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3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创建日期:2024-02-06

  NO.3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到,上面的四种智慧,有什么样的异熟因呢?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真实的异熟因,还有一个是引申的异熟因。

  师念藏语传承。

  辛三(宣说能得此等智之因)分二:一、异熟之因;二、清净能得之因。

  壬一(异熟之因)分二:一、真实;二、引申义。

  癸一、真实:

  受持平等心,尽宣真实法,

  成办所作故,真实生四智。

  佛的智慧是依靠什么而产生的呢?是有因缘的,这里讲真实的异熟因。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和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这四种智慧分别有四种因。

  第一个因:“受持”,是大圆镜智的因,大圆镜智的因是什么呢?

  在凡夫位的时候,先依止善知识,然后听闻佛法,然后自己去思维,然后进行修持,这样受持大乘佛法,就是大圆镜智的因。在凡夫位的时候,通过听闻佛法、闻思修行,原来的阿赖耶识会慢慢慢转依成大圆镜智。

  每个人依止善知识听闻佛法,是非常重要的。《大圆满心性休息》里面也讲了,“乃至未得佛果前,仍有功德增上故,坚持不懈勤精进”。这样的话,大圆镜智的因,就是闻思修行。

  有些人说:“我不用听闻佛法,只要修就可以了。”在佛教当中,如果没有听闻而直接修的话,的确是很危险的。很多人在刚开始的时候“我现在修就可以了,不需要听闻”,通过各种方式,想让自己如何如何成就。结果不到两天,所有行为都暴露无遗了。一般的人,如果没有听闻的阶段,就直接修行、直接弘扬佛法的话,是比较危险的。这一点,从很多信息就可以看得出来。

  凡夫位的时候,依止善知识闻思修行,是大圆镜智的因。

  汉地这几年以来,闻思修行的气氛是非常不错的。从总体方面来讲,很多人真的爱学习,而且是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学习。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工作节奏如此快、竞争也很激烈、人心更加复杂、来自家庭的各方面压力,对很多在家人来讲,听闻佛法是非常难的。我们出家人,应该没有这方面的压力。比较而言,出家人听闻佛法应该是容易的。在我的感觉上,有时候出家人的闻思修行不太好,反而在家人的闻思修行更加精进、更加努力。因为他们承受很多的压力,闻思修行非常不容易。这就是大圆镜智的因,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二个因:“平等心”,是平等性智的因,平等性智的因是什么呢?

  在因地的时候,或者资粮道和加行道的时候,对众生观自他相换、观自他平等、观慈悲心,这就是平等性智的因,这也是很重要的。

  我们一直在修菩提心,这是大乘佛教最根本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第二个因平等心。

  第三个因:“尽宣真实法”,是妙观察智的因,妙观察智的因是什么呢?

  在因地的时候,把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宣说给别人听。如果懂得一些大乘佛法,当然是很好的;如果不懂大乘佛法,懂小乘佛法也是非常好的;如果小乘佛法也不懂,懂国学的一些道理也是好的;如果国学也不懂的话,懂其他的一些知识,比如物理、化学、数学、体育、美术,给别人讲述这些知识,这就是妙观察智的因。在安慧论师的讲义里面讲了,给别人讲述任何知识,就是妙观察智的因。

  现在很多发心的老师正在教各种知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有些老师问我:“我要不要出家?”我说:“还是不出家吧,你出家的话,不一定有转FA轮的机会。你现在以在家身份当老师,表面上看你讲的是国学、是其他知识,但实际上你好心好意地能遣除很多孩子的无明黑暗,就是在转FA轮,这是最好的。”

  从最高境界来讲,在佛教当中转FA轮,是妙观察智的因。

  第四个因:“成办所作故”,是成所作智的因,成所作智的因是什么呢?

