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万卷书 > 经庄严

NO.4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创建日期:2024-03-22

  NO.41-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1

  一、自作自化,思思写写

  经庄严=甲一、论名(1)+甲二、译礼(2)+甲三、论义+甲四、末义

  甲三、论义=乙一、造论之理(4)+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

  乙二、宣说所造论之正文=丙一、所建立——证成大乘是佛语(6-10,1+2品)+丙二、分别所了知(11-59,3-6品)+丙三、所思维(60-101,7-9品)+丙四、所获得(不可思议果菩提)(102-170,10品)+丙五、解说菩提分法

  丙五、解说菩提分法=丁一、宣说前行+丁二、宣说正行

  丁一、宣说前行=戊一、信解品(173-183,11品)+戊二、求法品+戊三、说法品+戊四、修法品+戊五、教授随教品;

  戊二、求法品=己一、所求之法+己二、以如何作意寻求+己三、寻求之差别+己四、求法之果+己五、摄义偈

  己一、所求之法=庚一、寻求所说教法(186-189)+庚二、寻求所证义法

  庚一、寻求所说教法=辛一、寻求所缘经典(187)+辛二、寻求获得所缘所说义(188)+辛三、寻求能求作意(189)

  189、甲三乙二丙五丁一戊二己一庚一辛三、寻求能求作意。

  下圆二所依,有诠无诠二,

  是与智相应,瑜伽因本性。

  彼是间杂缘,不共而缘者,

  五种及七种,此之遍知五。

  具足修行相,四种三十七。

  彼是二道性,二功利得受。

  加行及自在,小大之本性,

  瑜伽此作意,许是一切性。

  二、自主研发,讲讲记记

  《大乘经庄严论》NO.41-111       2016年06月28日

  以后我们学院当中的念诵,以及学院以外各个地方道友们的念诵,应该按照学院严格的方式来念诵。课前课后的念诵,包括《普贤行愿品》、《圣八吉祥颂》、《大自在祈祷文》,这些都是很有加持的,是法王如意宝等非常多的成就者们,亲自安立、亲自加持的。学院整体念诵的音调、念诵的节奏,是比较统一的,希望道友们出去弘法、共修的时候,尽量不增不减。

  在我的课上面,增加的念诵稍微多一点,有《释迦佛修法仪轨》、《上师瑜伽·速赐加持》、《供护法》等等。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的时候,开法会时的念诵,我们现在基本上都会念,这非常好。一些藏族刚刚进入闻思的人,他们很惊讶,觉得我们的念诵是那么熟悉、动听,他们很欢喜。

  现在维那师的声音确实很好听,但以后,可能还要找一些密宗当中声音比较好一点的人,我原来想,藏族女众当中专门唱金刚歌的歌手,由她们来念诵的话,可能更加......

  我去英国的时候,那里有个道场,他们念诵的内容不多、很短,但是念诵的音调,特别吸引人,听起来特别舒服;我去非洲的时候,也有一个道场,他们前后文的念诵方式,也特别好听;我去法国的时候,索甲仁波切中心的一些念诵,也很好听。

  我们学院的音调要改变的话,有点困难。可能我是男众的原因,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男众的念诵,不是说不好听,虽然也好听,但是有时候由女众当中念得比较好听的人来念诵的话,也可以。学会那边也是这样的,希望你们找一些比较简单的词作为金刚歌,前后唱唱,也是有意义的。

  我们在念诵的风格方面,没有很多改变,但是可以寻找更加让大家起信心的方法。从总体上讲,我们现在应该是很好的,以后还要在做人方面、修行方面越来越好、越来越完美。从一地到十地,在佛地就完美到极点了,再没办法上去了。在这之前,我们都要不断向上。

  这是今天我想提的一件事情。

  还有一件事情,学院当中没有很多放生的活动,但是在外面的各个城市,每年秋天的时候,有百日的放生活动。以前、现在,有些道场、有些学会不断在放生,这是很好的。但是现在佛教徒在放生的方式方法上面,要考虑一下、要再三观察。

