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3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01-18

  NO.3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丁一、略说(103)+丁二、广说彼之自性+丁三、摄义——缘无上菩提而教诫发心(以赞叹大菩提教诫发心而总结本品)+总结

  丁二、广说彼之自性=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105-151)+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

  戊一、以十功德差别总说=己一、不可思议之功德(106)+己二、二利圆满之功德(107)+己三、成第一皈依处之功德(108-111)+己四、转依之功德(112-116)+己五、周遍之功德(117-119)+己六、事业无分别任运自成之功德(120)+己七、甚深难测之功德(121-139)+己八、法界真如无迁变之功德(140)+己九、无量财富之功德(141-143)+己十、成熟有情之功德(144-151)

  己十、成熟有情之功德=庚一、成熟之所为(145)+庚二、所成熟之补特伽罗(146)+庚三、成熟之种种方便(147)+庚四、成熟无分别(148)+庚五、无偏堕成熟(149)+庚六、辗转成熟(150)+庚七、无厌足无增减不间断之理(151)

  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己一、真实(153)+己二、别说分类之义

  148、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十庚四、成熟无分别;

  诸佛无是想:此为我成熟,

  此当余今熟,然于诸方所,

  恒常以三门,善法成熟众。

  149、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十庚五、无偏堕成熟;

  如日无勤中,光芒照诸方,

  无边众光明,成熟众庄稼,

  如是具法日,寂灭法之光,

  无边照诸方,成熟诸有情。

  150、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十庚六、辗转成熟;

  犹如一灯燃众灯,无量无数彼无尽,

  一者成熟化众熟,无量无数彼无尽。

  151、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一己十庚七、无厌足无增减不间断之理。

  如此大海不餍水,百川流入彼不增,

  佛界趋入恒不断,不餍不增最稀有。

  152、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分二:

  153、甲三乙二丙四丁二戊二己一、真实;

  诸法之真如,二障清净相,

  缘性缘彼智,无尽自在相。

  知真如一切,由修真实生,

  诸时令有情,生二无尽果。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32-111 2016年04月12日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经庄严论》,现在正在讲第十品。

  今年上半年准备讲完第十品,然后看看下半年,能不能把后面的从十一品到十五品讲完。有这个计划、想法,不知道会不会变化。世间人的很多计划,经常会有不同的变化。

  学习《经庄严论》已经一段时间了,将来还要有一段时间。在这个期间,有些人会坚持下来,有些人不一定能坚持。我经常在课前或者课程当中鼓励大家,如果没有特别、特殊的情况,大家应该选择一种法门,尤其像《经庄严论》这么好的论典,全部学习完,这是很重要的。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看到大多数的人,有百分之七八十或者九十的人,学得非常认真。也有部分佛教徒,因为以前没有系统闻思过,听课的时候,经常不是特别专注。人虽然坐在法堂当中,但是心不在法堂。

  有些人对闻思的规律,不是特别清楚。我以前也说过,有些时候我作一个开示,这是没有法本的。而我不管是讲《大圆满心性休息》,还是讲《经庄严论》,都是有法本的,大家应该尽量看法本。每一次的法本,都印得不多。如果实在没有法本的话,对每一堂课讲的颂词,可以记下来。比如说明天课的法本没有,你就问一下其他人,“明天讲哪几个颂词?”比如说有十个颂词、十五个颂词,你就把这些颂词记下来,你的理解跟我讲的,是一样的吗?还是不一样?

