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3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01-18

  NO.3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佛法的精神辗转成熟众。麦彭仁波切安立的科判,是非常有意义的。

  师念藏语传承。

  庚六、辗转成熟:

  犹如一灯燃众灯,无量无数彼无尽,

  一者成熟化众熟,无量无数彼无尽。

  这里是通过一个比喻来说明的。

  “犹如一灯燃众灯,无量无数彼无尽”,比如说一盏灯的火,可以传递,点燃千千万万的灯火。

  就像有的地方开特别大的灯会的时候,刚开始一盏灯火,然后用这盏灯的火,点燃无数的灯火。灯火在传递的过程当中,后一盏灯火被点燃的时候,前一盏灯火并没有灭尽,它并不是把自己的火全部烧完了以后,才传给后一盏灯的,不是这样的。参加过供灯法会的人,都应该非常清楚。无量无边的灯火,可以传下去。

  “一者成熟化众熟,无量无数彼无尽”,同样的道理,佛陀成熟有情的时候,他首先通过讲经说法,成熟一些声闻弟子、缘觉弟子、菩萨弟子;而每一个佛弟子,又把佛陀的智慧明灯传导给后来的弟子,这样无数无边的传导,让佛陀的智慧不会中断,佛法一直延续不断。

  佛陀的智慧和法脉,不断地留传于世间当中,这就是所谓的法脉延续。这种缘起是很多的,比如说一个非常伟大的上师,他刚开始传法的时候,弟子不一定非常多。就像上师如意宝刚开始建立佛学院,八零年的时候只有三十二个人,人很少的。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来学院。

  后来学院培养的一个个法师,在不同的场合当中传法。虽然法王已经圆寂了,但是现在在东南西北的世界当中,有很多藏族的、汉族的、其他民族的由学院培养出来的法师,讲着各种不同的乘。法王的法脉在十方一直传递着,灯火一直盛燃,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事情。

  在这里我们要知道什么呢?每一个人都有传递的责任。任何一个上师传下来的法,在自己有机缘的时候,尽量传递给众生。哪怕只传递给一个众生,也是可以的;即使在今生当中,遇不到各方面的因缘,实在是没有办法传递的话,那你就发传递的愿,也是可以的。

  可能有些在家人想“我没有转FA轮的机会,我是在家身份的,我是女众身份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华严经》里面有五十三参,有些人讲是四十八或者五十一,但五十三是比较共同的观点。我看到藏文当中,华智仁波切有部专门讲五十三参的论典,这里面的女性大概有二十个;在汉地经论中,以前我对过,好象有十一个、还是多少的?不管怎么样,也有很多女性。在五十三位善知识当中,有很多居士身份的上师。

  所以传法不一定非要是出家的比丘、沙弥,也不一定非要是男士。女众和居士讲的,如果是佛法真理的话,在适当的范围当中,我们也可以传递下去。

  现在汉地的有些传统要改变,应该把听闻佛法看作是很重要的事情。

  每次开法会的时候,我们学院的藏族法师基本上都没有了,藏地各个地方请的法师太多了。法师们到处都去,传一天的法、两天的法。

  可是汉地的话,今年放假期间,我大概统计了一下,很多堪布堪姆在自己的小房子里面,一直呆着,吃着中药。我问:“为什么不出去讲讲课?”“没有人请我。”我说:“学院里面有这么多听课的人,难道外面没有人请讲课吗?”“没有没有没有。”很多人都是这么讲的。

  在《大法炬陀罗尼经》[注3]里面讲的是什么呢?如果传法上师不在的话,那佛法就隐没了;如果听闻和问问题的人不在的话,那佛法也会毁灭的。

  我以前说过,即使只有两三个人听课,我也会讲课的。暂时来讲,听我课的人,不止两三个人,经常还是比较多的。如果我出面,在比较方便的环境中,会有一些听众。但是仅仅一个人传法,还是不够的。

  应该有很多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形象传法。有些人喜欢这种人的形象、有些人喜欢那种人的形象,有些人喜欢带有四川话的口音、有些人喜欢带有普通话的口音、有些人喜欢带有一点东北味儿的口音、有些喜欢带有一点南方的口音。甚至用英语讲课的话,也有很多不同的语式。

  现在汉族这边,在学习佛法方面,大家整体的修行精神是很好的。但是也有很多人热衷于打卦、灌顶、求藏族的活佛。如果藏族活佛真的给你讲经说法,对你有利益的话,也是可以的,但有些时候......