  你们可能也清楚,这几年以来,各种媒体一直在报道一些放生的负面信息。所以现在放生的话,在很多方面是有困难的。以前比较好的湖泊、森林,很多都不让放生了,或者对放生有了各种限制。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官方有一些目的性,放生搞了二三十年,没有正面的报道,所有的照片都是负面的;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佛教徒有时候是很冲动的,来一个上师就放生一次。上师们很多不太会传法,要么灌顶、要么放生,放生确实是集中人比较好的一种方法。

  佛教徒也没有很好地处理放生,比如把各种鱼放在哪里?所放的地方,可不可靠?能不能存活?这需要研究观察。当然不敢保证百分之百的鱼都能存活,但大片鱼死了、浮在水面,被很多记者、很多媒体拍照片作报道,这样之后,放生有一定的困难。佛教徒以后肯定要放生,还要不断放生。但是在放生的方式方法上面,应该换一个角度、换一个方式。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放生,是很重要的。

  希望每年都要放生,从开始放生到现在,有二十多年、接近三十年了。

  我第一次放生是在八六年,去成都的市场买了一些泥鳅、鱼,叫了一辆三轮车。不知道放在哪里,到处找湖。一直找不到湖,三轮车夫要加两块钱,我答应了他。他是装着不知道哪里有湖,还是怎么回事,反正很麻烦的。

  我从八六年开始,一直到现在,通过各种方式呼吁大家放生。在放生的方式方法上面,希望很多佛教徒要多想想。有些人清楚、有些人不清楚,一直有不同的报道讲放生不好。这样到一定的时候,放生就会受到一定的灾难。如果放生受到一些限制,让很多众生从死神口里逃脱出来,是非常难的。没有所放的地方、没有所放的空间,被各种因缘控制的话,那是比较麻烦的。

  放生是需要的,但是在放生的过程当中,一定不要让它们大量地死掉。当然极个别的情况,我们这边放了,那边渔船过来抓,要完全排除这种情况,是有一定困难的。不管怎么样,在这方面还是要考虑的。否则,有些老放生者,已经习惯了,只把鱼扔在河里面,就不管死活了。

  今天我就说这两件事情。

  下面讲《经庄严论》。今天是星期二,星期三和星期四没有课,星期五讲《经庄严论》,星期六讲《妙法莲花经》,我再次在这里说一下。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我们讲《经庄严论》,先念传承。

  师念藏语传承。

  我们继续讲《经庄严论》,现在讲到第十二品《求法品》,正在讲求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就是三藏,这是我们所缘的法。求法的方式是作意,作意有十八种,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五种作意。

  十八种作意在《经庄严论》当中是比较难的,我本来想讲得快一点,今年上半年把这一品讲完,但是看来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这里面的有些内容,好像快也快不起来。如果字面的基本意思没有给大家讲清楚,心里就不舒服。这样的话,就慢慢讲吧。不管怎么样,我们这几年当中,要完成《经庄严论》。

  我前面也讲过,学习《经庄严论》,具有学习所有大乘佛法的功德。这一点,我自己的确是很执著的。我想,在短暂的人生当中,把所有的大乘经论,全部听完、全部学完、全部讲完,恐怕是不现实的。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耽著世间的五欲六尘,还没有醒悟过来;到年龄比较老的时候,遇到佛法,就像西山的太阳一样,不知道能活多长时间。

  由于世间当中各种欺惑、引诱的外境特别多,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我们虽然得到了难得的人身,遇到了大乘佛法,但是要学完所有的大乘佛法,是有一定困难的。

  我以前也说过,讲完这部《经庄严论》,对我个人来讲,是一生当中的一个梦想。现在很多人讲自己的梦想,我好像也没什么梦想,把《经庄严论》和《妙法莲花经》这两部经典讲完,就是我今天的梦想,以后不知道怎么样。

  我是、很多人也是,对学习《经庄严论》的功德是比较执著的。

  我们前面讲了,对大乘佛法的五个作意,今天开始讲第六个作意。

  下圆二所依,有诠无诠二,

  是与智相应,瑜伽因本性。

  第六种作意“下圆二所依,有诠无诠二”,禅定作意。

  “下圆”,有下劣的禅定,还有圆满的禅定。

  “二所依”,所谓下劣的禅定,依靠初禅未至定,还没有进入真正的禅定,加行部分的禅定,这是比较低劣的,不是很圆满的;所谓圆满的禅定,依靠从一到四禅整个正行部分的禅定,叫圆满的禅定。有这两种所依。