  如果现在没有法本的话,把讲的课,可以复印,或者从网上下载,放在你的电脑里;如果没有电脑的话,现在每个人基本上都有手机,就放在你的手机里。

  听课的时候,很多人经常不看法本。如果不看法本的话,是很难懂的。

  我们现在是一部论典接一部论典地这么讲,这样讲大经大论,以后可能越来越少了。像做一次简单形式的演讲,自己想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这样的机会比较多。但是真正传统式的这样讲大经大论,以后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对自己的讲课进行摄像,刚开始的时候,我是很排斥的。但后来我要求摄像了,包括如果有人发心记录的话,也可以把课记下来。而且我要求用高清的摄像机,摄像的质量要好一点。一方面现在看起来,要比较清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想,比如说我离开人间以后,也许有一部分人还要依靠这些资料。一般来讲一个人在世的时候,很多人会对他有嫉妒心、有诽谤、有争议。一旦这个人离开世间以后,很多人的这些看不惯的现象,就找不到了。再者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有一些佛教的电视台,这些资料以后可能用得上。所以我跟工作人员讲:我讲的法,你们要好好保存。不管怎么样,以后尽量保存下来,也许会有一些意义的。

  在我讲的过程当中,大家要认真听受。我发现,在我们学院里面,来经堂听课的这些人,基本上有法本。而在家里听课的有一部分人,包括有些法师,我听说,他们是没有法本的,只是把收音机或者电脑打开,放着声音,表面上不断传承就可以了。那这样的话,不如我在课前一分钟念个传承,然后你做你的事情就好了。

  我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把我对大乘法的理解,给你们作一个参考和建议;你们每个人既然用了时间、花了时间,还是应该认真学习好一点。我希望在讲课的过程当中,不管是谁,都应该很认真地笔录、看法本;课后看记录;学完了以后,保存这些资料,这是一个好习惯。

  像我这样的话,虽然人是凡夫人,但是所讲的有些法,是我学的圣者、大成就者们的教言,所以对每个人来讲,都是有利的。对这一点,我充满信心。我今天课前,大概就说这么多。

  下面讲《经庄严论》,现在正在讲成熟有情的功德,共有七个方面的功德,今天讲第四个成熟无分别。

  庚四、成熟无分别:

  诸佛无是想:此为我成熟,

  此当余今熟,然于诸方所,

  恒常以三门,善法成熟众。

  佛陀成熟有情的时候,并没有像世间人度化众生、帮助众生的时候想:我今天要去什么地方、我要帮助什么众生,这个众生是有缘的、那个众生是无缘的,全部由分别念造作。佛陀在因地的时候,有了很长时间积累资粮的原因,他成熟有情的时候,没有这个众生、那个众生的分别。这个众生,我要去给他灌顶、我要去给他讲经说法;那个众生,我不去他那里、不让他参加我的法会。没有这样的。

  “诸佛无是想:此为我成熟,此当余今熟”,某个众生是我以前所成熟的众生,这个众生是将来我要成熟、利益的众生,还有另外的这些众生,比如说今天现场的某个众生,是我现在成熟的众生等等,这样的勤作分别念,对佛陀来讲是没有的。

  “然于诸方所,恒常以三门,善法成熟众”,佛陀以发心和宿愿的缘起力量,在十方世界当中,恒常都是通过三乘门来利益、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佛陀度化众生的方式。

  方所,是十方世界当中;时间,是恒常的、不是偶然的;两乘门,指大乘和小乘;或者三乘门,即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有些人可能会想,佛法虽然说是平等、没有分别地度化众生,但是好像并不平等。比如说有些破戒者,不能住在僧团当中;有些邪见者,不允许听一些甚深的法。这些是不是不平等呢?实际上不是的。这个道理,我在后面会讲的。一般来讲,佛陀对所有众生都是平等相待的。

  马鸣菩萨所造的《大庄严论经》[注1],不知道名字上面为什么加一个“经”字,我以前经常引用其中的教证。马鸣菩萨在《大庄严论经》里面,讲了很多比喻。佛陀没有偏袒心,一视同仁地利益众生。比如说,像舍利子那样的智者,我要去度化;而像周利槃陀那样的愚者,我不去度化;像迦叶尊者那样的知足少欲者,我去度化;而像难陀那样贪欲强大的人,我不去度化;佛陀不会这样取舍的,对富裕的人、特别贱卑的人、相貌庄严的人、相貌丑陋的人,全部都用法语一样地对待。不管是富贵的人也好、贫穷的人也好;还是强大的人也好、脆弱的人也好,全部通过转三种FA轮,饶益一切众生,这是佛教的基本思想。