  就是帮助别人做事情。安慧论师的讲义里面说,为了帮助别人,做一些农务的事情、搞一些商业,也能成为成所作智的因。只要能帮别人,做生意也是可以的,赚多多的钱;或者给别人做农务,或者给别人做其他的发心工作。现在是信息时代、科技时代,用自己的技术去帮助别人,也是成所作智的因。总而言之,成所作智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做事情。

  “真实生四智”,麦彭仁波切在讲义当中讲了“在异生位,为获得此无上四智,发殊胜菩提心尽力修行四因并为获得彼等而回向,则以因果无欺的缘起必定成为终有一日获得彼智之因”,为了生起这四种智慧,应该要发殊胜的菩提心,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并且用回向来摄持。依靠这样无欺因果的缘起力,总有一天一定会实现的。这一句话,大家一定要记住。

  虽然我们现在得到这四种智慧,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每一个人应该闻思修行、修菩提心、给别人辅导、讲一些课。如果你没有机会正式讲课,那么在平时的聊天当中,也可以讲。有些人认为“我这辈子没有转FA轮的机会”,也不一定的。比如买菜的时候、坐火车的时候,可以给别人讲一些道理,让他接受。不一定非要给他灌个顶,用转经轮在他的头上“啪”一声加持,不需要这样的。

  那天有一个居士跟我说:“我现在学佛已经很长时间了,都不太搭理学佛前的老朋友了。”我想这样也不太好,还是要跟他们混在一起。这样你就有机会给他们结缘一些书、办一些事情。慢慢慢他们就会听你的,也会懂得一些道理。

  每个人活在世间中,都有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光。有些人的光圈比较大,照亮的范围比较广;有些人的光圈是小小的一点,可以给自己的孩子转FA轮,经常念“嗡嘛呢巴美吽”、“嗡阿吽班匝格热巴玛色德吽”。如果都不给自己的孩子转FA轮的话,那妙观察智是很难得到的。

  我们的初心是善的,又一点一滴地去做,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很多智慧都是多生累劫得来的,并不是一下子得来的。世间当中的有些人,很有智慧、很有能力,是怎么来的?与他的前世有一定的因缘。从我们一起上佛教课当中,也可以看得出来。考试的时候,有些人再怎么努力,也考不好,他自己也说:“我好笨啊。”

  以前我读师范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叫玛尼瓦(音),是个特别胖胖的人。每次考试的时候,他都敲打自己的头:“哎,我这个玛尼瓦好笨啊。”我们在旁边说:“不要打,不要打。”他平时是很努力的,但是每次考试的时候,也许是紧张还是什么原因,“我这个玛尼瓦好笨啊。”他年轻的时候,头发就全部白了。我去年听说他已经死了,为他念了观音心咒。他敲打头的动作“我这个玛尼瓦好笨啊”,好像一直浮现在我的眼前,有些人从小就觉得很笨。

  我们这辈子闻思修行的因缘,可以为后世创造好的因缘,将来修学佛法可能非常容易,即使学习世间的知识,也会非常容易。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注3]当中有一个公案,一次阿难陀尊者外出化缘的时候,有一个婆罗门听说,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而且他的智慧很不错,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婆罗门就试探地问阿难陀:“这棵树的树叶有多少?”阿难陀尊者一下子就说出了这棵树的树叶有多少多少。他当时还没有得到阿罗汉果位,只是天生非常聪明的人。我经常想,现在的有些发明者,比如苹果的创始人,他们的前世肯定是很厉害的。

  阿难陀尊者一下子把这棵树的叶子全部数出来了,然后就离开,化缘去了。

  婆罗门有点怀疑,到底是不是这个数啊?他把树上七百七十七片叶子,摘下来弃之林外。然后装着什么都不知道,等着阿难陀返回。

  当阿难陀尊者化缘回来的时候,婆罗门又问他:“你看看这棵树,数一下有多少叶子?”阿难陀尊者回答“我刚才说的数里面,缺少了七百七十七片,其他叶子都完好无损地存在。”这一次,婆罗门非常惊呀。

  很多比丘知道了这件事情,就问佛陀:“阿难陀尊者的智慧为什么特别超强?在我们人群当中,他平时也没有特别认真修行。”佛陀当时说了一个偈颂:“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以前我们经常说的教证“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成熟时,其果定成熟”,在《百业经》[注4]里面没有找到,但是这个教证,与我刚才念的“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意思应该是一样的,大家应该记住。

  以前一直找不到“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的出处,后来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注5]当中也找到了。

  当时佛陀说了这个偈颂后,还说:“阿难陀尊者以前当过老师,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给别人讲,而且讲得特别成功。后来他在生生世世当中,都是特别聪明的人。在五百世当中,都是智者。”

