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升万念云 > 楞严

民俗学-楞严1卷13下笔记

创建日期:2023-01-02

  民俗学-楞严1卷13下笔记

  精修《楞严经》进度18卷一=梦参法师释+宣化禅师释+索达吉堪布释

  卷一

  11执妄误真,建幢明心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即时如来,从胸卐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一、梦参法师义:

  第13课后部,至开我道眼。

  1、默然自失:佛把这个妄的体一破,阿难与没有明白的人,在这与会当中则无所依据了,失据了。以前把这个当成是自己的身心,现在经佛这么一破灭,身也没有了,心也没有了,茫然若失,这就是形容不知所措的意思。

  2、如果把生死妄想的第六识,把它认为是真实的常住,我们都是错误的把这个当成真心。但这是妄,不是真的,这也不是我们的心。你要想断六道轮回的苦,你得把六识给破了,在三界之外所证的那个胜善功能才能了生死。

  3、佛在这个地方提出来,跟阿难说,你虽然是多闻,但未成圣果。不过在小乘教的教义里,从初果开始就算他断了生死是圣人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都叫圣人。但是在楞严经就不成了,楞严经是不承认的,这是单指阿难跟三果人来说的,你们还没有漏尽,初果还是凡夫。所以阿难才不能够破摩登伽难,问题就出在这里。

  4、因为你不知道你常住的心性,寂常的心性,所以才有这个烦恼障、所知障。寂常心性,有时我们用心即是性,性即是心,这个地方“不知寂常心性”两个字加在一起了,心就是真心,性就是实际理地(实性),实性还是一个,在众生的根中。有时候我们单用一个字,万法唯心,万法唯性,这个地方把它双用了。灵知就是心,不变的就是性;性是不变义,心是灵知义。迷了这个真心实性,所以把妄知当成真的,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被烦恼障、所知障给障住了。现在阿难全明白了,这还不是究竟,才刚刚明白。他说希望如来能开发这个妙明真心,开我道眼,使我能够明白。

  5、以前阿难没有这个请求,现在明白了,经佛的启发明白了,明白后他才有这一段的表白;要没明白,这一段话他是说不出来的。阿难他认识到了他的妄识不是寂静的,是摇动性的,也知道一切法是生灭无常的,都是生灭法。因为阿难向佛表白我不能知道我寂常的心性,希望如来开导。现在他向佛表白我要把一切妄都舍掉,我要求得真理、求得真知,这是要把妄心全舍掉,来认识真心,来求得真心,希望佛哀悯我,慈悲发明我的心;就是本觉妙明原来的心性,开我的道眼。这是没见道,没明道,就像眼睛没睁开一样的。

  第14课前部

  1、从胸卐字,涌出宝光:佛以光明来显示,显示什么呢?显示破妄显真,妄是妄相,显的是真实之相。我们经常见到佛像胸前画这个卍字,卍字是表破妄的,破除虚妄之相。现在佛从卍字上放出光明,就是破妄显真,显真实之相。我们经常见到佛像前头画的这个卍字,它是表法的,是表佛的无量性德,是表无量、无漏、无边的性德。

  这个卍字的性德在印度的原话叫阿悉底迦,阿悉底迦翻译成我们中国的话就叫有乐,有这个相必有安乐,这个相就是表安乐的。我们在讲华严经的时候,华严的音译这个卍字不是个字,以前在华严经上讲不是字,后来在唐朝武则天的时候,翻译华严经时,他把它制成了一个字,显示的意思。因为佛的胸有这么一个纹,就像咱们手纹一样,是一个纹,有这么一个纹相,像这么个卍字,其实它在经义上是表法的,在华严经上它属于根本智,这是表示佛的根本智的意思。就是显示如来的体,由体而起的大智;又表示这个卍字是不生不灭的意思,这是如来的藏性,含藏的意思。

  2、建大法幢:幢的意思在佛教(幢幡宝盖立那个幢)表示摧邪显正,把那些不正确的知见都给它摧灭掉,显示正见,这叫建大法幢。现在此经的名字叫大佛顶首楞严王,就是破邪显正,这个法门把一切不正确的邪知邪见、一切妄想都把它消灭掉,建立起来的正知正见,就是要有摧邪显正的功能。

  3、在唐朝的时候,沩山祖师问仰山祖师说:如来说妙净明心,汝作么生会?你是怎么体会的。

  仰山就答覆沩山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这就是清净妙明真心。

  仰山答覆的对不对呢?答覆的只对了一半。沩山就跟他说:你这个说法仅明白它的事,就是用,仅在用上明白了,祇得其事,仅得到事;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入理。

  仰山又问沩山说:和尚是来问什么呢?你刚才问我什么了。

  沩山说:我问你是妙净明心。

  仰山说:是作事得么?沩山问他妙净明心,仰山就再答覆他说:把这个妙净明心换作做事得吗?把它换作一个做事情的可不可以?

  沩山说:如是!如是!