  所有的众生,并不是因为他有钱,才可以得到甚深的法;因为他有很高的地位,才可以给他传授法;因为这个人是乞丐、这个是非常丑陋的人、这个是很贱卑的人,不给他们传法。这样来取舍,是不合理的。

  不管是在寺院,还是在居士的道场,如果具足对佛教的信心、意乐,从度化众生、利益众生、摄受众生的层面来讲,全部都是一视同仁的,所有的人都同等摄受。当然有个别人对佛教有非常大的贡献,你对他有些特别的照顾,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更重要的,佛教的基本的观点,你应该要知道。

  对所有的愚者和智者,我们都要同样地摄受。当然给他们讲课的时候,愚者恐怕接受不了,有这个可能的;或者智者还没有开悟的时候,愚者先开悟了,也有这个可能,因为愚者有信心,通过窍诀或者自己的理解,很快的时间当中领悟了法界。

  不管怎么样,我们要知道,佛陀利益众生的方式是,以三种法门,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众生,以无分别心的方式一并饶益。

  藏文没有念,是吧?你们也不说。

  师念藏语传承。

  庚五、无偏堕成熟:

  如日无勤中,光芒照诸方,

  无边众光明,成熟众庄稼,

  如是具法日,寂灭法之光,

  无边照诸方,成熟诸有情。

  下面讲另一种比喻,用太阳和庄稼之间的比喻来说明,佛陀无有偏袒地利益一切众生。

  “如日无勤中,光芒照诸方”,就像太阳的光芒,它不是有分别念的、有勤作的,“我要发出一束光”,或者需要按一下开关,才发出光芒,不是这样的。太阳在无勤当中,发出无量无边无数的光芒,照耀整个世界的东南西北、照耀所有的世界。

  “无边众光明,成熟众庄稼”,太阳无边无量的光芒,可以自然而然,成熟世间当中的无边无数无量的庄稼。阳光一出现、一照耀之后,地上的庄稼、万物,自然而然会成熟。

  前天4月10日,我在微博上说,“我希望:当绚烂的阳光照耀大地时,我的智慧融入阳光,消除所有生命的无明黑暗;当清凉的月光遍撒大地时,我的悲心融入月光,遣除所生命的烦恼酷热。”

  有些人反驳我说:“屋子里面的人,月光也得不到、阳光也得不到,你说的不对。”我没有时间反驳。如果在屋子里面,白天晚上都窗户也关着、门也关着、人也不出来,那确实有点困难;如果人出来的话,所有的阳光就可以照射到他。

  “如是具法日”,同样的道理,如来的光芒是什么样呢?具有佛法光芒的太阳是佛陀,佛陀经常用太阳、日亲等等来比喻。

  “寂灭法之光”,佛陀会发出寂灭法的光,不是世间烦恼、痛苦的光。

  现在舞厅里面,有很多五颜六色的光。这些光,不是寂灭的光,是刺激的光、烦恼的光。一般入了这些地方以后,人的心就不会很平静。

  佛陀所发出来的光,为什么叫寂灭法呢?因为能断除痛苦和烦恼,是道谛和灭谛的光,不是集谛和苦谛的光,寂灭法就是这样的。

  实际上佛陀讲经说法、转FA轮叫发光,并不是佛陀身上发了很多的光,马上让很多众生特别舒服,不是这个意思。这里的光,是指讲经说法,佛陀把佛法传于众生。

  “无边照诸方”,佛法无偏照耀十方的所有众生。这种光芒,整个地球上的众生、在地球以外的任何地方的众生,都可以接受。

  “成熟诸有情”,佛陀讲经说法的光芒,能成熟无量无边的众生。

  我想,在座的人是特别幸运的,获得了释迦牟尼佛智慧和慈悲的光芒。每个人在即生当中,遇到了这种光,相当于是庄稼当中的苗芽遇到了阳光,通过佛法的光芒,将来一定会开花、结果、成熟的,这是非常有福报的。