  现在有些人比较笨一点,有些人比较有智慧,不管是什么样的,都要不断积累智慧,一点一滴,滴水成海,非常有意义。

  下面讲引申义,这个颂词可能稍微难一点吧,但也不是很难。

  癸二、引申义:

  种姓别有义,圆满无始故,

  佛非一净住,无异故非多。

  有些人认为,世界当中只有一个佛。所有的大千世界当中,只有一个佛,才是对的;有很多的佛,是不合理的。这是声闻当中的个别说法。

  有些人认为,从无始以来只有一个佛;有很多佛,是不可能的。

  前者是从世界范围来讲的,后者是从时间范围来讲的,认为只有一个佛。

  还有些人认为,佛是非常多的,不但佛的报身、化身很多,而且佛的法身也是非常多的。

  世间当中有不同的说法,都不合理,下面弥勒菩萨用这个颂词来回答。

  第一个问题,佛佗不是单一的。并不是无始以来,或者全世界当中,只有一个佛,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怎么不对呢?这里讲了四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种姓别”。

  每个众生的种姓都是不同的,东南西北所有众生的种姓都是不同的。而每一个众生都有如来藏,只要因缘具足,就可以成佛。就像在一个大的粮食仓库当中,有很多的粮食,每一颗粮食都是一个种子。如果说这个种子可以成熟、那个种子不能成熟,或者说这个大粮食库当中,只有一个种子能成熟,都是不合理的。

  因为种姓有差别,说只有一个佛,是不合理的,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理由是“有义”。

  比如说烹调好的食物,谁吃饱谁有利。木耳和白菜,我们在北京吃的话,能吃得饱;在喇荣吃,也可以饱,在英国吃,也可以饱,在美国吃,也可以饱,它有这种能力。

  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个众生在任何一个地方,只要修学、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最后一定会圆满的。有这样意义的缘故,一定会获得佛果的。假设只有一位佛,那么许多人为获得佛果而积资粮就成了无义,但那是不合理的,因此佛陀非并只有一位,这个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圆满”。

  圆满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无数的诸佛,他们都发愿:我成佛以后,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让他们成佛。比如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里面,每一个大愿都有“若我成佛”,如果我将来成佛,愿听到我名号的人,如何如何能往生极乐;如果不能往生极乐的话,“我终不取正觉”,我不作佛等等。

  后来无量的佛的发愿都圆满了,他们所传的教法,的确把很多众生安置于解脱和涅槃,这是事实。因为诸佛利益有情的誓言已经圆满,所以佛陀并非仅有一位。

  这以上种姓别、有义、圆满的三个理由,遮破了声称世间界只有一位佛陀而其余世间无有其余佛陀的说法。

  第四个原因是“无始”。

  一个佛,是通过前一个佛对他教授以后,他才成佛的;他成佛后,又教授后一个佛,使后一个佛也成佛。在前前佛陀之前,有其他佛陀,如同轮回无始一样佛陀也是无始的缘故,所以无始以来有很多佛。通过理论可以证明,无始以来,并不是只有一个佛,而是有很多佛。

  无始以来有不同的佛,接连不断相继有许多佛陀出世。没有一个理由说,无始以来只有一个佛,这种理由举不出来。

  “故,佛非一”,正因为上面的四种理由,承认只有一个佛的说法,是不合理的。

  我们前一段时间讲过,现在南传佛教的观点是,只有唯一的释迦牟尼佛,虽然他们没有否认有很多佛。大乘经典当中的观点是,不只一个佛,而是有很多佛。

  如果只有一个佛的话,在世间当中,这种说法也是比较困难的。像其他宗教讲,世间上只有一个天主、只有一个上帝,把这种道理给别人在理论上说明,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比如说主物是唯一的话,我们用很多道理提问的时候,很多宗教徒可能以“不可思议”、“不能质问”等等的方式回避。

  佛教徒要会说,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不能说只有一个佛、没有其他佛。从时间也好、从世界也好,从各方面讲,不能这么说。

  第二个问题,有些人认为,不仅佛很多,而且佛的法身是异体。这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