  汉族当中,确实有心很清净的、戒律很清净的人,能够讲经说法,这就是善知识。所谓的善知识,实际上是一个人。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去依止。这些人也应该为了护持佛法,尽量地讲经说法。即使你闭关、禅定,这样也是很好的,但是有必要的时候,也要出来给别人讲经说法,这是最好的护持方法。

  在释迦牟尼佛的《地藏十轮经》里面是怎么讲的呢?“千俱胝劫中,智者勤修定,所生胜觉慧,不如护我法”,这句话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意思是什么呢?一千个俱胝劫当中,有智慧的人尽勤修禅定,而生出非常殊胜的觉慧,不如护持我的佛法重要。意思就是说,百千万年当中,有些人,这些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智者,他们通过修禅定,生出来的觉悟境界,是特别殊胜的、了不起的。但是这样的境界,还是不如到一个普通地方弘扬妙法。

  有几种弘法的方式,有些人是通过讲经说法来弘法,有些人是建道场、给别人念诵、发心来弘法。

  我觉得发心也是一种弘法,我这样讲的时候,学院当中的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堪布现在很缺发心人员”。其实,我有没有发心人员,是无所谓的。到一定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事业全部归零,这是自然规律。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

  但是我确实感觉到,如果所有的修行人,就像以前七八十年代的电影一样,在寺院里面去,谁都不见。见到来朝拜的人,就像其他宗教的修女一样,用披单蒙着头,直接绕过去的话,那佛教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呢?

  佛教徒,不管是在家者,还是出家者,都是以人的形象活在世间当中,要给世人创造一个好人的印象。我们帮助孩子、帮助病人、帮助老人,就是度化众生的方法、护持正法的方法。

  如果你什么都不闻思,整天都修禅定,可能稍微有点欠缺。当然禅定也是很好的,禅定也需要修行,但更重要的是,现在末法时代的时候,佛教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到一定的时候,要交代给下一代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传递?这是很重要的。在下一代人的手里,佛法也许会丢失、会消失,也许会以更好的方法发扬光大,这有历史的见证,也有一个过程。

  每一个人都是特殊时代当中的一个特殊人物,肩上都有一定的责任。你有修行的责任,也有弘法的责任。所以“千俱胝劫中,智者勤修定,所生胜觉慧,不如护我法”,前面的这个教证,你们要记住。

  以前我在华智仁波切的《现观庄严论总义》里面,讲过发心的重要性。一一年二月三日晚,我在厦门做过《护持正法》[注4]的开示。

  师念藏语传承。

  庚七、无厌足无增减不间断之理:

  如此大海不餍水,百川流入彼不增,

  佛界趋入恒不断,不餍不增最稀有。

  下面讲第七个问题,无厌足无增减不间断的道理。这个比喻,讲到了世间当中的大海。

  “如此大海不餍水”,大海不会有满足的时候,或者说大海不会因水更多而生厌烦。

  “百川流入彼不增”,大家都知道,百川都流入大海。世间当中的大江、大河,像长江、黄河、恒河等等,这些江河白天晚上不断地流淌到大海里面去,按理来讲,这么多的水融入大海,而大海的下面也不是漏的,那太平洋也好、大西洋也好、印度洋也好、北平洋也好,所有的这些大洋,为什么不溢出来啊?为什么在海边的城市不被淹没呢?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世间当中这么多的水,白天晚上不断的流入,大海也只是这么一方容积,为什么不溢出来啊?这是很稀有的常理。

  “佛界趋入恒不断”,同样的道理,通过佛陀转FA轮、讲经说法之后,获得无漏法界的声闻、缘觉、菩萨,不可计数、非常非常多。

  “不餍不增最稀有”,佛陀的无漏法界,并不会以此而满足、以此而餍足,也没有增加,还可以不断地容纳。恒河沙数的佛陀、恒河沙数的菩萨、恒河沙数的阿罗汉、恒河沙数的善知识、成就者、持明者,在无漏法界当中,都可以容纳,这是非常稀有的事情。

  如果直接讲这个佛法道理的话,也许有些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用了大海作比喻,就容易理解了。大家应该思考,众生无边,如来也无边。如来无边的道理,在凡夫人的分别念当中,是很难想象的,但实际上是可以成立的。你看,长江这么多的水流入大海,而沿边的城市一点都没有被淹没。对于没有见过大海的人,可能是很难想象的,所以世间当中还是有很多这样稀有的知识。

