失坏没有?”忍言尊者便趁机向眷属们宣说自己未曾失坏安忍心之经过。

  喜欢忍言之天神此刻说道:“如此恶劣之国王这般残害忍言,而忍言则一直安忍挺过,我想我们天人应降下兵器雨杀死这国王与其眷属以匡扶正义。”忍言得知后却说:“我手、脚、鼻均已被他全部砍掉,但即便如此,我也不愿让他承担罪过,更何况牵连其他无辜众生。”尊者就这样劝阻天神勿杀死国王与眷属。

  不过鹿野苑天神最后还是降下瘟疫,令老鼠、鹦鹉损害此地众生。天人亦不降下雨水,于是居住于此地之众生大多都相继死亡。国王急忙向看相之人打探,看相者均谓此乃迫害忍言尊者、导致诸天人心怀怨恨所致。国王就向看相者询问应对良方,他们回答说:“若国王能对天神做食子供养,并在诸天人、忍言尊者前厉行忏悔,如此才能对缓解国家疫情有利。”国王就开始在城中到处宣布说自己欲行忏悔、供养之事,并将供养天神、布施贫苦人承诺付诸实施,且亲赴忍言尊者脚下顶礼谢罪。

  尊者此刻则安慰他说:“大国王,敬请放心,我心依然安忍。”国王略显怀疑,他问尊者:“如何才能令人相信你已无丝毫嗔恨心?”尊者回答说:“若我所言真实,就请将我身上所流落之鲜血立刻变为乳汁。”话音刚落,鲜血即刻变为乳汁。但国王还是有些不大相信,尊者见状就又说道:“尽管你已砍断我四肢,但若我确实未生丝毫嗔恨心,以此谛实力加持,则愿我身体立即恢复如初。”言毕,尊者身躯果然恢复如前。

  国王与眷属皆用深感稀有之目光凝望尊者,并在尊者脚下恭敬顶礼后才依次离开。自此之后,国王就经常供养承侍尊者。

  依止其他上师之恶行外道一千人,对尊者最终成为国王上师生起强烈嫉妒心,他们竟将不净尘土撒在尊者身上。而尊者却如是发愿道:“以我修行安忍之功德力,待我成佛时愿能以智慧甘露水将这些人垢染除净,清净他们心相续中贪欲等一切障垢。”

  当时之忍言尊者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争斗生国王即为后来之教憍陈如尊者;四位大臣则为后来与憍陈如同为最初五比丘中另外四人;一千恶行外道则为后来之秋渥迦叶等一千比丘。

上一篇:NO.2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