  正行部分,可以分为有诠、无诠。

  “有诠”,未至定和初静虑粗分的部分,全是有寻有伺。我们讲《俱舍论》的时候,讲过很多了,这些叫做有诠的禅定。因为它是用语言运行寻伺的;还有初静虑殊胜的正行禅,它是无寻有伺,也属于有诠。

  “无诠”,二禅以上没有寻伺了,远离寻和远离伺,叫无诠的禅定。

  有诠、无诠这两个实际上就是禅定作意。

  安慧论师讲,有三种不同的禅定方式,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无寻无伺。以这三个方面来讲的,是他不同的解释方式。

  不管怎么样,寻伺方法是一种禅修,有好的禅修和不好的禅修。这两种禅修,就是求大乘法的作意。什么叫作意?心里面一直念念不忘,这叫作意;一直想着禅修,这叫作意。

  众生在轮回当中,是非常可怜的,非常有必要修禅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习气,没有修禅的时候,心是很不安的;刚开始修禅,心好像一刹那都无法安住;时间长了之后,比如说一个月、两个月,经常这样修的话,就习惯了,好像不修还不行,一直想安住。走路的时候、做事的时候,心也会自然而然安住。

  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当中说,“众生心躁动,犹如旋火轮,若欲止息时,无过修静虑”,众生的心一直不断地躁动,它不是平静的,是躁动的,犹如旋火轮一样的。如果想要息灭、制止,莫过于修静虑、修禅定。如果你要真正修行,那莫过于修禅定。

  在一些经典当中,把众生的心,比喻成野猴,或者闪电,或者狂风等等,刹那都无法停住。对于躁动性或者闪动性的心,我们想要止息、想要平静的话,禅修是很重要的。

  我跟南传佛教的有些僧人接触的时候,感觉是在大人面前,坐着一个小孩似的。自己的心在动,而旁边这些僧人的心不动。南传佛教从小就在禅修方面很重视,比较而言,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就......

  藏传佛教虽然有大圆满的禅定,一些修行禁行者的境界,就不用说了。但是我们从小都习惯于分别、寻思,在修行方面,跟大德比较起来,的确有不足之处,自己也能发现。

  每天空出至少一点点的时间禅修,我都不敢说用很多时间,有时候事情太多了,这样、那样的原因,禅修有一定的困难,自己也在尽力当中吧。

  如果心静下来的话,世界上很多的事情都可以静下来;如果心静不下来的话,整个世界都不平静,也很痛苦。所以一切事情中,心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你的面前发生了特别重大的事情,如果你的心安定下来的话,就没有什么事;如果你的心安定不下来的话,被贪嗔痴的狂风摇动的话,即使你身边发生了一点点的小事,甚至根本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你都可能无法生活下去,自己的分别念把自己推到特别可怜的处境。有这个可能性的,有时候心情不好的人,或者心、精神上出现一些问题的人,虽然外境当中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但是他们对人、对事都处理得乱糟糟的,非常可怜。

  作为佛教徒,经常守护自己的心是很重要的。这是禅定作意。

  第七种作意“是与智相应,瑜伽因本性”,具慧作意。

  以具有智慧的心进行思维,真正智慧的本体是寂止和胜观,这叫修所生智慧,智慧是寂止和胜观的自性。

  智慧的根本因是什么呢?就是闻和思,闻所生智慧和思所生智慧。先到老师那里去听;听完了以后自己去思维;思维以后,进入寂止或者胜观的状态当中。由无垢的闻思之因,所产生的修行止观瑜伽,就是具慧作意。修寂止和胜观,实际上就是修大乘佛法。

  作意大乘佛法,前面的听闻和思维,就是作意的因。因和本体都属于什么呢?智慧心对大乘佛法的作意,就像青稞的因和果,都属于粮食一样。

  下面讲到第八、九、十个作意,这个颂词当中有三个作意。

  彼是间杂缘,不共而缘者,

  五种及七种,此之遍知五。

  第八种作意“彼是间杂缘”“五种”,间杂缘作意。

  这个作意,比较复杂、比较多。比如说我们学习《妙法莲花经》的整个过程,有比较复杂的作意,一会儿想它的词句,一会儿想它的内容,一会儿想它的......这些包括在间杂缘当中。间杂缘有五种道理,即间杂缘经藏、间杂缘自说或总纲偈、间杂缘因缘、间杂缘受持、间杂缘传讲五种。