  “净住”,千劫万劫所有的佛陀,都安住在远离四边八戏的清净法界中。

  “无异”,所有佛陀的法身都是一体的。阿弥陀佛也好、释迦牟尼佛也好、燃灯佛也好,所有的佛在法界的清净当中都是一体的。

  “故非多”,所以不能认为佛陀的法身有很多。在自性法界当中,或者胜义当中,除了一味一体以外,不可能有真实的他体存在。比如在真实的胜义当中,说燃灯佛和不动佛之间的本体水火不融,不是这样的,这是不可能的。

  通过修学佛法,就能了解,佛陀是以具二清净真如的无为法而分或安立的,为此佛陀也不是众多。

  有一部经叫做《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注6],这里面讲了,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以前在妙光佛出世的时候,是个出家人。当时他听到了五十三佛的名号,非常欢喜。不但自己受持五十三佛的名号,还给别人传授。后来越传越多,有三千个人异口同音持佛号,并且发愿。通过持名号的功德力,这三千个人,分别成为过去的千佛、现在的千佛、未来的千佛。

  以华光佛为首下至毗舍浮佛的一千个人,在过去的庄严劫当中,已经先成佛了;以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佛的一千个人,于现在的贤劫中次第成佛。包括释迦牟尼佛,当时他是一个出家人,成为第四佛;以日光佛为首下至须弥相佛的一千个人,于未来的星宿劫中当得成佛。他们都是持了五十三佛的名号以后,获得佛果的。

  汉地一般经常念五十三佛名号、八十八佛名号。其中八十八佛名号里面,一部分是五十三佛名号,还有一部分是三十五佛名号,五十三加三十五,总共八十八佛名号。五十三佛的名号、三十五佛的名号,在《观虚空藏菩萨经》[注7]当中都是有的。

  在汉地晚课的时候,把八十八佛的名号读一遍,不是很难的。我以前也讲过,念《三十五佛忏悔文》,不仅能忏悔,还能遣除罪障、遣除修行当中的违缘,还能成就心愿等等,有很多功德。

  我们应该相信因果,一看《观虚空藏菩萨经》,就会马上明白:通过积累资粮,可以成佛。三千个人同时发愿,后来在不同的世界当中,成就了三千个佛,这是无欺的语言、无欺的因果。

  以前提倡大家念《诸佛菩萨名号集》,我们学会的有些人一直坚持着,到现在还在念;而有些人不能坚持。希望大家持这些佛号,非常有功德。

  我每天课前都念,(师背藏语)“顶礼、供养、皈依、本师、出有坏、如来、应供、真实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念几遍的时候,心里很欢喜。

  在人还没有死的时候,哪怕是每天念七遍佛号,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身边的众生,如果听到念诵的声音,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刚才佛陀在因地的时候,修法很简单,就是听到五十三佛号以后,用真诚的信心不断弘扬。净土宗的有些大德,要求大家念一个佛号,这是一种方便,是接引很多众生解脱的一种方法。我们要有清净心,以《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来衡量。

  下一个是今天讲的最后一个颂词。刚才讲的是异熟因,现在是清净能得之因。

  胜义当中的智慧和果位,或者说智慧资粮,全都要依靠空性境界的因缘才能获得,是通过抉择空性、了达空性的意义而获得的。

  这里说,获得智慧的因缘是什么呢?先将能取所取,或者一切万法抉择为空性,通达这样的道理后,不断修行,慢慢提升境界,就能获得最高的智慧。

  师念藏语传承。

  壬二、清净能得之因:

  是无真如者,许为有之最,

  不缘一切相,许为缘之最。

  修行不观相,许为修之最,

  无见获得中,亦许得之最。

  “是无真如者”,获得究竟大智慧的因是六波罗蜜多当中的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将最究竟的能取和所取抉择为空性。

  所谓的所取,指的是对境而言;所谓的对境,按照唯识宗的观点,是胜义圆成实,或者说真如谛,一切万法是真如的、空性的。这种真如、空性的对境,用般若智慧来观察、用中观理论来观察、用密法修行来观察的时候,是找不到的。