  《华严经》有一部汉地的疏,叫《大方广佛华严经疏》[注5],这里面讲过,即使世间当中所有的众生都成了佛,那么众生界也不会减少,佛界也不会增多,这是两界不增不减特别奇妙的规律。

  对这样奇妙的道理,我们可以想一想,有时候有一些很稀奇的东西,也是很好的,对吧。

  佛不可思议,真稀奇啊!大海无边无际,真稀有啊!虚空无边无际,真稀有啊!世界上的草木这么多、众生这么多,一个蚂蚁窝里面有数不胜数的众生,这些凡夫人根本没办法想象的稀有,我们可以思考。

  下面讲到佛的功德,用几个方面来阐述。

  戊二(以具彼功德之菩提体因果等六安立而宣说)分二:一、真实;二、别说分类之义。

  己一、真实:

  诸法之真如,二障清净相,

  缘性缘彼智,无尽自在相。

  这里真正的菩提,是用五种法来归纳的,哪五种法呢?第一个是清净的真如法界;第二个是大圆镜智;第三个是平等性智;第四个是妙观察智;第五个是成所作智。

  按照《经庄严论》的说法,所有的菩提,都可以包括在五法当中,哪五法呢?一个是清净真如法界,加上四种智慧。

  在其他的一些经典和论典当中,经常讲五种智慧,其中一个叫做“法界性智”。在这里,对“法界性智”没有直接称呼为智慧,而把它叫做“真如法界”。实际上意义应该是一样的,以前有些大德在这方面提过一些问题,或者有一些辩论。实际上,每部论典都有不同的观点。

  我们学习《经庄严论》的时候,就按照第十品当中的观点,把整个菩提归纳到五个法里面。在五个法当中,第一个讲的是真如。

  “诸法之真如”,实际上就是菩提,没有把它叫“法界性智”,实际上跟“法界性智”的意思没有什么差别。一切诸法的真如、一切万法的法性、一切万法的胜义谛,也可以叫做真实义,是自性空性的、远离一切边的。

  “二障清净相”,这种真如,通过修行是可以现前的。这种真如在因地的时候,通过修行,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以后,能够现前。

  “缘性缘彼智”,断除两种障碍以后,入定缘于如所有智境界的自己的本性,出定缘于尽所有智的后得的智慧。

  下面会讲到,真正佛地的时候,入定和出定是一味一体的,并没有这样分开。实际上这里讲到的是什么呢?无有分别照见一切万法的智慧。

  “无尽自在相”,最后具有无尽无边的功德圆满、利他的自在相。

  这里讲的真如是,先断除二障现前智慧,最后得到利乐有情的果位,可以称之为佛陀。

  人们经常讲,所谓的佛陀,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是身上光芒灿烂的一个人。这个人在我们面前化身显现的时候,可以这么说。但实际上,佛陀是真如法界显现于众生面前。

  在所有的果位当中,佛果是最深妙的果位。在《妙法圣念处经》里面讲,“最上妙觉位,二障悉皆亡,湛然恒不动,利乐诸有情”,我觉得这个教证是很好的。意思就是说,所谓的最上妙果位是什么样呢?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都已经没有了,而且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极其明了、明显、湛然,恒时具足、恒时不可动摇。这样的不可动摇做什么呢?成佛以后利乐诸有情,暂时让众生得到安乐,究竟把众生安置到三菩提的果位上面,这就是佛陀最究竟的思想、目标。这个教证,希望大家经常记住。

  有些人觉得,“成佛是不是入于一种寂灭?入于一种快乐的状态当中?”其实大乘佛教最究竟的目标,不是自己获得快乐,而是让天下无边的所有众生,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利乐。

  佛教徒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下子变成自己的事情一点都不想,每天都做着众生的事情,这是做不到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这种精神的伟大之处和它的珍贵性。在世间当中,一个小小的、少部分的、暂时的利益行为,可能会在不同的奖台上,得到不同的奖状、赞叹、赞扬。如果生生世世都无私奉献的话,这种精神是不是更可贵?