  佛陀没有偏袒地发出光芒,或者说没有偏袒地讲经说法,结果是有些众生得到了法,有些众生得不到法,或者说有些众生成就了,有些众生没成就,这个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我前面讲过老师的比喻,比如说一个老师同样给几百个学生讲课,有些学生得到了老师的真正教诲;有些学生没得到;有些学生做了对老师不很光荣的事情;有些学生甚至犯罪。

  佛陀在《杂阿含经》[注2]里面有个公案,有一个其他宗教的人,很想羞辱释迦牟尼佛。他不尊重佛佗,经常以“乔达摩、瞿昙”称呼佛佗。当时他对他的弟子说:“你去刁难一下瞿昙,你问问他,是不是度一切众生?如果他说不度一切众生的话,你就对他说:你跟凡夫人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他说度一切众生的话,那你就可以说,有些人听经得到了利益,而有些人得不到利益,说明你有偏袒心,度不了一切众生。”

  这个外道的弟子按照老师的要求,找到释尊问:“你是不是度一切众生?”

  佛陀给他回答的是:“我是度一切众生的”。

  外道的弟子又问:“如果你度一切众生的话,有些人得到利益,而有些人得不到利益,这是为什么?说明你是有偏袒的,不是无偏的,你还是有差别心的。”

  佛陀讲了两个比喻,第一个比喻是:“比如说一个人要种庄稼,他播种子的田有三种,第一种是很好的良田;第二种是中等的田;第三种是特别差的、基本上是荒土或者沙漠地。这个农民会选择哪一种田呢?”

  外道的弟子回答:“肯定是选最好的田了;过后才选中等的田;最后选下等的田,这上面不一定收得到庄稼,但是如果撒下种子,也许少数种子会有成熟的机会。”

  佛陀说:“我虽然没有偏袒心,就像刚才农民一样,他很想成熟所有的庄稼。但是接受佛法的人是有差别性的,对上等根机的人,先给他们得果。佛陀时代的很多比丘、比丘尼,都得到了阿罗汉果位;对中等根机的人,让他们成为优婆塞、优婆夷;最后度剩下的其他众生。”

  佛陀讲的第二个比喻是:“比如说一个人要把水倒在盘子里面,他有三个盘子:一个盘子非常好;一个盘子中等,有一点点残漏;一个盘子的底基本破裂了,水大部分会漏掉。这样的话,这个人会把水先倒在哪个盘子里面呢?”

  外道的弟子回答:“他要倒水的话,肯定先倒在一滴不漏的水器里;过后才会倒在中等的水器里;最后在最破的水器里面,也会倒一点,须臾之间供小用故。”

  佛陀说:“通过这种比喻说明了,佛法从自身的角度来讲,特别希望所有众生都得到真实的利益;但是从受者、或者从法器的层面来讲,所有众生不是全部平等的。”

  我们讲密法的时候,听者是分几个层次的。有的人有意见,“为什么人家可以听密法,而我不能听?我的根机远远超过他。”这只不过是你自己所认为的而已,实际上听密法有很多要求。当你的相续成熟的时候,会觉得这些要求对你是有利的、对传授者也是有利的。

  佛教的有些道理,通过一些学习和闻思以后,才能明白其中甚深的意义。这里讲的是无偏的成熟有情,从中应该懂得一些法理。在弘扬佛法的时候,如果站在一个辅导员、站在一个老师的角度来讲,“我要无偏地度化众生”。这个时候,难免有一些人不具足条件,没办法度,用佛教的观点怎么对待这种情况呢?像刚才前面讲的,我没有分别念、我愿意帮助所有的人,但是下面接受的人有分别念,那我该怎么办呢?佛教的思想是怎么样的?

  虽然这里讲的是佛成熟众生的方法,但是我们现在按照佛的观点度化众生、利益众生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

上一篇:NO.3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4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