  我们大家对祖师的这个问答,你又能作何种理解呢?因为在这一段时间,楞严经刚上来讲的是佛跟阿难的问答,是在征心,在明了你那个妙明清净心,妙净明心。现在佛要令阿难知道他的见,让他明了见性。性是微密的,就是我们所讲的密。其实我们都不认识它,因为它很秘密,却是人人本具的。但失掉了,现在佛对阿难启示,就是让我们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恢复到我们原有的性净妙明。

  二、宣化禅师义:

  第16课1小15分钟--1小54分钟

  1、二障:=我障+法障=(所知障+烦恼障)+法障

  2、如来面门发光:除妄

  3、如来胸部发光:真心,表示每人都明白自己的常住真心

  三、索达吉堪布义:

  第13课后部

  1、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因为佛陀宣讲了“无常的心不是真心,常有的心是真心”这样特别甚深的法,使阿难和所有大众惊讶到哑口无言。

  此处在藏文版中的描写是:“一方面默然,另一方面感到非常稀有。”虽然佛陀讲的是特别深奥的法,但圣者们立刻就能通达明了,因而感到非常稀有——不像我们凡夫,同样的内容听了很多次,却越听越迷惑。

  2、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佛陀告诉阿难:“世间一切修学的人,有人虽已现前九种禅定,却没有得到漏尽的阿罗汉果位,皆因执著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所以,尽管阿难你如今号称多闻第一,然而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成就圣果,究其原因,就是你一直在禅定上没有入于自心。”

  “九次第定”,指世间的九种禅定:一禅、二禅、三禅、四禅,之上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等四无色界定,以及最后灭掉受和想的禅定,即灭尽定。

  在其他注释中,如子璇讲到,这里的“阿罗汉果位”实际上指大乘菩萨的果位,因为大乘菩萨从第一地欢喜地至第七地远行地之间,都可以称为“阿罗汉”。仅仅依靠世间禅定,而没有认识自心,就不可能获得灭尽一切烦恼障的登地菩萨果位。佛陀也可以称作“阿罗汉”(上师说藏语“扎炯巴”),因为“阿罗汉”其实是“出有坏”的意思:“出”为超出,超越了轮回和涅槃二边;“有”是具足一切功德;“坏”即是摧坏,摧毁一切二障、四魔。

  3、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

  我自己也是经常思维,我根本无需修行,将来如来定会赐我三摩地。通过佛陀的教言,阿难现在才明白:佛的身心与自己的身心不可相互替代。

  我没有认识到本心,也没有去修行,身为出家相,但心却没入道。比如有个非常贫穷的儿子,本来他的父亲特别有钱,但他舍弃了父亲,自己跑到其他地方去了。

  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他已舍弃自己的真如本心;其二是直观的显现,他虽在佛陀身边,却不好好修行,等同于舍弃富有父亲的穷子,舒适的生活不过,却要在其他地方感受痛苦。

  4、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我今天才彻底明白,虽然多闻博学,但若不精勤修行,则与未听闻者相差无几,仅仅只有些闻法的功德而已。就像一个人仅仅说出食物的名称,却不能因此填饱肚子。

  5、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我等如今被烦恼障和所知障缠覆,主要是由于不知寂灭、恒常的心性。惟愿如来您哀愍我们这些无依无靠的众生,启发我们微妙的明心,开启我们的道眼。”

  此处的“穷露”,在藏文版中指无依无靠,功德匮乏得如赤身裸体一般,并且没有证悟实相的可怜众生。

  6、即时如来,从胸卐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

  如来从胸前的“卐”字,涌出无量宝光,光芒璀璨夺目,有百千种不同的颜色,并且同时遍照十方微尘数的诸佛世界。光芒灌遍十方所有珍宝刹土,以及其中诸如来顶,并回旋照耀阿难和其他众生。

  7、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佛告阿难言:“我今天为你建立法幢,也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得甚深微密、清净元明的本心,明心见性,得到清净法眼。”

  佛陀如是宣说,令阿难获得了殊胜的无生法忍境界,其他众生也获得了“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的境界,并且得到了清净的慧眼,证得了殊胜的果位。

  时按:

  1、听课正上瘾,师例行停课了。我随喜,巴不得师冬眠才好,补上所有的体亏。

  2、师说:“不应该把上师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因为上师是众生的上师。”

  纯技术推理:因为上师属于众生,所以,上师的寿者相就属于众生;众生最大的愿力是愿师“法体安康,长久住世”,所以,上师也应当将“法体安康,长久住世”作为最大的愿力。

  3、我也暂停闻思《椤严经》,冷处理“征心”一段时间,后修必有期。

  4、感恩:制作梦参法师法宝、宣化禅师法宝、索达吉堪布法宝的道友们!

  感恩:“依止梦老学佛法”微博号、“圣空甘露网”网站、新浪SHOW 、“智悲同步教学网”网站、“智悲佛网”网站、“静怡苑心灵乐园”微信公众号!

  5、回向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上师索达吉堪布,愿师多一刹休息,少一刹劳累,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制作法宝的道友们,及共修《椤严经》的道友们,愿道友们修行顺利,生活安乐!!

  以我闻思佛法的功德,回向给承载法宝的网站和互联网众生,愿众生心里没有痛苦,身体没有病苦,生活安乐!
记录于新浪博客:精修《楞严经》进度18卷一=梦参法师释+宣化禅师释+索达吉堪布释 (2019-10-26 16:16:02)

上一篇:民俗学-楞严1卷13中笔记

下一篇:民俗学-楞严1卷14上笔记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