  清净和不清净的对境,都找不到,法界是找不到的、房屋也是找不到的,这叫做没有真如、没有对境。

  “许为有之最”,承认没有对境是所有对境当中最殊胜的。没有所得,就是最大的所得,因为对境都没有了,根本找不到了。

  比如说眼睛看见色法,如果色法没有的话,那是最好的见到。凡夫人觉得电影很好看、美人鱼很好看,但实际上一切都是假的、空性的,这才是最好的看到。

  这是第一个,无有所取能取等遍计二法相所缘的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胜义圆成实或真如谛,承许为真实实相中有之最,这是从对境侧面讲的。

  “不缘一切相,许为缘之最”,从有境侧面讲,有境、智慧不缘任何的相。白色、蓝色、黄色,一切能取的相都没有,智慧也没有。就像《现观庄严论》里面专门讲的所缘、行相和因,不缘一切相,称为智慧的最高境界。

  这是第二个,一切时处不缘任何戏论相,无分别智慧承许是缘之最,因为是如实抉择真实际的智慧,真正的无缘智慧在一地时获得。无缘远离一切戏论相,就是大乘的清净见,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中不见任何所缘即是见之最的意义。

  “修行不观相,许为修之最”,能取所取、对境智慧,都一无所得的话,这就是最好的修行。

  《六祖坛经》里面讲,到最后没有什么可修的了;大圆满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到最后没有什么可修的。在最后的境界当中,所谓的修行是不观任何相的。

  但暂时还是有修的,我们不要认为,因为最后没有修的,所以现在也不用修,“我已经到了最后的境界”,这是妄想,不行的。

  刚开始要有观佛像、六十万加行的很多修行,到最高境界的时候,才是什么修行都没有了。在大圆满《法界宝藏论》中说,以勤作去修行,是修行的错误。这一点,禅宗也在说。修行不观所取能取相,就是修行当中最好的修行。

  这是第三个,修行不观所取能取相的缘故承许为修之最,随同实相与真如而修行的缘故,真正不缘修者、所修与修行三轮,从二地至十地间生起,随同的修在信解行地也有。

  在讲义里面,前面的无缘智慧是在一地菩萨获得,不缘修者、所修与修行三轮,是在二地菩萨至十地菩萨生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这是可以的。或者从所取、能取两方面解释,也应该可以。

  “无见获得中,亦许得之最”,到真实佛果的时候,没有什么见到的,没有什么证悟的,这是最大的获得。

  释迦牟尼佛在凡夫众生面前,现前证悟,获得佛果。但是事实上,他没有得到什么、没有什么所得的。如果能得和所得都没有的话,怎么得到呢?这就是得到当中最大的得到。

  这是第四个,因为果位佛陀之诸法也是自性无缘,所以不见以真正成实相获得的得也承许是得之最,乃至没有断除执著所得法的耽著期间不得佛果,由了悟无得的法相才得成佛。

  这是很高的境界,也是空性的境界。在这方面有智慧的人,就很欢喜,完全可以理解这种境界;如果这方面的智慧比较欠缺,或者前世与空性作对的话,这样的人听起来,会觉得这种境界比较可怕。

  以前我经常喜欢用《大智度论》里面的一个教证,“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般若的威力,能动摇两种人,怎么样动摇呢?没有智慧的人觉得恐惧,一听到得的也没有、见的也没有、修的也没有,“啊?什么都没有的话,那我修什么呀?没有本尊、没有佛,那我修什么呀?”他就很害怕、很恐惧;而对于有智慧的人,尤其是对甚深般若和万事万物的真相,有微妙智慧的人,他一听,“哇,真的是这样的,正合我意。我通过智慧观察的时候,这个世界真的都是假的。”

  我看现在很多比较著名的电影,制片人虽然没有接受过大乘佛教梦幻泡影的思想,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去观察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所有的东西,表面上是存在的,但真的去寻找的时候,根本找不到。

  所谓的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所谓的瓶子,到底是什么样的?瓶子是一个语言概念,我们贪执的,是它的概念还是它的实质?它的实体是什么东西组成的?把微粒组合之后,就变成这个瓶子了吗?把微粒再拆分的时候,我们真正执著的到底是什么?

  不需要很高出世间的智慧,完全以世间智慧来观察,就会觉得,佛教里面讲的一切诸法是空性,是非常有道理的。这个空性,并不是一个单空,应该是一个大的空性。这个时候就会明白,这就是佛教当中最高的境界,也是最殊胜的境界。

  好,今天讲到这里。

上一篇:NO.35-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