  第一个是间杂缘经藏,对大乘经典、论典整体全面的思维。比如《妙法莲花经》总的归纳意义,或者《十地经》里面讲了十种地、《中观四百论》里面讲了中观的世俗谛和胜义谛,这样归纳性的总体内容,叫做间杂缘经藏。

  第二个是间杂缘自说或总纲偈,一部论或者一部经中,归纳的每一品内容。比如说《妙法莲花经》的第一品序品是怎么讲的?第二品方便品是怎么讲的?把品内容归纳起来,这是第二个作意。

  第三个是间杂缘因缘,将因缘、正文及结尾的总纲之理摄义而缘取。比如说《妙法莲花经》,把前面的序品,中间的正文,最后的嘱累品,整体总结;《大圆满前行》的话,把共同加行,不共加行,后面的往生法,这三个内容结合起来,叫做间杂缘因缘。

  第四个是间杂缘受持,也就是说,这样的法,我归纳起来怎么修。比如说《大圆满前行》,修共同加行、不共加行,最后死的时候往生极乐世界,很简单吧;《妙法莲花经》的话,归纳起来,懂得大乘佛法是什么样的、甚深空性和广大波罗蜜多的道、究竟一乘的道。

  这个是自己修持作意。

  第五个是间杂缘传讲,你既要自己修持,也要给别人讲,这个很重要。

  在学习的时候,不管今生有没有这个因缘,都要为这个做好准备。学的过程当中,你要考虑“我学《经庄严论》,不单是我自己的事,以后我要把所有的内容传讲给别人”,这是大乘佛教的目的。

  儒教思想当中也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中“学而不厌”是在学的过程当中,不要有厌倦心;“诲人不倦”其实是弘法利生的意思。一定要勤奋努力、废寝忘食地学,学完了以后,要教诲别人,不要厌倦。

  不要今天传了一节课,(师模仿戏语)“我下面就不当辅导员了,法师你可不可以开许我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我觉得辅导很困难,下面一个个人的根机,难以了知。我看到有些人在吃瓜子、有些人在吃水果糖、有些人突然起来就走了。我受不了、受不了,不行、不行,我心脏不好。”(众笑)

  在小范围的辅导、接触中,下面每个人的不同性格、习气、毛病,都能浮现出来的。以前我在做小范围辅导的时候,经常生烦恼,这个人不听话,那个人......现在在大的范围当中讲课,看不出来了,大家好像还可以的。我都不知道今天谁来了、谁没有来。

  那天讲《妙法莲花经》的时候,我说:“法师们来吧。”后来男众这边基本上来了,而女众那边好多都没有来。我想,她们可能比较忙吧。

  我们以前的高级班,每个人的座位是确定的,我能看出来,今天这个人来了、那个人没来。这次上半年,座位没有确定,我基本上,好像因明当中讲的总相一样,反正前面有密密麻麻的人,再也看不出别相了。

  如果我是一个小辅导员的话,每天都能看到表情,这个人是不是对我有意见;那个人今天又不来了;这个人在打瞌睡。以前我在学院南方摩尼宝洲辅导的时候,大概有十几个人,有一个小喇嘛天天都睡觉。后来我用藏文诗学的方式,给他专门造了十几个偈颂。我给他念了以后,他就不迟到了,他不好意思了。所以这种形式......刚才不知道讲到哪里去了。(众笑)

  总而言之,经的内容、每一品的内容、每一个偈颂的内容、自己修行、给别人传讲,这些全部都需要作意。比如大乘佛法归纳起来,就是甚深和广大;甚深归根结底,就是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广大归根结底,就是摄为基、道、果三种,归集为基二谛、道二资粮、果二身。

  麦彭仁波切说,对大乘佛教的作意,全部基、道、果所摄的内容和道理,属于广大方面;空性、真如抉择的内容和道理,属于甚深方面。因此,不管学什么经典、学什么论典,都是对大乘佛教的修行、作意。

上一篇:NO.40-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3

文章评论

猜你喜欢