  所谓的佛,完全是利益众生的;完全是通达一切万法真相的;完全是自相续当中所有的障碍、痛苦、烦恼都没有的,这种境界称之为佛。

  (师拿起桌上的佛像展示)这个是今天从泰国清迈拿来的佛像。你们以后不要拿给我很多像,我在这里不是给大家搞广告,以后不要再拿来了,这是第二次了。

  泰国的佛像就是这样的,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的很多佛像,非常相同,象征什么呢?觉悟、断除障碍、利益众生。很多无上最高境界的总合,叫做菩提,菩提的含义就是这样的。在这里,“无尽自在相”,无尽地获得刚才讲的“最上妙觉位,二障悉皆亡,湛然恒不动,利乐诸有情”,这个偈颂,大家应该记住。一堂课当中,对重要的几个颂词,要记住,这是比较重要的。

  这个颂词的解释方法有多种,安慧论师是与唯识宗的阿赖耶识相对照而解释的,在麦彭仁波切的讲义里面已经讲了,我在这里不多说了。

  下面讲最后一个颂词。

  知真如一切,由修真实生,

  诸时令有情,生二无尽果。

  “知真如一切,由修真实生”,获得菩提主要的因是什么呢?按照大乘佛教最究竟的观点来讲,就是要证悟空性。以什么样的方式证悟空性呢?在信解行地,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时候,以总相的方式进行闻思修行;从一地到十地之间,以证悟真实法性的方式,先证悟,然后不断地修行,积累二种资粮,这样才能真正现量了知真如;了知真如之后,再不断地修行,在修行当中可以产生佛的智慧。

  成佛以后干什么呢?成佛以后,不是天天上网玩,不是天天在家里睡懒觉,也不是像现在有些富贵的人,今天到迪拜,明天到夏威夷。一群老年人稍微有一点钱,一起到处去旅游。这样旅游也是可以的,毕竟这是人生当中的一种欢乐嘛。但是成佛之后是不是这样呢?不是这样的。

  佛教徒不要玩得太多了,有些老佛教徒以前很精进的,现在越来越不行了。每年稍微朝拜一些圣地就可以了,但要去整个世界的所有国家的话,我觉得没啥意义。对我来讲,如果不去讲经说法的话,我一个城市、一个国家都不想去,没有什么去的意义。虽然个别地方有一些文化,但是为了这些文化,我也不愿意花那么多的机票。所以老一些的佛教徒,可能按刹车好一点。否则去得太多的话,不一定是有利的。

  这里讲的是什么呢?先要了知,然后修行,最后得到的果位是什么呢?

  “诸时令有情,生二无尽果”,恒时的、时时刻刻当中利益有情,让他们安置于两种无尽的果位,一个是暂时的安乐,一个是究竟的安乐。这句话很重要。

  在《佛说宝雨经》[注6]当中讲了,闻思修行的重要性。如果光是闻思而没有修行的话,是不行的。第一个比喻是,东方来了一个人;西方来了另一个人,这个人特别口渴。东方的人跟他说东边有水,那个人光是听一下、想一下,能不能解渴呢?不行的;第二个比喻是,就像有人听说天人的甘露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他没有享用的话,就没办法治他的酷热病。

  佛陀通过这两个比喻来讲修行的重要性,我们光知道、思维佛法的意义,是不行的,要持续不断地修行。

  现在很多人,在闻思方面还可以,但修行方面不行。对闻思的每一个词句,要去思维,再去闭目修行几个月、几年,每年都要闭关一段时间。现在很多佛教徒,经常去藏地、去印度、去尼泊尔。虽然去的话,也是可以的,但修更重要。对得到的佛法,至少在一年当中闭关修一个月、一百天。如果有时间就到处去玩的话,其实也没什么可玩的,自己应该好好修行,人生那么短暂啊。

  人死的时候,一切的一切都放下了。如果我们没有修的话,即使听了很多法,也只能在阿赖耶上面种下一个善的种子。如果希望下一世能运用的话,修行是很重要的。所以应该给自己创造修行的机会,否则让别人来强迫你,有一定的困难。

  这里也讲了,我们了知真如后,要修行,这样的话,境界才能真实生起来。生起来了以后,就要利益众生。

  出家人当中,可能因为没有生活压力、没有家庭压力,有一点能力的人,想利益众生的心,是比较不错的;但是在家人当中,有时候再怎么讲,因为耳根是通的,这边讲利益众生,“好好好”,那边就变成一股风“唰......”出来了、没有了,讲了多少遍也没有用。

  我们要利益众生,从现在开始就一定要发愿。《经庄严论》的思想,处处都有利益众生。

  表面上看有些颂词,如果没有讲解的话,你们不一定能看得懂、听得懂;讲了以后,你们再慢慢看一遍,也许就知道里面的甚深意义了。

  好,今天讲到这里。

上一篇:NO.32-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